胠箧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釣」,亦當以作「釣」者為是。
文選七啟注、傅鹹贈何劭王濟詩注、謝靈運七裡濑詩注及太平禦覽資産部十四引此并作「釣」也。
又列子湯問篇「詹何以芒針為釣」,後人改「釣」為「鈎」,不知禦覽引此正作「釣」也。
又下文「投綸沈釣」,今本「釣」作「鈎」,亦是後人所改,韻府羣玉「釣」字下引列子「投綸沈釣」,則所見本尚作「釣」也。
又齊策「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釣不能牽」,後人改「釣」為「鈎」,不知禦覽鱗介部七引此正作「釣」,淮南人間篇亦作「釣」也。
又淮南說山篇「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釣」,高注雲:釣,鈎也。
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為「鈎」,又改注文為「鈎,釣也」,其謬滋甚。
蓋後人不知「釣」為鈎之異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義寖亡矣。
削七妙反。
格古百反。
李雲:削格,所以施羅網也。
羅落罝子斜反。
罘本又作「罦」,音浮。
爾雅雲: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罬謂之罦,罦,覆車也。
郭璞雲:今翻車也。
知詐漸毒、颉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
〔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
性少而以逐多則迷也。
〔疏〕智數詐僞,漸漬毒害于物也。
颉滑,滑稽也,亦奸黠也。
解垢,詐僞也。
夫滑稽堅白之智,谲詭同異之談,諒有虧于真理,無益于世教,故遠觀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辯。
〇典案:治要引無「漸毒」以下八字。
注「迷也」作「迷矣」。
〔釋文〕漸毒李雲:漸漬之毒,不覺深也。
崔雲:漸毒,猶深害。
颉戶結反。
滑幹八反。
颉滑,謂難料理也。
崔雲:纏屈也。
李音骨,滑稽也。
一雲:颉滑,不正之語也。
解苦懈反。
垢苦豆反。
司馬、崔雲:解垢,隔角也。
或雲:詭曲之辭。
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
〔疏〕每每,昏昏貌也。
夫忘懷任物,則宇内清夷;執迹用智,則天下大亂。
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釋文〕每每李雲:猶昏昏也。
動蟲也。
一雲:惴耎,謂無足蟲。
肖翹音消.下音祁饒反。
崔雲:肖翹,植物也。
李雲:翾飛之屬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注〕啍啍,以己誨人也。
〔疏〕自,從也。
三代,謂夏、殷、周也。
種種,淳樸之人。
役役,輕黠之貌。
釋,廢也。
啍啍,以己誨人也。
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樸之時,像圜天而清虛,法方地而安靜,并萬物而為族,同禽獸之無知。
逮乎散澆去淳,離道背德,而五帝聖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樸之素士,愛輕黠之佞夫,廢無欲之自安,悅有心之誨物,已亂天下,可不悲乎! 〔釋文〕種種向章勇反。
李雲:謹慤貌。
一雲:淳厚也。
而說音悅。
下同。
役役李雲:鬼黠貌。
一雲:有為人也。
恬徒謙反。
淡徒暫反。
徐大敢反。
啍啍李之閏反,又之純反。
郭音惇,以己誨人之貌。
下同。
司馬雲:少智貌。
徐許彭反,又許剛反。
向本作「哼」,音亨。
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
一雲:哼哼,壯健之貌。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馬蹄篇三注釋于此篇後,本篇因此有五條注釋。
全部糾正,不再作注。
下,原作「辯」,據集釋等本改。
「俞樾曰」至「其脣以向上」五十九字,原本在疏下,今依體例移至釋文之後。
菜,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采」,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依說苑,「苌弘」與「數見」互乙,據改。
羣,南華真經注疏從說苑作「佯」,據改。
以,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依說苑作「而」,據改。
以,王校集釋本作「之」,從之,原斷句亦誤。
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道藏成疏本删「于」字,據删。
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壤」,據改。
鬥,王校集釋本作「盜」。
能,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補,據補。
所,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補,據補。
自,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作「因其」,據改。
朱,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失」,據改。
失,南華真經注疏作「夫」,據改。
則,南華真經注疏依治要引補,據補。
乂,當作「又」。
文選七啟注、傅鹹贈何劭王濟詩注、謝靈運七裡濑詩注及太平禦覽資産部十四引此并作「釣」也。
又列子湯問篇「詹何以芒針為釣」,後人改「釣」為「鈎」,不知禦覽引此正作「釣」也。
又下文「投綸沈釣」,今本「釣」作「鈎」,亦是後人所改,韻府羣玉「釣」字下引列子「投綸沈釣」,則所見本尚作「釣」也。
又齊策「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釣不能牽」,後人改「釣」為「鈎」,不知禦覽鱗介部七引此正作「釣」,淮南人間篇亦作「釣」也。
又淮南說山篇「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釣」,高注雲:釣,鈎也。
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為「鈎」,又改注文為「鈎,釣也」,其謬滋甚。
蓋後人不知「釣」為鈎之異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義寖亡矣。
削七妙反。
格古百反。
李雲:削格,所以施羅網也。
羅落罝子斜反。
罘本又作「罦」,音浮。
爾雅雲: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罬謂之罦,罦,覆車也。
郭璞雲:今翻車也。
知詐漸毒、颉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
〔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
性少而以逐多則迷也。
〔疏〕智數詐僞,漸漬毒害于物也。
颉滑,滑稽也,亦奸黠也。
解垢,詐僞也。
夫滑稽堅白之智,谲詭同異之談,諒有虧于真理,無益于世教,故遠觀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辯。
〇典案:治要引無「漸毒」以下八字。
注「迷也」作「迷矣」。
〔釋文〕漸毒李雲:漸漬之毒,不覺深也。
崔雲:漸毒,猶深害。
颉戶結反。
滑幹八反。
颉滑,謂難料理也。
崔雲:纏屈也。
李音骨,滑稽也。
一雲:颉滑,不正之語也。
解苦懈反。
垢苦豆反。
司馬、崔雲:解垢,隔角也。
或雲:詭曲之辭。
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
〔疏〕每每,昏昏貌也。
夫忘懷任物,則宇内清夷;執迹用智,則天下大亂。
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釋文〕每每李雲:猶昏昏也。
動蟲也。
一雲:惴耎,謂無足蟲。
肖翹音消.下音祁饒反。
崔雲:肖翹,植物也。
李雲:翾飛之屬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注〕啍啍,以己誨人也。
〔疏〕自,從也。
三代,謂夏、殷、周也。
種種,淳樸之人。
役役,輕黠之貌。
釋,廢也。
啍啍,以己誨人也。
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樸之時,像圜天而清虛,法方地而安靜,并萬物而為族,同禽獸之無知。
逮乎散澆去淳,離道背德,而五帝聖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樸之素士,愛輕黠之佞夫,廢無欲之自安,悅有心之誨物,已亂天下,可不悲乎! 〔釋文〕種種向章勇反。
李雲:謹慤貌。
一雲:淳厚也。
而說音悅。
下同。
役役李雲:鬼黠貌。
一雲:有為人也。
恬徒謙反。
淡徒暫反。
徐大敢反。
啍啍李之閏反,又之純反。
郭音惇,以己誨人之貌。
下同。
司馬雲:少智貌。
徐許彭反,又許剛反。
向本作「哼」,音亨。
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
一雲:哼哼,壯健之貌。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馬蹄篇三注釋于此篇後,本篇因此有五條注釋。
全部糾正,不再作注。
下,原作「辯」,據集釋等本改。
「俞樾曰」至「其脣以向上」五十九字,原本在疏下,今依體例移至釋文之後。
菜,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采」,據改。
南華真經注疏依說苑,「苌弘」與「數見」互乙,據改。
羣,南華真經注疏從說苑作「佯」,據改。
以,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依說苑作「而」,據改。
以,王校集釋本作「之」,從之,原斷句亦誤。
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道藏成疏本删「于」字,據删。
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壤」,據改。
鬥,王校集釋本作「盜」。
能,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補,據補。
所,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補,據補。
自,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作「因其」,據改。
朱,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失」,據改。
失,南華真經注疏作「夫」,據改。
則,南華真經注疏依治要引補,據補。
乂,當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