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箧第十

關燈
〕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盜之利重也。

    利之所以重,由聖人之不輕也。

    故絕盜在賤貨,不在重聖也。

     〔疏〕盜跖所以擁卒九千,橫行天下者,亦賴于五德故也。

    向無聖智,豈得爾乎?是知驅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聖人作法之過也。

    内而不惑,豈有倒置邪僻于其間哉? 〔釋文〕不僻匹亦反。

    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

     〔注〕此數人者,所禀多方,故使天下躍而効之。

    効之則失我,我失由彼,則彼為亂主矣。

    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數子,皆禀分過人,不能韬光匿燿,而揚波激俗,标名于外,引物從己,炫燿羣生。

    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釋文〕爚徐音藥。

    三蒼雲:火光銷也。

    司馬、崔雲:散也。

    此數所主反。

    法之所無用也。

     〔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視不過于所見,故衆目無不明;聽不過于所聞,故衆耳無不聰;事不過于所能,故衆技無不巧;知不過于所知,故羣性無不适;德不過于所得,故羣德無不當。

    安用立所不逮于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馳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動,動必由性,此法之妙也。

    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無益于當世,翻有損于将來,雖設此法,終無所用也。

    侈靡,則無時慊矣。

     〇典案:注「若思失侈靡」不辭。

    治要、禦覽七十六引「失」并作「夫」。

    「慊」下治要引有「意」字,義較完。

     〔釋文〕慊口簟反。

    樂其俗,安其居。

     〔疏〕止分故甘,去華故美,混同故樂,恬淡故安居也。

     〔釋文〕樂其音洛。

    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注〕無求之至。

     〔疏〕境邑相比,相去不遠,雞犬吠聲,相聞相接。

    而性各自足,無求于世,卒于天命,不相往來,無為之至。

     〇典案:「狗」,治要引作「犬」,老子同。

     〔釋文〕而不相往來一本作「不相與往來」。

    檢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并無「與」字。

     〇典案:治要引無「與」字,與元嘉本及崔、向本合。

    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疏〕無欲無求,懷道抱德,如此時也,豈非至哉! 〇典案:禦覽七十六引「至治」下有「也」字。

     〔釋文〕至治直吏反。

    注同。

    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赢糧而趣之,則内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裡之外。

     〔注〕至治之迹,猶緻斯弊。

     〔疏〕赢,裹也。

    亦是至理之風,播而為教,貴此文迹,使物學之。

    尚賢路開,尋師訪道,引頸舉足,遠适他方,軌轍交行,足迹所接,裹糧負戴,不憚千裡,内則棄親而不孝,外則去主而不忠。

    至治之迹,遂緻斯弊也。

     〇典案:治要引「去」作「棄」,上「棄」字亦作「棄」。

    「内棄其親」與「外棄其主之事」,文義正相對。

    又案:禦覽七百七十五引「車軌結乎千裡之外」作「軌結于千裡之外輪不迹乎他」,疑今本此句下有敚文。

     〔釋文〕頸如字。

    李巨盈反。

    赢音盈。

    崔雲:裹也。

    廣雅雲:負也。

    糧音良。

    而趣七于反。

    徐七喻反。

    則是上好知之過也。

     〔注〕上,謂好知之君。

    知而好之,則有斯過矣。

     〔疏〕尚至治之迹,好治物之智,故緻斯也。

     〇典案:「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之」,本亦作「也」,不辭。

    羣書治要引此文作「之」,唐寫本同,今正。

    又案:注「好知之君」,治要引「好知」作「至治」。

     〔釋文〕上好呼報反。

    注、下皆同。

    何魚之能得」,是古人謂鈎為「釣」也。

    又案:釋文雲「餌,如志反」,「罾,音曾」,「笱,音苟」,此是釋「餌」、「罾」、「笱」三字之音。

    下又雲「釣,鈎也」,「餌,魚餌也。

    廣雅雲:罟謂之網。

    罾,魚網也。

    爾雅雲:嫠婦之笱謂之罾」,此是釋「釣、餌、網、罟、罾、笱」六字之義。

    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為「鈎」,又改釋文「笱,音苟。

    釣,鈎也」六字為「笱,音鈎。

    釣,鈎也」,其失甚矣。

    又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鈎巨缁」,釋文:鈎,本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