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箧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數千,橫行天下?所資既重,所利不輕,以此而推,過由聖智也。
〔釋文〕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向雲:聖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牽名而不造實也。
大盜不止,不亦宜乎!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注〕小盜之所困,乃大盜之所資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
權,稱鎚也;衡,稱梁也;所以平物之輕重也。
符者,分為兩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銅魚、木契也。
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
仁,恩也;義,宜也;王者恩被蒼生,循宜作則,所以育養黔黎也。
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無也。
夫聖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竊齊國,豈非害于小賊而利大盜者乎? 〔釋文〕為之鬥斛以量之向雲: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雖法無益。
權衡李雲:權,稱鎚。
衡,稱衡也。
鎚,音直僞反。
符玺音徙。
矯之居表反。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疏〕鈎者,腰帶鈎也。
夫聖迹之興,本懲惡勸善。
今私竊鈎帶,必遭刑戮;公劫齊國,飜獲諸侯;仁義不存,無由率衆。
以此而言,豈非竊聖迹而盜國邪?「何以知其然」者,假問也;「彼竊」以下,假答也。
〔釋文〕竊鈎鈎,謂帶也。
〇王引之曰:「存焉」當為「焉存」。
「焉」,于是也,言仁義于是乎存也。
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于此也。
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言發氣于是盈容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備具于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
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
晉語曰「焉始為令」,言于是始為令也。
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言先王于是為之立中制節也(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
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
「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
)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羣帝焉取藥」,言羣帝于是取藥也。
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則君賦斂焉不窮」,言賦斂于是不窮也。
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于镳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衆,以鄉有夏之境」,言湯于是敢伐夏也。
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
又僖十五年左傳「晉于是乎作爰田」、「晉于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于是」。
是「焉」與「于是」同義。
莊八年公羊傳「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于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與「焉」同義。
此四句以「誅」、「侯」為韻,「門」、「存」為韻,其韻皆在句末。
史記遊俠傳作「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是其明證也。
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
〔注〕夫軒冕、斧钺,賞罰之重者也。
重賞罰以禁盜,然大盜者又逐而竊之,則反為盜用矣。
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盜也。
大盜也者,必行以仁義,平以權衡,信以符玺,勸以軒冕,威以斧钺,盜此公器,然後諸侯可得而揭也。
是故仁義、賞罰者,适足以誅竊鈎者也。
〔疏〕逐,随也。
勸,勉也。
禁,止也。
軒,車也。
冕,冠也。
夫聖迹之設,本息奸衺,而田恒遂用其道,而竊齊國,權衡、符玺,悉共有之,誓揭諸侯,安然南面。
胡可勸之以軒冕,威之以斧钺者哉?小曰斧,大曰钺。
又曰:黃金飾斧钺。
〔釋文〕揭其谒、其列二反。
斧钺音越。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五正誣論三引司馬雲:夏執黃戉,殷執白戚,周左仗黃戉,右秉白旄。
釋文阙。
能禁音今,又居鸩反。
下「不可禁」同。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注
〔釋文〕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向雲:聖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牽名而不造實也。
大盜不止,不亦宜乎!為之鬥斛以量之,則并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玺以信之,則并與符玺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注〕小盜之所困,乃大盜之所資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
權,稱鎚也;衡,稱梁也;所以平物之輕重也。
符者,分為兩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銅魚、木契也。
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
仁,恩也;義,宜也;王者恩被蒼生,循宜作則,所以育養黔黎也。
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無也。
夫聖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竊齊國,豈非害于小賊而利大盜者乎? 〔釋文〕為之鬥斛以量之向雲: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雖法無益。
權衡李雲:權,稱鎚。
衡,稱衡也。
鎚,音直僞反。
符玺音徙。
矯之居表反。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疏〕鈎者,腰帶鈎也。
夫聖迹之興,本懲惡勸善。
今私竊鈎帶,必遭刑戮;公劫齊國,飜獲諸侯;仁義不存,無由率衆。
以此而言,豈非竊聖迹而盜國邪?「何以知其然」者,假問也;「彼竊」以下,假答也。
〔釋文〕竊鈎鈎,謂帶也。
〇王引之曰:「存焉」當為「焉存」。
「焉」,于是也,言仁義于是乎存也。
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于此也。
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言發氣于是盈容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備具于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
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
晉語曰「焉始為令」,言于是始為令也。
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言先王于是為之立中制節也(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
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
「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
)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羣帝焉取藥」,言羣帝于是取藥也。
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則君賦斂焉不窮」,言賦斂于是不窮也。
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于镳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衆,以鄉有夏之境」,言湯于是敢伐夏也。
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
又僖十五年左傳「晉于是乎作爰田」、「晉于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于是」。
是「焉」與「于是」同義。
莊八年公羊傳「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于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與「焉」同義。
此四句以「誅」、「侯」為韻,「門」、「存」為韻,其韻皆在句末。
史記遊俠傳作「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是其明證也。
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鬥斛、權衡、符玺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钺之威弗能禁。
〔注〕夫軒冕、斧钺,賞罰之重者也。
重賞罰以禁盜,然大盜者又逐而竊之,則反為盜用矣。
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盜也。
大盜也者,必行以仁義,平以權衡,信以符玺,勸以軒冕,威以斧钺,盜此公器,然後諸侯可得而揭也。
是故仁義、賞罰者,适足以誅竊鈎者也。
〔疏〕逐,随也。
勸,勉也。
禁,止也。
軒,車也。
冕,冠也。
夫聖迹之設,本息奸衺,而田恒遂用其道,而竊齊國,權衡、符玺,悉共有之,誓揭諸侯,安然南面。
胡可勸之以軒冕,威之以斧钺者哉?小曰斧,大曰钺。
又曰:黃金飾斧钺。
〔釋文〕揭其谒、其列二反。
斧钺音越。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五正誣論三引司馬雲:夏執黃戉,殷執白戚,周左仗黃戉,右秉白旄。
釋文阙。
能禁音今,又居鸩反。
下「不可禁」同。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