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箧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釋文〕舉事以名篇。
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疏〕胠,開。
箧,箱。
囊,袋。
攝,收。
緘,結。
縢,繩也。
扃,關鈕也。
鐍,鎖鑰也。
夫将為開箱探囊之竊,發匮取财之盜,此蓋小賊,非巨盜者也。
欲為守備,其法如何?必須收攝箱囊,緘結繩約,堅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淺知也。
〔釋文〕胠李起居反。
史記作「搚」。
徐起法反,一音虛乏反。
司馬雲:從旁開為胠。
一雲:發也。
箧苦協反。
探吐南反。
囊乃剛反。
匮其位反,檻也。
必攝如字。
李雲:結也。
崔雲:收也。
緘古減反。
縢向、崔本作「幐」,同,徒登反。
崔雲:約也。
案廣雅雲:緘、縢,皆繩也。
扃古熒反。
崔、李雲:關也。
鐍古穴反。
李雲:紐也。
崔雲:環舌也。
知也如字。
又音智。
下同。
然而巨盜至,則負匮、揭箧、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攝緘縢、固扃鐍者,以備小賊。
然大盜既至,負揭而趨,更恐繩約關鈕之不牢。
向之守備,翻為盜資,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〇典案:此疑問之詞「也」當為「乎」。
後漢書光武紀注、禦覽四百九十九引「也」作「乎」,是其證。
〔釋文〕揭徐其谒反,又音桀。
三蒼雲:舉也,擔也,負也。
擔丁甘反。
而趨七須反。
李雲:走也。
唯恐丘用反。
鄉之本又作「向」。
亦作「曏」,同。
許亮反。
為大盜于僞反。
下及下注「而為」同。
積者如字。
李子賜反。
于田,故改為田氏。
魯哀公十四年,陳恒弒其君,君即簡公也。
割安平至于郎邪,自為封邑。
至恒曾孫太公和,遷齊康公于海上,乃自立為齊侯。
自敬仲至莊公,凡九世知齊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為齊侯;通計為十二世。
莊子,宣王時人,今不數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釋文〕田成子齊大夫陳恒也。
一旦宋元嘉中本作「一日」。
殺音試。
齊君簡公也。
春秋哀公十四年,陳恒殺之于舒州。
而盜其國司馬雲:謂割安邑以東至郎邪,自為封邑也。
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注〕不盜其聖法,乃無以取其國也。
〔疏〕田恒所盜,豈唯齊國?先盜聖智,故得諸侯。
是知仁義陳迹,适為盜本也。
〔釋文〕聖知音智。
下同。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
〔疏〕田恒篡竊齊國,故有巨盜之聲名。
而位忝諸侯,身處唐、虞之安樂。
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
〔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毀,伯侯之國,讵能征伐?遂胤冑相系,宗廟遐延,世曆十二,俱如前解。
〔釋文〕十二世有齊國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為齊侯,故雲十二世也。
〇俞樾曰:釋文曰: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為齊侯,故雲十二世。
此說非也。
本文是說田成子,不當追從敬仲數起。
疑莊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齊國」,言自田成子之後,世有齊國也。
古書遇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識之,應作「世二有齊國」,傳寫者誤倒之,則為「二世有齊國」,于是其文不可通,而從田成子追數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其上耳。
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注〕言聖法唯人所用,未足以為全當之具。
〔疏〕揭仁義以竊國,資聖智以保身。
此則重舉前文,以結其義也。
〔釋文〕以守如字。
舊音狩。
,故無有為之事。
〔釋文〕争尚争鬭之争。
後皆同。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注〕将重聖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資其法。
所資者重,故所利不得輕也。
〔疏〕若夫淳樸之世,恬淡無為,物各歸根,人皆複命,豈待教迹而後冥乎?及至聖智不忘,大盜斯起,雖複貴聖法,治天下,無異重利盜跖。
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盜跖肆其貪殘者,由資乎聖迹故也。
向無聖迹,夏桀豈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盜跖何能擁卒
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疏〕胠,開。
箧,箱。
囊,袋。
攝,收。
緘,結。
縢,繩也。
扃,關鈕也。
鐍,鎖鑰也。
夫将為開箱探囊之竊,發匮取财之盜,此蓋小賊,非巨盜者也。
欲為守備,其法如何?必須收攝箱囊,緘結繩約,堅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淺知也。
〔釋文〕胠李起居反。
史記作「搚」。
徐起法反,一音虛乏反。
司馬雲:從旁開為胠。
一雲:發也。
箧苦協反。
探吐南反。
囊乃剛反。
匮其位反,檻也。
必攝如字。
李雲:結也。
崔雲:收也。
緘古減反。
縢向、崔本作「幐」,同,徒登反。
崔雲:約也。
案廣雅雲:緘、縢,皆繩也。
扃古熒反。
崔、李雲:關也。
鐍古穴反。
李雲:紐也。
崔雲:環舌也。
知也如字。
又音智。
下同。
然而巨盜至,則負匮、揭箧、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攝緘縢、固扃鐍者,以備小賊。
然大盜既至,負揭而趨,更恐繩約關鈕之不牢。
向之守備,翻為盜資,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〇典案:此疑問之詞「也」當為「乎」。
後漢書光武紀注、禦覽四百九十九引「也」作「乎」,是其證。
〔釋文〕揭徐其谒反,又音桀。
三蒼雲:舉也,擔也,負也。
擔丁甘反。
而趨七須反。
李雲:走也。
唯恐丘用反。
鄉之本又作「向」。
亦作「曏」,同。
許亮反。
為大盜于僞反。
下及下注「而為」同。
積者如字。
李子賜反。
于田,故改為田氏。
魯哀公十四年,陳恒弒其君,君即簡公也。
割安平至于郎邪,自為封邑。
至恒曾孫太公和,遷齊康公于海上,乃自立為齊侯。
自敬仲至莊公,凡九世知齊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為齊侯;通計為十二世。
莊子,宣王時人,今不數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釋文〕田成子齊大夫陳恒也。
一旦宋元嘉中本作「一日」。
殺音試。
齊君簡公也。
春秋哀公十四年,陳恒殺之于舒州。
而盜其國司馬雲:謂割安邑以東至郎邪,自為封邑也。
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注〕不盜其聖法,乃無以取其國也。
〔疏〕田恒所盜,豈唯齊國?先盜聖智,故得諸侯。
是知仁義陳迹,适為盜本也。
〔釋文〕聖知音智。
下同。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
〔疏〕田恒篡竊齊國,故有巨盜之聲名。
而位忝諸侯,身處唐、虞之安樂。
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
〔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毀,伯侯之國,讵能征伐?遂胤冑相系,宗廟遐延,世曆十二,俱如前解。
〔釋文〕十二世有齊國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為齊侯,故雲十二世也。
〇俞樾曰:釋文曰: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為齊侯,故雲十二世。
此說非也。
本文是說田成子,不當追從敬仲數起。
疑莊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齊國」,言自田成子之後,世有齊國也。
古書遇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識之,應作「世二有齊國」,傳寫者誤倒之,則為「二世有齊國」,于是其文不可通,而從田成子追數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其上耳。
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注〕言聖法唯人所用,未足以為全當之具。
〔疏〕揭仁義以竊國,資聖智以保身。
此則重舉前文,以結其義也。
〔釋文〕以守如字。
舊音狩。
,故無有為之事。
〔釋文〕争尚争鬭之争。
後皆同。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注〕将重聖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資其法。
所資者重,故所利不得輕也。
〔疏〕若夫淳樸之世,恬淡無為,物各歸根,人皆複命,豈待教迹而後冥乎?及至聖智不忘,大盜斯起,雖複貴聖法,治天下,無異重利盜跖。
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盜跖肆其貪殘者,由資乎聖迹故也。
向無聖迹,夏桀豈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盜跖何能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