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圓學方,以魚慕鳥,徒希企尚之名,終無功用之實。
筌蹄不忘,魚兔又喪,已陳刍狗,貴此何為也? 〔釋文〕連連司馬雲:謂連續仁義,遊道德間也。
使天下惑也。
〔注〕仁義連連,祇足以惑物使喪其真。
〔疏〕仁義之教,聰明之迹,乖自然之道,亂天下之心。
〔釋文〕祇足音支。
使喪息浪反。
下「已喪」同。
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觀之,豈非用仁義聖迹撓亂天下,使天下蒼生棄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釋文〕性與音餘。
此可以意消息。
後皆倣此。
故嘗試論之。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自三代以上,實有無為之迹。
無為之迹,亦有為者之所尚也,尚之則失其自然之素。
故雖聖人有不得已,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況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猶扇無為之風;三代以下,漸興有為之教。
澆淳異世,步驟殊時,其于殘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牧羊牧養之牧。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
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疏〕奚,何也。
冊,簡也。
古人無紙,皆以簡冊寫書。
行五道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
問臧問谷,乃有書塞之殊,牧羊亡羊,實無複異也。
〔釋文〕挾音協。
筴字又作「策」,初革反。
李雲:竹簡也。
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博塞悉代反。
塞,博之類也。
漢書雲:吾丘壽王以善格五待诏,謂博塞也。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
〔疏〕此下合譬也。
伯夷、叔齊,并孤竹君之子也。
孤竹,神農氏之後也,姜姓。
伯夷,名允,字公信。
叔齊,名緻,字公遠。
夷長而庶,齊幼而嫡,父常愛齊,數稱之于夷。
及其父薨,兄弟相讓,不襲先封。
聞文王有德,乃往于周。
遇武王伐纣,扣馬而谏。
谏不從,走入首陽山,采薇為糧,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
山在蒲州河東縣。
蒲州城南三十裡,見有夷、齊廟墓,林木森踈。
盜跖者,柳下惠之從弟,名跖。
徒卒九千,常為巨盜,故以盜為名。
東陵者,山名,又雲:即太山也,在齊州界,去東平十五裡,跖死其上也。
〔釋文〕首陽山名,在河東蒲阪縣。
死,謂餓而死。
東陵李雲:謂泰山也。
一雲:陵名,今名東平陵,屬濟南郡。
〇郭慶藩曰:文選任彥升王文憲集序注引司馬雲:東陵,陵名,今屬濟南也。
釋文阙。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
〔疏〕伯夷殉名,死于首陽之下;盜跖貪利,殒于東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于殘傷,未能相異也。
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 〔注〕天下之所惜者,生也。
今殉之太甚,俱殘其生,則所殉是非,不足複論。
〔疏〕據俗而言,有美有惡;以道觀者,何是何非?故盜跖不必非,伯夷豈獨是?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九哉? 〔疏〕惡,何也。
其所殉名利,則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殘生損性,曾無盜跖、伯夷之異。
此蓋俗中倒置,非關真極,于何而取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言無别也。
〔釋文〕又惡音烏。
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崔本無「小人于」三字。
、愧同。
之行下孟反。
注同。
冥複音服。
從容七容反。
吹如字。
又昌僞反。
字亦作「炊」。
【校記】無,原作「而」。
據别本改。
驟,原作「聚」。
據别本改。
原本此下衍「言四人雖複不同」七字,據别本删。
慧琳一切經音義,原作「慧林一切音義」。
都,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知,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正」,據改。
言,從王校集釋本作「也」。
足,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多」,據改。
持,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作「恃」,據改。
雖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二字,據删。
非其,王校集釋本依正文二字互乙,據改。
僞,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之,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補。
家,從王校集釋本補。
走,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是」,據改。
辯,王校集釋本從世德堂本作「辨」,據改。
疊,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結」,據改。
筌蹄不忘,魚兔又喪,已陳刍狗,貴此何為也? 〔釋文〕連連司馬雲:謂連續仁義,遊道德間也。
使天下惑也。
〔注〕仁義連連,祇足以惑物使喪其真。
〔疏〕仁義之教,聰明之迹,乖自然之道,亂天下之心。
〔釋文〕祇足音支。
使喪息浪反。
下「已喪」同。
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觀之,豈非用仁義聖迹撓亂天下,使天下蒼生棄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釋文〕性與音餘。
此可以意消息。
後皆倣此。
故嘗試論之。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自三代以上,實有無為之迹。
無為之迹,亦有為者之所尚也,尚之則失其自然之素。
故雖聖人有不得已,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況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猶扇無為之風;三代以下,漸興有為之教。
澆淳異世,步驟殊時,其于殘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牧羊牧養之牧。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
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疏〕奚,何也。
冊,簡也。
古人無紙,皆以簡冊寫書。
行五道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
問臧問谷,乃有書塞之殊,牧羊亡羊,實無複異也。
〔釋文〕挾音協。
筴字又作「策」,初革反。
李雲:竹簡也。
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博塞悉代反。
塞,博之類也。
漢書雲:吾丘壽王以善格五待诏,謂博塞也。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
〔疏〕此下合譬也。
伯夷、叔齊,并孤竹君之子也。
孤竹,神農氏之後也,姜姓。
伯夷,名允,字公信。
叔齊,名緻,字公遠。
夷長而庶,齊幼而嫡,父常愛齊,數稱之于夷。
及其父薨,兄弟相讓,不襲先封。
聞文王有德,乃往于周。
遇武王伐纣,扣馬而谏。
谏不從,走入首陽山,采薇為糧,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
山在蒲州河東縣。
蒲州城南三十裡,見有夷、齊廟墓,林木森踈。
盜跖者,柳下惠之從弟,名跖。
徒卒九千,常為巨盜,故以盜為名。
東陵者,山名,又雲:即太山也,在齊州界,去東平十五裡,跖死其上也。
〔釋文〕首陽山名,在河東蒲阪縣。
死,謂餓而死。
東陵李雲:謂泰山也。
一雲:陵名,今名東平陵,屬濟南郡。
〇郭慶藩曰:文選任彥升王文憲集序注引司馬雲:東陵,陵名,今屬濟南也。
釋文阙。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
〔疏〕伯夷殉名,死于首陽之下;盜跖貪利,殒于東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于殘傷,未能相異也。
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 〔注〕天下之所惜者,生也。
今殉之太甚,俱殘其生,則所殉是非,不足複論。
〔疏〕據俗而言,有美有惡;以道觀者,何是何非?故盜跖不必非,伯夷豈獨是?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九哉? 〔疏〕惡,何也。
其所殉名利,則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殘生損性,曾無盜跖、伯夷之異。
此蓋俗中倒置,非關真極,于何而取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言無别也。
〔釋文〕又惡音烏。
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崔本無「小人于」三字。
、愧同。
之行下孟反。
注同。
冥複音服。
從容七容反。
吹如字。
又昌僞反。
字亦作「炊」。
【校記】無,原作「而」。
據别本改。
驟,原作「聚」。
據别本改。
原本此下衍「言四人雖複不同」七字,據别本删。
慧琳一切經音義,原作「慧林一切音義」。
都,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知,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正」,據改。
言,從王校集釋本作「也」。
足,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多」,據改。
持,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作「恃」,據改。
雖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二字,據删。
非其,王校集釋本依正文二字互乙,據改。
僞,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改。
之,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補。
家,從王校集釋本補。
走,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是」,據改。
辯,王校集釋本從世德堂本作「辨」,據改。
疊,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結」,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