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拇第八

關燈
〔釋文〕舉事以名篇。

    于聰明,性少之徒,矯情為尚,以此為用,不亦謬乎?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作「而多□于聰明之用也」。

    」,向丘氏反,雲:近也。

    司馬同。

    李卻垂反。

    一雲:敝跬,分外用力之貌。

    譽音餘。

    楊墨崔、李雲:楊朱、墨翟也。

    容思息嗣反。

    檮杌上徒刀反,下音兀。

    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注〕此數子皆師其天性,直自多骈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

    然以一正萬,則萬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疏〕言此數子,皆自天然聰明仁辯,由如合骈之拇,傍生枝指,禀之素分,豈由人為。

    故知率性多仁,乃是多骈傍枝之道也。

    而愚惑之徒,舍己效物,求之分外,由而不已。

    然搖動物性,由此數人,以一正萬,故非天下至道正理也。

     〔釋文〕此數色主反。

    下文「此數」音同。

    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

    」矣。

    周易文言傳「确乎其不可拔」,說文土部曰「塙堅不可拔也」,即本易義。

    是「确」與「塙」通,亦其例也。

    蒿令力呈反.下同。

    于難乃旦反。

    後拯拯救之拯。

    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注〕夫貴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

    若乃無可尚之迹,則人安其分,将量力受任,豈有決己效彼以饕竊非望哉! 〔疏〕饕,貪财也。

    素分不懷仁義者,謂之不仁之人也。

    意在貪求利祿,偷竊貴富,故絕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矯性僞情,舍我逐物。

    良由聖迹可尚,故有斯弊者也。

    是知抱樸還淳,必須絕仁棄義。

     〔釋文〕饕吐刀反。

    杜預注左傳雲:貪财曰饕。

    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疏〕此重結前旨也。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注〕夫仁義自是人情也。

    而三代以下,橫共嚣嚣,棄情逐迹,如将不及,不亦多憂乎! 〔疏〕自,從也。

    三代,夏、殷、周也。

    嚣嚣,猶讙聒也。

    夫仁義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棄情徇迹,嚣嚣競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義,周行禮,即此嚣嚣之狀也。

     〔釋文〕嚣嚣許橋反,又五羔反。

    字林雲:聲也。

    崔雲:憂世之貌。

    真,以慰物心,遂使物喪其真,人亡其本,既而棄本逐末,故失其真常自然之性者也。

    此則總結前文之失,以生後文之得也。

     〔釋文〕屈崔本作「诎」。

    折之熱反,謂屈折支體為禮樂也。

    呴況于反。

    李況付反。

    本又作「伛」,于禹反。

    俞音臾。

    李音喻。

    本又作「呴」,音诩,謂呴喻顔色為仁義之貌。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鈎,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

     〔疏〕夫天下萬物,各有常分。

    至如蓬曲麻直,首圓足方也,水則冬凝而夏釋,魚則春聚而秋散,斯出自天然,非假諸物,豈有鈎繩規矩、膠漆纆索之可加乎!在形既然,于性亦爾。

    故知禮樂仁義者,亂天之經者也。

    又解:附離,離,依也。

    故漢書雲「哀帝時附離董氏者,皆起家至二千石」,注雲:離,依之也。

     〔釋文〕纆音墨。

    廣雅雲:索也。

    索悉各反。

    下同。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注〕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則泯然自得而不自覺也。

     〔疏〕誘然生物,禀氣受形,或方或圓,乍曲乍直,亭之毒之,各足于性,悉莫辨其然,皆不知所以生,豈措意于緣慮,情系于得失者乎!是知屈折呴俞,失其常也。

    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

     〔注〕同物,故與物無二而常全。

     〔疏〕夫見始終以不一者,凡情之闇惑也;覩古今之不二者,聖智之明照也。

    是以不生而生,不知所以生,不得而得,不知所以得,雖複時有古今,而法無虧損,千變萬化,常唯一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 〔注〕任道而得,則抱樸獨往,連連假物,無為其間也。

     〔疏〕奚,何也。

    連連,猶接續也。

    夫道德者,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可以聖智求,安得以形名取!而曾、史之類,性多于仁,以己率物,滞于名教,束縛既似緘繩,執固又如膠漆,心心相續,連連不斷。

    懷挾此行,遨遊道德之鄉者,譬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