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仁,用踶跂之義者,人倫謂之君子,而天道謂之小人也。
故知子反、琴張不偶于俗,乃曰畸人,實天之君子。
重言之者,複結其義也。
顔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
無是三者,以善處喪 〔疏〕姓孟孫,名才,魯之賢人。
體無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迹同方内,心遊物表。
居母氏之喪,禮數不阙,威儀詳雅,甚有孝容,而淚不滂沱,心不悲戚,聲不哀痛。
三者既無,不名孝子,而鄉邦之内,悉皆善之,雲其處喪,深得禮法也。
〔釋文〕孟孫才李雲:三桓後,才,其名也。
崔雲:「才」或作「牛」。
〇李桢曰:以「善處喪」絕句,文義未完,且嫌于不辭。
下「蓋魯國」三字,當屬上為句,不當連下「固有」雲雲為句。
蓋與應帝王篇「功蓋天下」義同,言孟孫才以善處喪名蓋魯國。
爾雅釋言「弇,蓋也」,小爾雅廣诂「蓋,覆也」,釋名釋言語「蓋,加也」,并有高出其上之意,即此「蓋」字義也。
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 〔注〕魯國觀其禮,而顔回察其心。
〔疏〕蓋者,發語之辭也。
哭泣縗絰,同域中之俗禮;心無哀戚,契方外之忘懷。
魯人覩其外迹,故有善喪之名;顔子察其内心,知無至孝之實。
所以一見孟孫才,遂生疑怪也。
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漻天一」。
以上時掌反。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注〕資者,給濟之謂也。
〔疏〕意而,古之賢人。
資,給濟之謂也。
意而先谒帝堯,後見仲武。
問雲:帝堯大聖,道德甚高,汝既谒見,有何敬授資濟之術,幸請陳說耳。
」 〔釋文〕意而子李雲:賢士也。
資汝資,給也。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 〔疏〕躬,身也。
仁則恩慈育物,義則斷割裁非,是則明賞其善,非則明懲其惡。
此之四者,人倫所貴,汝必須己身服行,亦須明言示物。
此是意而述堯教語之辭也。
,無系之塗也。
〔疏〕黥,鑿額也。
劓,割鼻也。
恣睢,縱任也。
轉徙,變化也。
塗,道也。
夫仁義是非,損傷真性,其為殘害,譬之刑戮。
汝既被堯黥劓,拘束性情,如何複能遨遊自得逍遙,放蕩從容,自适于變化之道乎?言其不複能如是。
〔釋文〕黥其京反。
劓魚器反。
李雲:毀道德以為仁義,不似黥乎?破玄同以為是非,不似劓乎?遙蕩王雲:縱散也。
恣七咨反。
又如字。
睢郭、李雲:許維反。
徐許鼻反。
李、王皆雲:恣睢,自得貌。
複遊扶又反。
下同。
」。
崔本作「目」,雲:「目」或作「刑」,刑,黥劓也。
以與音豫。
下同。
之好如字。
又呼報反。
黼黻上音甫。
下音弗。
觀古亂反。
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閑耳。
〔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
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耳。
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後忘其所務也。
此皆寄言,以遣雲為之累耳。
〔疏〕無莊,古之美人,為聞道,故不複莊飾,而自忘其美色也。
據梁,古之多力人,為聞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
黃帝,軒轅也,有聖知,亦為聞道,故能忘遣其知也。
鑪,竃也。
錘,鍛也。
以上三人,皆因聞道,然後忘其所務,以契其真。
猶如世間器物,假于鑪冶打鍛以成其用者耳。
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于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鑪冶之間,則是有修學冶鍛之義也。
〔釋文〕無莊據梁司馬雲:皆人名。
李雲:無莊,無莊飾也。
據梁,強梁也。
鑪音盧。
捶本又作「錘」。
徐之睡反,又之蘂反。
一音時蘂反。
李雲:錘,鸱頭頗口,句鐵以吹火也。
崔雲:盧謂之甕。
「捶」當作「甀」。
盧甀之間,言小處也。
甀,音丈僞反。
鍛丁亂反。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注〕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
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
庸讵知我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随夫子耶?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
〔疏〕造物,猶造化也。
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情性,焉知造化之内,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請益耶?乃欲棄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
子兮反。
司馬雲:碎也。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注〕日新也。
〔釋文〕長于丁丈反。
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為巧。
〔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萬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義說為長而實無長也。
長既無矣,老豈有耶?欲明不長而長,老而不老,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也。
雖複天覆地載,而以道為源,衆形彫刻,鹹資造化,同禀自然,故巧名斯滅。
既其無老無巧,無是無非,汝何所明言耶?此所遊已。
」 〔注〕遊于不為,而師于無師也。
〔疏〕吾師之所遊心,止如此說而已。
此則總結以前吾師之義是也。
,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疏〕大通,猶大道也。
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
外則離析于形體,一一虛假,此解堕肢體也;内則除去心識,悗然無知,此解黜聰明也。
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謂之坐忘也。
〇典案:文選鵩鳥賦注、禦覽四百九十、葉大慶考古質疑引「知」作「智」。
「大通」,鵩鳥賦注、禦覽引作「大道」。
〔釋文〕去起呂反。
知音智。
坐忘崔雲:端坐而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
〔注〕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适,未嘗不适,何好何惡哉! 〇典案:淮南子道應篇作「洞則無善也」。
〔釋文〕無好呼報反。
注同。
何惡烏路反。
化則無常也。
〔注〕同于化者,唯化所适,故無常也。
〔疏〕既同于大道,則無是非好惡;冥于變化,故不執滞守常也。
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 〔疏〕果,決也。
而,汝也。
忘遺如此,定是大賢,丘雖汝師,遂落汝後,從而學之,是丘所願。
撝謙退己,以進顔回者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
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
〔注〕此二人相為于無相為者也。
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為而後往者也。
〔疏〕雨經三日已上為霖。
殆,近也。
子桑家貧,屬斯霖雨,近于餓病。
此事不疑于方外之交,任理而往,雖複裹飯,非有相為之情者也。
〔釋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
左傳雲:雨三日以往為霖。
裹音果。
食音嗣。
注同。
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
〔疏〕任,堪也。
趨,卒疾也。
子桑既遭飢餒,故發琴聲,問此飢貧,從誰而得。
為關父母?為是人天?此則歌哭之辭也。
不堪此舉,又卒爾詩詠也。
〔釋文〕有不任音壬。
其聲而趨七住反。
舉其詩焉崔雲:不任其聲,憊也。
趨舉其詩,無音曲也。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疏〕一于死生,忘于哀樂,于無相與,方外之交。
今子歌詩,似有怨望,故入門驚怪,問其所由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
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注〕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飢凍;天地無私,豈獨貧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尋求來由,竟無兆朕。
而使我至此窮極者,皆我之賦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校記】猗,原作「倚」,據莊子正文及集釋等本改。
漢世,原作「漢書」,據集釋等本改。
獻,原誤作「戲」,據注、疏、釋文及集釋等本改。
能,原誤作「而」,據集釋等本改。
用,原作「有」,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
真人,原作「真知」,據下文及集釋改。
夭,原作「天」,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
喜怒,原作「善怒」,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
千,原作「于」,據集釋改。
原句斷為:「用刑法為治,政之體本;以禮樂為禦,物之羽儀。
」斷句誤。
依南華真經注疏改。
萬物,原作「萬緻」,據輯要本改。
下注文同。
反,原作「文」,據集釋改。
黃,原作「皇」,據南華真經注疏改。
成德,原作「威德」,據輯要本改。
槌,集釋、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挺」。
」,據集釋改。
戌,原作「戍」,據讀音及集釋改。
困,原作「因」,據集釋改。
千,原作「幹」,據集釋改。
象,原作「衆」,形近而誤,據集釋改。
規,原作「見」。
「許規反」疑注「隳」字讀音,劉文典以為「堕」、「隳」古通用。
據集釋改。
集釋、南華真經注疏「其」下有「一」字。
故知子反、琴張不偶于俗,乃曰畸人,實天之君子。
重言之者,複結其義也。
顔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
無是三者,以善處喪 〔疏〕姓孟孫,名才,魯之賢人。
體無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迹同方内,心遊物表。
居母氏之喪,禮數不阙,威儀詳雅,甚有孝容,而淚不滂沱,心不悲戚,聲不哀痛。
三者既無,不名孝子,而鄉邦之内,悉皆善之,雲其處喪,深得禮法也。
〔釋文〕孟孫才李雲:三桓後,才,其名也。
崔雲:「才」或作「牛」。
〇李桢曰:以「善處喪」絕句,文義未完,且嫌于不辭。
下「蓋魯國」三字,當屬上為句,不當連下「固有」雲雲為句。
蓋與應帝王篇「功蓋天下」義同,言孟孫才以善處喪名蓋魯國。
爾雅釋言「弇,蓋也」,小爾雅廣诂「蓋,覆也」,釋名釋言語「蓋,加也」,并有高出其上之意,即此「蓋」字義也。
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 〔注〕魯國觀其禮,而顔回察其心。
〔疏〕蓋者,發語之辭也。
哭泣縗絰,同域中之俗禮;心無哀戚,契方外之忘懷。
魯人覩其外迹,故有善喪之名;顔子察其内心,知無至孝之實。
所以一見孟孫才,遂生疑怪也。
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漻天一」。
以上時掌反。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注〕資者,給濟之謂也。
〔疏〕意而,古之賢人。
資,給濟之謂也。
意而先谒帝堯,後見仲武。
問雲:帝堯大聖,道德甚高,汝既谒見,有何敬授資濟之術,幸請陳說耳。
」 〔釋文〕意而子李雲:賢士也。
資汝資,給也。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 〔疏〕躬,身也。
仁則恩慈育物,義則斷割裁非,是則明賞其善,非則明懲其惡。
此之四者,人倫所貴,汝必須己身服行,亦須明言示物。
此是意而述堯教語之辭也。
,無系之塗也。
〔疏〕黥,鑿額也。
劓,割鼻也。
恣睢,縱任也。
轉徙,變化也。
塗,道也。
夫仁義是非,損傷真性,其為殘害,譬之刑戮。
汝既被堯黥劓,拘束性情,如何複能遨遊自得逍遙,放蕩從容,自适于變化之道乎?言其不複能如是。
〔釋文〕黥其京反。
劓魚器反。
李雲:毀道德以為仁義,不似黥乎?破玄同以為是非,不似劓乎?遙蕩王雲:縱散也。
恣七咨反。
又如字。
睢郭、李雲:許維反。
徐許鼻反。
李、王皆雲:恣睢,自得貌。
複遊扶又反。
下同。
」。
崔本作「目」,雲:「目」或作「刑」,刑,黥劓也。
以與音豫。
下同。
之好如字。
又呼報反。
黼黻上音甫。
下音弗。
觀古亂反。
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閑耳。
〔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
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耳。
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後忘其所務也。
此皆寄言,以遣雲為之累耳。
〔疏〕無莊,古之美人,為聞道,故不複莊飾,而自忘其美色也。
據梁,古之多力人,為聞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
黃帝,軒轅也,有聖知,亦為聞道,故能忘遣其知也。
鑪,竃也。
錘,鍛也。
以上三人,皆因聞道,然後忘其所務,以契其真。
猶如世間器物,假于鑪冶打鍛以成其用者耳。
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于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鑪冶之間,則是有修學冶鍛之義也。
〔釋文〕無莊據梁司馬雲:皆人名。
李雲:無莊,無莊飾也。
據梁,強梁也。
鑪音盧。
捶本又作「錘」。
徐之睡反,又之蘂反。
一音時蘂反。
李雲:錘,鸱頭頗口,句鐵以吹火也。
崔雲:盧謂之甕。
「捶」當作「甀」。
盧甀之間,言小處也。
甀,音丈僞反。
鍛丁亂反。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注〕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
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
庸讵知我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随夫子耶?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
〔疏〕造物,猶造化也。
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情性,焉知造化之内,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請益耶?乃欲棄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
子兮反。
司馬雲:碎也。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注〕日新也。
〔釋文〕長于丁丈反。
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為巧。
〔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萬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義說為長而實無長也。
長既無矣,老豈有耶?欲明不長而長,老而不老,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也。
雖複天覆地載,而以道為源,衆形彫刻,鹹資造化,同禀自然,故巧名斯滅。
既其無老無巧,無是無非,汝何所明言耶?此所遊已。
」 〔注〕遊于不為,而師于無師也。
〔疏〕吾師之所遊心,止如此說而已。
此則總結以前吾師之義是也。
,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疏〕大通,猶大道也。
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
外則離析于形體,一一虛假,此解堕肢體也;内則除去心識,悗然無知,此解黜聰明也。
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謂之坐忘也。
〇典案:文選鵩鳥賦注、禦覽四百九十、葉大慶考古質疑引「知」作「智」。
「大通」,鵩鳥賦注、禦覽引作「大道」。
〔釋文〕去起呂反。
知音智。
坐忘崔雲:端坐而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
〔注〕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适,未嘗不适,何好何惡哉! 〇典案:淮南子道應篇作「洞則無善也」。
〔釋文〕無好呼報反。
注同。
何惡烏路反。
化則無常也。
〔注〕同于化者,唯化所适,故無常也。
〔疏〕既同于大道,則無是非好惡;冥于變化,故不執滞守常也。
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 〔疏〕果,決也。
而,汝也。
忘遺如此,定是大賢,丘雖汝師,遂落汝後,從而學之,是丘所願。
撝謙退己,以進顔回者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
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
〔注〕此二人相為于無相為者也。
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為而後往者也。
〔疏〕雨經三日已上為霖。
殆,近也。
子桑家貧,屬斯霖雨,近于餓病。
此事不疑于方外之交,任理而往,雖複裹飯,非有相為之情者也。
〔釋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
左傳雲:雨三日以往為霖。
裹音果。
食音嗣。
注同。
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
〔疏〕任,堪也。
趨,卒疾也。
子桑既遭飢餒,故發琴聲,問此飢貧,從誰而得。
為關父母?為是人天?此則歌哭之辭也。
不堪此舉,又卒爾詩詠也。
〔釋文〕有不任音壬。
其聲而趨七住反。
舉其詩焉崔雲:不任其聲,憊也。
趨舉其詩,無音曲也。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疏〕一于死生,忘于哀樂,于無相與,方外之交。
今子歌詩,似有怨望,故入門驚怪,問其所由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
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注〕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飢凍;天地無私,豈獨貧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尋求來由,竟無兆朕。
而使我至此窮極者,皆我之賦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校記】猗,原作「倚」,據莊子正文及集釋等本改。
漢世,原作「漢書」,據集釋等本改。
獻,原誤作「戲」,據注、疏、釋文及集釋等本改。
能,原誤作「而」,據集釋等本改。
用,原作「有」,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
真人,原作「真知」,據下文及集釋改。
夭,原作「天」,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
喜怒,原作「善怒」,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
千,原作「于」,據集釋改。
原句斷為:「用刑法為治,政之體本;以禮樂為禦,物之羽儀。
」斷句誤。
依南華真經注疏改。
萬物,原作「萬緻」,據輯要本改。
下注文同。
反,原作「文」,據集釋改。
黃,原作「皇」,據南華真經注疏改。
成德,原作「威德」,據輯要本改。
槌,集釋、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挺」。
」,據集釋改。
戌,原作「戍」,據讀音及集釋改。
困,原作「因」,據集釋改。
千,原作「幹」,據集釋改。
象,原作「衆」,形近而誤,據集釋改。
規,原作「見」。
「許規反」疑注「隳」字讀音,劉文典以為「堕」、「隳」古通用。
據集釋改。
集釋、南華真經注疏「其」下有「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