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第六

關燈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環而泣之。

     〔疏〕環,繞也。

    喘喘,氣息急也。

    子輿語訖,俄頃之間,子來又病。

    氣奔欲死,既将屬纩,故妻子繞而哭之也。

     〔釋文〕喘喘川轉反。

    又尺軟反。

    崔本作「惴惴」。

    環而如字。

    徐音患。

    李雲:繞也。

    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

    」 〔注〕夫死生猶寤寐耳。

    于理當寐,不願人驚之;将化而死,亦宜無為怛之也。

     〔疏〕叱,诃聲也。

    夫方外之士,冥一死生,而朋友臨終,和光往問,故叱彼親族,令避傍近,正欲變化,不欲驚怛也。

     〔釋文〕叱避昌失反。

    無怛丁達反。

    崔本作「靼」,音怛。

    案怛,驚也,鄭衆注周禮考工記「不能驚怛」是也。

    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将奚以汝為,将奚以汝适?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疏〕又,複也。

    奚,何也。

    适,往也。

    倚戶觀化,與之而語。

    歎彼大造,宏普無私,偶爾為人,忽然返化。

    不知方外适往何道,變作何物。

    将汝五藏為鼠之肝,或化四支為蟲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适也。

     〔釋文〕倚其于绮反。

    鼠肝向雲:委棄土壤而已。

    王雲:取微蔑至賤。

    蟲臂臂亦作「腸」。

    崔本同。

    ,音恤。

    簡文雲:當作「滅」。

    本又作「眓」,呼括反,視高貌。

    本亦作「俄然」。

    蘧然李音渠。

    崔本作「據」。

    又其據反。

    蘧然,有形之貌。

    覺古孝反。

    向、崔本此下更有「發然汗出」一句,雲:無系則津液通也。

    崔雲:榮衛和通,不以化為懼也。

    矣。

    故以天下為一體者,無愛為于其閑也。

     〔疏〕此之三人,并方外之士,冥于變化,一于死生,志行既同,故相與交友。

    仍各率乃誠,述其情緻雲:誰能于虛無自然而相與為朋友乎?斯乃無與而與,無為而為,非為之而為、與之而與者也。

    猶如五藏六根,四肢百體,各有司存,更相禦用,豈有心于相與,情系于親疏哉!雖無意于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

    故于無與而相與周旋,于無為而為交友者,其義亦然乎耳。

     〇馬叙倫曰:孔子弟子有琴張,見春秋昭二十年左氏傳及孟子萬章篇。

    典案:禦覽五百三十一引「子琴張」作「禽張」。

     〔釋文〕相與如字。

    崔雲:猶親也。

    或一音豫。

    相為如字。

    或一音于僞反。

    愛為于僞反。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

     〔注〕無所不任。

     〔疏〕撓挑,猶宛轉也。

    夫登升上天,示清高輕舉;遨遊雲霧,表不滞其中;故能随變化而無窮,将造物而宛轉者也。

     〔釋文〕撓徐而少反。

    郭許堯反。

    挑徐徒了反。

    郭、李徒堯反。

    又作「兆」。

    李雲:撓挑,猶宛轉也。

    宛轉玄曠之中。

    簡文雲:循環之名。

    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注〕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随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疏〕終窮,死也。

    相與忘生複忘死,死生混一,故順化而無窮也。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注〕若然者豈友哉?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視而笑;智冥于境,故莫逆于心。

    方外道同,遂相與為友也。

    ,相和聲也。

    夫從無出有,名之曰生;自有還無,名之曰死。

    汝今既還空寂,便是歸本反真,而我猶寄人間,羁旅未還桑梓。

    欲齊一死生,而發斯猗歎者也。

     〇李桢曰:「嗟來」是歌聲,卻是歎辭。

    釋名釋言語:嗟,佐也;言之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來,哀也;故來入已哀之,故其言之低頭以招之也。

    孟子反、子琴張歎桑戶之得已反真,故為此歌也。

     〔釋文〕我猶崔本作「獨」。

    人猗于宜反。

    崔雲:辭也。

    哀樂音洛。

    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屍而歌,禮乎?」 〔疏〕方内之禮,貴在節文,鄰裡有喪,舂猶不相。

    況臨朋友之屍,曾無哀哭,琴歌自若,豈是禮乎?子貢怪其如此,故趨走進問也。

    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注〕夫知禮意者,必遊外以經内,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

    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疏〕夫大禮與天地同節,不拘制乎形名,直緻任真,率情而往,況冥同生死,豈存哀樂于胸中?而子貢方内儒生,性猶偏執,唯貴麤迹,未契妙本。

    如是之人,于何知禮之深乎?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〇典案:禦覽五百三十引「人」作「子」,「是惡知禮意」作「是惡知乎禮意也」。

    北堂書鈔百零六引「惡」下有「乎」字。

     〔釋文〕惡知音烏。

    下皆同。

    稱情尺證反。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顔色不變,無以命之。

    彼何人者邪?」 〔疏〕命,名也。

    子貢使返,且告尼父雲: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臨喪歌樂,神形不變。

    既莫測其道,故難以名之。

     〔釋文〕無以命之崔、李雲:命,名也。

    彼又惡能愦愦然為世俗之禮,以觀衆人之耳目哉!」 〔注〕其所以觀示于衆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愦愦,猶煩亂也。

    彼數子者,清高虛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

    何能強事節文,拘世俗之禮,威儀顯示,悅衆人之視聽哉? 〔釋文〕愦愦工内反。

    說文、蒼颉篇并雲:亂也。

    以觀古亂反,示也。

    注同。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注〕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

    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疏〕方内方外,淺深不同,未知夫子依從何道?師資起發,故設此疑。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注〕以方内為桎梏,明所貴在方外也。

    夫遊外者依内,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為也。

    是以遺物而後能入羣,坐忘而後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

    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聖迹禮儀,乃桎梏形性。

    仲尼既依方内,則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

    故德充符篇雲:「天刑之,安可解乎!」雖然,吾與汝共之。

    」 〔注〕雖為世所桎梏,但為與汝共之耳。

    明己恒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聖人,和光接物,揚波同世,貴斯俗禮。

    雖複降迹方内,與汝共之,而遊心方外,蕭然無着也。

     子貢曰:「敢問其方。

    」 〔注〕問所以遊外而共内之意。

     〔疏〕方,猶道也。

    問迹混域中,心遊方外,外内玄合,其道若何。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疏〕造,詣也。

    魚之所詣者,适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術。

    雖複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

    此略标義端,次下解釋也。

     〔釋文〕相造七報反,詣也。

    下同。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

     〔注〕所造雖異,其于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内,然後養給而生定,則莫不皆然也。

    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為也。

     〔疏〕此解釋前義也。

    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

    魚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資養供給也,亦猶人處大道之中,清虛養性,無事逍遙,故得性分靜定而安樂也。

     〔釋文〕穿池本亦作「地」。

    崔同。

     〇俞樾曰:「定」疑「足」字之誤。

    「穿池而養給」,「無事而生足」,兩句一律。

    「給」亦足也。

    「足」與「定」,字形相似而誤。

    管子中匡篇「功定以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今本「定」誤作「足」,與此正可互證。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 〔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

    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結釋前義也。

    夫深水遊泳,各足相忘;道術内充,偏愛斯絕,豈與夫呴濡仁義同年而語哉!臨屍而歌,其義亦爾故也。

     〔釋文〕相忘音亡。

    下同。

     子貢曰:「敢問畸人。

    」 〔注〕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于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

    修行無有,而疏外形體,乖異人倫,不耦于俗。

    敢問此人,其道如何? 〔釋文〕畸人居宜反。

    司馬雲:不耦也。

    不耦于人,謂阙于禮教也。

    李其宜反,雲:奇異也。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注〕夫與内冥者,遊于外也。

    獨能遊外以冥内,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于人而侔于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貢也。

    侔者,等也,同也。

    夫不修仁義,不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與自然之理同也。

     〔釋文〕而侔音謀。

    司馬雲:等也,亦從也。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 〔注〕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以人理言之,則侔于天者可謂君子矣。

     〔疏〕夫懷仁履義為君子,乖道背德為小人也。

    是以行蹩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