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人之才。
〔疏〕蔔梁,姬姓也;倚,名也。
虛心凝淡為道,智用明敏為才。
言梁有外用之才,而無内凝之道;女偊有虛淡之道,而無明敏之才。
各滞一邊,未為通美。
然以才方道,才劣道勝也。
〔釋文〕蔔梁倚魚绮反。
又其绮反。
李雲:蔔梁,姓;倚,名。
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
〔疏〕庶,慕也。
幾,近也。
果,決也。
夫上士聞道,猶藉勤行,若不勤行,道無由緻。
是故雖蒙教誨,必須修學,慕近玄道,決成聖人。
若其不然,告示甚易;為須修守,所以成難。
然女偊久聞至道,内心凝寂,今欲傳告,猶自守之,況在初學,無容懈怠,假令口說耳聞,蓋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難,行之難也。
〔釋文〕亦易以豉反。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注〕外,猶遺也。
〔疏〕外,遺忘也。
夫為師不易,傳道極難。
方欲教人,故凝神靜慮,修而守之,凡經三日。
心既虛寂,萬境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釋文〕參日音三。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注〕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疏〕天下萬境疏遠,所以易忘;資身之物親近,所以難遺。
守經七日,然後遺之。
故郭注雲「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者也。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注〕都遺也。
〔疏〕隳體離形,坐忘我喪,運心既久,遺遣漸深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注〕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即安。
豁然無滞,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疏〕朝,旦也。
徹,明也。
死生一觀,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陽初啟,故謂之朝徹也。
〔釋文〕能朝如字。
李除遙反。
下同。
徹如字。
郭、司馬雲:朝,旦也。
徹,達妙之道。
李雲:夫能洞照,不崇朝而遠徹也。
不惡烏路反。
下同。
豁然喚活反。
朝徹,而後能見獨; 〔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絕待絕對。
覩斯勝境,謂之見獨。
故老經雲「寂寞而不改」。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注〕與獨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随變化而俱往,不為物境所遷,故無古今之異。
無古今,而後能入于不死不生。
〔注〕夫系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
是以無系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疏〕古今,會也。
夫時有古今之異,法有生死之殊者,此蓋迷徒倒置之見也。
時既運新,運新無今無古,故法亦不去不來,無死無生者也。
會斯理者,其唯女偊之子耶!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疏〕殺,滅也;死,亦滅也。
謂此死者未曾滅,謂此生者未曾生。
既死既生,能入于無死無生。
故體于法,無生滅也。
法既不生不滅,而情亦何欣何惡耶!任之而無不适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殺」上有「故」字。
〔釋文〕殺生者不死李雲:殺,猶亡也,亡生者不死也。
崔雲:除其營生為殺生。
生生者不生李雲:矜生者不生也。
崔雲:常營其生為生生。
其為物,無不将也。
〔注〕任其自将,故無不将。
無不迎也。
〔注〕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疏〕将,送也。
夫道之為物,拯濟無方,雖複不滅不生,亦而生而滅。
是以迎無窮之生,送無量之死也。
無不毀也。
〔注〕任其自毀,故無不毀。
無不成也。
〔注〕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疏〕不送而送,無不毀滅;不迎而迎,無不生成也。
其名為撄甯。
〔注〕夫與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甯也。
〔疏〕撄,擾動也。
甯,寂靜也。
夫聖人慈惠,道濟蒼生,妙本無名,随物立稱,動而常寂,雖撄而甯者也。
〔釋文〕撄郭音萦。
徐于營反。
李于盈反。
崔雲:有所系着也。
撄甯也者,撄而後成者也。
」 〔注〕物萦而獨不萦,則敗矣。
故萦而任之,則莫不曲成也。
〔疏〕既能和光同塵,動而常寂,然後随物撄擾,善貸生成也。
顯彰,讴歌滿路也。
〔釋文〕于音烏。
又如字。
讴徐烏侯反。
李香于反,雲:讴,煦也。
欲化之貌。
王雲:讴,歌謠也。
于讴聞之玄冥。
〔注〕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疏〕玄者,深遠之名也。
冥者,幽寂之稱。
既德行内融,芳聲外顯,故漸階虛極,以至于玄冥故也。
〔釋文〕玄冥李雲:強名曰玄,視之冥然。
向、郭雲: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玄冥聞之參寥。
〔注〕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于名表。
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于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疏〕參,三也。
寥,絕也。
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絕也。
夫玄冥之境,雖妙未極,故至乎三絕,方造重玄也。
〔釋文〕參七南反。
寥徐力彫反。
李雲:參,高也。
高邈寥曠,不可名也。
參寥聞之疑始。
」 〔注〕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
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後及無之名,九重而後疑無是始也。
〔疏〕始,本也。
夫道超此四句,離彼百非,名言道斷,心知處滅,雖複三絕,未窮其妙。
而三絕之外,道之根本,而謂重玄之域,衆妙之門,意亦難得而差言之矣。
是以不本而本,本無所本,疑名為本,亦無的可本,故謂之疑始也。
〔釋文〕疑始李雲:又疑無是始,則始非無名也。
研粗七胡反。
七重直龍反。
下同。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 〔疏〕子祀四人,未詳所據。
觀其心迹,并方外之士,情同淡水,共結素交,叙莫逆于虛玄,述忘言于至道。
夫人起自虛無,無則在先,故以無為首;從無生有,生則居次,故以生為脊;既生而死,死最居後,故以死為尻,亦故然也。
尻首雖别,本是一身,而死生乃異,源乎一體。
能達斯趣,所遇皆适,豈有存亡欣惡于其間哉!誰能知是,我與為友也。
〔釋文〕子祀崔雲:淮南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伛偻。
子輿本又作「與」,音餘。
〇典案:禦覽四百九引作「子與」,與釋文一本合。
子犁禮兮反。
為尻苦羔反。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疏〕目擊道存,故相見而笑;同順玄理,故莫逆于心也。
也。
而鑒古暫反。
曰嗟乎崔雲:此子輿辭。
子祀曰:「女惡之乎?」 〔疏〕淡水素交,契心方外,見其嗟歎,故有驚疑。
〔釋文〕女惡音汝。
下同。
下烏路反。
曰:「亡,予何惡! 〔疏〕亡,無也。
存亡死生,本自無心,不嗟之嗟,何嫌惡之也。
〔釋文〕曰亡如字。
絕句,予何惡烏路反。
下及注同。
一音如字,讀則連「亡」字為句。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注〕浸,漸也。
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于鴞鳥,雞則夜候天時。
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遊。
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六十九引「浸」作「侵」,下同。
百五十引作「浸」,與今本合。
又「予因以乘之」,鶴林玉露引「以」作「而」,影宋本、世德堂本同。
〔釋文〕浸子鸩反。
向雲:漸也。
予因以求時夜一本無「求」。
為彈徒旦反。
鴞戶驕反。
炙章夜反。
且夫得者,時也; 〔注〕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失者,順也; 〔注〕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
夫忽然而得,時應生也;倏然而失,順理死也。
是以安于時則不欣于生,處于順則不惡于死。
既其無欣無惡,何憂樂之入乎! 〔釋文〕哀樂音洛。
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
〔注〕一不能自解,則衆物共結之矣。
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疏〕處順忘時,蕭然無系,古昔至人,謂為縣解。
若夫當生慮死,而以憎惡存懷者,既内心不能自解,故為外物結縛之也。
〔釋文〕縣音玄。
解音蟹,下及注同。
(同)[向]雲:縣解,無所系也。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注〕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疏〕玄天在上,猶有晝夜之殊,況人居世間,焉能無死生之變?且物不勝天,非唯今日,我複何人,獨生憎惡!
〔疏〕蔔梁,姬姓也;倚,名也。
虛心凝淡為道,智用明敏為才。
言梁有外用之才,而無内凝之道;女偊有虛淡之道,而無明敏之才。
各滞一邊,未為通美。
然以才方道,才劣道勝也。
〔釋文〕蔔梁倚魚绮反。
又其绮反。
李雲:蔔梁,姓;倚,名。
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
〔疏〕庶,慕也。
幾,近也。
果,決也。
夫上士聞道,猶藉勤行,若不勤行,道無由緻。
是故雖蒙教誨,必須修學,慕近玄道,決成聖人。
若其不然,告示甚易;為須修守,所以成難。
然女偊久聞至道,内心凝寂,今欲傳告,猶自守之,況在初學,無容懈怠,假令口說耳聞,蓋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難,行之難也。
〔釋文〕亦易以豉反。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注〕外,猶遺也。
〔疏〕外,遺忘也。
夫為師不易,傳道極難。
方欲教人,故凝神靜慮,修而守之,凡經三日。
心既虛寂,萬境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釋文〕參日音三。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注〕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疏〕天下萬境疏遠,所以易忘;資身之物親近,所以難遺。
守經七日,然後遺之。
故郭注雲「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者也。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注〕都遺也。
〔疏〕隳體離形,坐忘我喪,運心既久,遺遣漸深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注〕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即安。
豁然無滞,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疏〕朝,旦也。
徹,明也。
死生一觀,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陽初啟,故謂之朝徹也。
〔釋文〕能朝如字。
李除遙反。
下同。
徹如字。
郭、司馬雲:朝,旦也。
徹,達妙之道。
李雲:夫能洞照,不崇朝而遠徹也。
不惡烏路反。
下同。
豁然喚活反。
朝徹,而後能見獨; 〔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絕待絕對。
覩斯勝境,謂之見獨。
故老經雲「寂寞而不改」。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注〕與獨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随變化而俱往,不為物境所遷,故無古今之異。
無古今,而後能入于不死不生。
〔注〕夫系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
是以無系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疏〕古今,會也。
夫時有古今之異,法有生死之殊者,此蓋迷徒倒置之見也。
時既運新,運新無今無古,故法亦不去不來,無死無生者也。
會斯理者,其唯女偊之子耶!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疏〕殺,滅也;死,亦滅也。
謂此死者未曾滅,謂此生者未曾生。
既死既生,能入于無死無生。
故體于法,無生滅也。
法既不生不滅,而情亦何欣何惡耶!任之而無不适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殺」上有「故」字。
〔釋文〕殺生者不死李雲:殺,猶亡也,亡生者不死也。
崔雲:除其營生為殺生。
生生者不生李雲:矜生者不生也。
崔雲:常營其生為生生。
其為物,無不将也。
〔注〕任其自将,故無不将。
無不迎也。
〔注〕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疏〕将,送也。
夫道之為物,拯濟無方,雖複不滅不生,亦而生而滅。
是以迎無窮之生,送無量之死也。
無不毀也。
〔注〕任其自毀,故無不毀。
無不成也。
〔注〕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疏〕不送而送,無不毀滅;不迎而迎,無不生成也。
其名為撄甯。
〔注〕夫與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甯也。
〔疏〕撄,擾動也。
甯,寂靜也。
夫聖人慈惠,道濟蒼生,妙本無名,随物立稱,動而常寂,雖撄而甯者也。
〔釋文〕撄郭音萦。
徐于營反。
李于盈反。
崔雲:有所系着也。
撄甯也者,撄而後成者也。
」 〔注〕物萦而獨不萦,則敗矣。
故萦而任之,則莫不曲成也。
〔疏〕既能和光同塵,動而常寂,然後随物撄擾,善貸生成也。
顯彰,讴歌滿路也。
〔釋文〕于音烏。
又如字。
讴徐烏侯反。
李香于反,雲:讴,煦也。
欲化之貌。
王雲:讴,歌謠也。
于讴聞之玄冥。
〔注〕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疏〕玄者,深遠之名也。
冥者,幽寂之稱。
既德行内融,芳聲外顯,故漸階虛極,以至于玄冥故也。
〔釋文〕玄冥李雲:強名曰玄,視之冥然。
向、郭雲: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玄冥聞之參寥。
〔注〕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于名表。
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于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疏〕參,三也。
寥,絕也。
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絕也。
夫玄冥之境,雖妙未極,故至乎三絕,方造重玄也。
〔釋文〕參七南反。
寥徐力彫反。
李雲:參,高也。
高邈寥曠,不可名也。
參寥聞之疑始。
」 〔注〕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
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後及無之名,九重而後疑無是始也。
〔疏〕始,本也。
夫道超此四句,離彼百非,名言道斷,心知處滅,雖複三絕,未窮其妙。
而三絕之外,道之根本,而謂重玄之域,衆妙之門,意亦難得而差言之矣。
是以不本而本,本無所本,疑名為本,亦無的可本,故謂之疑始也。
〔釋文〕疑始李雲:又疑無是始,則始非無名也。
研粗七胡反。
七重直龍反。
下同。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 〔疏〕子祀四人,未詳所據。
觀其心迹,并方外之士,情同淡水,共結素交,叙莫逆于虛玄,述忘言于至道。
夫人起自虛無,無則在先,故以無為首;從無生有,生則居次,故以生為脊;既生而死,死最居後,故以死為尻,亦故然也。
尻首雖别,本是一身,而死生乃異,源乎一體。
能達斯趣,所遇皆适,豈有存亡欣惡于其間哉!誰能知是,我與為友也。
〔釋文〕子祀崔雲:淮南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伛偻。
子輿本又作「與」,音餘。
〇典案:禦覽四百九引作「子與」,與釋文一本合。
子犁禮兮反。
為尻苦羔反。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疏〕目擊道存,故相見而笑;同順玄理,故莫逆于心也。
也。
而鑒古暫反。
曰嗟乎崔雲:此子輿辭。
子祀曰:「女惡之乎?」 〔疏〕淡水素交,契心方外,見其嗟歎,故有驚疑。
〔釋文〕女惡音汝。
下同。
下烏路反。
曰:「亡,予何惡! 〔疏〕亡,無也。
存亡死生,本自無心,不嗟之嗟,何嫌惡之也。
〔釋文〕曰亡如字。
絕句,予何惡烏路反。
下及注同。
一音如字,讀則連「亡」字為句。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注〕浸,漸也。
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于鴞鳥,雞則夜候天時。
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遊。
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
〇典案:禦覽三百六十九引「浸」作「侵」,下同。
百五十引作「浸」,與今本合。
又「予因以乘之」,鶴林玉露引「以」作「而」,影宋本、世德堂本同。
〔釋文〕浸子鸩反。
向雲:漸也。
予因以求時夜一本無「求」。
為彈徒旦反。
鴞戶驕反。
炙章夜反。
且夫得者,時也; 〔注〕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失者,順也; 〔注〕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
夫忽然而得,時應生也;倏然而失,順理死也。
是以安于時則不欣于生,處于順則不惡于死。
既其無欣無惡,何憂樂之入乎! 〔釋文〕哀樂音洛。
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
〔注〕一不能自解,則衆物共結之矣。
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疏〕處順忘時,蕭然無系,古昔至人,謂為縣解。
若夫當生慮死,而以憎惡存懷者,既内心不能自解,故為外物結縛之也。
〔釋文〕縣音玄。
解音蟹,下及注同。
(同)[向]雲:縣解,無所系也。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注〕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疏〕玄天在上,猶有晝夜之殊,況人居世間,焉能無死生之變?且物不勝天,非唯今日,我複何人,獨生憎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