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第六

關燈
〕夫形、生、老、死,皆我也。

    故形為我載,生為我勞,老為我佚,死為我息。

    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塊者,自然也。

    夫形是構造之物,生是誕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氣散之日。

    但運載有形,生必勞苦,老既無能,暫時閑逸;死滅還無,理歸停憩。

    四者雖變,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耶! 〔釋文〕大塊苦怪反。

    又苦對反。

    徐胡罪反。

     〇郭慶藩曰: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雲:大塊,自然也。

    釋文阙。

    佚我音逸。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注〕死與生,皆命也。

    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

    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

    故以善吾生為善者,吾死亦可以為善矣。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襲用此文,「佚」作「逸」,「息」作「休」,「吾」作「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

     〔注〕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先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必變之符,将任化而無系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謂」上有「人」字。

     〔釋文〕于壑火各反。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注〕夫無力之力,莫大于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舍故。

    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

    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

    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

    故向者之我,非複今我也。

    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

    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系而在,豈不昧哉! 〔疏〕夜半闇冥,以譬真理玄邃也。

    有力者,造化也。

    夫藏舟船于海壑,正合其宜;隐山嶽于澤中,謂之得所。

    然而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

    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真謂山舟牢固,不動巋然。

    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

    昨我今我,其義亦然也。

     〇俞樾曰:山非可藏于澤,且亦非有力者所能負之而走,其義難通。

    「山」,疑當讀為「汕」,爾雅釋器:罺謂之汕。

    詩南有嘉魚篇毛傳曰:汕,汕樔也。

    箋雲:今之撩罟也。

    「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恐為人所竊,故藏之,乃世俗常有之事,故莊子以為喻耳。

     〇郭慶藩曰:文選江文通雜禮詩注引司馬雲:舟,水物。

    山,陸居者。

    藏之壑澤,非人意所求,謂之固。

    有力者或能取之。

    釋文阙。

     〔釋文〕乃揭其列、其谒二反。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

     〔注〕不知與化為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

    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疏〕遁,變化也。

    藏舟于壑,藏山于澤,此藏大也。

    藏人于室,藏物于器,此藏小也。

    然小大雖異而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

    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作「雖然,夜半有力者負而趨,寐者不知,猶有所遁」。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注〕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

    故無外無内,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

    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恒,常也。

    夫藏天下于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

    故能一死生,冥變化,放縱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遊者,斯藏天下于天下也。

    既變所不能變,何所遯之有哉!此乃體凝寂之人物,達大道之真情,豈流俗之迷徒,運人間之小智耶!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作「若藏天下于天下,則無所遁其形矣」。

     〔釋文〕索所所百反。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注〕人形乃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

    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耶! 〇郭慶藩曰:文選賈長沙鵩鳥賦注引司馬雲:當複化而為無。

    釋文阙。

     〔釋文〕無樂音洛。

    下及注同。

    其為樂可勝計邪? 〔注〕本非人,而化為人;化為人,失于故矣。

    失故而喜,喜所遇也。

    變化無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疏〕特,獨也。

    犯,遇也。

    夫大冶洪鑪,陶鑄羣品,獨遇人形,遂以為樂。

    如人形者,其貌類無窮,所遇即喜,喜亦何極?是以唯形與喜,不可勝計。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作「一範人之形而猶喜。

    若人者,千變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弊而複新,其為樂也可勝計邪?」 〔釋文〕可勝音升。

    故聖人将遊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注〕夫聖人遊于變化之塗,放于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夫于生為亡而于死為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遯者,自然也。

    孰能逃于自然之道乎?是故聖人遊心變化之塗,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

     〔注〕此自均于百年之内,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

    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妖」作「少」。

    郭注:「此自均于百年之内,不善少而否老」,是所見本正作「善少」,張本是也。

     〔釋文〕善妖崔本作「狡」,同。

    古卯反。

    本又作「夭」,于表反。

    簡文于橋反,雲:異也。

    善少詩照反。

    否老音鄙。

    本亦作「鄙」。

    平粹雖遂反。

    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為體,故其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系,屬也。

    夫人之識性,明暗不同。

    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内,從容平淡,鮮有欣慼,至于壽夭老少,都不介懷。

    雖未能忘生死,但複無嫌惡,猶足以為物師傅,人放效之。

    而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

    屬在至人,必資聖知,為物宗匠,不亦宜乎!」作「鲸」。

    此「禺彊」、「禺京」一也。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疏〕少廣,西極山名也。

    王母,太陰之精也。

    豹尾,虎齒,善笑。

    舜時王母遣使獻玉環,漢武帝時獻青桃。

    顔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廣之山,不複生死,故莫知始終也。

     〔釋文〕西王母山海經雲: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海水之涯。

    漢武内傳雲: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少廣司馬雲:穴名。

    崔雲:山名。

    或雲:西方空界之名。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疏〕彭祖,帝颛顼之玄孫也。

    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稱彭祖。

    善養性,得道者也。

    五伯者,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殷伯,齊桓、晉文為周伯,合為五伯。

    而彭祖得道,所以長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釋文〕彭祖解見逍遙篇。

    崔雲:壽七百歲。

    或以為仙,不死。

    五伯如字。

    又音霸。

    崔、李雲:夏伯,昆吾;殷,大彭、豕韋;周,齊桓、晉文。

    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注〕道無能也。

    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

    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

    我之未得,又不能為得也。

    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

    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于生之不得而為之哉?故夫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于己為也,而為之,則傷其真生也。

     〔疏〕武丁,殷王名也,号曰高宗。

    高宗夢得傅說,使求之天下,于陝州河北縣傅嚴闆築之所而得之,相于武丁,奄然清泰。

    傅說,星精也。

    而傅說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則是二十八宿之數,維持東方,故言乘東維,騎箕尾,而與角、亢等星比并行列,故言比于列星也。

     〔釋文〕傅說音悅。

    得之以相息亮反。

    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司馬雲:傅說,殷相也。

    武丁,殷王高宗也。

    東維,箕鬥之間,天漢津之東維也。

    星經曰:傅說一星在尾上,言其乘東維,騎箕尾之間也。

    崔雲: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托龍尾,乃列宿。

    今尾上有傅說星。

    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無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遯,此言神之無能名者也」,凡二十二字。

    掘然其勿反。

    子本亦作「孺」,如喻反。

    李雲:弱子也。

    曰:「吾聞道矣。

    」 〔注〕聞道則任其自生,故氣色全也。

     〔疏〕答雲聞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還童,色如稚子。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疏〕覩其容色,既異常人,心懷景慕,故詢其方術也。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疏〕惡惡可,言不可也。

    女偊心神内靜,形色外彰。

    子葵見有容貌,欣然請學。

    嫌其所問,故抑之謂非其人也。

     〔釋文〕惡惡可并音烏。

    下「惡乎」同。

    夫蔔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