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五

關燈
,凡類有之,大聖慈救,同塵順物也。

     〔釋文〕而知音智,下同。

    為孽魚列反。

    司馬雲:智慧生妖孽。

    約為膠司馬雲:約束而後有如膠漆。

    崔雲:約誓所以為膠固。

    德為接司馬雲:散德以接物也。

    工為商司馬雲:工巧而商賈起。

    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 〔注〕自然已具,故聖人無所用其己也。

     〔疏〕惡,何也。

    至人不殃孽謀谟,何用智惠?不散亂彫斲,何用膠固?本不喪道,用德何為?不貴難得之貨,無勞商賈。

    衹為和光和物,是故有之者也。

     〔釋文〕惡用音烏,下同。

    不斲陟角反。

    無喪息浪反。

    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

     〔注〕言自然而禀之。

     〔疏〕鬻,食也。

    食,禀也。

    天,自然也。

    以前四事,蒼生有之,禀自天然,各率其性,聖人順之,故無所用己也。

     〔釋文〕天鬻音育,養也。

    天食音嗣。

    亦如字。

    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 〔注〕既禀之自然,其理已足。

    則雖沈思以免難,或明戒以避禍,物無妄然,皆天地之會,至理所趣。

    必自思之,非我思也;必自不思,非我不思也。

    或思而免之,或思而不免,或不思而免之,或不思而不免。

    凡此皆非我也,又奚為哉?任之而自至也。

     〔疏〕禀之自然,各有定分,何須分外,添足人情?違天任人,故至悔者也。

     〔釋文〕受食如字。

    又音嗣。

    沈思息嗣反。

    亦如字。

    免難乃旦反。

    有人之形。

     〔注〕視其形貌若人。

    無人之情。

     〔注〕掘若槁木之枝。

     〔疏〕聖人同塵在世,有生處之形容;體道虛忘,無是非之情慮。

     〔釋文〕掘若其勿反。

    槁木苦老反。

    有人之形,故羣于人; 〔注〕類聚羣分,自然之道。

     〔疏〕和光混迹,羣聚世閑。

    此解「有人之形」。

     〔釋文〕羣分如字。

    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注〕無情,故付之于物也。

     〔疏〕譬彼靈真,絕無性識;既忘物我,何有是非?此解「無人之情」故也。

    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 〔注〕形貌若人。

     〔疏〕屬,系也。

    迹闵嚚俗,形系人羣,與物不殊,故稱眇小也。

    此結「有人之形」耳。

     〔釋文〕眇亡小反。

    簡文雲:陋也。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九十八、廣弘明集音卷十五引司馬雲:眇,高視也。

    釋文阙。

    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注〕無情,故浩然無不任。

    無不任者,有情之所未能也,故無情而獨成天也。

     〔疏〕謷,高大貌也。

    謷然大教,萬境都忘,智德高深,凝照宏遠。

    故歎美大人,獨成自然之至。

    此結「無人之情」也。

     〔釋文〕謷乎五羔反。

    徐五報反。

    簡文雲:放也。

    今取遨遊義也。

    獨成其天如字。

    崔本「天」字作「大」,雲:類同于人,所以為小;情合于天,所以為大。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疏〕前文雲,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惠施引此語來質疑。

    莊子所言人者,必固無情慮乎?然莊、惠二賢,并遊心方外,故常禀而為論端。

    莊子曰:「然。

    」 〔疏〕然,如是也。

    許其所問,故答雲「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疏〕若無情智,何名為人?此是惠施進責之辭,問于莊子。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注〕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

    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于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矣。

    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于為之,亦終不能也。

    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顔、孔之際,終莫之得也。

    是以關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緻業。

    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

    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疏〕惡,何也。

    虛通之道,為之相貌;自然之理,遺其形質。

    形貌具有,何得不謂之人?且形之将貌,蓋亦不殊。

    道與自然,互其文耳。

    欲顯明斯義,故重言之也。

     〔釋文〕惡得音烏。

    下「惡得」同。

    吠扶廢反。

    一分如字。

    足操七刀反。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注〕未解形貌之非情也。

     〔疏〕既名為人,理懷情慮。

    若無情識,何得謂之人?此是惠施未解形貌之非情。

     〔釋文〕未解音蟹。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

     〔注〕以是非為情,則無是無非,無好無惡者,雖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 〔疏〕吾所言情者,是非彼我,好惡憎嫌等也。

    若無是無非,雖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内傷其身。

     〔注〕任當而直前者,非情也。

     〔疏〕莊子所謂無情者,非木石其懷也,止言不以好惡緣慮分外,遂成性而内理其身者也。

    何則?蘊虛照之智,無情之情也。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 〔注〕止于當也。

     〔疏〕因任自然之理,以此為常;止于所禀之涯,不知生分。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注〕未明生之自生,理之自足。

     〔疏〕若不資益生道,何得有此身乎?未解生之自生,理之自足者也。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

     〔注〕生理已自足于形貌之中,但任之則身存。

     〔疏〕道與形貌,生理已足,但當任之,無勞措意也。

    無以好惡内傷其身。

     〔注〕夫好惡之情,非所以益生,祇足以傷身,以其生之有分也。

     〔疏〕還将益以酬後問也。

     〔釋文〕無以好惡呼報反。

    下烏路反。

    注同。

    祇足音支。

    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注〕夫神不休于性分之内,則外矣;精不止于自生之極,則勞矣。

    故行則倚樹而吟,坐則據梧而睡,言有情者之自困也。

     〔疏〕槁梧,夾膝幾也。

    惠子未遺筌蹄,耽内名理,疏外神識,勞苦精靈,故行則倚樹而吟詠,坐則隐幾而談說,是以形勞心倦,疲怠而瞑者也。

     〔釋文〕倚樹于绮反。

    據槁苦老反。

    梧音吾。

    而瞑音眠。

    崔雲:據琴而睡也。

     〇典案:瞑,「眠」之正字而。

    說文雲:瞑,翕目也。

    從目冥,冥亦聲。

    文選陸士衡答張士然詩「薄莫不遑瞑」,李注,瞑,古眠字。

    嵇叔夜養生論「逹旦不瞑」注同。

    而睡垂臂反。

    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注〕言凡子所為,外神勞精,倚樹據梧,且吟且睡,此世之所謂情也。

    而雲天選,明夫情者非情之所生,而況他哉!故雖萬物萬形,雲為趣舍,皆在無情中來,又何用情于其間哉! 〔疏〕選,授也。

    鳴,言說也。

    自然之道授與汝形,夭壽妍醜其理已定,無勞措意,分外益生。

    而子禀性聰明,辨析明理,執持己德,炫燿衆人,亦何異乎公孫龍作白馬論,雲白馬非馬,堅守斯論,以此自多!信有其言,而無其實,能伏衆人之口,不能伏衆人之心。

    今子分外誇談,即是斯之類也。

     〔釋文〕天選宣轉反,舊思緩反。

     〇典案:疏「辨析明理」,「明」疑當作「名」,聲之譌也。

     【校記】」,據莊子集釋改。

    達,原作「妄」,從輯要本改。

    「虞舜」原作「虞、舜」,頓号誤植。

    張弓也,原作「張也」,據集釋補「弓」字。

    氣化,原作「骀它」,文義不通,據輯要本改。

    軌轍,原作「軌徹」,據集釋改。

    物得,原作「之德」,據集釋改。

    無脤,原作「無蜄」,據莊子原文及集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