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五

關燈
物之林薮。

     〔疏〕雌雄,禽獸之類也。

    夫才全之士,與物同波,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鳥與獸且羣聚于前也。

     〔釋文〕雌雄合乎前李雲:禽獸屬也。

    亂行戶剛反。

    是必有異乎人者也。

     〔疏〕一無權勢,二無利祿,三無色貌,四無言說,五無知慮。

    夫聚集人物,必不徒然,今骀它為衆歸依,不由前之五事,以此而驗,固異于常人者也。

    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

    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 〔注〕未經月已覺其有遠處。

     〔疏〕既聞有異,故命召看之。

    形容醜陋,果驚駭于天下。

    共其同處,不過二旬,觀其為人,察其意趣,心神凝淡,似覺深遠也。

    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國無宰,寡人傳國焉。

     〔注〕委之以國政。

     〔疏〕日月既久,漬鍊彌深,是以共處一年,情相委信。

    而國無良宰,治道未弘,庶屈賢人,傳于國政者也。

     〔釋文〕期年音基。

    傳國丈專反。

    悶然而後應。

     〔注〕寵辱不足以驚其神。

     〔疏〕悶然而後應,不覺之容,亦是虛淡之貌。

    既無情于利祿,豈有意于榮華!故同彼世人,悶然而應之也。

     〔釋文〕悶然音門。

    李雲:不覺貌。

    崔雲:有頃之閑也。

    後應應對之應。

    泛而若辭。

     〔注〕人辭亦辭。

     〔疏〕泛若者,是無的當不系之貌也。

    雖無驚于寵辱,亦乃同塵以遜讓,故泛然常人辭亦辭也。

     〔釋文〕泛浮劍反,不系也。

    寡人醜乎,卒授之國。

    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

    是何人者也?」 〔疏〕愧,慚也。

    卒,終也。

    幾何,俄頃也。

    卹,憂也。

    寡人是五等之謙稱也。

    既見良人,泛然虛淡,中心愧醜,戀慕殷勤,終欲與之國政,屈為卿輔。

    俄頃之間,逃遁而去,喪失賢宰,實懷憂卹,情之恍惚,若有遺亡,雖君魯邦,曾無歡樂。

    來喜去憂,感動如此,何人何術,一至于斯? 〔釋文〕醜乎李雲:醜,慙也。

    崔雲:愧也。

    無幾居豈反。

    與樂音洛。

    子皆驚而走也。

    蓋始焉不知其為死母,就之而食;少焉覺其死,故皆驚走也。

    「眴若」二字,以其子言,不以其母言。

    釋文又引崔雲:目動也,謂死母目動。

    然則其母不死,與下意不合矣。

    下文「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郭注曰「夫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

    若從崔說,死母之目尚動,是其才德未去,何為以失類而走乎?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注〕使形者,才德也。

     〔疏〕郭注曰「使形者,才德也」,而才德者,精神也。

    豚子愛母,愛其精神;人慕骀它,慕其才德者也。

    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

     〔注〕翣者,武所資也。

    戰而死者無武也,翣将安施? 〔釋文〕翣資所甲反,扇也,武王所造。

    宋均雲:武飾也。

    李雲:資,送也。

    崔本作「翣杴」,音坎,謂先人墳墓也。

    刖者之屦,無為愛之。

     〔注〕所愛屦者,為足故耳。

     〔釋文〕為足于僞反。

    皆無其本矣。

     〔注〕翣、屦者,以足、武為本。

     〔疏〕翣者,武飾之具,武王為之,或雲周公作也。

    其形似方扇,使車兩邊。

    軍将行師,陷陣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資。

    是知翣者武之所資,屦者足之所使用,形者神之所使;無足,屦無所用;無武,則翣無所資;無神,則形無所愛。

    然翣、屦以足、武為本,形貌以才德為原,二者無本,故并無用也。

    為天子之諸禦,不爪翦,不穿耳。

     〔注〕全其形也。

    取妻者止于外,不得複使。

     〔注〕恐傷其形。

     〔疏〕夫帝王宮闱,揀擇禦女,穿耳翦爪,恐傷其形。

    匹夫取妻,停于外務,使役驅馳,慮虧其色。

    此重舉譬,以況全才也。

     〔釋文〕不得複使扶又反。

    章末注同。

    崔本作「不得複使矣」,雲:不複入直也。

    形全猶足以為爾。

     〔注〕采擇嫔禦,及燕爾新昏,本以形好為意者也。

    故形之全也,猶以降至尊之情,回貞女之操也。

     〔釋文〕形好呼報反。

    而況全德之人乎! 〔注〕德全而物愛之,宜矣。

     〔疏〕爾,然也。

    夫形之全具,尚能降真人,感貞女,而況德全乎!此合譬也。

    故郭注雲「德全而物愛之,宜矣哉」。

    今哀骀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 〔疏〕夫親由績彰,信藉言顯。

    今骀它未至言說而已遭委信,本無功績而付托實親,遂使魯侯虛襟,授其朝政,卑己遜讓,唯恐不受。

    如是之人,必當才智全具而推功于物,故德不形見之也。

    流轉,日夜不停,心心相系,亦無閑斷也。

     〔釋文〕無郄去逆反。

    李雲:閑也。

    而與物為春。

     〔注〕羣生之所賴也。

     〔疏〕慈照有生,恩霑動植,與物仁惠,事等青春。

    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

     〔注〕順四時而俱化。

     〔疏〕是者,指斥以前事也。

    才全之人,接濟羣品,生長萬物,應赴順時,無心之心,逗機而照者也。

     〔釋文〕是接而生時乎心者也司馬雲:接至道而和氣在心也。

    李雲:接萬物而施生,順四時而俱作。

    是之謂才全。

    」 〔疏〕總結以前,是才全之義也。

    以和而我不喪者,方可以謂之德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 〔注〕無事不成,無物不和,此德之不形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疏〕夫明齊日月,而歸明于昧,功侔造化,而歸功于物者也,德之不形也。

    是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天下樂推而不厭,斯物不離之者也。

     〔釋文〕能離力智反。

     哀公異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

    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

    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 〔注〕聞德充之風者,雖複哀公,猶欲遺形骸,忘貴賤也。

     〔疏〕姓闵,名損,字子骞,宣尼門人,在四科之數,甚有孝德,魯人也。

    異日,猶它日也。

    南面,君位也。

    初始未悟,矜于魯君,執持綱紀,憂于兆庶,養育教誨,恐其夭死,用斯治術,為至美至通。

    今聞尼父言談,且陳才德之義,魯侯悟解,方覺前非。

    至通憂死之言,更成虛幻;執紀南面之大,都無實錄;于是隳肢體,黜聰明,遺尊卑,忘爵位,觀魯邦若蝸角,視己形如隙影,友仲尼以全道德,禮司寇以異君臣。

    故知莊、老之談,其風清遠,德充之美,一至于斯。

     〔釋文〕闵子孔子弟子闵子骞也。

    ,大瘿貌。

    崔同。

    大瘿一領反。

    說文雲:瘤也。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注〕其德長于順物,則物忘其醜;長于逆物,則物忘其好。

     〔疏〕大瘿、支離,道德長遠,遂使齊侯、衛主忘其形惡。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注〕生則愛之,死則棄之。

    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

    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誠忘也。

     〔疏〕誠,實也。

    所忘,形也。

    不忘,德也。

    忘形易而忘德難也,故謂形為所忘,德為不忘也。

    不忘形而忘德者,此乃真實忘。

    斯「德不形」之義也。

     故聖人有所遊。

     〔注〕遊于自得之場,放之而無不至者,才德全也。

     〔疏〕物我雙遣,形德兩忘,故放任乎變化之場,遨遊于至虛之域也。

    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

     〔注〕此四者自然相生,其理已具。

     〔疏〕夫至人道邁三清,而神遊六合,故蘊智以救殃孽,約束以檢散心,樹德以接蒼生,工巧以利羣品。

    此之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