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尋責,莫測所由,斯又忘于學心,遺其系累。
〇典案:「吾之自寤耶」五字舊敚,惟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
郭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是所見本有此句。
今依張本補。
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
〔注〕忘形故也。
〔疏〕我與伯昏遊于道德,故能窮陰陽之妙要,極至理之精微。
既其遺智忘形,豈覺我之殘兀! 〔釋文〕知吾介本又作「兀」,兩通。
今子與我遊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注〕形骸外矣,其德内也。
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豈不過哉! 〔疏〕郭注雲:「形骸外矣,其德内也。
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豈不過哉!」此注意更不勞别釋也。
〔釋文〕子索色百反。
注同。
子産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注〕已悟,則厭其多言也。
〔疏〕蹴然,驚慚貌也。
子産未能忘懷遣欲,多在物先。
既被譏嫌,方懷驚悚,改矜誇之貌,更醜惡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稱說者也。
〔釋文〕蹴子六反。
乃稱如字,舉也。
又尺證反。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注〕踵,頻也。
〔疏〕叔山,字也。
踵,頻也。
殘兀之人,居于魯國,雖遭刖足,猶有學心,所以接踵頻來,尋師訪道。
既無足趾,因以為其名也。
〔釋文〕叔山無趾音止。
李雲,叔山,氏。
無足趾。
踵朱勇反。
向、郭雲:頻也。
崔雲:無趾,故踵行。
見賢遍反。
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
雖今來,何及矣。
」 〔疏〕子之修身,不能謹慎,犯于憲綱,前已遭官,患難艱辛,形殘若此。
今來請益,何所逮耶! 〔釋文〕子不謹前絕句。
一讀以「謹」字絕句。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務者也。
若乃忘其自生,謹而矜之,斯輕用其身而不知務也,故五藏相攻于内,而手足殘傷于外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引「身」作「生」。
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
〔注〕刖一足未足以虧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引「存」下有「焉」字,文義較完。
禦覽引書,多删削,少增益,此必舊有「焉」字,而今本敚之也。
吾是以務全之也。
〔注〕去其矜謹,任其自生,斯務全也。
〔疏〕無趾交遊恭謹,重德輕身,唯欲務借聲名,不知務全生道,所以觸犯憲章,遭斯殘兀。
形雖虧損,其德猶存,是故頻煩追讨,務全道德。
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
存者,在也。
〔釋文〕去其羌呂反。
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注〕天不為覆,故能常覆;地不為載,故能常載。
使天地而為覆載,則有時而息矣;使舟能沈而為人浮,則有時而沒矣。
故物為焉則未足以終其生也。
〔釋文〕不為于僞反。
下「不為」、「而為」皆同。
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注〕責其不謹,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載無偏,而聖人德合二儀,固當弘普不棄,甯知夫子尚不舍形殘?善救之心,豈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
〔疏〕仲尼所陳,不過聖迹;無趾請學,務其全生。
答淺問深,足成鄙陋也。
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無趾出。
〔注〕聞所聞而出,全其無為也。
〔疏〕夫子,無趾也。
胡,何也。
仲尼自覺鄙陋,情實多慚,故屈無趾,令其入室,語說所聞方内之道。
既而蓬廬久處,刍狗再陳,無趾惡聞,故默然而出也。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複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勵也。
夫無趾殘兀,尚實全生,補其虧殘,悔其前行。
況賢人君子,形德兩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門人之類,宜勖之焉。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引「補」下有「其」字,又「全」作「令」。
〔釋文〕前行下孟反。
」。
桎之實反,郭真一反。
木在足也。
梏古毒反。
木在手也。
為己于僞反。
下「者為人」同。
舍己音舍。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注〕欲以直理冥之,冀其無迹。
〔疏〕無趾前見仲尼談講之日,何不使孔丘忘于仁義,混同生死,齊一是非?條貫既融,則是帝之縣解,豈非釋其枷鎖,解其杻械也? 〔釋文〕一貫古亂反。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注〕今仲尼非不冥也。
顧自然之理,行則影從,言則向随。
夫順物則名迹斯立,而順物者非為名也。
非為名則至矣,而終不免乎名,則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聲之桎梏也。
明斯理也,則名迹可遺;名迹可遺,則尚彼可絕;尚彼可絕,則性命可全矣。
〔疏〕仲尼憲章文、武,祖述堯、舜,删詩、書,定禮樂,窮陳、蔡,圍商、周,執于仁義,遭斯戮恥。
亦猶行則影從,言則響随,自然之勢,必至之宜也。
是以陳迹既興,疵釁斯起,欲不困弊,其可得乎?故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釋文〕向随許丈反。
本又作「向」。
下同。
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骀它。
〔注〕惡,醜也。
〔疏〕惡,醜也。
言衛國有人,形容醜陋,内德充滿,為物所歸。
而哀骀是醜貌,因以為名。
〔釋文〕惡人惡,貌醜也。
哀骀音台,徐又音殆。
它徒何反。
李雲:哀骀,醜貌。
它,其名。
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
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甯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
〔疏〕妻者,齊也,言其位齊于夫。
妾者,接也,适可接事君子。
哀骀才全德滿,為物歸依,大順羣生,物忘其醜。
遂使丈夫與同處,戀仰不能舍去;婦人美其才德,競請為其媵妾。
十數未止,明其慕義者多;不為人妻,彰其道能感物也。
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疏〕滅迹匿端,謙居物後,直置應和而已,未嘗誘引先唱。
〔釋文〕常和戶卧反。
下同。
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
〔注〕明物不由權勢而往。
〔疏〕夫人君者,必能赦過宥罪,恤死護生。
骀它窮為匹夫,位非南面,無權無勢,可以濟人。
明其懷人不由威力。
無聚祿以望人之腹。
〔注〕明非求食而往。
〔疏〕夫儲積倉廪,招迎士衆,歸湊本希飽腹,而骀它既無聚祿,何以緻人。
明其慕義,非由食往也。
〇李桢曰:「望人」之「望」,當讀如易「月幾望」之「朢」。
說文:朢,月滿也。
與「望」各字。
腹滿則飽,猶月滿為朢,故以拟之。
與逍遙遊篇「腹猶果然」同一字法。
叚「望」為「朢」,不見其妙。
又以惡駭天下。
〔注〕明不以形美故往。
〔疏〕骀它形容,異常鄙陋,論其醜惡,驚駭天下。
明其聚衆非由色往。
〔釋文〕惡駭胡楷反。
崔本作「駴」。
和而不唱。
〔注〕非招而緻之。
〔疏〕譬幽谷之響,直而無心,既不以言說招攜,非由先物而唱者也。
知不出乎四域。
〔注〕不役思于分外。
〔疏〕域,分也。
忘心遣智,率性任真,未曾役思運懷,緣于四方分外也。
〔釋文〕役思息嗣反。
且而雌雄合乎前。
〔注〕夫才全者與物無害,故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而為萬
〇典案:「吾之自寤耶」五字舊敚,惟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
郭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是所見本有此句。
今依張本補。
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
〔注〕忘形故也。
〔疏〕我與伯昏遊于道德,故能窮陰陽之妙要,極至理之精微。
既其遺智忘形,豈覺我之殘兀! 〔釋文〕知吾介本又作「兀」,兩通。
今子與我遊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注〕形骸外矣,其德内也。
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豈不過哉! 〔疏〕郭注雲:「形骸外矣,其德内也。
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豈不過哉!」此注意更不勞别釋也。
〔釋文〕子索色百反。
注同。
子産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注〕已悟,則厭其多言也。
〔疏〕蹴然,驚慚貌也。
子産未能忘懷遣欲,多在物先。
既被譏嫌,方懷驚悚,改矜誇之貌,更醜惡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稱說者也。
〔釋文〕蹴子六反。
乃稱如字,舉也。
又尺證反。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注〕踵,頻也。
〔疏〕叔山,字也。
踵,頻也。
殘兀之人,居于魯國,雖遭刖足,猶有學心,所以接踵頻來,尋師訪道。
既無足趾,因以為其名也。
〔釋文〕叔山無趾音止。
李雲,叔山,氏。
無足趾。
踵朱勇反。
向、郭雲:頻也。
崔雲:無趾,故踵行。
見賢遍反。
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
雖今來,何及矣。
」 〔疏〕子之修身,不能謹慎,犯于憲綱,前已遭官,患難艱辛,形殘若此。
今來請益,何所逮耶! 〔釋文〕子不謹前絕句。
一讀以「謹」字絕句。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務者也。
若乃忘其自生,謹而矜之,斯輕用其身而不知務也,故五藏相攻于内,而手足殘傷于外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引「身」作「生」。
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
〔注〕刖一足未足以虧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引「存」下有「焉」字,文義較完。
禦覽引書,多删削,少增益,此必舊有「焉」字,而今本敚之也。
吾是以務全之也。
〔注〕去其矜謹,任其自生,斯務全也。
〔疏〕無趾交遊恭謹,重德輕身,唯欲務借聲名,不知務全生道,所以觸犯憲章,遭斯殘兀。
形雖虧損,其德猶存,是故頻煩追讨,務全道德。
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
存者,在也。
〔釋文〕去其羌呂反。
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注〕天不為覆,故能常覆;地不為載,故能常載。
使天地而為覆載,則有時而息矣;使舟能沈而為人浮,則有時而沒矣。
故物為焉則未足以終其生也。
〔釋文〕不為于僞反。
下「不為」、「而為」皆同。
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注〕責其不謹,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載無偏,而聖人德合二儀,固當弘普不棄,甯知夫子尚不舍形殘?善救之心,豈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
〔疏〕仲尼所陳,不過聖迹;無趾請學,務其全生。
答淺問深,足成鄙陋也。
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無趾出。
〔注〕聞所聞而出,全其無為也。
〔疏〕夫子,無趾也。
胡,何也。
仲尼自覺鄙陋,情實多慚,故屈無趾,令其入室,語說所聞方内之道。
既而蓬廬久處,刍狗再陳,無趾惡聞,故默然而出也。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複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勵也。
夫無趾殘兀,尚實全生,補其虧殘,悔其前行。
況賢人君子,形德兩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門人之類,宜勖之焉。
〇典案:禦覽六百七引「補」下有「其」字,又「全」作「令」。
〔釋文〕前行下孟反。
」。
桎之實反,郭真一反。
木在足也。
梏古毒反。
木在手也。
為己于僞反。
下「者為人」同。
舍己音舍。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注〕欲以直理冥之,冀其無迹。
〔疏〕無趾前見仲尼談講之日,何不使孔丘忘于仁義,混同生死,齊一是非?條貫既融,則是帝之縣解,豈非釋其枷鎖,解其杻械也? 〔釋文〕一貫古亂反。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注〕今仲尼非不冥也。
顧自然之理,行則影從,言則向随。
夫順物則名迹斯立,而順物者非為名也。
非為名則至矣,而終不免乎名,則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聲之桎梏也。
明斯理也,則名迹可遺;名迹可遺,則尚彼可絕;尚彼可絕,則性命可全矣。
〔疏〕仲尼憲章文、武,祖述堯、舜,删詩、書,定禮樂,窮陳、蔡,圍商、周,執于仁義,遭斯戮恥。
亦猶行則影從,言則響随,自然之勢,必至之宜也。
是以陳迹既興,疵釁斯起,欲不困弊,其可得乎?故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釋文〕向随許丈反。
本又作「向」。
下同。
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骀它。
〔注〕惡,醜也。
〔疏〕惡,醜也。
言衛國有人,形容醜陋,内德充滿,為物所歸。
而哀骀是醜貌,因以為名。
〔釋文〕惡人惡,貌醜也。
哀骀音台,徐又音殆。
它徒何反。
李雲:哀骀,醜貌。
它,其名。
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
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甯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
〔疏〕妻者,齊也,言其位齊于夫。
妾者,接也,适可接事君子。
哀骀才全德滿,為物歸依,大順羣生,物忘其醜。
遂使丈夫與同處,戀仰不能舍去;婦人美其才德,競請為其媵妾。
十數未止,明其慕義者多;不為人妻,彰其道能感物也。
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疏〕滅迹匿端,謙居物後,直置應和而已,未嘗誘引先唱。
〔釋文〕常和戶卧反。
下同。
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
〔注〕明物不由權勢而往。
〔疏〕夫人君者,必能赦過宥罪,恤死護生。
骀它窮為匹夫,位非南面,無權無勢,可以濟人。
明其懷人不由威力。
無聚祿以望人之腹。
〔注〕明非求食而往。
〔疏〕夫儲積倉廪,招迎士衆,歸湊本希飽腹,而骀它既無聚祿,何以緻人。
明其慕義,非由食往也。
〇李桢曰:「望人」之「望」,當讀如易「月幾望」之「朢」。
說文:朢,月滿也。
與「望」各字。
腹滿則飽,猶月滿為朢,故以拟之。
與逍遙遊篇「腹猶果然」同一字法。
叚「望」為「朢」,不見其妙。
又以惡駭天下。
〔注〕明不以形美故往。
〔疏〕骀它形容,異常鄙陋,論其醜惡,驚駭天下。
明其聚衆非由色往。
〔釋文〕惡駭胡楷反。
崔本作「駴」。
和而不唱。
〔注〕非招而緻之。
〔疏〕譬幽谷之響,直而無心,既不以言說招攜,非由先物而唱者也。
知不出乎四域。
〔注〕不役思于分外。
〔疏〕域,分也。
忘心遣智,率性任真,未曾役思運懷,緣于四方分外也。
〔釋文〕役思息嗣反。
且而雌雄合乎前。
〔注〕夫才全者與物無害,故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而為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