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意,直置自然。
王骀合道,其義亦爾。
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聖人」者,但人頭在上,去上則死;木頭在下,去下則死。
是以呼人為上首,呼木為下首。
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
下首,草木也,傍首,蟲獸也。
〇典案:「松柏獨也」下「正」字、「堯」字、「在萬物之首」五字舊敚,文不成義。
今依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補。
郭注「下首則唯有松柏,上首則唯有聖人」,是其所見本當有「在萬物之首」句。
幸能正生,以正衆生。
〔注〕幸自能正耳,非為正以正之。
〔疏〕受氣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
既能正己,複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内外行圓,名為大聖。
虞舜既爾,王骀亦然。
而舜受讓人,故為标的也。
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注〕非能遺名而無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
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故九軍也。
或有一人,禀氣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終之節,内懷不懼之志,外顯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軍,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譽,忘死忘生,何況王骀。
體道之狀,列在下文也。
〔釋文〕保始之征李雲:征,成也,終始可保成也。
九軍崔本雲: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為九軍也。
簡文雲:兵書:「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謂之九軍。
」自要一遙反。
而況官天地,府萬物。
〔注〕冥然無不體也。
〔疏〕綱維二儀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萬物。
夫勇士入軍,直要名位,猶能不顧身命,忘于生死。
而況官府兩儀,混同萬物,視死如生,不亦宜乎!直寓六骸。
〔注〕所謂逆旅。
〔疏〕寓,寄也。
六骸,謂身、首、四肢也。
王骀體一身非實,達萬有皆真,故能混塵穢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内。
直置暫遇而已,豈系之耶! 〔釋文〕六骸崔雲:手、足、首、身也。
象耳目。
〔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須耳目。
〔疏〕象,似也。
和光同塵,似用耳目,非須也。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注〕知與變化俱,則無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
心與死生順,則無時而非生,此心之未嘗死也。
〔疏〕一知,智也。
所知,境也。
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會,能無所差,故知與不知,通而為一。
雖複迹理物化,而心未嘗見死者也,豈容有全兀于其間哉!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
〔注〕以不失會為擇耳,斯人無擇也,任其天行而時動者也。
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骀者,豈複簡擇良日而登升玄道?蓋不然乎,直置虛淡忘懷而會之也。
至人無心,止水留鑒,而世間虛假之人,由是而從之也。
〔釋文〕彼且如字。
徐子餘反。
下同。
假人古雅反,借也。
徐音遐,讀連上句,「人」字向下。
〇典案:「登假」即「登遐」也。
列子黃帝篇「又二十有八年而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張注:假,當為「遐」。
周穆王篇「世以為登假焉」,注同。
「假」、「遐」古字通用。
郭注「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以「假」字屬下,既失其讀,又非其指矣。
大宗師篇「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淮南子精神篇「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亦竝以「登假」連文,與此文一例,尤其确證。
今從徐讀。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骀冥真合道,虛假之物自來歸之,彼且何曾以為己務!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産同師于伯昏無人。
〔疏〕姓申徒,名嘉,鄭之賢人,兀者也。
姓公孫,名僑,字子産,鄭之賢大夫也。
伯昏無人,師者之嘉号也。
伯,長也。
昏,闇也。
德居物長,韬光若闇,洞忘物我,故曰伯昏無人。
子産、申徒,俱學玄道,雖複出處殊隔,而同師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義也。
〇典案:禦覽四百四引「伯昏無人」作「伯昏瞀人」,與列子合。
「瞀」、「無」古亦通用,列禦寇篇字亦作「瞀」。
〔釋文〕申徒嘉李雲:申徒氏;嘉名。
無人雜篇作「瞀人」。
子産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 〔注〕羞與刖者并行。
〔疏〕子産執政當塗,榮華富貴;申徒禀形殘兀,無複容儀。
子産雖學伯昏,未能忘遣,猶存寵辱,恥見形殘,故預相檢約,令其必不并己也。
〔釋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
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
子産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 〔注〕質而問之,欲使必不并己。
〔疏〕子産存榮辱之意,申徒忘貴賤之心,前雖有言,都不采領,所以居則共堂,坐還同席。
公孫見其如此,故質而問之。
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注〕常以執政自多,故直雲子齊執政,便謂足以明其不遜。
〔疏〕違,避也。
夫出處異塗,貴賤殊緻。
我秉執朝政,便為貴大;汝乃卑賤形殘,應殊敬我。
不能遜讓,翻欲齊己也?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 〔注〕此論德之處,非計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門,深明衆妙,混同榮辱,齊一死生。
定以執政自多,必如此耶? 〔釋文〕之處昌慮反。
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 〔注〕笑其矜說在位,欲處物先。
〔疏〕汝猶悅愛榮華,矜誇政事,推人于後,欲處物先。
意見如斯,何名學道? 〔釋文〕而說音悅。
注同。
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注〕事明師而鄙吝之心猶未去,乃真過也。
〔疏〕鑒,鏡也。
夫鏡明則塵垢不止,止則非明照也,亦猶久與賢人居則無過,若有過則非賢哲。
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
而先生之道,退己虛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豈非過乎! 子産曰:「子既若是矣。
〔注〕若是形殘。
猶與堯争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注〕言不自顧省,而欲輕蔑在位,與有德者并。
計子之德,故不足以補形殘之過。
〔疏〕反,猶複也。
言申徒形殘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将我并驅,可謂與堯争善。
子雖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補殘,猶未平複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文如海、成玄英、李氏、張君房本,「不」字皆作□,疑當據删。
〔釋文〕争善如字。
中如字。
央于良反,舊于倉反。
郭雲:弓矢所及為彀中。
中地丁仲反。
下「不中」、注「中地」、「中與不中」同。
單豹音善。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
〔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
我怫然而怒; 〔注〕見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
人不知天命,妄計虧全,況己形好,嗤彼殘兀。
如此之人,其流甚衆。
忿其無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釋文〕怫然扶弗反。
而适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注〕見至人之知命遺形,故廢向者之怒而複常。
〔疏〕往伯昏之所,禀不言之教,則廢向者之怒,而複于常性也。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寤邪? 〔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遺累矣。
〔疏〕既适師門,入于虛室,廢棄忿怒,反覆尋常。
不知師以善水洗滌我心,為是我之性情自反覆?進退
王骀合道,其義亦爾。
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聖人」者,但人頭在上,去上則死;木頭在下,去下則死。
是以呼人為上首,呼木為下首。
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
下首,草木也,傍首,蟲獸也。
〇典案:「松柏獨也」下「正」字、「堯」字、「在萬物之首」五字舊敚,文不成義。
今依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補。
郭注「下首則唯有松柏,上首則唯有聖人」,是其所見本當有「在萬物之首」句。
幸能正生,以正衆生。
〔注〕幸自能正耳,非為正以正之。
〔疏〕受氣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
既能正己,複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内外行圓,名為大聖。
虞舜既爾,王骀亦然。
而舜受讓人,故為标的也。
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注〕非能遺名而無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
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故九軍也。
或有一人,禀氣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終之節,内懷不懼之志,外顯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軍,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譽,忘死忘生,何況王骀。
體道之狀,列在下文也。
〔釋文〕保始之征李雲:征,成也,終始可保成也。
九軍崔本雲: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為九軍也。
簡文雲:兵書:「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謂之九軍。
」自要一遙反。
而況官天地,府萬物。
〔注〕冥然無不體也。
〔疏〕綱維二儀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萬物。
夫勇士入軍,直要名位,猶能不顧身命,忘于生死。
而況官府兩儀,混同萬物,視死如生,不亦宜乎!直寓六骸。
〔注〕所謂逆旅。
〔疏〕寓,寄也。
六骸,謂身、首、四肢也。
王骀體一身非實,達萬有皆真,故能混塵穢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内。
直置暫遇而已,豈系之耶! 〔釋文〕六骸崔雲:手、足、首、身也。
象耳目。
〔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須耳目。
〔疏〕象,似也。
和光同塵,似用耳目,非須也。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注〕知與變化俱,則無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
心與死生順,則無時而非生,此心之未嘗死也。
〔疏〕一知,智也。
所知,境也。
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會,能無所差,故知與不知,通而為一。
雖複迹理物化,而心未嘗見死者也,豈容有全兀于其間哉!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
〔注〕以不失會為擇耳,斯人無擇也,任其天行而時動者也。
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骀者,豈複簡擇良日而登升玄道?蓋不然乎,直置虛淡忘懷而會之也。
至人無心,止水留鑒,而世間虛假之人,由是而從之也。
〔釋文〕彼且如字。
徐子餘反。
下同。
假人古雅反,借也。
徐音遐,讀連上句,「人」字向下。
〇典案:「登假」即「登遐」也。
列子黃帝篇「又二十有八年而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張注:假,當為「遐」。
周穆王篇「世以為登假焉」,注同。
「假」、「遐」古字通用。
郭注「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以「假」字屬下,既失其讀,又非其指矣。
大宗師篇「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淮南子精神篇「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亦竝以「登假」連文,與此文一例,尤其确證。
今從徐讀。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骀冥真合道,虛假之物自來歸之,彼且何曾以為己務!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産同師于伯昏無人。
〔疏〕姓申徒,名嘉,鄭之賢人,兀者也。
姓公孫,名僑,字子産,鄭之賢大夫也。
伯昏無人,師者之嘉号也。
伯,長也。
昏,闇也。
德居物長,韬光若闇,洞忘物我,故曰伯昏無人。
子産、申徒,俱學玄道,雖複出處殊隔,而同師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義也。
〇典案:禦覽四百四引「伯昏無人」作「伯昏瞀人」,與列子合。
「瞀」、「無」古亦通用,列禦寇篇字亦作「瞀」。
〔釋文〕申徒嘉李雲:申徒氏;嘉名。
無人雜篇作「瞀人」。
子産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 〔注〕羞與刖者并行。
〔疏〕子産執政當塗,榮華富貴;申徒禀形殘兀,無複容儀。
子産雖學伯昏,未能忘遣,猶存寵辱,恥見形殘,故預相檢約,令其必不并己也。
〔釋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
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
子産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 〔注〕質而問之,欲使必不并己。
〔疏〕子産存榮辱之意,申徒忘貴賤之心,前雖有言,都不采領,所以居則共堂,坐還同席。
公孫見其如此,故質而問之。
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注〕常以執政自多,故直雲子齊執政,便謂足以明其不遜。
〔疏〕違,避也。
夫出處異塗,貴賤殊緻。
我秉執朝政,便為貴大;汝乃卑賤形殘,應殊敬我。
不能遜讓,翻欲齊己也?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 〔注〕此論德之處,非計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門,深明衆妙,混同榮辱,齊一死生。
定以執政自多,必如此耶? 〔釋文〕之處昌慮反。
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 〔注〕笑其矜說在位,欲處物先。
〔疏〕汝猶悅愛榮華,矜誇政事,推人于後,欲處物先。
意見如斯,何名學道? 〔釋文〕而說音悅。
注同。
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注〕事明師而鄙吝之心猶未去,乃真過也。
〔疏〕鑒,鏡也。
夫鏡明則塵垢不止,止則非明照也,亦猶久與賢人居則無過,若有過則非賢哲。
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
而先生之道,退己虛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豈非過乎! 子産曰:「子既若是矣。
〔注〕若是形殘。
猶與堯争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注〕言不自顧省,而欲輕蔑在位,與有德者并。
計子之德,故不足以補形殘之過。
〔疏〕反,猶複也。
言申徒形殘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将我并驅,可謂與堯争善。
子雖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補殘,猶未平複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文如海、成玄英、李氏、張君房本,「不」字皆作□,疑當據删。
〔釋文〕争善如字。
中如字。
央于良反,舊于倉反。
郭雲:弓矢所及為彀中。
中地丁仲反。
下「不中」、注「中地」、「中與不中」同。
單豹音善。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
〔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
我怫然而怒; 〔注〕見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
人不知天命,妄計虧全,況己形好,嗤彼殘兀。
如此之人,其流甚衆。
忿其無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釋文〕怫然扶弗反。
而适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注〕見至人之知命遺形,故廢向者之怒而複常。
〔疏〕往伯昏之所,禀不言之教,則廢向者之怒,而複于常性也。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寤邪? 〔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遺累矣。
〔疏〕既适師門,入于虛室,廢棄忿怒,反覆尋常。
不知師以善水洗滌我心,為是我之性情自反覆?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