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注〕德充于内,物應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
〔釋文〕崔雲:此遺形棄知,以德實之驗也。
魯有兀者王骀。
〔疏〕姓王,名骀,魯人也。
刖一足曰兀。
形雖殘兀,而心實虛忘,故冠德充符而為篇首也。
〔釋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
李雲:刖足曰兀。
案篆書「兀」、「介」字相似。
王骀音台,徐又音殆。
人姓名也。
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注〕弟子多少敵孔子。
〔疏〕若,如也。
陪從王骀,遊行禀學,門人多少,似于仲尼者也。
〔釋文〕從之如字,李才用反。
下同。
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
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疏〕姓常,名季,魯之賢人也。
王骀遊行,外忘形骸,内德充實,所以從遊學者數滿三千,與孔子之徒中分魯國。
常季未達其趣,是以生疑。
〔釋文〕常季或雲:孔子弟子。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雖多,曾無講說,立不教授,坐無議論,請益則虛心而往,得理則實腹而歸。
又解:未學無德,亦為虛往也。
〔釋文〕立不教坐不議司馬雲:立不教授,坐不議論。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注〕怪其殘形而心乃充足也。
夫心之全也,遺身形,忘五藏,忽然獨往,而天下莫能離。
〔疏〕教授門人,曾不言議。
殘兀如是,無複形容,而玄道至德,内心成滿。
必固有此,衆乃從之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
後同。
是何人也?」 〔疏〕常季怪其殘兀而聚衆極多,欲顯德充之美,故發斯問也。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
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丘将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 〔疏〕宣尼呼王骀為夫子,答常季雲:王骀是體道聖人也,汝自不識人,所以緻疑。
丘直為參差在後,未得往事。
丘将尊為師傅,咨詢問道,何況晚學之類,不如丘者乎!請益服膺,固其宜矣。
〔釋文〕丘也直後而未往耳李雲:自在衆人後,未得往師之耳。
奚假魯國,丘将引天下而與從之。
」 〔注〕夫神全心具,則體與物冥。
與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遠,奚但一國而已哉! 〔疏〕奚,何也。
何但假藉魯之一邦耶!丘将誘引宇内禀承盛德,猶恐未盡其道也。
〔釋文〕能遠于萬反。
,發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
〔注〕人雖日變,然死生之變,變之大者也。
而不得與之變; 〔注〕彼與變俱,故死生不變于彼。
〔疏〕夫山舟潛遁,薪指遷流,雖複萬境皆然,而死生最大。
但王骀心冥造物,與變化而遷移,迹混人間,将死生而俱往,故變所不能變者也。
雖天地覆墜,亦将不與之遺。
〔注〕斯順之也。
〔疏〕遺,失也。
雖複圜天颠覆,方地墜陷,既冥于安危,故未嘗喪我也。
〔釋文〕雖天地覆芳服反。
墜本又作「隊」,直類反。
李雲:天地猶不能變已,況生死也!審乎無假。
〔注〕明性命之固當。
而不與物遷。
〔注〕任物之自遷。
〔疏〕靈心安審,妙體真元,既與道相應,故不為物所遷變者也。
命物之化。
〔注〕以化為命,而無乖迕。
〔釋文〕怪迕五故反。
本亦作「遻」。
下同。
而守其宗也。
」 〔注〕不離至當之極。
〔疏〕達于分命,冥于外物,唯命唯物,與化俱行,動不乖寂,故恒住其宗本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釋文〕不離力智反。
常季曰:「何謂也?」 〔疏〕方深難悟,更請決疑。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注〕恬苦之性殊,則美惡之情背。
〔疏〕萬物雲雲,悉歸空寂。
倒置之類,妄執是非,于重玄道中,橫起分别。
何異乎膽附肝生,本同一體也。
楚、越迢遞,相去數千,而于一體之中,起數千之遠,異見之徒,例皆如是也。
〔釋文〕肝膽丁覽反。
美惡烏路反。
下皆同。
情背音佩。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注〕雖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
各美其所美,則萬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則天下一是也。
夫因其所異而異之,則天下莫不異。
而浩然大觀者,官天地,府萬物,知異之不足異,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則天下莫不皆同。
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無而無之,則是非美惡,莫不皆無矣。
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惡人,自中知以下,至于昆蟲,莫不皆然。
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爾。
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
天下無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無非;無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無是。
無是無非,混而為一,故能乘變任化,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觀,二儀萬物,一指一馬;故能忘懷任物,大順羣生。
然同者見其同,異者見其異,至論衆妙之境,非異亦非同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即襲用莊子文。
〔釋文〕中知音智。
不慴之涉反。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注〕宜生于不宜者也。
無美無惡,則無不宜;無不宜,故忘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于聲色者也。
且凡情分别,耽滞聲色,故有宜與不宜,可與不可。
而王骀混同萬物,冥一死生,豈于根塵之間而懷美惡之見耶?而遊心乎德之和。
〔注〕都忘宜,故無不任也。
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無不得而不和者,亦未聞也。
故放心于道德之間,蕩然無不當,而曠然無不适也。
〔疏〕既而混同萬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遊道德之鄉,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 〔注〕體夫極數之妙心,故能無物而不同,無物而不同,則死生變化,無往而非我矣。
故生為我時,死為我順,時為我聚,順為我散。
聚散雖異,而我皆我之,則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喪。
夫死生之變,猶以為一,既覩其一,則蛻然無系,玄同彼我,以死生為寤寐,以形骸為逆旅,去生如脫屣,斷足如遺土,吾未見足以纓茀其心也。
〔疏〕物視,猶視物也。
王骀一于死生,均于彼我,生為我時,不見其得;死為我順,不見其喪。
覼視萬物,混而一之,故雖兀足,視之如遺土者也。
〔釋文〕所喪息浪反。
下及注同。
說然始銳反。
又音悅。
脫屦九具反。
本亦作「屣」,所買反。
斷足丁管反。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 〔注〕嫌王骀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骀也。
謂王骀修善修己,猶用心知。
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獨者也。
〔釋文〕為己于僞反。
得其心,以其心。
〔注〕嫌未能遺心而自得。
〔疏〕嫌王骀不能忘懷任緻,猶用心以得心也。
夫得心者,無思無慮,忘知忘覺,死灰槁木,泊爾無情,措之于方寸之間,起之于視聽之表。
同二儀之覆載,順三光以照燭,混塵穢而不撓其神,履窮塞而不忤其慮,不得為得,而得在于無得,斯得之矣。
若以心知之術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
嫌其不得平往而與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
若能虛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當和光匿耀,不殊于俗,豈可獨異于物,使衆歸之者也? 〔釋文〕最之徂會反。
徐采會反。
下注同。
司馬雲:聚也。
豈由役
〔釋文〕崔雲:此遺形棄知,以德實之驗也。
魯有兀者王骀。
〔疏〕姓王,名骀,魯人也。
刖一足曰兀。
形雖殘兀,而心實虛忘,故冠德充符而為篇首也。
〔釋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
李雲:刖足曰兀。
案篆書「兀」、「介」字相似。
王骀音台,徐又音殆。
人姓名也。
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注〕弟子多少敵孔子。
〔疏〕若,如也。
陪從王骀,遊行禀學,門人多少,似于仲尼者也。
〔釋文〕從之如字,李才用反。
下同。
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
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疏〕姓常,名季,魯之賢人也。
王骀遊行,外忘形骸,内德充實,所以從遊學者數滿三千,與孔子之徒中分魯國。
常季未達其趣,是以生疑。
〔釋文〕常季或雲:孔子弟子。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雖多,曾無講說,立不教授,坐無議論,請益則虛心而往,得理則實腹而歸。
又解:未學無德,亦為虛往也。
〔釋文〕立不教坐不議司馬雲:立不教授,坐不議論。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注〕怪其殘形而心乃充足也。
夫心之全也,遺身形,忘五藏,忽然獨往,而天下莫能離。
〔疏〕教授門人,曾不言議。
殘兀如是,無複形容,而玄道至德,内心成滿。
必固有此,衆乃從之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
後同。
是何人也?」 〔疏〕常季怪其殘兀而聚衆極多,欲顯德充之美,故發斯問也。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
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丘将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 〔疏〕宣尼呼王骀為夫子,答常季雲:王骀是體道聖人也,汝自不識人,所以緻疑。
丘直為參差在後,未得往事。
丘将尊為師傅,咨詢問道,何況晚學之類,不如丘者乎!請益服膺,固其宜矣。
〔釋文〕丘也直後而未往耳李雲:自在衆人後,未得往師之耳。
奚假魯國,丘将引天下而與從之。
」 〔注〕夫神全心具,則體與物冥。
與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遠,奚但一國而已哉! 〔疏〕奚,何也。
何但假藉魯之一邦耶!丘将誘引宇内禀承盛德,猶恐未盡其道也。
〔釋文〕能遠于萬反。
,發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
〔注〕人雖日變,然死生之變,變之大者也。
而不得與之變; 〔注〕彼與變俱,故死生不變于彼。
〔疏〕夫山舟潛遁,薪指遷流,雖複萬境皆然,而死生最大。
但王骀心冥造物,與變化而遷移,迹混人間,将死生而俱往,故變所不能變者也。
雖天地覆墜,亦将不與之遺。
〔注〕斯順之也。
〔疏〕遺,失也。
雖複圜天颠覆,方地墜陷,既冥于安危,故未嘗喪我也。
〔釋文〕雖天地覆芳服反。
墜本又作「隊」,直類反。
李雲:天地猶不能變已,況生死也!審乎無假。
〔注〕明性命之固當。
而不與物遷。
〔注〕任物之自遷。
〔疏〕靈心安審,妙體真元,既與道相應,故不為物所遷變者也。
命物之化。
〔注〕以化為命,而無乖迕。
〔釋文〕怪迕五故反。
本亦作「遻」。
下同。
而守其宗也。
」 〔注〕不離至當之極。
〔疏〕達于分命,冥于外物,唯命唯物,與化俱行,動不乖寂,故恒住其宗本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釋文〕不離力智反。
常季曰:「何謂也?」 〔疏〕方深難悟,更請決疑。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注〕恬苦之性殊,則美惡之情背。
〔疏〕萬物雲雲,悉歸空寂。
倒置之類,妄執是非,于重玄道中,橫起分别。
何異乎膽附肝生,本同一體也。
楚、越迢遞,相去數千,而于一體之中,起數千之遠,異見之徒,例皆如是也。
〔釋文〕肝膽丁覽反。
美惡烏路反。
下皆同。
情背音佩。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注〕雖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
各美其所美,則萬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則天下一是也。
夫因其所異而異之,則天下莫不異。
而浩然大觀者,官天地,府萬物,知異之不足異,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則天下莫不皆同。
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無而無之,則是非美惡,莫不皆無矣。
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惡人,自中知以下,至于昆蟲,莫不皆然。
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爾。
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
天下無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無非;無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無是。
無是無非,混而為一,故能乘變任化,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觀,二儀萬物,一指一馬;故能忘懷任物,大順羣生。
然同者見其同,異者見其異,至論衆妙之境,非異亦非同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即襲用莊子文。
〔釋文〕中知音智。
不慴之涉反。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注〕宜生于不宜者也。
無美無惡,則無不宜;無不宜,故忘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于聲色者也。
且凡情分别,耽滞聲色,故有宜與不宜,可與不可。
而王骀混同萬物,冥一死生,豈于根塵之間而懷美惡之見耶?而遊心乎德之和。
〔注〕都忘宜,故無不任也。
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無不得而不和者,亦未聞也。
故放心于道德之間,蕩然無不當,而曠然無不适也。
〔疏〕既而混同萬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遊道德之鄉,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 〔注〕體夫極數之妙心,故能無物而不同,無物而不同,則死生變化,無往而非我矣。
故生為我時,死為我順,時為我聚,順為我散。
聚散雖異,而我皆我之,則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喪。
夫死生之變,猶以為一,既覩其一,則蛻然無系,玄同彼我,以死生為寤寐,以形骸為逆旅,去生如脫屣,斷足如遺土,吾未見足以纓茀其心也。
〔疏〕物視,猶視物也。
王骀一于死生,均于彼我,生為我時,不見其得;死為我順,不見其喪。
覼視萬物,混而一之,故雖兀足,視之如遺土者也。
〔釋文〕所喪息浪反。
下及注同。
說然始銳反。
又音悅。
脫屦九具反。
本亦作「屣」,所買反。
斷足丁管反。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 〔注〕嫌王骀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骀也。
謂王骀修善修己,猶用心知。
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獨者也。
〔釋文〕為己于僞反。
得其心,以其心。
〔注〕嫌未能遺心而自得。
〔疏〕嫌王骀不能忘懷任緻,猶用心以得心也。
夫得心者,無思無慮,忘知忘覺,死灰槁木,泊爾無情,措之于方寸之間,起之于視聽之表。
同二儀之覆載,順三光以照燭,混塵穢而不撓其神,履窮塞而不忤其慮,不得為得,而得在于無得,斯得之矣。
若以心知之術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
嫌其不得平往而與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
若能虛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當和光匿耀,不殊于俗,豈可獨異于物,使衆歸之者也? 〔釋文〕最之徂會反。
徐采會反。
下注同。
司馬雲:聚也。
豈由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