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雲:舟輿所極覆曰宙。
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
〔注〕以有所賤,故尊卑生焉,而滑涽紛亂,莫之能正,各自是于一方矣。
故為脗然自合之道,莫若置之勿言,委之自爾也。
脗然,無波際之謂也。
〔疏〕脗,無分别之貌也。
置,任也。
滑,亂也。
涽,闇也。
隸,皁仆之類也,蓋賤稱也。
夫物情颠倒,妄執尊卑。
今聖人欲祛此惑,無脗然合同之道者,莫若滑亂昏雜,随而任之,以隸相尊,一于貴賤也。
〔釋文〕脗本或作「」。
郭音泯,徐武轸反,李武粉反。
無波際之貌。
司馬雲:合也。
向音脣,雲:若兩脣之相合也。
滑徐古沒反,亂也。
向本作「汨」,音同。
崔戶八反,雲:栝口本也。
涽徐音昏。
向雲:汨昏,未定之謂。
崔本作「緍」,武巾反,雲:繩也。
衆人役役。
〔注〕馳骛于是非之境也。
聖人愚芚。
〔注〕芚然無知而直往之貌。
〔疏〕役役,馳動之容也。
愚芚,無知之貌。
凡(欲)[俗]之人,馳逐前境,勞役而不息;體道之士,忘知廢照,芚然而若愚也。
〇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芚」作「芼」。
〇典案:作「芼」義不可通,劉本非。
〔釋文〕芚徐徒奔反。
郭治本反。
司馬雲:渾沌不分察也。
崔:文厚貌也,或雲:束也。
李醜倫反。
參萬歲而一成純。
〔注〕純者,不雜者也。
夫舉萬歲而參其變,而衆人謂之雜矣,故役役然勞形怵心而去彼就此。
唯大聖無執,故芚然直往,而與變化為一,一變化而常遊于獨者也。
故雖參糅億載,千殊萬異,道行之而成,則古今一成也。
物謂之而然,則萬物一然也。
無物不然,無時不成,斯可謂純也。
〔疏〕夫聖人者,與二儀合其德,萬物同其體,故能随變任化,與世相宜。
雖複代曆古今,時經夷險,參雜塵俗,千殊萬異,而淡然自若,不以介懷,抱一精純,而常居妙極也。
〔釋文〕怵心勑律反。
參糅如救反。
萬物盡然。
〔注〕無物不然。
而以是相蘊。
〔注〕蘊,積也。
積是于萬歲,則萬歲一是也;積然于萬物,則萬物盡然也。
故不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彼我勝負之所如也。
〔疏〕蘊,積也。
夫物情封執,為日已久。
是以橫論萬物,莫不我然彼不然;(堅)[豎]說古今,悉皆自是他不是。
雖複萬物之多,古今之遠,是非蘊積,未有休時。
聖人順世污隆,動而常寂,參糅億載,而純一凝然也。
〔釋文〕相蘊本亦作「縕」。
徐于憤反。
郭于本反。
李于問反,積也。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 〔注〕死生一也,而獨說生,欲與變化相背,故未知其非惑也。
〔疏〕夫鑪錘萬物,未始不均;變化死生,其理唯一。
而獨悅生惡死,非惑如何? 〔釋文〕予惡音烏。
下惡乎皆同。
說音悅。
注同。
相背音佩。
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注〕少而失其故居,名為弱喪。
夫弱喪者,遂安于所在而不知歸于故鄉也。
焉知生之非夫弱喪,焉知死之非夫還歸而惡之哉! 〔疏〕弱者,弱齡,喪之言失。
謂少年遭亂,喪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歸,謂之弱失。
從無出有,謂之為生,自有還無,謂之為死。
遂其戀生惡死,豈非弱喪不知歸邪! 〔釋文〕惡死烏路反。
注同。
弱喪悉浪反。
注同。
少而詩照反。
焉知于虔反。
下同。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牀,食刍豢,而後悔其泣也。
〔注〕一生之内,情變若此。
當此之日,則不知彼,況夫死生之變,惡能相知哉! 〔疏〕昔秦穆公與晉獻公共伐麗戎之國,得美女一,玉環二。
秦取環而晉取女,即麗戎國艾地守封疆人之女也。
筐,正也。
初去麗戎,離别親戚,懷土之戀,故涕泣沾襟。
後至晉邦,寵愛隆重,與獻公同方牀而燕處,進牢馔以盈廚,情好既移,所以悔其先泣。
一生之内,情變若此,況死生之異,何能知哉!莊子寓言,故稱獻公為王耳。
〇典案:禦覽七百六引「麗之姬」作「骊姬者」,「涕」上有「日」字,「筐」作「匡」,「悔其」下有「常」字,與上「日涕泣」之義相應。
〔釋文〕至于王所崔雲:六國時諸侯僭稱王,因此謂獻公為王也。
筐本亦作「匡」。
徐起狂反。
牀徐音床。
司馬雲:筐牀,安牀也。
崔雲:筐,方也。
一雲:正牀也。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注〕蕲,求也。
〔疏〕蕲。
求也。
麗姬至晉,悔其先泣,焉知死者之不卻悔初始在生之日求生之意也! 〔釋文〕蕲音祈,求也。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注〕此寤寐之事變也。
事苟變,情亦異,則死生之願不得同矣。
故生時樂生,則死時樂死矣。
死生雖異,其于各得所願一也,則何系哉! 〔疏〕夫死生之變,猶覺夢之異耳。
夫覺夢之事既殊,故死生之情亦别,而世有覺兇而夢吉,亦何妨死樂而生憂邪!是知寤寐之間,未足可系也。
〔釋文〕樂生音洛。
下同。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注〕由此觀之,當死之時,亦不知其死而自适其志也。
〔疏〕方将為夢之時,不知夢之是夢,亦猶方将處死之日,不知死之為死。
各适其志,何所戀哉!夢之中又占其夢焉。
〔注〕夫夢者乃複夢中占其夢,則無以異于寤者也。
覺而後知其夢也。
〔注〕當所遇,無不足也,何為方生而憂死哉! 〔疏〕夫人在睡夢之中,謂是真實,亦複占候夢想,思度吉兇。
既覺以後,方知是夢。
是故生時樂生,死時樂死,何為當生而憂死哉! 〔釋文〕覺而音教。
下及注皆同。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注〕夫大覺者,聖人也。
大覺者乃知夫患慮在懷者皆未寤也。
〔疏〕夫擾擾生民,芸芸羣品,馳骛有為之境,昏迷大夢之中。
唯有體道聖人,朗然獨覺,知夫患慮在懷者皆未寤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
今将有大覺,然後知今此之為大夢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 〔注〕夫愚者大夢而自以為寤,故竊竊然以所好為君上,而所惡為牧圉,欣然信一家之偏見,可謂固陋矣。
〔疏〕夫物情愚惑,暗若夜遊,昏在夢中,自以為覺,竊竊然議專所知。
情之好者為君上,情之惡者同牧圉,以此為情懷,可謂固陋。
牛曰牧,馬曰圉也。
〔釋文〕竊竊司馬雲:猶察察也。
牧乎崔本作「跂乎」,雲:踶跂,強羊貌。
所好呼報反。
注同。
所惡烏路反。
丘也與女皆夢也; 〔注〕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覺也。
〔疏〕丘是長梧名也。
夫照達真原,猶稱為夢,況愚徒竊竊,豈有覺哉! 〔釋文〕神解音蟹。
徐戶解反。
予謂女夢,亦夢也。
〔注〕即複夢中之占夢也。
夫自以為夢,猶未寤也,況竊竊然自以為覺哉! 〔疏〕夫迷情無覺,論夢還在夢中;聲說非真,妙辯猶居言内。
是故夢中占夢,夢所以皆空;言内試言,言所以虛假。
此托夢中之占夢,亦結孟浪之譚耳。
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
〔注〕夫非常之談,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謂之吊當卓詭,而不識其懸解。
〔疏〕夫舉世皆夢,此乃玄談。
非常之言,不顧于俗,吊當卓詭,駭異物情。
自非清通,豈識深遠哉! 〇典案:德充符篇「彼且蕲以諔詭幻怪之名聞」,天下篇「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諔詭」竝與此「吊詭」同義。
上文「恢恑憰怪,道通為一」,「恢」簡文本亦正作「吊」。
〔釋文〕吊如字,又音的,至也。
詭九委反,異也。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注〕言能蛻然無系而玄同死生者至希也。
〔疏〕且世萬年而一逢大聖,知三界悉空,四生非有,彼我言說,皆在夢中。
如此解人,甚為希遇,論其賒促,是旦暮逢之。
三十年為一世也。
〔釋文〕其解音蟹,徐戶解反。
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疏〕若,而,皆汝也。
若不勝汝也耶,假問之詞也。
夫是非彼我,舉體不真,倒置之徒,妄為臧否。
假使我與汝對争,汝勝我不勝,汝勝定是,我不勝定非耶?固不可也。
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 〔注〕若,而,皆汝也。
〔疏〕假令我勝于汝,汝不及我,我決是也,汝定非也?各據偏執,未足可依也。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疏〕或,不定也。
我之與汝,或是或非,彼此言之,勝負不定。
故或是則非是,或非則非非也。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疏〕俱是則無非,俱非則無是。
故是非彼我,出自妄情也。
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
吾誰使正之? 〔注〕不知而後推,不見而後辯,辯之而不足以自信,以其與物對也。
辯對終日,黮闇至竟,莫能正之,故當付之自正耳。
〔疏〕彼我二人,各執偏見,鹹謂自是,故不能相知。
必也相知,己之所非者,他家之是也。
假令别有一人,遣定臧否,此人還有彼此,亦不離是非。
各據妄情,總成闇惑,心必懷愛,此見所以黮闇不明。
三人各執,使誰正之?黮闇,不明之謂也。
〔釋文〕黮闇貪闇反。
李雲:黮闇,不明貌。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 〔疏〕既(将)[與]汝同見,則與汝不殊,與汝不殊,何能正定?此覆釋第一句。
〔釋文〕惡能音烏。
下皆同。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 〔注〕同故是之,未足信也。
〔疏〕注雲:「同故是之耳,未足信也。
」此覆釋第二句也。
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 〔注〕異故相非耳,亦不足據。
〔疏〕既異我、汝,故别起是非。
别起是非,亦何足可據?此覆解第三句。
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 〔注〕是若果是,則天下不得複有非之者也;非若信非,則亦無緣複有是之者也。
今是其所同,而非其所異,異同既具,而是非無主。
故夫是非者,生于好辯而休乎天均,付之兩行而息乎自正也。
〔疏〕彼此曲從,是非兩順,不異我、汝,亦何能正之?此解第四句。
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注〕各自正耳。
待彼不足以正此,則天下莫能相正也,故付之自正而至矣。
〔疏〕我與汝及人,(固受)[同是]黮闇之人。
總有三人,各執一見,鹹言我是,故俱不相知。
三人既不能定,豈複更須一人!若别待一人,亦與前何異?[待]彼也耶,言其不待之也。
「何謂和之以天倪?」 〔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疏〕天,自然也。
倪,分也。
夫彼我妄執,是非無主,所以三人四句,不能正之。
故假設論端,托為問荅,和以自然之分,令歸無是無非。
天倪之義,次列于下文。
〔釋文〕和之如字,崔胡卧反。
天倪李音崖,徐音詣,郭音五底反。
李雲:分也。
崔雲:或作「霓」,音同,際也。
班固曰:天研。
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注〕是非然否,彼我更對,故無辯。
無辯,故和之以天倪,安其自然之分而已,不待彼以正之。
〔疏〕辯,别也。
夫是非然否,出自妄情,以理推求,舉體虛幻,所是則不是,然則不然。
何以知其然耶?是若定是,是則異非;然若定然,然則異否。
而今此謂之是,彼謂之非;彼之所然,此以為否。
故知是非然否,理在不殊,彼我更對,妄為分别,故無辯也矣。
〇典案:上下兩言「亦無辯」,詞複而義未晰。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則是之異乎不是也,其無辯矣;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矣」,詞義較長。
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注〕是非之辯為化聲。
夫化聲之相待,俱不足以相正,故若不相待也。
〔疏〕夫是非彼我,相待而成,以理推尋,待亦非實。
故變化聲說,有此待名;名既不真,待便虛待。
待即非待,故知不相待者也。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注〕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無極之化,尋斯以往,則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緻自窮也。
〔疏〕曼衍,猶變化也。
因,任也。
窮,盡也。
和以自然之分,所以無是無非;任其無極之化,故能不滞不着。
既而處順安時,盡天年之性命也。
〇典案:寓言篇「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文義與此正同。
又「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又「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是「天倪」乃道家恒言。
寓言篇又雲「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天均者,天倪也」,是「天倪」即「天均」,亦即「天鈞」。
〔釋文〕曼徐音萬。
郭武半反。
衍徐以戰反。
司馬雲:曼衍無極也。
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 〔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義,故彌貫是非。
是非死生,蕩而為一,斯至理也。
至理暢于無極,故寄之者不得有窮也。
〔疏〕振,暢也。
竟,窮也。
寓,寄也。
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于生死,所以忘年也。
義者,裁于是非也;既一于是非,所以忘義也。
此則遣前知是非無窮之義也。
既而生死是非蕩而為一,故能通暢妙理,洞照無窮。
寄言無窮,亦無無窮之可暢,斯又遣于無極者也。
〔釋文〕振如字。
崔雲:止也。
又之忍反。
無竟如字,極也。
崔作「境」。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無特操與?」 〔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疏〕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曩,昔也,特,向也,獨也。
莊子寓言以暢玄理,故寄景與罔兩,明于獨化之義。
而罔兩問景雲:汝向行今止,昔坐今起。
然則子行止坐起,制在于形,唯欲随逐于他,都無獨立志操者,何耶? 〇典案:寓言篇「衆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發,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文義與此正同。
〔釋文〕罔兩郭雲:景外之微陰也。
向雲:景之景也。
崔本作「罔浪」,雲:有無之狀。
景暎永反,又如字。
本或作「影」,俗也。
曩徐乃蕩反。
李雲:曏者也。
無特本或作「持」。
崔雲:特,辭也。
向雲:無特者,行止無常也。
操與音餘。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 〔注〕言天機自爾,坐起無待。
無待而獨得者,孰知其故,而責其所以哉? 〔疏〕夫物之形質,鹹禀自然,事似有因,理在無待。
而形影非遠,尚有天機,故曰萬類參差,無非獨化者也。
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注〕若責其所待而尋其所由,則尋責無極,而至于無待,而獨化之理明矣。
〔疏〕影之所待,即是形也。
若使影待于形,形待造物,請問造物複何待乎?斯則待待無窮,卒乎無待也。
吾待蛇蚹蜩翼邪? 〔注〕若待蛇蚹蜩翼,則無特操之所由,未為難識也。
今所以不識,正由不待斯類而獨化故耳。
〔疏〕昔諸講人及郭生注意,皆雲蛇蚹是腹下龃龉,蜩翼者是蜩翅也。
言蛇待蚹而行,蜩待翼而飛,影待形而有也,蓋不然乎。
若使待翼而飛,待足而走,飛禽走獸,其類無窮,何勞獨舉蛇蚹,頗引為譬?即今解蚹者,蛇蛻皮也,蜩翼者,蜩甲也。
言蛇蛻舊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辯其然,獨化而生,蓋無待也。
而蛇蜩二蟲,猶蛻皮甲,稱異諸物,所以引之。
故外篇雲「吾待蛇蚹蜩甲耶」,是知形影之義,與蚹甲無異者也。
〔釋文〕蛇蚹音附,徐又音敷。
司馬雲:謂蛇腹下龃龉,可以行者也。
龃,音士女反;龉,音魚女反。
蜩徐音條。
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注〕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請問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衆形。
故明衆形之自物,而後始可與言造物耳。
是以涉有物之域,雖複罔兩,未有不獨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複玄合,而非待也。
明斯理也,将使萬物各反所宗于體中,而不待乎外,外無所謝,而内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今罔兩之因景,猶雲俱生而非待也,則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曆然莫不獨見矣。
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己,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則本末内外,暢然俱得,泯然無迹。
若乃責此近因,而忘其自爾,宗物于外,喪主于内,而愛尚生矣。
雖欲推而齊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疏〕夫待與不待,然與不然,天機自張,莫知其宰。
豈措情于尋責,而思慮于心識者乎! 〔釋文〕喪息浪反。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 〔注〕自快得意,悅豫而行。
〔疏〕栩栩,忻暢貌也。
喻,曉也。
夫生滅交謝,寒暑遞遷,蓋天地之常,萬物之理也。
而莊生晖明鏡以照燭,汛上善以遨遊,故能托夢覺于死生,寄自他于物化。
是以夢為胡蝶,栩栩而适其心;覺乃莊周,蘧蘧而暢其志者也。
〇典案:「自喻适志與」五字隔斷文義。
「與」字同「欤」。
詳其語意,似是後人羼入正文。
藝文類聚蟲豸部、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引竝無此五字;三百九十七引有。
蓋唐代猶有無此五字之本。
〔釋文〕胡蝶徐徒協反。
司馬、崔雲:蛱蝶也。
栩徐況羽反,喜貌。
崔本作「翩」。
自喻李雲:喻,快也。
志與音餘。
下同。
崔雲:與,哉。
不知周也。
〔注〕方其夢為胡蝶而不知周,則與殊死不異也。
然所在無不适志,則當生而系生者,必當死而戀死矣。
由此觀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誤也。
〔疏〕方為胡蝶,曉了分明,快意适情,悅豫之甚,隻言是蝶,不識莊周。
死不知生,其義亦爾。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注〕自周而言,故稱覺耳,未必非夢也。
〔疏〕蘧蘧,驚動之貌也。
俄頃之間,夢罷而覺,驚怪思省,方是莊周。
故注雲:「自周而言,故稱覺耳,未必非夢也。
」 〇典案:禦覽九百四十五引「蘧蘧」作「瞿瞿」。
〔釋文〕然覺古孝反。
蘧蘧徐音渠,又其慮反。
李雲:有形貌。
崔作「據據」,引大宗師雲「據然覺」。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注〕今之不知胡蝶,無異于夢之不知周也;而各适一時之志,則無以明胡蝶之不夢為周矣。
世有假寐而夢經百年者,則無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夢者也。
〔疏〕昔夢為蝶,甚有暢情;今作莊周,亦言适志。
是以覺夢既無的當,莊、蝶豈辯真虛者哉!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
〔注〕夫覺夢之分,無異于死生之辯也。
今所以自喻适志,由其分定,非由無分也。
〔疏〕既覺既夢,有蝶有莊,乃曰浮虛,亦不無崖分也。
此之謂物化。
〔注〕夫時不暫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夢,于今化矣。
死生之變,豈異于此,而勞心于其間哉!方為此則不知彼,夢為胡蝶是也。
取之于人,則一生之中,今不知後,麗姬是也。
而愚者竊竊然自以為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之謂也。
〔疏〕夫新新變化,物物遷流,譬彼窮指,方茲交臂。
是以周、蝶覺夢,俄頃之間。
後不知前,此不知彼。
而何為當生慮死,妄起憂悲?故知生死往來,物理之變化也。
〔釋文〕可樂音洛。
【校記】不,原作「宜」,據成疏改。
謂,原作「為」,據集釋本改。
「為」字據集釋本補。
墜,原作「隳」,據集釋本改。
「人」字據集釋本删。
苦,原作「若」,據集釋本改。
許,原作「詐」,據集釋本改。
「泠」字據集釋本補。
己,因郭象誤解莊子原文,遂改「使其自已也」為「使其自己也」;劉文典恢複莊子原文「使其自已也」,同時誤改郭注、成疏之「己」為「已」,緻使郭注「自已而然」不通。
集釋本、道藏本郭注均作「己」,據改。
靈運,原作「宣城」,據集釋本改。
愒,原作「渴」,據集釋本改。
末,原作「未」,據集釋本改。
己,劉本誤為「已」,後郭注、成疏之「己」亦誤為「已」,集釋本、道藏本均作「己」,據改。
以,原作「與」,據輯要本改。
感,集釋本與道藏本均作「惑」。
「畛」字無義,從集釋本删。
光,原作「克」,從集釋本依文選注原文改。
曾,原作「會」,從集釋本改。
俗,原作「欲」,據集釋本改。
與,原作「将」,據輯要本改。
同是,原作「固受」,據輯要本改。
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
〔注〕以有所賤,故尊卑生焉,而滑涽紛亂,莫之能正,各自是于一方矣。
故為脗然自合之道,莫若置之勿言,委之自爾也。
脗然,無波際之謂也。
〔疏〕脗,無分别之貌也。
置,任也。
滑,亂也。
涽,闇也。
隸,皁仆之類也,蓋賤稱也。
夫物情颠倒,妄執尊卑。
今聖人欲祛此惑,無脗然合同之道者,莫若滑亂昏雜,随而任之,以隸相尊,一于貴賤也。
〔釋文〕脗本或作「」。
郭音泯,徐武轸反,李武粉反。
無波際之貌。
司馬雲:合也。
向音脣,雲:若兩脣之相合也。
滑徐古沒反,亂也。
向本作「汨」,音同。
崔戶八反,雲:栝口本也。
涽徐音昏。
向雲:汨昏,未定之謂。
崔本作「緍」,武巾反,雲:繩也。
衆人役役。
〔注〕馳骛于是非之境也。
聖人愚芚。
〔注〕芚然無知而直往之貌。
〔疏〕役役,馳動之容也。
愚芚,無知之貌。
凡(欲)[俗]之人,馳逐前境,勞役而不息;體道之士,忘知廢照,芚然而若愚也。
〇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芚」作「芼」。
〇典案:作「芼」義不可通,劉本非。
〔釋文〕芚徐徒奔反。
郭治本反。
司馬雲:渾沌不分察也。
崔:文厚貌也,或雲:束也。
李醜倫反。
參萬歲而一成純。
〔注〕純者,不雜者也。
夫舉萬歲而參其變,而衆人謂之雜矣,故役役然勞形怵心而去彼就此。
唯大聖無執,故芚然直往,而與變化為一,一變化而常遊于獨者也。
故雖參糅億載,千殊萬異,道行之而成,則古今一成也。
物謂之而然,則萬物一然也。
無物不然,無時不成,斯可謂純也。
〔疏〕夫聖人者,與二儀合其德,萬物同其體,故能随變任化,與世相宜。
雖複代曆古今,時經夷險,參雜塵俗,千殊萬異,而淡然自若,不以介懷,抱一精純,而常居妙極也。
〔釋文〕怵心勑律反。
參糅如救反。
萬物盡然。
〔注〕無物不然。
而以是相蘊。
〔注〕蘊,積也。
積是于萬歲,則萬歲一是也;積然于萬物,則萬物盡然也。
故不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彼我勝負之所如也。
〔疏〕蘊,積也。
夫物情封執,為日已久。
是以橫論萬物,莫不我然彼不然;(堅)[豎]說古今,悉皆自是他不是。
雖複萬物之多,古今之遠,是非蘊積,未有休時。
聖人順世污隆,動而常寂,參糅億載,而純一凝然也。
〔釋文〕相蘊本亦作「縕」。
徐于憤反。
郭于本反。
李于問反,積也。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 〔注〕死生一也,而獨說生,欲與變化相背,故未知其非惑也。
〔疏〕夫鑪錘萬物,未始不均;變化死生,其理唯一。
而獨悅生惡死,非惑如何? 〔釋文〕予惡音烏。
下惡乎皆同。
說音悅。
注同。
相背音佩。
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注〕少而失其故居,名為弱喪。
夫弱喪者,遂安于所在而不知歸于故鄉也。
焉知生之非夫弱喪,焉知死之非夫還歸而惡之哉! 〔疏〕弱者,弱齡,喪之言失。
謂少年遭亂,喪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歸,謂之弱失。
從無出有,謂之為生,自有還無,謂之為死。
遂其戀生惡死,豈非弱喪不知歸邪! 〔釋文〕惡死烏路反。
注同。
弱喪悉浪反。
注同。
少而詩照反。
焉知于虔反。
下同。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牀,食刍豢,而後悔其泣也。
〔注〕一生之内,情變若此。
當此之日,則不知彼,況夫死生之變,惡能相知哉! 〔疏〕昔秦穆公與晉獻公共伐麗戎之國,得美女一,玉環二。
秦取環而晉取女,即麗戎國艾地守封疆人之女也。
筐,正也。
初去麗戎,離别親戚,懷土之戀,故涕泣沾襟。
後至晉邦,寵愛隆重,與獻公同方牀而燕處,進牢馔以盈廚,情好既移,所以悔其先泣。
一生之内,情變若此,況死生之異,何能知哉!莊子寓言,故稱獻公為王耳。
〇典案:禦覽七百六引「麗之姬」作「骊姬者」,「涕」上有「日」字,「筐」作「匡」,「悔其」下有「常」字,與上「日涕泣」之義相應。
〔釋文〕至于王所崔雲:六國時諸侯僭稱王,因此謂獻公為王也。
筐本亦作「匡」。
徐起狂反。
牀徐音床。
司馬雲:筐牀,安牀也。
崔雲:筐,方也。
一雲:正牀也。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注〕蕲,求也。
〔疏〕蕲。
求也。
麗姬至晉,悔其先泣,焉知死者之不卻悔初始在生之日求生之意也! 〔釋文〕蕲音祈,求也。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注〕此寤寐之事變也。
事苟變,情亦異,則死生之願不得同矣。
故生時樂生,則死時樂死矣。
死生雖異,其于各得所願一也,則何系哉! 〔疏〕夫死生之變,猶覺夢之異耳。
夫覺夢之事既殊,故死生之情亦别,而世有覺兇而夢吉,亦何妨死樂而生憂邪!是知寤寐之間,未足可系也。
〔釋文〕樂生音洛。
下同。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注〕由此觀之,當死之時,亦不知其死而自适其志也。
〔疏〕方将為夢之時,不知夢之是夢,亦猶方将處死之日,不知死之為死。
各适其志,何所戀哉!夢之中又占其夢焉。
〔注〕夫夢者乃複夢中占其夢,則無以異于寤者也。
覺而後知其夢也。
〔注〕當所遇,無不足也,何為方生而憂死哉! 〔疏〕夫人在睡夢之中,謂是真實,亦複占候夢想,思度吉兇。
既覺以後,方知是夢。
是故生時樂生,死時樂死,何為當生而憂死哉! 〔釋文〕覺而音教。
下及注皆同。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注〕夫大覺者,聖人也。
大覺者乃知夫患慮在懷者皆未寤也。
〔疏〕夫擾擾生民,芸芸羣品,馳骛有為之境,昏迷大夢之中。
唯有體道聖人,朗然獨覺,知夫患慮在懷者皆未寤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
今将有大覺,然後知今此之為大夢也」,即襲用莊子此文。
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 〔注〕夫愚者大夢而自以為寤,故竊竊然以所好為君上,而所惡為牧圉,欣然信一家之偏見,可謂固陋矣。
〔疏〕夫物情愚惑,暗若夜遊,昏在夢中,自以為覺,竊竊然議專所知。
情之好者為君上,情之惡者同牧圉,以此為情懷,可謂固陋。
牛曰牧,馬曰圉也。
〔釋文〕竊竊司馬雲:猶察察也。
牧乎崔本作「跂乎」,雲:踶跂,強羊貌。
所好呼報反。
注同。
所惡烏路反。
丘也與女皆夢也; 〔注〕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覺也。
〔疏〕丘是長梧名也。
夫照達真原,猶稱為夢,況愚徒竊竊,豈有覺哉! 〔釋文〕神解音蟹。
徐戶解反。
予謂女夢,亦夢也。
〔注〕即複夢中之占夢也。
夫自以為夢,猶未寤也,況竊竊然自以為覺哉! 〔疏〕夫迷情無覺,論夢還在夢中;聲說非真,妙辯猶居言内。
是故夢中占夢,夢所以皆空;言内試言,言所以虛假。
此托夢中之占夢,亦結孟浪之譚耳。
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
〔注〕夫非常之談,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謂之吊當卓詭,而不識其懸解。
〔疏〕夫舉世皆夢,此乃玄談。
非常之言,不顧于俗,吊當卓詭,駭異物情。
自非清通,豈識深遠哉! 〇典案:德充符篇「彼且蕲以諔詭幻怪之名聞」,天下篇「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諔詭」竝與此「吊詭」同義。
上文「恢恑憰怪,道通為一」,「恢」簡文本亦正作「吊」。
〔釋文〕吊如字,又音的,至也。
詭九委反,異也。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注〕言能蛻然無系而玄同死生者至希也。
〔疏〕且世萬年而一逢大聖,知三界悉空,四生非有,彼我言說,皆在夢中。
如此解人,甚為希遇,論其賒促,是旦暮逢之。
三十年為一世也。
〔釋文〕其解音蟹,徐戶解反。
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疏〕若,而,皆汝也。
若不勝汝也耶,假問之詞也。
夫是非彼我,舉體不真,倒置之徒,妄為臧否。
假使我與汝對争,汝勝我不勝,汝勝定是,我不勝定非耶?固不可也。
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 〔注〕若,而,皆汝也。
〔疏〕假令我勝于汝,汝不及我,我決是也,汝定非也?各據偏執,未足可依也。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疏〕或,不定也。
我之與汝,或是或非,彼此言之,勝負不定。
故或是則非是,或非則非非也。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疏〕俱是則無非,俱非則無是。
故是非彼我,出自妄情也。
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
吾誰使正之? 〔注〕不知而後推,不見而後辯,辯之而不足以自信,以其與物對也。
辯對終日,黮闇至竟,莫能正之,故當付之自正耳。
〔疏〕彼我二人,各執偏見,鹹謂自是,故不能相知。
必也相知,己之所非者,他家之是也。
假令别有一人,遣定臧否,此人還有彼此,亦不離是非。
各據妄情,總成闇惑,心必懷愛,此見所以黮闇不明。
三人各執,使誰正之?黮闇,不明之謂也。
〔釋文〕黮闇貪闇反。
李雲:黮闇,不明貌。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 〔疏〕既(将)[與]汝同見,則與汝不殊,與汝不殊,何能正定?此覆釋第一句。
〔釋文〕惡能音烏。
下皆同。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 〔注〕同故是之,未足信也。
〔疏〕注雲:「同故是之耳,未足信也。
」此覆釋第二句也。
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 〔注〕異故相非耳,亦不足據。
〔疏〕既異我、汝,故别起是非。
别起是非,亦何足可據?此覆解第三句。
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 〔注〕是若果是,則天下不得複有非之者也;非若信非,則亦無緣複有是之者也。
今是其所同,而非其所異,異同既具,而是非無主。
故夫是非者,生于好辯而休乎天均,付之兩行而息乎自正也。
〔疏〕彼此曲從,是非兩順,不異我、汝,亦何能正之?此解第四句。
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注〕各自正耳。
待彼不足以正此,則天下莫能相正也,故付之自正而至矣。
〔疏〕我與汝及人,(固受)[同是]黮闇之人。
總有三人,各執一見,鹹言我是,故俱不相知。
三人既不能定,豈複更須一人!若别待一人,亦與前何異?[待]彼也耶,言其不待之也。
「何謂和之以天倪?」 〔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疏〕天,自然也。
倪,分也。
夫彼我妄執,是非無主,所以三人四句,不能正之。
故假設論端,托為問荅,和以自然之分,令歸無是無非。
天倪之義,次列于下文。
〔釋文〕和之如字,崔胡卧反。
天倪李音崖,徐音詣,郭音五底反。
李雲:分也。
崔雲:或作「霓」,音同,際也。
班固曰:天研。
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注〕是非然否,彼我更對,故無辯。
無辯,故和之以天倪,安其自然之分而已,不待彼以正之。
〔疏〕辯,别也。
夫是非然否,出自妄情,以理推求,舉體虛幻,所是則不是,然則不然。
何以知其然耶?是若定是,是則異非;然若定然,然則異否。
而今此謂之是,彼謂之非;彼之所然,此以為否。
故知是非然否,理在不殊,彼我更對,妄為分别,故無辯也矣。
〇典案:上下兩言「亦無辯」,詞複而義未晰。
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則是之異乎不是也,其無辯矣;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矣」,詞義較長。
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注〕是非之辯為化聲。
夫化聲之相待,俱不足以相正,故若不相待也。
〔疏〕夫是非彼我,相待而成,以理推尋,待亦非實。
故變化聲說,有此待名;名既不真,待便虛待。
待即非待,故知不相待者也。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注〕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無極之化,尋斯以往,則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緻自窮也。
〔疏〕曼衍,猶變化也。
因,任也。
窮,盡也。
和以自然之分,所以無是無非;任其無極之化,故能不滞不着。
既而處順安時,盡天年之性命也。
〇典案:寓言篇「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文義與此正同。
又「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又「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是「天倪」乃道家恒言。
寓言篇又雲「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天均者,天倪也」,是「天倪」即「天均」,亦即「天鈞」。
〔釋文〕曼徐音萬。
郭武半反。
衍徐以戰反。
司馬雲:曼衍無極也。
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 〔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義,故彌貫是非。
是非死生,蕩而為一,斯至理也。
至理暢于無極,故寄之者不得有窮也。
〔疏〕振,暢也。
竟,窮也。
寓,寄也。
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于生死,所以忘年也。
義者,裁于是非也;既一于是非,所以忘義也。
此則遣前知是非無窮之義也。
既而生死是非蕩而為一,故能通暢妙理,洞照無窮。
寄言無窮,亦無無窮之可暢,斯又遣于無極者也。
〔釋文〕振如字。
崔雲:止也。
又之忍反。
無竟如字,極也。
崔作「境」。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無特操與?」 〔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疏〕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曩,昔也,特,向也,獨也。
莊子寓言以暢玄理,故寄景與罔兩,明于獨化之義。
而罔兩問景雲:汝向行今止,昔坐今起。
然則子行止坐起,制在于形,唯欲随逐于他,都無獨立志操者,何耶? 〇典案:寓言篇「衆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發,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文義與此正同。
〔釋文〕罔兩郭雲:景外之微陰也。
向雲:景之景也。
崔本作「罔浪」,雲:有無之狀。
景暎永反,又如字。
本或作「影」,俗也。
曩徐乃蕩反。
李雲:曏者也。
無特本或作「持」。
崔雲:特,辭也。
向雲:無特者,行止無常也。
操與音餘。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 〔注〕言天機自爾,坐起無待。
無待而獨得者,孰知其故,而責其所以哉? 〔疏〕夫物之形質,鹹禀自然,事似有因,理在無待。
而形影非遠,尚有天機,故曰萬類參差,無非獨化者也。
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注〕若責其所待而尋其所由,則尋責無極,而至于無待,而獨化之理明矣。
〔疏〕影之所待,即是形也。
若使影待于形,形待造物,請問造物複何待乎?斯則待待無窮,卒乎無待也。
吾待蛇蚹蜩翼邪? 〔注〕若待蛇蚹蜩翼,則無特操之所由,未為難識也。
今所以不識,正由不待斯類而獨化故耳。
〔疏〕昔諸講人及郭生注意,皆雲蛇蚹是腹下龃龉,蜩翼者是蜩翅也。
言蛇待蚹而行,蜩待翼而飛,影待形而有也,蓋不然乎。
若使待翼而飛,待足而走,飛禽走獸,其類無窮,何勞獨舉蛇蚹,頗引為譬?即今解蚹者,蛇蛻皮也,蜩翼者,蜩甲也。
言蛇蛻舊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辯其然,獨化而生,蓋無待也。
而蛇蜩二蟲,猶蛻皮甲,稱異諸物,所以引之。
故外篇雲「吾待蛇蚹蜩甲耶」,是知形影之義,與蚹甲無異者也。
〔釋文〕蛇蚹音附,徐又音敷。
司馬雲:謂蛇腹下龃龉,可以行者也。
龃,音士女反;龉,音魚女反。
蜩徐音條。
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注〕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請問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衆形。
故明衆形之自物,而後始可與言造物耳。
是以涉有物之域,雖複罔兩,未有不獨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複玄合,而非待也。
明斯理也,将使萬物各反所宗于體中,而不待乎外,外無所謝,而内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今罔兩之因景,猶雲俱生而非待也,則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曆然莫不獨見矣。
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己,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則本末内外,暢然俱得,泯然無迹。
若乃責此近因,而忘其自爾,宗物于外,喪主于内,而愛尚生矣。
雖欲推而齊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疏〕夫待與不待,然與不然,天機自張,莫知其宰。
豈措情于尋責,而思慮于心識者乎! 〔釋文〕喪息浪反。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 〔注〕自快得意,悅豫而行。
〔疏〕栩栩,忻暢貌也。
喻,曉也。
夫生滅交謝,寒暑遞遷,蓋天地之常,萬物之理也。
而莊生晖明鏡以照燭,汛上善以遨遊,故能托夢覺于死生,寄自他于物化。
是以夢為胡蝶,栩栩而适其心;覺乃莊周,蘧蘧而暢其志者也。
〇典案:「自喻适志與」五字隔斷文義。
「與」字同「欤」。
詳其語意,似是後人羼入正文。
藝文類聚蟲豸部、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引竝無此五字;三百九十七引有。
蓋唐代猶有無此五字之本。
〔釋文〕胡蝶徐徒協反。
司馬、崔雲:蛱蝶也。
栩徐況羽反,喜貌。
崔本作「翩」。
自喻李雲:喻,快也。
志與音餘。
下同。
崔雲:與,哉。
不知周也。
〔注〕方其夢為胡蝶而不知周,則與殊死不異也。
然所在無不适志,則當生而系生者,必當死而戀死矣。
由此觀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誤也。
〔疏〕方為胡蝶,曉了分明,快意适情,悅豫之甚,隻言是蝶,不識莊周。
死不知生,其義亦爾。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注〕自周而言,故稱覺耳,未必非夢也。
〔疏〕蘧蘧,驚動之貌也。
俄頃之間,夢罷而覺,驚怪思省,方是莊周。
故注雲:「自周而言,故稱覺耳,未必非夢也。
」 〇典案:禦覽九百四十五引「蘧蘧」作「瞿瞿」。
〔釋文〕然覺古孝反。
蘧蘧徐音渠,又其慮反。
李雲:有形貌。
崔作「據據」,引大宗師雲「據然覺」。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注〕今之不知胡蝶,無異于夢之不知周也;而各适一時之志,則無以明胡蝶之不夢為周矣。
世有假寐而夢經百年者,則無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夢者也。
〔疏〕昔夢為蝶,甚有暢情;今作莊周,亦言适志。
是以覺夢既無的當,莊、蝶豈辯真虛者哉!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
〔注〕夫覺夢之分,無異于死生之辯也。
今所以自喻适志,由其分定,非由無分也。
〔疏〕既覺既夢,有蝶有莊,乃曰浮虛,亦不無崖分也。
此之謂物化。
〔注〕夫時不暫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夢,于今化矣。
死生之變,豈異于此,而勞心于其間哉!方為此則不知彼,夢為胡蝶是也。
取之于人,則一生之中,今不知後,麗姬是也。
而愚者竊竊然自以為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之謂也。
〔疏〕夫新新變化,物物遷流,譬彼窮指,方茲交臂。
是以周、蝶覺夢,俄頃之間。
後不知前,此不知彼。
而何為當生慮死,妄起憂悲?故知生死往來,物理之變化也。
〔釋文〕可樂音洛。
【校記】不,原作「宜」,據成疏改。
謂,原作「為」,據集釋本改。
「為」字據集釋本補。
墜,原作「隳」,據集釋本改。
「人」字據集釋本删。
苦,原作「若」,據集釋本改。
許,原作「詐」,據集釋本改。
「泠」字據集釋本補。
己,因郭象誤解莊子原文,遂改「使其自已也」為「使其自己也」;劉文典恢複莊子原文「使其自已也」,同時誤改郭注、成疏之「己」為「已」,緻使郭注「自已而然」不通。
集釋本、道藏本郭注均作「己」,據改。
靈運,原作「宣城」,據集釋本改。
愒,原作「渴」,據集釋本改。
末,原作「未」,據集釋本改。
己,劉本誤為「已」,後郭注、成疏之「己」亦誤為「已」,集釋本、道藏本均作「己」,據改。
以,原作「與」,據輯要本改。
感,集釋本與道藏本均作「惑」。
「畛」字無義,從集釋本删。
光,原作「克」,從集釋本依文選注原文改。
曾,原作「會」,從集釋本改。
俗,原作「欲」,據集釋本改。
與,原作「将」,據輯要本改。
同是,原作「固受」,據輯要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