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注〕順其成迹而凝乎至當之極,不執其所是以非衆人也。
〔疏〕春秋者,時代也。
經者,典诰也。
先王者,三皇、五帝也。
志,記也。
夫祖述軒、顼,憲章堯、舜,記錄時代,以為典谟,軌轍蒼生,流傳人世。
而聖人議論,利益當時,終不執是辯非,滞于陳迹。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
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不見彼之自别也。
〔疏〕夫理無分别,而物有是非。
故于無封無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辯之見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于精微,分辯于事物者也。
〔釋文〕故分如字。
下及注同。
曰:何也? 〔疏〕假問質疑,發生義旨。
聖人懷之。
〔注〕以不辯為懷耳,聖人無懷。
〔疏〕夫達理聖人,冥心會道,故能懷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無分别矣。
衆人辯之,以相示也。
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注〕不見彼之自辯,故辯己所知以示之。
〔疏〕衆多之人,即衆生之别稱也。
凡庸迷執,未解虛妄,故辯所知,示見于物,豈唯不見彼之自别,亦乃不鑒己之妙道,故雲有不見也。
夫大道不稱。
〔注〕付之自稱,無所稱謂。
〔疏〕大道虛廓,妙絕形名,既非色聲,故不可稱謂。
體道之人,消聲亦爾也。
〔釋文〕不稱尺證反,注同。
大辯不言。
〔注〕已自别也。
〔疏〕妙悟真宗,無可稱說,故辯彫萬物,而言無所言。
大仁不仁。
〔注〕無愛而自存也。
〔疏〕亭毒羣品,汎愛無心,譬彼青春,非為仁也。
大廉不嗛。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疏〕夫玄悟之人,鑒達空有,知萬境虛幻,無一可貪,物我俱空,何所遜讓。
〔釋文〕不嗛郭欺簟反。
徐音謙。
大勇不忮。
〔注〕無往而不順,故能無險而不往。
〔疏〕忮,逆也。
内蘊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順塵俗,惠救蒼生,虛己逗機,終無迕逆。
〔釋文〕不忮徐之豉反,又音跂,李之移反。
害也。
李雲:健也。
道昭而不道。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燿于物,此乃淫僞,不是真道。
〔釋文〕道昭音照。
言辯而不及。
〔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滞名言,華詞浮辯,不達深理。
仁常而不成。
〔注〕物無常愛,而常愛必不周。
〔疏〕不能忘愛釋知,玄同彼我,而恒懷恩惠,每挾親情,欲効成功,無時可見。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
〇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
注「常愛必不周」,是郭所見本字亦作「周」。
今本作「成」,與下文「勇忮而不成」相複。
廉清而不信。
〔注〕皦然廉清,貪名者耳,非真廉也。
〔疏〕皎然異俗,卓爾不羣,意在聲名,非實廉也。
勇忮而不成。
〔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無敢舉足之地也。
〔疏〕舍慈而勇,忮逆物情,衆共疾之,必無成遂也。
五者園而幾向方矣。
〔注〕此五者,皆以有為傷當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無已。
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鳥耳。
雖希翼鸾鳳,拟規日月,此愈近彼,愈遠實,學彌得而性彌失。
故齊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園,圓也。
幾,近也。
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
夫學道之人,直須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顯燿于物,其于道也,不亦遠乎!猶如慕方而學園圓,愛飛而好遊泳,雖希翼鸾鳳,終無鶱翥之能,拟規日月,讵有幾方之效故也。
〔釋文〕園崔音刓。
徐五丸反。
司馬雲:圓也。
郭音團。
而幾徐其衣反。
向方本亦作「向」,音同。
下皆放此。
近彼附近之近。
遠實于萬反。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
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闇,智不逮者,不須強知。
故知止其分,學之造極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作「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上「知」字當讀「智」。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誰也。
天,自然也。
誰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積辯,用茲通物者,可謂合于自然之府藏也。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注〕至人之心若鏡,應而不藏,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
〔釋文〕注焉徐之喻反。
而不知其所由來。
〔注〕至理之來自然無迹。
〔疏〕夫巨海深宏,莫測涯際,百川注之而不滿,尾闾洩之而不竭。
體道大聖,其義亦然。
萬機頓起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忤其慮,故能囊括羣有,府藏含靈。
又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
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來,可謂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此之謂葆光。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
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彌朗。
此結以前「天府」之義。
〔釋文〕葆光音保。
崔雲:若有若無,謂之葆光。
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釋然。
其故何也?」 〔注〕于安任之道未弘,故聽朝而不怡也。
将寄明齊一之理于大聖,故發自怪之問以起對也。
〔疏〕釋然,怡悅貌也。
宗、脍、胥敖,是堯時小蕃,三國号也。
南面,君位也。
舜者,颛顼六世孫也。
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
舜生于姚墟,因即姓姚,住于妫水,亦曰妫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華。
以仁孝着于鄉黨,堯聞其賢,妻以二女,封邑于虞。
年三十,總百揆,三十三,受堯禅。
即位之後,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年,讓禹。
後崩,葬于蒼梧之野。
而三國貢賦既愆,所以應須問罪,謀事未定,故聽朝不怡。
欲明齊物之一理,故寄問答于二聖。
〔釋文〕宗脍徐古外反。
胥息徐反。
華胥國。
敖徐五高反。
司馬雲:宗、脍、胥敖,三國名也。
崔雲:宗,一也;脍,二也;胥敖,三也。
聽朝直遙反。
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
〔注〕夫物之所安無陋也,則蓬艾乃三子之妙處也。
〔釋文〕妙處昌慮反。
若不釋然,何哉? 〔疏〕三子,即三國之君也。
言蓬艾賤草,斥鴳足以逍遙,況蕃國雖卑,三子足以存養,乃不釋然,有何意謂也。
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
〔注〕夫重明登天,六合俱照,無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釋文〕重明直龍反。
光被皮寄反。
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注〕夫日月雖無私于照,猶有所不及,德則無不得也。
而今欲奪蓬艾之願,而伐使從己,于至道豈弘哉!故不釋然神解耳。
若乃物暢其性,各安其所安,無遠迩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極,則彼無不當,而我無不怡也。
〔疏〕進,過也。
淮南子雲:昔堯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封狶長虵,皆為民害。
于是堯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殺長虵,以除民害。
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隐處,猶有不明。
而聖德所臨,無幽不燭,運茲二智,過彼三光,乃欲興動幹戈,伐令從己,于安任之道豈曰弘通者耶! 〇郭慶藩曰:文選謝靈運出遊京口北固應诏詩注引司馬雲:言陽(克)[光]麗天,則無不鑒。
釋文阙。
〔釋文〕神解音蟹。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疏〕齧缺,許由之師,王倪弟子,竝堯時賢人也。
托此二人,明其齊一。
言物情颠倒,執見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頗知此情是否。
〔釋文〕齧五結反。
缺丘悅反。
王倪徐五嵇反,李音詣。
高士傳雲:王倪,堯時賢人也。
天地篇雲:齧缺之師。
曰:「吾惡乎知之!」 〔注〕所同未必是,所異不獨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無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齧缺雲:彼此各有是非,遂成無主。
我若用知知彼,我知還是是非,故我于何知之。
言無所用其知也。
〔釋文〕惡乎音烏。
下皆同。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頗自知己之不知乎?此從麄入妙,次第窮質,假托師資,以顯深趣。
曰:「吾惡乎知之!」 〔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為有知。
有知則不能任羣才之自當。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還是知。
故重言于何知之,還以不知答也。
「然則物無知邪?」 〔疏〕重責雲:汝既自無知,物豈無知者邪?曰:「吾惡乎知之! 〔注〕都不知,乃曠然無不任矣。
〔疏〕豈獨不知我,亦乃不知物。
唯物與我内外都忘,故無所措其知也。
雖然,嘗試言之。
〔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試言之耳。
〔疏〕然乎,猶雖然也。
既其無知,理無所說,不可的當,故嘗試之也。
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注〕魚遊于水,水物所同,鹹謂之知。
然自鳥觀之,則向所謂知者,複為不知矣。
夫蛣蜣之知,在于轉丸,而笑蛣蜣者乃以蘇合為貴。
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據。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
魚鳥水陸,即其義也。
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
凡庸之人,讵知此理耶! 〔釋文〕庸讵徐本作「巨」,其庶反。
郭音钜。
李雲:庸,用也;讵,何也;猶言何用也。
服虔雲:讵,猶未也。
複為扶又反。
蛣丘一反。
蜣丘良反。
爾雅雲:蛣蜣,蜣蜋也。
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注〕所謂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謂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謂不知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潘安仁秋興賦注引司馬雲:庸,猶何用也。
釋文阙。
且吾嘗試問乎女: 〔注〕己不知其正,故試問女。
〔疏〕理既無言,不敢正據,聊複反質,試問乎女。
〔釋文〕乎女音汝。
注及下同。
己不知音紀。
民溼寝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 〔注〕此略舉三者,以明萬物之異便。
〔疏〕惴栗恂懼,是恐迫之别名。
然乎哉,謂不如此也。
言人溼地卧寝,則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鰌豈如此乎?人于樹上居處,則迫怖不安,猨猴跳踯,曾無所畏。
物性不同,便宜各異。
故舉此三者,以明萬物誰知正定處所乎。
是知蓬戶金閨,榮辱安在。
〔釋文〕偏死司馬雲:偏枯死也。
鰌徐音秋。
司馬雲:魚名。
惴之瑞反。
栗音栗。
恂郭音荀,徐音峻,恐貌。
崔雲:戰也。
班固作「眴也」。
猨音猿。
猴音侯。
異便婢面反。
民食刍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鸱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注〕此略舉四者,以明美惡之無主。
〔疏〕刍,草也,是牛羊之類;豢,養也,是犬豕之徒。
皆以所食為名也。
麋與鹿而食長薦茂草,鸱鸢鵶鳥便嗜腐鼠,蜈蚣食虵。
略舉四者,定與誰為滋味乎?故知盛馔疏食,其緻一者也。
〔釋文〕刍初俱反,小爾雅雲:稈謂之刍。
稈音古但反。
豢徐音患,又胡滿反。
司馬雲:牛羊曰刍,犬豕曰豢,以所食得名也。
麋音眉。
薦牋練反。
司馬雲:美草也。
崔雲:甘草也。
郭璞雲:三蒼雲,「六畜所食曰薦」。
蝍音即。
且字或作「蛆」,子徐反。
李雲:蝍且,蟲名也。
廣雅雲:蜈公也。
爾雅雲「蒺藜蝍蛆」,,郭璞注雲:似蝗,大腹,長角,能食蛇腦。
蒺,音疾,藜,音梨。
帶如字。
崔雲:蛇也。
司馬雲: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
鸱尺夷反。
鴉本亦作「鵶」,于加反。
崔雲:烏也,耆市志反。
字或作「嗜」。
崔本作「甘」。
美惡烏路反。
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遊。
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注〕此略舉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
不同者而非之,則無以知所同之必是。
〔疏〕猨猴狙以為雌雄,麋鹿更相接,泥與魚遊戲。
毛嫱,越王嬖妾;麗姬,晉國之寵嫔。
此二人者,姝妍冠世,人謂之美也。
然魚見怖而深入,鳥見驚而高飛,麋鹿走而不顧。
舉此四者,誰知宇内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以理觀察,孰是非哉?決,卒疾貌也。
〔釋文〕猵篇面反。
徐敷面反,又敷畏反。
郭、李音偏,狙七餘反。
司馬雲:狙,一名獦牂,似猨而狗頭,憙與雌猨交也。
崔雲:猵狙,一名獦牂,其雄憙與猨雌為牝牡。
向雲:猵狙以猨為雌也。
獦,音葛。
為雌音妻,一音如字。
毛嫱徐在良反。
司馬雲:毛嫱,古美人。
一雲:越王美姬也。
麗姬力知反。
下同。
麗姬。
晉獻公之嬖,以為夫人。
崔本作「西施」。
〇典案:禦覽三百八十一引「毛嫱麗姬」作「西施毛嫱」,與崔本合。
決喜缺反。
李雲:疾貌。
崔雲:疾足不顧為決。
徐古惠反,郭音古穴反。
驟士救反,又在遘反。
所好呼報反。
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 〔注〕夫利于彼者或害于此,而天下之彼我無窮,則是非之竟無常。
故唯莫之辯而任其自是,然後蕩然俱得。
〔疏〕夫物乃衆而未嘗非我,故行仁履義,損益不同,或于我為利,于彼為害,或于彼為是,則于我為非。
是以從彼我而互觀之,是非之路,仁義之緒,樊亂糾紛,若殽馔之雜亂。
既無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别耶! 〔釋文〕樊然音煩。
殽亂徐戶交反。
郭作「散」,悉旦反。
之竟音境。
今本多作「境」。
下放此。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猶嫌至人當知之。
斯懸之未解也。
〔疏〕齧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請,雲:子是至人,應知利害。
必其不辯,迷暗若夜遊。
重為此難,冀圖後荅之矣。
〔釋文〕未解音蟹。
王倪曰:「至人神矣! 〔注〕無心而無不順。
〔疏〕至者,妙極之體;神者,不測之用。
夫聖人虛己,應物無方,知而不知,辯而不辯,豈得以名言心慮億度至人耶!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注〕夫神全形具而體與物冥者,雖涉至變而未始非我,故蕩然無趸介于胸中也。
〔疏〕沍,凍也。
原澤焚燎,河漢冰凝,雷霆奮發而破山,飄風濤蕩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體與物冥,水火既不為災,風雷讵能驚駭。
〇「飄」字舊敚,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風」上有「飄」字。
典案:此文本以「疾雷破山」與「飄風振海」相對為文,敚「飄」字則句法參差不相對。
疏「飄風濤蕩而振海」,是成所見本亦有「飄」字。
今據江南李氏本補。
〔釋文〕沍戶故反。
徐又戶各反。
李戶格反。
向雲:凍也。
崔雲:沍,猶涸也。
虿勑邁反,又音豸。
介古邁反,又音界。
若然者,乘雲氣。
〔注〕寄物而行,非我動也。
〔疏〕[若然],猶如此也。
虛淡無心,方之雲氣,蔭芘羣品,順物而行。
騎日月。
〔注〕有晝夜而無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晝夜之可分;處順安時,無死生之能異。
而控馭羣物,運載含靈,故有乘騎之名也耳。
而遊乎四海之外。
〔注〕夫唯無其知而任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也。
〔疏〕動寂相即,真應一時,端坐寰宇之中,而心遊四海之外矣。
死生無變于己。
〔注〕與變為體,故死生若一。
而況利害之端乎!」 〔注〕況利害于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損益耳。
既死生為晝夜,乘變化以遨遊,況利害于死生,(會)[曾]何足以介意矣!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于務。
〔注〕務自來而理自應耳,非從而事之也。
〔疏〕務,猶事也。
諸,于也。
瞿鵲是長梧弟子,故謂師為夫子。
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雖涉事有,而不以為務,混迹塵俗,泊爾無心,豈措意存情,從于事物?瞿鵲既欲請益,是以述昔之所聞者也。
〔釋文〕瞿鵲其俱反。
長梧子李雲:居長梧下,因以為名。
崔雲:名丘。
簡文雲,長梧封人也。
夫子向雲:瞿鵲之師。
〇俞樾曰:瞿鵲子必七十子之後人,所稱聞之夫子,謂聞之孔子也。
下文「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丘即是孔子名,因瞿鵲子述孔子之言,故曰「丘也何足以知之」也。
而讀者不達其意,誤以丘也為長梧子自稱其名,故釋文雲「長梧子,崔雲名丘」。
此大不然。
下文雲「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
夫「予」者,長梧子自謂也。
既雲丘與女皆夢,又雲予亦夢,則安得即以丘為長梧子之名乎?不就利,不違害。
〔注〕任而直前,無所避就。
〔疏〕違,避也。
體窮通之關命,達利害之有時,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
不喜求。
〔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從(遠)[違]也。
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
不緣道; 〔注〕獨至者也。
〔疏〕夫聖智凝湛,照物無情,不将不迎,無生無滅,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無謂有謂,有謂無謂。
〔注〕凡有稱謂者,皆非吾所謂也,彼各自謂耳。
故無彼有謂,而有此無謂也。
〔疏〕謂,言教也。
夫體道至人,虛夷寂絕,從本降迹,感而遂通。
故能理而教,無謂而有謂,教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釋文〕稱謂尺證反。
下放此。
而遊乎塵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疏〕和光同塵,處染不染,故雖在嚣俗之中,而心自遊于塵垢之外者矣。
〔釋文〕而遊崔本作「而施」。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為奚若?」 〔疏〕孟浪,猶率略也。
奚,何也。
若,如也,如何。
所謂不緣道等,乃窮理盡性。
瞿鵲将為妙道之行,長梧用作率略之談。
未知其理如何,以何為是。
〔釋文〕孟如字。
徐武黨反,又或武葬反。
浪如字,徐力蕩反。
向雲:孟浪,音漫瀾,無所趨舍之謂。
李雲:猶較略也。
崔雲:不精要之貌。
〇郭慶藩曰:文選左太沖吳都賦注引司馬雲:孟浪,鄙野之語。
釋文阙。
之行如字,又下孟反。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疏〕聽熒,疑惑不明之貌也。
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
雖複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诠辯至理,不盡其妙,聽熒至竟,疑惑不明。
我是何人,猶能曉了?本亦有作「黃」字者,則是軒轅。
〔釋文〕皇帝本又作「黃帝」。
聽勑定反。
熒音瑩磨之瑩。
本亦作「瑩」,于迥反。
向、司馬雲:聽熒,疑惑也。
李雲:不光明貌。
崔雲:小明不大了也。
向崔本作「榮」。
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注〕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極。
循而直往,則冥然自合,非所言也。
故言之者孟浪,而聞之者聽熒。
雖複黃帝,猶不能使萬物無懷,而聽熒至竟。
故聖人付當于塵垢之外,而玄合乎視聽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計,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
今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斯亦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求鴞炙之實也。
夫不能安時處順,而探變求化,當生而慮死,執是以辯非,皆逆計之徒也。
〔疏〕鴞即鵬鳥,賈誼之所賦者也,大小如雌雞,而似斑鸠,青綠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
然卵有生雞之用,而卵時未能司晨,彈有得鴞之功,而彈時未堪為炙。
亦猶教能诠于妙理,而教時非理,今瞿鵲纔聞言說,将為妙道,此計用之太早。
〇典案:淮南子說山篇「見彈而求鴞炙,見卵而求晨夜」即襲用此文。
禦覽七百五十五引「炙」作「肉」,與此文及大宗師篇皆不合,非是。
〔釋文〕且女音汝。
下同。
亦大音泰。
徐、李勑佐反。
注同。
時夜崔雲:時夜,司夜,謂雞也。
見彈徒旦反。
鴞于驕反。
司馬雲:小鸠可炙。
毛詩草木疏雲:大如斑鸠,綠色,其肉甚美。
雖複扶又反。
下皆同。
下章注亦準此。
「予嘗為女妄言之。
〔注〕言之則孟浪也,故試妄言之。
〔釋文〕嘗為于僞反。
女以妄聽之奚。
〔注〕若正聽妄言,複為太早計也。
故亦妄聽之何? 〔疏〕予,我也。
奚,何也。
夫至理無言,言則孟浪。
我試為汝妄說,汝亦妄聽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
旁日月,挾宇宙。
〔注〕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譬也。
〔疏〕旁,依附也。
挾,懷藏也。
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
契理聖人,忘物忘我,既而囊括萬有,冥一死生。
故郭注雲:「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喻也。
」 〔釋文〕旁日月薄葬反。
徐扶葬反。
司馬雲:依也。
崔本作「謗」。
宇宙治救反。
屍子雲: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說文
〔疏〕春秋者,時代也。
經者,典诰也。
先王者,三皇、五帝也。
志,記也。
夫祖述軒、顼,憲章堯、舜,記錄時代,以為典谟,軌轍蒼生,流傳人世。
而聖人議論,利益當時,終不執是辯非,滞于陳迹。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
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不見彼之自别也。
〔疏〕夫理無分别,而物有是非。
故于無封無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辯之見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于精微,分辯于事物者也。
〔釋文〕故分如字。
下及注同。
曰:何也? 〔疏〕假問質疑,發生義旨。
聖人懷之。
〔注〕以不辯為懷耳,聖人無懷。
〔疏〕夫達理聖人,冥心會道,故能懷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無分别矣。
衆人辯之,以相示也。
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注〕不見彼之自辯,故辯己所知以示之。
〔疏〕衆多之人,即衆生之别稱也。
凡庸迷執,未解虛妄,故辯所知,示見于物,豈唯不見彼之自别,亦乃不鑒己之妙道,故雲有不見也。
夫大道不稱。
〔注〕付之自稱,無所稱謂。
〔疏〕大道虛廓,妙絕形名,既非色聲,故不可稱謂。
體道之人,消聲亦爾也。
〔釋文〕不稱尺證反,注同。
大辯不言。
〔注〕已自别也。
〔疏〕妙悟真宗,無可稱說,故辯彫萬物,而言無所言。
大仁不仁。
〔注〕無愛而自存也。
〔疏〕亭毒羣品,汎愛無心,譬彼青春,非為仁也。
大廉不嗛。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疏〕夫玄悟之人,鑒達空有,知萬境虛幻,無一可貪,物我俱空,何所遜讓。
〔釋文〕不嗛郭欺簟反。
徐音謙。
大勇不忮。
〔注〕無往而不順,故能無險而不往。
〔疏〕忮,逆也。
内蘊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順塵俗,惠救蒼生,虛己逗機,終無迕逆。
〔釋文〕不忮徐之豉反,又音跂,李之移反。
害也。
李雲:健也。
道昭而不道。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燿于物,此乃淫僞,不是真道。
〔釋文〕道昭音照。
言辯而不及。
〔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滞名言,華詞浮辯,不達深理。
仁常而不成。
〔注〕物無常愛,而常愛必不周。
〔疏〕不能忘愛釋知,玄同彼我,而恒懷恩惠,每挾親情,欲効成功,無時可見。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
〇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
注「常愛必不周」,是郭所見本字亦作「周」。
今本作「成」,與下文「勇忮而不成」相複。
廉清而不信。
〔注〕皦然廉清,貪名者耳,非真廉也。
〔疏〕皎然異俗,卓爾不羣,意在聲名,非實廉也。
勇忮而不成。
〔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無敢舉足之地也。
〔疏〕舍慈而勇,忮逆物情,衆共疾之,必無成遂也。
五者園而幾向方矣。
〔注〕此五者,皆以有為傷當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無已。
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鳥耳。
雖希翼鸾鳳,拟規日月,此愈近彼,愈遠實,學彌得而性彌失。
故齊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園,圓也。
幾,近也。
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
夫學道之人,直須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顯燿于物,其于道也,不亦遠乎!猶如慕方而學園圓,愛飛而好遊泳,雖希翼鸾鳳,終無鶱翥之能,拟規日月,讵有幾方之效故也。
〔釋文〕園崔音刓。
徐五丸反。
司馬雲:圓也。
郭音團。
而幾徐其衣反。
向方本亦作「向」,音同。
下皆放此。
近彼附近之近。
遠實于萬反。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
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闇,智不逮者,不須強知。
故知止其分,學之造極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作「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上「知」字當讀「智」。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誰也。
天,自然也。
誰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積辯,用茲通物者,可謂合于自然之府藏也。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注〕至人之心若鏡,應而不藏,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
〔釋文〕注焉徐之喻反。
而不知其所由來。
〔注〕至理之來自然無迹。
〔疏〕夫巨海深宏,莫測涯際,百川注之而不滿,尾闾洩之而不竭。
體道大聖,其義亦然。
萬機頓起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忤其慮,故能囊括羣有,府藏含靈。
又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
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來,可謂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此之謂葆光。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
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彌朗。
此結以前「天府」之義。
〔釋文〕葆光音保。
崔雲:若有若無,謂之葆光。
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釋然。
其故何也?」 〔注〕于安任之道未弘,故聽朝而不怡也。
将寄明齊一之理于大聖,故發自怪之問以起對也。
〔疏〕釋然,怡悅貌也。
宗、脍、胥敖,是堯時小蕃,三國号也。
南面,君位也。
舜者,颛顼六世孫也。
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
舜生于姚墟,因即姓姚,住于妫水,亦曰妫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華。
以仁孝着于鄉黨,堯聞其賢,妻以二女,封邑于虞。
年三十,總百揆,三十三,受堯禅。
即位之後,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年,讓禹。
後崩,葬于蒼梧之野。
而三國貢賦既愆,所以應須問罪,謀事未定,故聽朝不怡。
欲明齊物之一理,故寄問答于二聖。
〔釋文〕宗脍徐古外反。
胥息徐反。
華胥國。
敖徐五高反。
司馬雲:宗、脍、胥敖,三國名也。
崔雲:宗,一也;脍,二也;胥敖,三也。
聽朝直遙反。
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
〔注〕夫物之所安無陋也,則蓬艾乃三子之妙處也。
〔釋文〕妙處昌慮反。
若不釋然,何哉? 〔疏〕三子,即三國之君也。
言蓬艾賤草,斥鴳足以逍遙,況蕃國雖卑,三子足以存養,乃不釋然,有何意謂也。
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
〔注〕夫重明登天,六合俱照,無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釋文〕重明直龍反。
光被皮寄反。
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注〕夫日月雖無私于照,猶有所不及,德則無不得也。
而今欲奪蓬艾之願,而伐使從己,于至道豈弘哉!故不釋然神解耳。
若乃物暢其性,各安其所安,無遠迩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極,則彼無不當,而我無不怡也。
〔疏〕進,過也。
淮南子雲:昔堯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封狶長虵,皆為民害。
于是堯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殺長虵,以除民害。
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隐處,猶有不明。
而聖德所臨,無幽不燭,運茲二智,過彼三光,乃欲興動幹戈,伐令從己,于安任之道豈曰弘通者耶! 〇郭慶藩曰:文選謝靈運出遊京口北固應诏詩注引司馬雲:言陽(克)[光]麗天,則無不鑒。
釋文阙。
〔釋文〕神解音蟹。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疏〕齧缺,許由之師,王倪弟子,竝堯時賢人也。
托此二人,明其齊一。
言物情颠倒,執見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頗知此情是否。
〔釋文〕齧五結反。
缺丘悅反。
王倪徐五嵇反,李音詣。
高士傳雲:王倪,堯時賢人也。
天地篇雲:齧缺之師。
曰:「吾惡乎知之!」 〔注〕所同未必是,所異不獨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無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齧缺雲:彼此各有是非,遂成無主。
我若用知知彼,我知還是是非,故我于何知之。
言無所用其知也。
〔釋文〕惡乎音烏。
下皆同。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頗自知己之不知乎?此從麄入妙,次第窮質,假托師資,以顯深趣。
曰:「吾惡乎知之!」 〔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為有知。
有知則不能任羣才之自當。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還是知。
故重言于何知之,還以不知答也。
「然則物無知邪?」 〔疏〕重責雲:汝既自無知,物豈無知者邪?曰:「吾惡乎知之! 〔注〕都不知,乃曠然無不任矣。
〔疏〕豈獨不知我,亦乃不知物。
唯物與我内外都忘,故無所措其知也。
雖然,嘗試言之。
〔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試言之耳。
〔疏〕然乎,猶雖然也。
既其無知,理無所說,不可的當,故嘗試之也。
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注〕魚遊于水,水物所同,鹹謂之知。
然自鳥觀之,則向所謂知者,複為不知矣。
夫蛣蜣之知,在于轉丸,而笑蛣蜣者乃以蘇合為貴。
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據。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
魚鳥水陸,即其義也。
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
凡庸之人,讵知此理耶! 〔釋文〕庸讵徐本作「巨」,其庶反。
郭音钜。
李雲:庸,用也;讵,何也;猶言何用也。
服虔雲:讵,猶未也。
複為扶又反。
蛣丘一反。
蜣丘良反。
爾雅雲:蛣蜣,蜣蜋也。
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注〕所謂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謂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謂不知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潘安仁秋興賦注引司馬雲:庸,猶何用也。
釋文阙。
且吾嘗試問乎女: 〔注〕己不知其正,故試問女。
〔疏〕理既無言,不敢正據,聊複反質,試問乎女。
〔釋文〕乎女音汝。
注及下同。
己不知音紀。
民溼寝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 〔注〕此略舉三者,以明萬物之異便。
〔疏〕惴栗恂懼,是恐迫之别名。
然乎哉,謂不如此也。
言人溼地卧寝,則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鰌豈如此乎?人于樹上居處,則迫怖不安,猨猴跳踯,曾無所畏。
物性不同,便宜各異。
故舉此三者,以明萬物誰知正定處所乎。
是知蓬戶金閨,榮辱安在。
〔釋文〕偏死司馬雲:偏枯死也。
鰌徐音秋。
司馬雲:魚名。
惴之瑞反。
栗音栗。
恂郭音荀,徐音峻,恐貌。
崔雲:戰也。
班固作「眴也」。
猨音猿。
猴音侯。
異便婢面反。
民食刍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鸱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注〕此略舉四者,以明美惡之無主。
〔疏〕刍,草也,是牛羊之類;豢,養也,是犬豕之徒。
皆以所食為名也。
麋與鹿而食長薦茂草,鸱鸢鵶鳥便嗜腐鼠,蜈蚣食虵。
略舉四者,定與誰為滋味乎?故知盛馔疏食,其緻一者也。
〔釋文〕刍初俱反,小爾雅雲:稈謂之刍。
稈音古但反。
豢徐音患,又胡滿反。
司馬雲:牛羊曰刍,犬豕曰豢,以所食得名也。
麋音眉。
薦牋練反。
司馬雲:美草也。
崔雲:甘草也。
郭璞雲:三蒼雲,「六畜所食曰薦」。
蝍音即。
且字或作「蛆」,子徐反。
李雲:蝍且,蟲名也。
廣雅雲:蜈公也。
爾雅雲「蒺藜蝍蛆」,,郭璞注雲:似蝗,大腹,長角,能食蛇腦。
蒺,音疾,藜,音梨。
帶如字。
崔雲:蛇也。
司馬雲: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
鸱尺夷反。
鴉本亦作「鵶」,于加反。
崔雲:烏也,耆市志反。
字或作「嗜」。
崔本作「甘」。
美惡烏路反。
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遊。
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注〕此略舉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
不同者而非之,則無以知所同之必是。
〔疏〕猨猴狙以為雌雄,麋鹿更相接,泥與魚遊戲。
毛嫱,越王嬖妾;麗姬,晉國之寵嫔。
此二人者,姝妍冠世,人謂之美也。
然魚見怖而深入,鳥見驚而高飛,麋鹿走而不顧。
舉此四者,誰知宇内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以理觀察,孰是非哉?決,卒疾貌也。
〔釋文〕猵篇面反。
徐敷面反,又敷畏反。
郭、李音偏,狙七餘反。
司馬雲:狙,一名獦牂,似猨而狗頭,憙與雌猨交也。
崔雲:猵狙,一名獦牂,其雄憙與猨雌為牝牡。
向雲:猵狙以猨為雌也。
獦,音葛。
為雌音妻,一音如字。
毛嫱徐在良反。
司馬雲:毛嫱,古美人。
一雲:越王美姬也。
麗姬力知反。
下同。
麗姬。
晉獻公之嬖,以為夫人。
崔本作「西施」。
〇典案:禦覽三百八十一引「毛嫱麗姬」作「西施毛嫱」,與崔本合。
決喜缺反。
李雲:疾貌。
崔雲:疾足不顧為決。
徐古惠反,郭音古穴反。
驟士救反,又在遘反。
所好呼報反。
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 〔注〕夫利于彼者或害于此,而天下之彼我無窮,則是非之竟無常。
故唯莫之辯而任其自是,然後蕩然俱得。
〔疏〕夫物乃衆而未嘗非我,故行仁履義,損益不同,或于我為利,于彼為害,或于彼為是,則于我為非。
是以從彼我而互觀之,是非之路,仁義之緒,樊亂糾紛,若殽馔之雜亂。
既無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别耶! 〔釋文〕樊然音煩。
殽亂徐戶交反。
郭作「散」,悉旦反。
之竟音境。
今本多作「境」。
下放此。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猶嫌至人當知之。
斯懸之未解也。
〔疏〕齧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請,雲:子是至人,應知利害。
必其不辯,迷暗若夜遊。
重為此難,冀圖後荅之矣。
〔釋文〕未解音蟹。
王倪曰:「至人神矣! 〔注〕無心而無不順。
〔疏〕至者,妙極之體;神者,不測之用。
夫聖人虛己,應物無方,知而不知,辯而不辯,豈得以名言心慮億度至人耶!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注〕夫神全形具而體與物冥者,雖涉至變而未始非我,故蕩然無趸介于胸中也。
〔疏〕沍,凍也。
原澤焚燎,河漢冰凝,雷霆奮發而破山,飄風濤蕩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體與物冥,水火既不為災,風雷讵能驚駭。
〇「飄」字舊敚,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風」上有「飄」字。
典案:此文本以「疾雷破山」與「飄風振海」相對為文,敚「飄」字則句法參差不相對。
疏「飄風濤蕩而振海」,是成所見本亦有「飄」字。
今據江南李氏本補。
〔釋文〕沍戶故反。
徐又戶各反。
李戶格反。
向雲:凍也。
崔雲:沍,猶涸也。
虿勑邁反,又音豸。
介古邁反,又音界。
若然者,乘雲氣。
〔注〕寄物而行,非我動也。
〔疏〕[若然],猶如此也。
虛淡無心,方之雲氣,蔭芘羣品,順物而行。
騎日月。
〔注〕有晝夜而無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晝夜之可分;處順安時,無死生之能異。
而控馭羣物,運載含靈,故有乘騎之名也耳。
而遊乎四海之外。
〔注〕夫唯無其知而任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也。
〔疏〕動寂相即,真應一時,端坐寰宇之中,而心遊四海之外矣。
死生無變于己。
〔注〕與變為體,故死生若一。
而況利害之端乎!」 〔注〕況利害于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損益耳。
既死生為晝夜,乘變化以遨遊,況利害于死生,(會)[曾]何足以介意矣!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于務。
〔注〕務自來而理自應耳,非從而事之也。
〔疏〕務,猶事也。
諸,于也。
瞿鵲是長梧弟子,故謂師為夫子。
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雖涉事有,而不以為務,混迹塵俗,泊爾無心,豈措意存情,從于事物?瞿鵲既欲請益,是以述昔之所聞者也。
〔釋文〕瞿鵲其俱反。
長梧子李雲:居長梧下,因以為名。
崔雲:名丘。
簡文雲,長梧封人也。
夫子向雲:瞿鵲之師。
〇俞樾曰:瞿鵲子必七十子之後人,所稱聞之夫子,謂聞之孔子也。
下文「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丘即是孔子名,因瞿鵲子述孔子之言,故曰「丘也何足以知之」也。
而讀者不達其意,誤以丘也為長梧子自稱其名,故釋文雲「長梧子,崔雲名丘」。
此大不然。
下文雲「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
夫「予」者,長梧子自謂也。
既雲丘與女皆夢,又雲予亦夢,則安得即以丘為長梧子之名乎?不就利,不違害。
〔注〕任而直前,無所避就。
〔疏〕違,避也。
體窮通之關命,達利害之有時,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
不喜求。
〔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從(遠)[違]也。
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
不緣道; 〔注〕獨至者也。
〔疏〕夫聖智凝湛,照物無情,不将不迎,無生無滅,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無謂有謂,有謂無謂。
〔注〕凡有稱謂者,皆非吾所謂也,彼各自謂耳。
故無彼有謂,而有此無謂也。
〔疏〕謂,言教也。
夫體道至人,虛夷寂絕,從本降迹,感而遂通。
故能理而教,無謂而有謂,教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釋文〕稱謂尺證反。
下放此。
而遊乎塵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疏〕和光同塵,處染不染,故雖在嚣俗之中,而心自遊于塵垢之外者矣。
〔釋文〕而遊崔本作「而施」。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為奚若?」 〔疏〕孟浪,猶率略也。
奚,何也。
若,如也,如何。
所謂不緣道等,乃窮理盡性。
瞿鵲将為妙道之行,長梧用作率略之談。
未知其理如何,以何為是。
〔釋文〕孟如字。
徐武黨反,又或武葬反。
浪如字,徐力蕩反。
向雲:孟浪,音漫瀾,無所趨舍之謂。
李雲:猶較略也。
崔雲:不精要之貌。
〇郭慶藩曰:文選左太沖吳都賦注引司馬雲:孟浪,鄙野之語。
釋文阙。
之行如字,又下孟反。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疏〕聽熒,疑惑不明之貌也。
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
雖複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诠辯至理,不盡其妙,聽熒至竟,疑惑不明。
我是何人,猶能曉了?本亦有作「黃」字者,則是軒轅。
〔釋文〕皇帝本又作「黃帝」。
聽勑定反。
熒音瑩磨之瑩。
本亦作「瑩」,于迥反。
向、司馬雲:聽熒,疑惑也。
李雲:不光明貌。
崔雲:小明不大了也。
向崔本作「榮」。
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注〕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極。
循而直往,則冥然自合,非所言也。
故言之者孟浪,而聞之者聽熒。
雖複黃帝,猶不能使萬物無懷,而聽熒至竟。
故聖人付當于塵垢之外,而玄合乎視聽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計,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
今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斯亦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求鴞炙之實也。
夫不能安時處順,而探變求化,當生而慮死,執是以辯非,皆逆計之徒也。
〔疏〕鴞即鵬鳥,賈誼之所賦者也,大小如雌雞,而似斑鸠,青綠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
然卵有生雞之用,而卵時未能司晨,彈有得鴞之功,而彈時未堪為炙。
亦猶教能诠于妙理,而教時非理,今瞿鵲纔聞言說,将為妙道,此計用之太早。
〇典案:淮南子說山篇「見彈而求鴞炙,見卵而求晨夜」即襲用此文。
禦覽七百五十五引「炙」作「肉」,與此文及大宗師篇皆不合,非是。
〔釋文〕且女音汝。
下同。
亦大音泰。
徐、李勑佐反。
注同。
時夜崔雲:時夜,司夜,謂雞也。
見彈徒旦反。
鴞于驕反。
司馬雲:小鸠可炙。
毛詩草木疏雲:大如斑鸠,綠色,其肉甚美。
雖複扶又反。
下皆同。
下章注亦準此。
「予嘗為女妄言之。
〔注〕言之則孟浪也,故試妄言之。
〔釋文〕嘗為于僞反。
女以妄聽之奚。
〔注〕若正聽妄言,複為太早計也。
故亦妄聽之何? 〔疏〕予,我也。
奚,何也。
夫至理無言,言則孟浪。
我試為汝妄說,汝亦妄聽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
旁日月,挾宇宙。
〔注〕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譬也。
〔疏〕旁,依附也。
挾,懷藏也。
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
契理聖人,忘物忘我,既而囊括萬有,冥一死生。
故郭注雲:「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喻也。
」 〔釋文〕旁日月薄葬反。
徐扶葬反。
司馬雲:依也。
崔本作「謗」。
宇宙治救反。
屍子雲: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