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第二

關燈
〔釋文〕複通扶又反。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疏〕寓,寄也。

    庸,用也。

    唯當達道之夫,凝神玄鑒,故能去彼二偏,通而為一。

    為是義故,成功不處,用而忘用,寄用羣材也。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注〕夫達者無滞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當于自用。

    自用者,莫不條暢而自得也。

     〔疏〕夫有夫至功而推功于物,馳馭億兆而寄用羣材者,其惟聖人乎!是以應感無心,靈通不滞,可謂冥真體道,得玄珠于赤水者也。

    适得而幾矣。

     〔注〕幾,盡也。

    至理盡于自得也。

     〔疏〕幾,盡也。

    夫得者内不資于我,外不資于物,無思無為,絕學絕待,适爾而得,蓋無所由,與理相應,故能盡妙也。

     〔釋文〕幾矣音機,盡也。

    下同。

    徐具衣反。

    因是已。

     〔注〕達者因而不作。

     〔疏〕夫達道之士,無作無心,故能因是非而無是非,循彼我而無彼我。

    我因循而已,豈措情哉!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注〕夫達者之因是,豈知因為善而因之哉?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耳。

    故謂之道也。

     〔疏〕已而者,仍前生後之辭也。

    夫至人無心,有感斯應,譬彼明鏡,方茲虛谷,因循萬物,影響蒼生,不知所以然,不知所以應,豈有情于臧否,而系于利害者乎?以法因人,可謂自然之道也。

     〔釋文〕謂之道向、郭絕句。

    崔讀謂之「道勞」,雲:因自然,是道之功也。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

     〔疏〕夫玄道妙一,常湛凝然,非由心智謀度而後不二。

    而愚者勞役神明,邂逅言辯,而求一者,與彼不一,無以異矣,不足類也。

    不知至理理自混同,豈俟措心方稱不二耶!謂之朝三。

     〔疏〕此起譬也。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

    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注〕夫達者之于一,豈勞神哉?若勞神明于為一,不足賴也,與彼不一者無以異矣。

    亦同衆狙之惑,因所好而自是也。

     〔疏〕此解譬也。

    狙,猕猴也。

    賦,付與也。

    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列子曰:「宋有養狙老翁,善解其意,戲狙曰:『吾與汝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而怒。

    又曰:『我與汝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焉。

    」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其于七數,并皆是一。

    名既不虧,實亦無損,而一喜一怒,為用愚迷。

    此亦同其所好,自以為是。

    亦猶勞役心慮,辯飾言詞,混同萬物以為其一,因以為一者,亦何異衆狙之惑耶! 〇典案:文亦見列子黃帝篇。

    禦覽九百六十四引莊子雲:「宋有狙公者,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超然而怒」,文與今本莊子多異,而與列子略同。

    「超」即「起」字之形誤,「然」字則「起」譌為「超」後淺人妄加,以足其文也。

    此疑禦覽本引列子,而誤題為莊子,非異文也。

     〔釋文〕狙公七徐反,又缁慮反。

    司馬雲:狙公,典狙官也。

    崔雲:養猨狙者也。

    李雲:老狙也。

    廣雅雲:狙,猕猴。

    賦芧音序,徐食汝反,李音予。

    司馬雲:橡子也。

    朝三暮四司馬雲:朝三升,暮四升也。

    所好呼報反。

    下文皆同。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注〕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夫達道聖人,虛懷不執,故能和是于無是,同非于無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鄉,休心乎自然之境也。

     〇典案:寓言篇「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襌,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鈞。

    天鈞者,天倪也」,即此「天鈞」之誼。

    淮南子俶真篇「休乎天鈞而不」,即本莊子此文。

     〔釋文〕天鈞本又作「均」。

    崔雲:鈞,陶鈞也。

    是之謂兩行。

     〔注〕任天下之是非。

     〔疏〕不離是非,而得無是非,故謂之兩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至,造極之名也。

    淳古聖人,運智虛妙,雖複和光混俗,而智則無知,動不乖寂,常真妙本。

    所至之義,列在下文也。

    惡乎至? 〔疏〕假設疑問,于何而造極耶?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注〕此忘天地,遺萬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覺其一身,故能曠然無累,與物俱往,而無所不應也。

     〔疏〕未始,猶未曾。

    世所有法,悉皆非有,唯物與我,内外鹹空,四句皆非,蕩然虛靜,理盡于此,不複可加。

    答于前問,意以明至極者也。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注〕雖未都忘,猶能忘其彼此。

     〔疏〕初學大賢,鄰乎聖境,雖複見空有之異,而未曾封執。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注〕雖未能忘彼此,猶能忘彼此之是非也。

     〔疏〕通欲難除,滞物之情已有;别感易遣,是非之見猶忘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将以生為喪也」,文義與此正同。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注〕無是非,乃全也。

     〔疏〕夫有非有是,流俗之鄙情;無是無非,達人之通鑒。

    故知彼我彰而至道隐,是非息而妙理全矣。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注〕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也。

     〔疏〕虛玄之道,既以虧損,愛染之情,于是乎成着矣。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 〔注〕有之與無,斯不能知乃至。

     〔疏〕果,決定也。

    夫道無增減,物有虧成。

    是以物愛既成,謂道為損,而道實無虧也。

    故假設論端,以明其義。

    有無既不決定,虧成理非實錄。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注〕夫聲不可勝舉也。

    故吹管操弦,雖有繁手,遺聲多矣。

    而執籥鳴弦者,欲以彰聲也,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

    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

    夫昭氏鼓琴,雖雲巧妙,而鼓商則喪角,揮宮則失征,未若置而不鼓,則五音自全。

    亦由有成有虧,存情所以乖道;無成無虧,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釋文〕可勝音升。

    操弦七刀反。

    執籥羊灼反。

    昭文司馬雲:古善琴者。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

     〔注〕幾,盡也。

    夫三子者,皆欲辯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盡慮窮,形勞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據梧而瞑。

     〔疏〕師曠,字子野,晉平公樂師,甚知音律。

    支,柱也。

    策,打鼓枝也,亦言擊節枝也。

    梧,琴也;今謂不爾。

    昭文已能鼓琴,何容二人共同一伎?況檢典籍,無惠子善琴之文。

    而言據梧者,隻是以梧幾而據之談說,猶隐幾者也。

    幾,盡也。

    昭文善能鼓琴,師曠妙知音律,惠施好談名理。

    而三子之性,禀自天然,各以己能明示于世。

    世既不悟,己又疲怠,遂使柱策假寐,或複憑幾而瞑。

    三子之能,鹹盡于此。

     〔釋文〕枝策司馬雲:枝,柱也;策,杖也。

    崔雲:舉杖以擊節。

     〇典案:古書多言杖策。

    讓王篇「因杖筴而去之」,亦以杖筴連文。

    釋文引崔雲「舉杖以擊節」,是崔本字正作「杖」。

    據梧音吾。

    司馬雲:梧,琴也。

    崔雲:琴瑟也。

    之知音智。

    而瞑亡千反。

    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注〕賴其盛,故能久,不爾早困也。

     〔疏〕惠施之徒,皆少年盛壯,故能運載形智。

    至于衰末之年,是非少盛,久當困苦也。

     〔釋文〕故載之末年崔雲:書之于今也。

    唯其好之也,以異于彼。

     〔注〕言此三子,唯獨好其所明,自以殊于衆人。

     〔疏〕三子各以己之所好,眈而翫之,方欲矜其所能,獨異于物。

    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注〕明示衆人,欲使同乎我之所好。

     〔疏〕所以疲倦形神,好之不已者,欲将己之道術,明示衆人也。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注〕是猶對牛鼓簧耳。

    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于昧然也。

     〔疏〕彼,衆人也。

    所明,道術也。

    白,即公孫龍守白馬論也。

    姓公孫,名龍,趙人。

    當六國時,弟子孔穿之徒堅執此論,橫行天下,服衆人之口,不服衆人之心。

    言物禀性不同,所好各異,故知三子道異,非衆人所明。

    非明而強示之,彼此終成暗昧。

    亦何異乎堅執守白之論眩惑世間,雖宏辯如流,終有言而無理也! 〔釋文〕堅白司馬雲:謂堅石、白馬之辯也。

    又雲:公孫龍有淬劍之法,謂之堅白。

    崔同。

    又雲:或曰設矛伐之說為堅,辯白馬之名為白。

    鼓簧音黃。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

     〔注〕昭文之子又乃終文之緒,亦卒不成。

     〔疏〕綸,緒也。

    言昭文之子亦乃荷其父業,終其綸緒,卒其年命,竟無所成。

    況在它人,如何放哉? 〔釋文〕之綸音倫。

    崔雲:琴瑟弦也。

     〇俞樾曰:釋文「綸音倫」,崔雲:琴瑟弦也。

    然以文之弦終,其義未安。

    郭注曰「昭文之子又乃終文之緒」,則是訓「綸」為緒。

    今以文義求之,上文曰「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之昧」與「之綸」,必相對為文。

    周易系辭傳,「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京房注曰:綸,知也。

    淮南子說山篇,「以小明大,以近論遠」,高誘注曰:論,知也。

    古字「綸」與「論」通。

    淮南與「明」對言,則「綸」亦明也。

    「以文之綸終」,謂以文之所知者終,即是以文之明終。

    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昭文之子「又以文之明終」,則仍是「非所明而明矣」,故下曰「終身無成」也。

    郭注尚未達其恉。

    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

     〔注〕此三子雖求明于彼,彼竟不明,所以終身無成。

    若三子而可謂成,則雖我之不成,亦可謂成也。

     〔疏〕我,衆人也。

    若三子異于衆人,遂自以為成,而衆人異于三子,亦可謂之成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雖我亦成也」作「雖我無成亦可謂成矣」。

     〇典案:江南古藏本作「雖我無成亦可謂成矣」,正與上句「若是而可謂成乎」之義相應,于文為長。

    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

     〔注〕物皆自明而不明彼。

    若彼不明,即謂不成,則萬物皆相與無成矣。

    故聖人不顯此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從而任之,各宜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遺也。

    今三子欲以己之所好明示于彼,不亦妄乎! 〔疏〕若三子之與衆物相與而不謂之成乎?故知衆人之與三子,彼此共無成矣。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注〕夫聖人無我者也。

    故滑疑之耀,則圖而域之;恢恑憰怪,則通而一之;使羣異各安其所安,衆人不失其所是,則己不用于物,而萬物之用用矣。

    物皆自用,則孰是孰非哉!故雖放蕩之變,屈奇之異,曲而從之,寄之自用,則用雖萬殊,曆然自明。

     〔疏〕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

    故能晦迹同凡,韬光接物,終不眩耀羣品,亂惑蒼生,亦不矜己以率人,而各域限于分内,忘懷大順于萬物,為是寄于羣才。

    而此運心,斯可謂聖明真知也。

     〔釋文〕滑疑古沒反。

    司馬雲:亂也。

    屈奇求物反。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注〕今以言無是非,則不知其與言有者類乎,不類乎?欲謂之類,則我以無為是,而彼以無為非,斯不類矣。

    然此雖是非不同,亦固未免于有是非也,則與彼類矣。

    故曰「類與不類又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也。

    然則将大不類,莫若無心,既遣是非,又遣其遣。

    遣之又遣之,以至于無遣,然後無遣無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疏〕類者,輩徒相似之類也。

    但羣生愚迷,滞是滞非。

    今論乃欲反彼世情,破茲迷執,故假且說無是無非,則用為真道。

    是故複言相與為類,此則遣于無是無非也。

    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

    雖然,請嘗言之。

     〔注〕至理無言,言則與類,故試寄言之。

     〔疏〕嘗,試也。

    夫至理雖複無言,而非言無以诠理,故試寄言,彷象其義。

    有始也者。

     〔注〕有始則有終。

     〔疏〕此假設疑問,以明至道無始無終,此遣于始終也。

    有未始有始也者。

     〔注〕謂無終始而一死生。

     〔疏〕未始,猶未曾也。

    此又假問,有未曾有始終不。

    此遣于無始終也。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注〕夫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齊,斯又忘其一也。

     〔疏〕此又假問,有未曾有始也者。

    斯則遣于無始無終也。

    有有也者。

     〔注〕有有,則美惡是非具也。

     〔疏〕夫萬象森羅,悉皆虛幻,故标此有,明即以有體空。

    此句遣有也。

    有無也者。

     〔注〕有無而未知無無也,則是非好惡猶未離懷。

     〔疏〕假問有此無不。

    今明非但有即不有,亦乃無即不無。

    此句遣于無也。

     〔釋文〕好惡并如字。

    未離力智反。

    有未始有無也者。

     〔注〕知無無矣,而猶未能無知。

     〔疏〕假問有未曾有無不。

    此句遣非。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疏〕假問有未曾未曾有無不。

    此句遣非非無也。

    而自淺之深,從麄入妙,始乎有有,終乎非無。

    是知離百非,超四句,明矣。

    前言始終,此則明時;今言有無,此則辯法;唯時與法,皆虛靜者也。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注〕此都忘其知也,爾乃俄然始了無耳。

    了無,則天地萬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疏〕前從有無之迹入非非有無之本,今從非非有無之體出有無之用。

    而言「俄」者,明即體即用,俄爾之間,蓋非賒遠也。

    夫玄道窈冥,真宗微妙。

    故俄而用,則非有無而有無;用而體,則有無非有無也。

    是以有無不定,體用無恒,誰能決定無耶?誰能決定有耶?此又就有無之用,明非有非無之體者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即襲用此文。

     〔釋文〕俄而徐音峩。

    确斯苦角反。

    「斯」,又作「澌」,音賜,李思利反。

    今我則已有謂矣。

     〔注〕謂無是非,即複有謂。

     〔釋文〕即複扶又反。

    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注〕又不知謂之有無,爾乃蕩然無纖芥于胸中也。

     〔疏〕謂,言也。

    莊生複無言也。

    理出有言之教,即前請嘗言之類是也。

    既寄此言以诠于理,未知斯言定有言耶,定無言耶?欲明理家非默非言,教亦非無非有。

    恐學者滞于文字,故緻此辭。

     〔釋文〕纖介古邁反,又音界。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殇子,而彭祖為夭。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注〕夫以形相對,則大山大于秋豪也。

    若各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餘,形小不為不足。

    于其性,則秋豪不獨小其小,而大山不獨大其大矣。

    若以性足為大,則天下之足未有過于秋豪也;其性足者為大,則雖大山亦可稱小矣。

    故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

    大山為小,則天下無大矣;秋豪為大,則天下無小也。

    無小無大,無壽無夭,是以蟪蛄不羨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鴳不貴天池,而榮願以足。

    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雖天地未足為壽,而與我并生;萬物未足為異,而與我同得。

    則天地之生,又何不并,萬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疏〕秋時獸生豪毛,其末至微,故謂秋豪之末也。

    人生在于襁褓而亡,謂之殇子。

    太,大也。

    夫物之生也,形氣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壽。

    若以性分言之,無不自足。

    是故以性足為大,天下莫大于豪末;無餘為小,天下莫小于大山。

    大山為小,則天下無大;豪末為大,則天下無小。

    小大既爾,夭壽亦然。

    是以兩儀雖大,各足之性乃均;萬物雖多,自得之義唯一。

    前明不終不始,非有非無,此明非小非大,無夭無壽耳。

     〔釋文〕秋豪如字。

    依字應作「毫」。

    司馬雲:兔毫在秋而成。

    王逸注楚辭雲:銳毛也。

    案:毛至秋而耎細,故以喻小也。

    大山音泰。

    殇子短命者也。

    或雲:年十九以下為殇。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注〕萬物萬形,同于自得,其得一也。

    已自一矣,理無所言。

    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 〔注〕夫名謂生于不明者也。

    物或不能自明其一,而以此逐彼,故謂一以正之。

    既謂之一,即是有言矣。

     〔疏〕夫玄道冥寂,理絕形聲;誘引迷途,稱謂斯起。

    故一雖玄統,而猶是名教。

    既謂之一,豈曰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注〕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則一、言為二矣。

    一既一矣,言又二之;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夫以一言言一,猶乃成三,況尋其支流,凡物殊稱,雖有善數,莫之能紀也。

    故一之者與彼未殊,而忘一者無言而自一。

     〔疏〕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

    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

    覆将後時之二名,對前時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從三以往,假有善巧算曆之人,亦不能紀得其數,而況凡夫之類乎! 〔釋文〕殊稱尺證反。

    善數色主反。

    故自無适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适有乎! 〔注〕夫一無言也,而有言則至三。

    況尋其末數,其可窮乎? 〔疏〕自,從也。

    适,往也。

    夫至理無言,言則名起。

    故從無言以往有言,纔言則至乎三。

    況從有言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窮乎?此明一切萬法,本無名字,從無生有,遂至于斯矣。

    無适焉,因是已。

     〔注〕各止于其所能,乃最是也。

     〔疏〕夫諸法空幻,何獨名言!是知無即非無,有即非有,有無名數,當體皆寂。

    既不從無以适有,豈複自有以适有耶!故無所措意于往來,因循物性而已矣。

     夫道未始有封。

     〔注〕冥然無不在也。

     〔疏〕夫道無不在,所在皆無,蕩然無際,有何封域也。

     〔釋文〕夫道未始有封崔雲:齊物七章,此連上章,而班固說在外篇。

    言未始有常。

     〔注〕彼此言之,故是非無定。

     〔疏〕道理虛通,既無限域,故言教随物,亦無常定也。

    為是而有畛也。

     〔注〕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

     〔疏〕畛,界畔也。

    理無崖域,教随物變,是為義故,畛分不同。

     〔釋文〕為是于僞反。

    有畛徐之忍反,郭李音真。

    謂封域畛陌也。

    請言其畛: 〔疏〕(畛,)假設問旨,發起後文也。

    有左,有右。

     〔注〕各異便也。

     〔疏〕左,陽也。

    右,陰也。

    理雖凝寂,教必随機。

    畛域不同,升沈各異,故有東西左右,春秋生殺。

     〔釋文〕有左有右崔本作「宥」,在宥也。

    異便婢面反。

    有倫,有義。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疏〕倫,理也。

    義,宜也。

    羣物糾紛,有理存焉,萬事參差,各随宜便者也。

     〔釋文〕有倫有義崔本作「有論有議」。

     〇俞樾曰:釋文雲,崔本作「有論有議」,當從之。

    下文雲「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又曰「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彼所謂分辯,即此「有分有辯」;然則彼所謂論議,即此「有論有議」矣。

    有分,有辯。

     〔注〕羣分而類别也。

     〔疏〕辯,别也。

    飛走雖衆,各有羣分;物性萬殊,自随類别矣。

     〔釋文〕有分如字。

    注同。

    類别彼列反。

    下皆同。

    有競,有争。

     〔注〕并逐曰競,對辯曰争。

     〔疏〕夫物性昏愚,彼我封執,既而并逐勝負,對辯是非也。

     〔釋文〕有争争鬬之争。

    注同。

    此之謂八德。

     〔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疏〕德者,功用之名也。

    羣生功用,轉變無窮,略而陳之,有此八種。

    斯則釋前有畛之義也。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注〕夫六合之外,謂萬物性分之表耳。

    夫物之性表,雖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内,則未嘗以感聖人也,故聖人未嘗論之。

    則是引萬物使學其所不能也。

    故不論其外,而八畛同于自得也。

     〔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

    六合之外,謂衆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鄉也。

    夫玄宗(岡)[罔]象,出四句之端;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

    既非神口所辯,所以存而不論也。

    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 〔注〕陳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内,謂蒼生所禀之性分。

    夫雲雲取舍,皆起妄情,尋責根源,并同虛有。

    聖人随其機感,陳而應之。

    既曰馮虛,亦無可詳議,故下文雲「我亦妄說之」。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