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第二

關燈
,士女之賤職也。

    且人之一身,亦有君臣之别,至如見色,則目為君,而耳為臣,行步則足為君,手為臣也。

    斯乃出自天理,豈人之所為乎?非關系意親疏,故為君臣也。

    郭注雲:「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治國治身,内外無異。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注〕夫臣妾但各當其分耳,未為不足以相治也。

    相治者,若手足耳目,四肢百體,各有所司,而更相禦用也。

     〔疏〕夫臣妾禦用,各有職司,知手執腳行,當分自足。

    豈為手之不足而腳為行乎?蓋天機自張,無心相為而治理之也。

    舉此手足,諸事可知也。

     〔釋文〕而更音庚。

    其遞相為君臣乎? 〔注〕夫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豈有遞哉!雖無錯于當而必自當也。

     〔疏〕夫首自在上,足自居下,目能視色,耳能聽聲,而用舍有時,故有貴賤。

    豈措情于上下,而遞代為君臣乎?但任置無心,而必自當也。

     〔釋文〕其遞音弟。

    徐又音第。

    不應應對之應。

    無錯七素反。

    下同。

    其有真君存焉? 〔注〕任之而自爾,則非僞也。

     〔疏〕直置忘懷,無勞措意,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

    又解:真君即前之真宰也。

    言取舍之心,青黃等色,本無自性,緣合而成,不自不他,非無非有,故假設疑問,以明無有真君也。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注〕凡得真性,用其自為者,雖複皁隸,猶不顧毀譽而自安其業,故知與不知,皆自若也。

    若乃開希幸之路,以下冒上,物喪其真,人忘其本,則毀譽之間,俯仰失錯也。

     〔疏〕夫心境相感,欲染斯興。

    是以求得稱情,即謂之為益;如其不得,即謂之為損。

    斯言凡情迷執,有得喪以撄心;道智觀之,無損益于其真性者也。

     〔釋文〕雖複扶又反。

    下同。

    毀譽音餘。

    物喪息浪反。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注〕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終,而愚者抱愚以至死。

    豈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疏〕夫禀受形性,各有涯量,不可改愚以為智,安得易醜以為妍!是故形性一成,終不中途亡失,适可守其分内,待盡天年矣。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注〕羣品雲雲,逆順相交,各信其偏見,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

    此皆衆人之所悲者,亦可悲矣。

    而衆人未嘗以此為悲者,性然故也。

    物各性然,又何物足悲哉! 〔疏〕刃,逆也。

    靡,順也。

    羣品雲雲,銳情逐境。

    境既有逆有順,心便執是執非。

    行有終年,速如馳驟;唯知貪境,曾無止息。

    格量物理,深可悲傷。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注〕夫物情無極,知足者鮮。

    故得止不止,複逐于彼。

    皆疲役終身,未厭其志,死而後已。

    故其成功者,無時可見也。

     〔疏〕夫物浮競,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複逐于彼。

    所以終身疲役,沒命貪殘,持影系風,功成何日。

     〔釋文〕者鮮息淺反。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注〕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于疲困苶然。

    不知所以好此之歸趣雲何也! 〔疏〕苶然,疲頓貌也。

    而所好情笃,勞役心靈,形魂既弊,苶然困苦。

    直以信心,好此貪競,責其意謂,亦不知所歸。

    愚癡之甚,深可哀歎。

     〔釋文〕苶然乃結反,徐李乃協反。

    崔音撚,雲:忘貌。

    簡文雲:疲,病困之狀。

     〇郭慶藩曰:苶,司馬作「薾」。

    文選謝靈運過始甯墅詩注引司馬雲:薾,極貌也。

    釋文阙。

    所好呼報反。

    下同。

    人謂之不死,奚益! 〔注〕言其實與死同。

     〔疏〕奚,何也。

    耽滞如斯,困而不已,有損行業,無益神氣,可謂雖生之日,猶死之年也。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注〕言其心形并馳,困而不反,比于凡人所哀,則此真哀之大也。

    然凡人未嘗以此為哀,則凡所哀者,不足哀也。

     〔疏〕然,猶如此也。

    念念遷移,新新流謝,其化而為老,心識随而昏昧,形神俱變,故謂與之然。

    世之悲哀,莫此甚也。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注〕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曰芒也。

    今未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

    萬物雖異,至于生不由知,則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

     〔疏〕芒,闇昧也。

    言凡人在生,芒昧如是,舉世皆惑,豈有一人不昧者!而莊子體道真人,智用明達,俯同塵俗,故雲而我獨芒。

    郭注稍乖,今不依用。

     〔釋文〕芒乎莫剛反,又音亡。

    芒,芒昧也。

    簡文雲:芒,同也。

    夫随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謂之成心。

    人自師其成心,則人各自有師矣。

    人各自有師,故付之而自當。

     〔疏〕夫域情滞着,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

    夫随順封執之心,師之以為準的,世皆如此,故誰獨無師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自得耳。

    故愚者亦師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謂短,而舍其所謂長者也。

     〔疏〕愚惑之類,堅執是非,何必知他理長,代己之短,唯欲斥他為短,自取為長。

    如此之人,處處皆有,愚癡之輩,先豫其中。

     〔釋文〕與有音豫。

    而舍音舍,字亦作「舍」。

    下同。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注〕今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哉?明夫是非者,羣品之所不能無,故至人兩順之。

     〔疏〕吳、越路遙,必須積旬方達,今朝發途,昨日何由至哉?欲明是非彼我,生自妄心。

    言心必也未生,是非從何而有?故先分别而後是非,先造途而後至越。

     〔釋文〕昔至崔雲:昔,夕也。

    向雲:昔者,昨日之謂也。

    是以無有為有。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柰何哉! 〔注〕理無是非,而惑者以為有,此以無有為有也。

    惑心已成,雖聖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強知也。

     〔疏〕夏禹,字文命,鲧子,啟父也。

    谥法:泉源流通曰禹,又雲:受禅成功曰禹。

    理無是非,而惑者為有,此用無有為有也。

    迷執日久,惑心已成,雖有大禹神人,亦不[能]令其解悟。

    莊生深懷慈救,獨柰之何,故付之自若,不強知之者也。

     〔釋文〕不強其丈反。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注〕各有所說,故異于吹。

     〔疏〕夫名言之與風吹,皆是聲法,而言者必有诠辯,故曰有言。

     〔釋文〕吹也如字,又叱瑞反。

    崔雲:吹,猶籁也。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注〕我以為是,而彼以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

    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

     〔疏〕雖有此言,異于風吹,而鹹言我是,佥曰彼非。

    既彼我情偏,故獨未定者也。

    果有言邪? 〔注〕以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

    其未嘗有言邪? 〔注〕以為無言邪?則據己已有言。

     〔疏〕果,決定也。

    此以為是,彼以為非,此以為非,而彼以為是。

    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诠!故不足稱定有言也。

    然彼此偏見,各執是非,據己所言,故不可以為無言也。

    其以為異于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注〕夫言與鷇音,其緻一也,有辯無辯,誠未可定也。

    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異,故是非紛纭,莫知所定。

     〔疏〕辯,别也。

    鳥子欲出卵中而鳴,謂之鷇音也,言亦帶殼曰鷇。

    夫彼此偏執,不定是非,亦何異鷇鳥之音有聲無辯!故将言說異于鷇音者,恐未足以為别者也。

     〔釋文〕鷇苦豆反,李音彀。

    司馬雲:鳥子欲出者也。

    道惡乎隐而有真僞? 〔疏〕惡乎,謂于何也。

    虛通至道,非真非僞,于何逃匿而真僞生焉? 〔釋文〕惡乎音烏。

    下皆同。

    真僞一本作「真詭」。

    崔本作「真然」。

    言惡乎隐而有是非? 〔注〕道焉不在!言何隐蔽,而有真僞,是非之名,紛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于何隐蔽,有是有非者哉? 〔釋文〕道焉于虔反。

    道惡乎往而不存? 〔注〕皆存。

     〔疏〕存,在也。

    陶鑄生靈,周行不殆,道無不徧,于何不在乎!所以在僞在真,而非真非僞也。

    言惡乎存而不可? 〔注〕皆可。

     〔疏〕玄道真言,随物生殺,何往不可而言隐邪?故可是可非,而非非非是者也。

    道隐于小成。

     〔疏〕小成者,謂仁義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謂之小成也。

    世薄時澆,唯行仁義,不能行于大道,故言道隐于小成,而道不可隐也。

    故老君雲:「大道廢,有仁義。

    」言隐于榮華。

     〔注〕夫小成榮華,自隐于道,而道不可隐。

    則真僞是非者,行于榮華,而止于實當,見于小成,而滅于大全也。

     〔疏〕榮華者,謂浮辯之辭,華美之言也。

    隻為滞于華辯,所以蔽隐至言。

    所以老君經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釋文〕實當丁浪反。

    後可以意求,不複重出。

    見于賢遍反。

    故有儒墨之是非。

     〔疏〕昔有鄭人名緩,學于求氏之地,三年藝成,而化為儒。

    儒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行仁義之道,辯尊卑之位,故謂之儒也。

    緩弟名翟,緩化其弟,遂成于墨。

    墨者禹道也。

    尚賢崇禮,儉以兼愛,摩頂放踵,以救蒼生,此謂之墨也。

    而緩、翟二人,親則兄弟,各執一教,更相是非。

    緩恨其弟,感激而死。

    然彼我是非,其來久矣。

    争競之甚,起自二賢,故指此二賢為亂羣之帥。

    是知道喪言隐,方督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注〕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

    故百家并起,各私所見,而未始出其方也。

     〔疏〕天下莫不自以為是,以彼為非,彼亦(與)[以]汝為非,自以為是。

    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釋文〕更相音庚。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

    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

    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

    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

    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

     〔疏〕世皆以他為非,用己為是。

    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無過還用彼我,反覆相明。

    反覆相明,則所非者非非則無非,所是者非是則無是。

    無是則無非,故知是非皆虛妄耳。

     〔釋文〕反覆芳服反。

    下同。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注〕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

    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

    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

     〔疏〕注曰:「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

    無非彼也,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也,則天下無彼矣。

    無彼無是,所以玄同。

    」此注理盡,無勞别釋。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疏〕自為彼所彼,此則不自見,自知己為是,便則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

    若審能見他見自,故無是無非也。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見彼之所見,而獨自知其所知。

    自知其所知,則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則以彼為非矣。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疏〕夫彼對于此,是待于非,文家之大體也。

    今言彼出于是者,言約理微,舉彼角勢也;欲示舉彼明此,舉是明非也。

    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體皆空也。

    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注〕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

    故死生之狀雖異,其于各安所遇一也。

    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

    無生無死,無可無不可,故儒墨之辨,吾所不能同也;至于各冥其分,吾所不能異也。

     〔疏〕方,方将也。

    言彼此是非,無異生死之說也。

    夫生死交謝,由寒暑之遞遷。

    而生者以生為生,而死者将生為死,亦如是者以是為是,而非者以是為非。

    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

    因非而是,則無是矣;因是而非,則無非矣。

    是以無是無非,無生無死,無可無不可,何彼此之論乎!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注〕夫懷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無是非也。

    故不由是非之塗,而是非無患不當者,直明其天然而無所奪故也。

     〔疏〕天,自然也。

    聖人達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虛凝,照以自然之智。

    隻因此是非而得無非無是,終不奪有而别證無。

    是亦彼也。

     〔注〕我亦為彼所彼。

    彼亦是也。

     〔注〕彼亦自以為是。

     〔疏〕我自以為是,亦為彼之所非;我以彼為非,而彼亦以自為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注〕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

    此與彼各有一是一非于體中也。

     〔疏〕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注〕今欲謂彼為彼,而彼複自是;欲謂是為是,而是複為彼所彼。

    故彼是有無,未果定也。

     〔疏〕夫彼此是非相待而立,反覆推讨,舉體浮虛。

    自以為是,此則不無;為彼所彼,此則不有。

    有無彼此,未可決定。

     〔釋文〕彼複扶又反。

    下同。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注〕偶,對也。

    彼是相對,而聖人兩順之,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于天下也。

    此居其樞要,而會其玄極,以應夫無方也。

     〔疏〕偶,對也。

    樞,要也。

    體夫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凝神獨見,而無對于天下者,可謂會其玄極,得道樞要也。

    前則假問有無,待奪不定;此則重明彼此,當體自空。

    前淺後深,所以為次也。

     〔釋文〕道樞尺朱反。

    樞,要也。

    以應應對之應。

    前注同。

    後可以意求,不複重音。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注〕夫是非反覆,相尋無窮,故謂之環。

    環中空矣,今以是非為環而得其中者,無是無非也。

    無是無非,故能應夫是非。

    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

     〔疏〕夫絕待獨化,道之本始,為學之要,故謂之樞。

    環者,假有二竅;中者,真空一道。

    環中空矣,以明無是無非。

    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也。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兩行無窮。

    唯涉空得中者,曠然無懷,乘之以遊也。

     〔疏〕夫物莫不自是,故是亦一無窮;莫不相非,故非亦一無窮。

    唯彼我兩忘,是非雙遣,而得環中之道者,故能大順蒼生,乘之遊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疏〕指,手指也。

    馬,戲籌也。

    喻,比也。

    言人是非各執,彼我異情,故用己指比他指,即用他指為非指;複将他指比汝指,汝指于他指複為非指矣。

    指義既爾,馬亦如之。

    所以諸法之中獨舉指者,欲明近取諸身,切要無過于指,遠托諸物,勝負莫先于馬,故舉二事以況是非。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注〕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

    故以我指喻彼指,則彼指于我指獨為非指矣。

    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也。

    若複以彼指還喻我指,則我指于彼指複為非指矣。

    此亦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将明無是無非,莫若反覆相喻。

    反覆相喻,則彼之與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

    均于相非,則天下無是;同于自是,則天下無非。

    何以明其然邪?是若果是,則天下不得彼有非之者也。

    非若果非,亦不得複有是之者也。

    今是非無主,紛然淆亂,明此區區者,各信其偏見,而同于一緻耳。

    仰觀俯察,莫不皆然。

    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故浩然大甯,而天地萬物各當其分,同于自得,而無是無非也。

     〔疏〕天地雖大,一指可以蔽之;萬物雖多,一馬可以理盡。

    何以知其然邪?今以彼我是非反覆相喻,則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

    故知二儀萬物,無是無非者也。

     〔釋文〕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崔雲:指,百體之一體;馬,萬物之一物。

    浩然戶老反。

     可乎可。

     〔注〕可于己者,即謂之可。

    不可乎不可。

     〔注〕不可于己者,即謂之不可。

     〔疏〕夫理無是非,而物有違順,故順其意者則謂之可,乖其情者則謂之不可。

    違順既空,故知可不可皆妄也。

    道行之而成。

     〔注〕無不成也。

     〔疏〕大道曠蕩,亭毒含靈,周行萬物,無不成就。

    故在可成于可,而不當于可;在不可成不可,亦不當于不可也。

    物謂之而然。

     〔注〕無不然也。

     〔疏〕物情颠倒,不達違從,虛計是非,妄為然不。

    惡乎然?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疏〕心境兩空,物我雙幻,于何而有然法,遂執為然?于何不然為不然也? 〇王闓運曰:以寓言篇證之,「不然于不然」,下似應更有「惡乎可?可于可。

    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四句,而今本奪之。

     〇典案:王說是也。

    此文本以然不然、可不可對言,故下文雲「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今本「不然于不然」句下敚此四句,又誤移「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二句于上文,句既錯亂,義遂不可通矣。

    釋文引崔本「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句下有「可于可,而不可于不可;不可于不可,而可于可也」十九字,文雖小異,而「不然于不然」句下之有敚文愈明矣。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疏〕物情執滞,觸境皆迷,必固(為)[謂]有然,必固謂有可,豈知可則不可,然則不然邪!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疏〕羣品雲雲,各私所見,皆然其所然,可其所可。

     〔釋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崔本此下更有「可于可,而不可于不可,不可于不可,而可于可也」。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注〕夫莛橫而楹縱,厲醜而西施好。

    所謂齊者,豈必齊形狀,同規矩哉!故舉縱橫好醜,恢恑憰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則理雖萬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為一也。

     〔疏〕為是義故,略舉八事以破之。

    莛,屋梁也。

    楹,舍柱也。

    厲,病醜人也。

    西施,吳王美姬也。

    恢者,寬大之名。

    恑者,奇變之稱。

    憰者,矯詐之心。

    怪者,妖異之物。

    夫縱橫美惡,物見所以萬殊;恢憰奇異,世情用之為颠倒。

    故有是、非、可、不可,迷執其分。

    今以玄道觀之,本來無二,是以妍醜之狀萬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為一也。

     〔釋文〕故為于僞反。

    下「為是」皆同。

    莛徐音庭,李音挺。

    司馬雲:屋梁也。

    楹音盈。

    司馬雲:屋柱也。

     〇俞樾曰:司馬以莛為屋梁,楹為屋柱,故郭雲:莛橫而楹縱。

    案:說文:莛,莖也。

    屋梁之說,初非本義。

    漢書東方朔傳「以莛撞锺」,文選答客難篇「莛」作「筳」,李注引說苑曰:「建天下之鳴鐘,撞之以筳,豈能發其音聲哉!」「筳」與「莛」通,是古書言莛者,謂其小也。

    莛、楹以大小言,厲、西施以好醜言。

    舊說非是。

    厲如字,惡也。

    李音賴。

    司馬雲:病癞。

    西施司馬雲:夏姬也。

    案:句踐所獻吳王美女也。

    恢徐苦回反,大也。

    郭苦虺反。

    簡文本作「吊」。

     〇典案:「恑」字無義,簡文本作「吊」是也。

    「吊恑」即「吊詭」,故下文雲「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

    此「詭」字既涉「憰」、「怪」二字偏傍作「恑」,「吊」字又譌為「恢」,義遂不可通矣。

    「吊」、「恢」形不相近,無緣緻譌,疑此文舊作「恑」,德充符篇「彼且蕲以諔詭幻怪之名聞」,天下篇「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呂氏春秋侈樂篇「俶詭殊瑰」,「吊」、「叔」古同字,故「諔」或作「俶」,或作「吊」。

    「詭」以偏傍為「恑」,「」又以偏傍為「恢」矣。

    以簡文本作「吊」,知此字必「叔」,則「恢」字為誤字,明矣。

    恑九委反,徐九彼反。

    李雲:戾也。

    憰怪音決。

    李雲:憰,乖也。

    怪,異也。

    楹縱本亦作「從」,同。

    将容反。

    其分也,成也; 〔注〕夫物或此以為散而彼以為成。

     〔疏〕夫物或于此為散,于彼為成。

    欲明聚散無恒,不可定執。

    此則于不二之理更舉論端者也。

     〔釋文〕其分如字。

    其成也,毀也。

     〔注〕我之所謂成,而彼或謂之毀。

     〔疏〕或于此為成,于彼為毀。

    物之涉用,有此不同,則散毛成氈,伐木為舍等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文義與此正同。

    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注〕夫成毀者,生于自見而不見彼也。

    故無成與毀,猶無是與非也。

     〔疏〕夫成毀、是非,生于偏滞者也。

    既成毀不定,是非無主,故無成毀,通而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