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注〕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
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釋文〕齊物論力頓反。
李如字。
而惡烏路反。
南郭子綦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注〕同天人,均彼我,故外無與為歡,而荅焉解體,若失其配匹。
〔疏〕楚昭王之庶弟,楚莊王之司馬,字子綦。
古人淳質,多以居處為号,居于南郭,故号南郭,亦猶市南宜僚、東郭順子之類。
其人懷道抱德,虛心忘淡,故莊子羨其清高,而托為論首。
隐,憑也。
噓,歎也。
荅焉,解釋貌。
耦,匹也,(為)[謂]身與神為匹,物與我[為]耦也。
子綦憑幾坐忘,凝神遐想,仰天而歎,妙悟自然,離形去智,荅焉(隳)[墜]體,身心俱遣,物我兼忘,故若喪其匹耦也。
〔釋文〕南郭子綦音其。
司馬雲:居南郭,因為号。
隐于靳反,馮也。
機音紀。
李本作「幾」。
而噓音虛,吐氣為噓。
向雲:息也。
荅焉本又作「嗒」,同。
吐荅反,又都納反,注同。
解體貌。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八十八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本傳卷四引司馬雲:荅焉,雲失其所,故有似喪耦也。
釋文阙。
其耦本亦作「偶」,五口反,匹也,對也。
司馬雲:耦,身也,身與神為耦。
〇俞樾曰:「喪其耦」,即下文所謂「吾喪我」也。
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喪我之義。
司馬雲:耦,身也。
此說得之。
然雲身與神為耦,則非也。
「耦」當讀為「寓」,寄也,神寄于身,故謂身為寓。
〇典案:禦覽七百十、八百七十一引「荅」作「嗒」,七百十引「耦」作「偶」,與釋文一本合。
顔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注〕死灰槁木,取其莫無情耳。
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故止若立枯木,動若運槁枝,坐若死灰,行若遊塵。
動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于無心而自得,吾所不能二也。
〔疏〕姓顔,名偃,字子遊。
居,安處也。
方欲請益,故起而立侍。
如何安處,神識凝寂,頓異從來,遂使形将槁木而不殊,心與死灰而無别。
必有妙術,請示所由。
〔釋文〕顔成子遊李雲:子綦弟子也,姓顔,名偃,谥成,字子遊。
何居如字,又音姬。
司馬雲:猶故也。
槁木古老反。
注同。
音寂,本亦作「寂」。
今注作「寂寞」。
莫本亦作「漠」。
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
」 〔注〕子遊嘗見隐機者,而未有若子綦也。
〔疏〕子遊昔見坐忘,未盡玄妙;今逢隐幾,實異曩時。
怪其寂泊無情,故發驚疑之旨。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故都忘外内,然後超然俱得。
〔疏〕而,猶汝也。
喪,猶忘也。
許其所問,故言不亦善乎。
而子綦境智兩忘,物我雙絕,子遊不悟,而以驚疑,故示隐幾之能,汝頗知不。
女聞人籁,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未聞天籁夫!」 〔注〕籁,箫也。
夫箫管參差,宮商異律,故有短長高下萬殊之聲。
聲雖萬殊,而所禀之度一也,然則優劣無所錯其閑矣。
況之風物,異音同是,而鹹自取焉,則天地之籁見矣。
〔疏〕(人)籁,箫也,長一尺二寸,十六管,象鳳翅,舜作也。
夫箫管參差,所受各足,況之風物,鹹禀自然,故寄此二賢,以明三籁之義。
釋在下文。
〇典案:禦覽五百八十一引注作「天籁,箫也」。
〔釋文〕女聞音汝。
下皆同。
本亦作「汝」。
人籁力帶反,箫也。
籁夫音扶。
參初林反。
差初宜反。
所錯七故反。
見矣賢遍反。
子遊曰:「敢問其方。
」 〔疏〕方,道術也。
雖聞其名,未解其義,故請三籁,其術如何。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注〕大塊者,無物也。
夫噫氣者,豈有物哉?氣塊然而自噫耳。
物之生也,莫不塊然而自生,則塊然之體大矣,故遂以大塊為名。
〔疏〕大塊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稱也。
言自然之理通生萬物,不知所以然而然。
大塊之中,噫而出氣,仍名此氣而為風也。
〇典案:禦覽九引「其名為風」作「名曰風」,文選月賦注引同。
〔釋文〕大塊苦怪反。
李(若)[苦]對反。
說文同,雲:俗「凷」字也。
徐口回反,徐、李又胡罪反。
郭又苦猥反。
司馬雲:大樸之貌。
衆家或作「大槐」。
班固同。
淮南子作「大昧」。
解者或以為無,或以為元氣,或以為混成,或以為天,謬也。
〇俞樾曰:大塊者,地也。
「塊」乃「凷」之或體。
說文土部:凷,墣也。
蓋即中庸所謂一撮土之多者,積而至于廣大,則成地矣,故以地為大塊也。
司馬雲大樸之貌,郭注曰:大塊者無物也,并失其義。
此本說地籁,然則大塊者非地而何?噫乙戒反。
注同。
一音蔭。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
〔注〕言風唯無作,作則萬竅皆怒動而為聲也。
〔疏〕是者,指此風也。
作。
起也。
言此大風唯當不起,若其動作,則萬殊之穴皆鼓怒呺叫也。
〇奚侗曰:呺,借為「号」。
說文曰:号,嘑也。
文選月賦注引正作「号」。
〇典案:奚說是也。
禦覽九引亦正作「号」,是其證也。
〔釋文〕萬竅苦吊反。
怒呺胡刀反,徐又(詐)[許]口反,又胡到反。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注〕長風之聲。
〔釋文〕翏翏良救反,又六收反。
長風聲也。
李本作「飂」,音同。
又力竹反。
山林之畏隹。
〔注〕大風之所扇動也。
〔疏〕翏翏,長風之聲。
畏隹,扇動之貌。
而翏翏清吹,擊蕩山林,遂使樹木枝條,畏隹扇動。
世皆共覩,汝獨不聞之邪?下文雲。
〔釋文〕畏于鬼反。
郭烏罪反。
崔本作「」。
隹醉癸反。
徐子唯反。
郭祖罪反。
李諸鬼反。
李頤雲:畏隹,山阜貌。
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 〔注〕此略舉衆竅之所似。
〔疏〕竅穴,樹孔也。
枅,柱頭木也,今之鬥是也。
圈,畜獸闌也。
木既百圍,穴亦奇衆,故或似人之口鼻,或似獸之闌圈,或似人之耳孔,或似舍之枅,或窪曲而擁腫,或污下而不平。
形勢無窮,略陳此八事,亦由世閑萬物種類不同,或醜或妍,蓋禀之造化。
〔釋文〕之竅崔本作「窾」。
似鼻似口司馬雲:言風吹竅穴動作,或似人鼻,或似人口。
似枅音雞,又音肩。
字林雲:柱上方木也。
簡文雲:欂栌也。
似圈起權反。
郭音權,杯圈也。
徐其阮反,言如羊豕之闌圈也。
似臼其九反。
似窪者烏攜反。
李于花反,又烏乖反,郭烏蛙反。
司馬雲:若窪曲。
污者音烏。
司馬雲:若污下。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注〕此略舉異竅之聲殊。
〔疏〕激者,如水湍激聲也。
謞者,如箭镞頭孔聲。
叱者,咄聲也。
吸者,如呼吸聲也。
叫者,如叫呼聲也。
譹者,哭聲也。
宎者,深也,若深谷然。
咬者,哀切聲也。
略舉樹穴,即有八種;風吹木竅,還作八聲。
亦(由)[猶]人禀分不同,種種差異,率性而動,莫不均齊。
假令小大夭壽,未足以相傾。
〔釋文〕激者經曆反,如水激也。
李古吊反。
司馬雲:聲若激喚也。
李又驅吊反。
謞者音孝。
李虛交反。
簡文雲:若箭去之聲。
司馬雲:若讙謞聲。
叱者昌實反。
徐音七。
司馬雲:若叱咄聲。
吸者許及反。
司馬雲:若噓吸聲也。
叫者古吊反。
郭古幼反。
李居曜反。
司馬雲:若叫呼聲也。
譹者音豪。
郭又戶報反。
司馬雲:若譹哭聲。
宎者徐于堯反。
一音杳,又于吊反。
司馬雲:深者也,若深宎宎然。
咬者于交反。
或音狡。
司馬雲:聲哀切咬咬然。
又許拜反。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
〔注〕夫聲之宮商雖千變萬化,唱和大小,莫不稱其所受而各當其分。
〔疏〕泠,小風也。
飄,大風也。
于、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後相随之聲也。
故泠[泠]清風,和聲即小;暴疾飄風,和聲即大。
各稱所受,曾無勝劣,以況萬物禀氣自然。
〔釋文〕唱于如字。
唱喁五恭反,徐又音愚,又五鬥反。
李雲:于、喁,聲之相和也。
泠風音零。
李雲:泠泠,小風也。
小和胡卧反。
下及注皆同。
飄風鼻遙反,又符遙反。
李敷遙反。
司馬雲:疾風也。
爾雅雲:回風為飄。
不稱尺證反。
其分符問反。
下不出者同。
厲風濟,則衆竅為虛。
〔注〕濟,止也。
烈風作,則衆竅實,及其止,則衆竅虛。
虛實雖異,其于各得則同。
〔疏〕厲,大也,烈也。
濟,止也。
言大風止,則衆竅虛;及其動,則衆竅實。
虛實雖異,各得則同耳。
況四序盈虛,二儀生殺,既無心于亭毒,豈有意于虔劉! 〔釋文〕厲風司馬雲:大風。
向、郭雲:烈風。
濟子細反。
向雲:止也。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注〕調調、刀刀,動搖貌也。
言物聲既異,而形之動搖亦又不同也。
動雖不同,其得齊一耳,豈調調獨是,而刁刁獨非乎! 〔疏〕而,汝也。
調調、刁刁,動搖之貌也。
言物形既異,動亦不同,雖有調刁之殊,而終無是非之異。
況盈虛聚散,生死窮通,物理自然,不得不爾,豈有是非臧否于其間哉! 〔釋文〕調調音條。
刁刁徐都堯反。
向雲:調調、刁刁,皆動搖貌。
動搖如字,又羊照反。
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
敢問天籁。
」 〔疏〕地籁則竅穴之徒,人籁則箫管之類,并皆眼見,此則可知。
惟天籁深玄,卒難頓悟,敢陳庸昧,請決所疑。
〔釋文〕比竹毗志反。
又必履反。
李扶必反。
注同。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注〕此天籁也。
夫天籁者,豈複别有一物哉?即衆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
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
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
自(已)[己]而然,則謂之天然。
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而或者謂天籁役物,使從己也。
夫天且不能自有,況能有物哉!故天也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适為天,誰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
〔疏〕夫天者,萬物之總名,自然之别稱,豈蒼蒼之謂哉!故夫天籁者,豈别有一物邪?即比竹衆竅,接乎有生之類是爾。
尋夫生生者誰乎,蓋無物也。
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資乎我,塊然而生,獨化者也。
是以郭注雲:自(已)[己]而然,則謂之天然。
故以天然言之者,所以明其自然也。
而言吹萬不同。
且風唯一體,竅則萬殊,雖複大小不同,而各稱所受,鹹率自知,豈賴他哉!此天籁也。
故知春生夏長,目視耳聽,近取諸身,遠托諸物,皆不知其所以,悉莫辨其所然。
使其自(已)[己],當分各足,率性而動,不由心智,所謂亭之毒之,此天籁之大意者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謝(宣城)[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注引司馬雲:吹萬,言天氣吹煦,生養萬物,形氣不同。
已,止也,使各得其性而止。
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注、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同。
釋文阙。
〔釋文〕豈複扶又反。
莫适丁曆反。
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注〕物皆自得之耳,誰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籁也。
〔疏〕自取,由自得也。
言風竅不同,形聲乃異,至于各自取足,未始不齊,而怒動為聲,誰使之然也!欲明羣生糾紛,萬象參差,分内自取,未嘗不足,或飛或走,誰使其然?故知鼓之怒之,莫知其宰。
此則重明天籁之義者也。
〇典案:疏「自取,由自得也」,「由」借為「猶」,又與「猷」同。
爾雅釋言:猷,若也。
「猷」、「猶」、「由」古字通用。
下「由猛火」、「由如祝詛」竝同。
〔釋文〕此重直用反。
大知閑閑,小知閑閑; 〔注〕此蓋知之不同。
〔疏〕閑閑,寬裕也。
間間,分别也。
夫智惠寬大之人,率性虛淡,無是無非;小知狹劣之人,性靈褊促,有取有舍,故間隔而分别。
無是無非,故閑暇而寬裕也。
〔釋文〕大知音智。
下及注同。
閑閑李雲:無所容貌。
簡文雲:廣博之貌。
閑閑古閑反,有所閑别也。
〇俞樾曰:廣雅釋诂:閑,覗也。
「小知閑閑」,當從此義,謂好覗察人也。
釋文曰:有所閑别,非是。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注〕此蓋言語之異。
〔疏〕炎炎,猛烈也。
詹詹,詞費也。
夫诠理大言,由猛火,炎燎原野,清蕩無遺。
儒墨小言,滞于競辯,徒有詞費,無益教方。
〔釋文〕炎炎于廉、于凡二反,又音談。
李作「淡」,徒濫反。
李頤雲:同是非也。
簡文雲:美盛貌。
詹詹音占。
李頤雲:小辯之貌。
崔本作「閻」。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注〕此蓋寤寐之異。
〔疏〕凡鄙之人,心靈馳躁,耽滞前境,無得暫停。
故其夢寐也,魂神妄緣而交接;其覺悟也,則形質開朗而取染也。
〔釋文〕魂交司馬雲:精神交錯也。
其覺古孝反。
形開司馬雲:目開意悟也。
與接為搆,日以心鬭。
缦者,窖者,密者。
〔注〕此蓋交接之異。
〔疏〕構,合也。
窖,深也,今穴地藏谷是也。
密,隐也。
交接世事,構合根塵,妄心既重,(渴)[愒]日不足,故惜彼寸陰,心與日鬭也。
其運心逐境,情性萬殊,略而言之,有此三别也。
〔釋文〕與接為構司馬雲:人道交接,構,結驩愛也。
缦者(未)[末]旦反。
簡文雲:寬心也。
窖者古孝反。
司馬雲:深也。
李雲:穴也。
案:穴地藏谷曰窖。
簡文雲:深心也。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注〕此蓋恐悸之異。
〔疏〕惴惴,怵惕也。
缦缦,沮喪也。
夫境有違從,而心恒憂度,慮其不遂,恐懼交懷。
是以小恐惴栗而怵惕,大恐寬暇而沮喪也。
〔釋文〕小恐曲勇反。
下及注同。
惴惴之瑞反。
李雲:小心貌。
爾雅雲:懼也。
缦缦李雲:齊死生貌。
悸其季反。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疏〕機,弩牙也。
栝,箭栝也。
司,主也。
言發心逐境,速如箭栝;役情拒害,猛若弩牙。
唯主意是非,更無他謂也。
〔釋文〕機栝古活反。
機,弩牙。
栝,箭栝。
〇郭慶藩曰:文選鮑明遠苦熱行注引司馬雲:言生死是非,臧否交校,則禍敗之來,若機栝之發。
釋文阙。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注〕此蓋動止之異。
〔疏〕詛,祝也。
盟,誓也。
言役意是非,由如祝詛,畱心取境,不異誓盟。
堅守确乎,情在勝物。
〔釋文〕詛側據反。
盟音明。
徐武耕反。
郭武病反。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注〕其衰殺日消,有如此者。
〔疏〕夫素秋搖落,玄冬肅殺,物景貿遷,驟如交臂,愚惑之類,豈能覺邪!唯争虛妄是非,讵知日新消毀,人之衰老,其狀例然。
〔釋文〕其殺色界反。
徐色例反。
注同。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複之也; 〔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疏〕滞溺于境,其來已久。
所為之事,背道乖真。
欲使複命還源,無由可緻。
〔釋文〕其溺奴狄反,郭奴徼反。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注〕其厭沒于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疏〕厭,沒溺也。
颠倒之流,厭沒于欲,惑情堅固,有類緘繩。
豈唯壯年縱恣,抑乃老而愈洫。
〔釋文〕其厭于葉反。
徐于冉反,又于感反。
如緘徐古鹹反。
老洫本亦作「溢」,同,音逸。
郭許鵙反,又已質反。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與釋文一本合。
近死之心,莫使複陽也。
〔注〕其利患輕禍,陰結遂志,有如此者。
〔疏〕莫,無也。
陽,生也。
耽滞之心,隣乎死地,欲使反于生道,無由得之。
〔釋文〕近死附近之近。
複陽陽,謂生也。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态; 〔注〕此蓋性情之異者。
〔疏〕凡品愚迷,則執違順,順則喜樂,違則哀怒。
然哀樂則重,喜怒則輕。
故喜則心生懽悅,樂則形于舞忭。
怒則當時瞋恨,哀則舉體悲号,慮則抑度未來,歎則咨嗟已往,變則改易舊事,慹則屈服不伸,姚則輕浮躁動,佚則奢華縱放,啟則開張情欲,态則嬌淫妖冶。
衆生心識,變轉無窮,略而言之,有此十二。
審而察之,物情斯見矣。
〔釋文〕哀樂音洛。
慹之涉反。
司馬雲:不動貌。
姚郭音遙,徐、李勑吊反。
佚音逸。
态勑代反,李又奴載反。
樂出虛,蒸成菌。
〔注〕此蓋事變之異也。
自此以上,略舉天籁之無方;自此以下,明無方之自然也。
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則形雖彌異,其然彌同也。
〔疏〕夫箫管内虛,故能出于雅樂;濕暑氣蒸,故能生成朝菌。
亦猶二儀萬物,虛假不真,從無生有,例如菌樂。
浮幻若是,喜怒何施! 〔釋文〕蒸之膺反。
成菌其隕反。
向雲:結也。
以上時掌反。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
夫天地萬物,變化日新,與時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疏〕日晝月夜,輪轉循環,更相遞代,互為前後。
推求根緒,莫知其狀者也。
〇典案:德充符篇「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也」,文義與此同。
〔釋文〕萌武耕反。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言其自生。
〔疏〕已,止也。
推求日夜,前後難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
又重推旦暮,覆察昏明,亦莫測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緒。
欲明世間萬法,虛妄不真,推求生死,即體皆寂。
故老經雲,「迎之不見其首,随之而不見其後」,理由若此。
〔釋文〕旦暮本又作「莫」,音同。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是亦近矣。
〔注〕彼,自然也。
自然生我,我自然生。
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豈遠之哉! 〔疏〕彼,自然也。
取,禀受也。
若非自然,誰能生我?若無有我,誰禀自然乎?然我則自然,自然則我,其理非遠,故曰是亦近矣。
而不知其所為使。
〔注〕凡物雲雲,皆自爾耳,非相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
〔疏〕言我禀受自然,其理已具。
足行手捉,耳聽目視,功能禦用,各有司存。
亭之毒之,非相為使,無勞措意,直置任之。
〔釋文〕相為于僞反。
下「未為」同。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注〕萬物萬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
起索真宰之眹迹,而亦終不得,則明物皆自然,無使物然也。
〔疏〕夫肢體不同,而禦用各異,似有真性,竟無宰主。
眹迹攸肇,從何而有? 〔釋文〕而特崔雲:特,辭也。
其眹李除忍反。
兆也。
趣舍七喻反。
字或作「取」。
下音舍,或音赦。
下皆倣此。
起索所百反。
可行(已)[己]信。
〔注〕今夫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疏〕信己而用,可意而行,天機自張,率性而動,自濟自足,豈假物哉!而不見其形。
〔注〕不見所以得行之形。
〔疏〕物皆信己而行,不見信可行之貌者也。
有情而無形。
〔注〕情當其物,故形不别見也。
〔疏〕有可行之情智,無信己之形質。
〔釋文〕情當丁浪反,下皆同。
别見賢遍反。
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
〔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
〔疏〕百骸,百骨節也。
九竅,謂眼、耳、鼻、舌、口及下二漏也。
六藏,六腑也,謂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
藏,謂五藏,肝、心、脾、肺、腎也。
赅,備也。
言體骨在外,藏腑在内,竅通内外。
備此三事,以成一身,故言存。
〔釋文〕百骸戶皆反。
六藏才浪反。
案:心、肺、肝、脾、腎謂之五藏。
大小腸、膀胱、三焦謂之六府。
身别有九藏氣,天、地、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人候耳目之氣,地候口齒之氣。
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而九,神藏五,形藏四,故九。
今此雲六藏,未見所出。
赅徐古來反。
司馬雲:備也。
小爾雅同。
簡文雲:兼也。
吾誰與為親? 〔注〕直自存耳。
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 〔注〕皆說之,則是有所私也。
有私則不能赅而存矣,故不說而自存,不為而自生也。
〔疏〕言夫六根九竅,俱是一身,豈有親疏,私存愛悅?若有心愛悅,便是有私。
身而私之,理在不可。
莫不任置,自有司存。
于身既然,在物亦爾。
〔釋文〕皆說音悅,注同。
今本多即作「悅」字。
後皆倣此。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注〕若皆私之,則志過其分,上下相冒,而莫為臣妾矣。
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則失矣。
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豈真人之所為哉! 〔疏〕臣妾者
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釋文〕齊物論力頓反。
李如字。
而惡烏路反。
南郭子綦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注〕同天人,均彼我,故外無與為歡,而荅焉解體,若失其配匹。
〔疏〕楚昭王之庶弟,楚莊王之司馬,字子綦。
古人淳質,多以居處為号,居于南郭,故号南郭,亦猶市南宜僚、東郭順子之類。
其人懷道抱德,虛心忘淡,故莊子羨其清高,而托為論首。
隐,憑也。
噓,歎也。
荅焉,解釋貌。
耦,匹也,(為)[謂]身與神為匹,物與我[為]耦也。
子綦憑幾坐忘,凝神遐想,仰天而歎,妙悟自然,離形去智,荅焉(隳)[墜]體,身心俱遣,物我兼忘,故若喪其匹耦也。
〔釋文〕南郭子綦音其。
司馬雲:居南郭,因為号。
隐于靳反,馮也。
機音紀。
李本作「幾」。
而噓音虛,吐氣為噓。
向雲:息也。
荅焉本又作「嗒」,同。
吐荅反,又都納反,注同。
解體貌。
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八十八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本傳卷四引司馬雲:荅焉,雲失其所,故有似喪耦也。
釋文阙。
其耦本亦作「偶」,五口反,匹也,對也。
司馬雲:耦,身也,身與神為耦。
〇俞樾曰:「喪其耦」,即下文所謂「吾喪我」也。
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喪我之義。
司馬雲:耦,身也。
此說得之。
然雲身與神為耦,則非也。
「耦」當讀為「寓」,寄也,神寄于身,故謂身為寓。
〇典案:禦覽七百十、八百七十一引「荅」作「嗒」,七百十引「耦」作「偶」,與釋文一本合。
顔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注〕死灰槁木,取其莫無情耳。
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故止若立枯木,動若運槁枝,坐若死灰,行若遊塵。
動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于無心而自得,吾所不能二也。
〔疏〕姓顔,名偃,字子遊。
居,安處也。
方欲請益,故起而立侍。
如何安處,神識凝寂,頓異從來,遂使形将槁木而不殊,心與死灰而無别。
必有妙術,請示所由。
〔釋文〕顔成子遊李雲:子綦弟子也,姓顔,名偃,谥成,字子遊。
何居如字,又音姬。
司馬雲:猶故也。
槁木古老反。
注同。
音寂,本亦作「寂」。
今注作「寂寞」。
莫本亦作「漠」。
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
」 〔注〕子遊嘗見隐機者,而未有若子綦也。
〔疏〕子遊昔見坐忘,未盡玄妙;今逢隐幾,實異曩時。
怪其寂泊無情,故發驚疑之旨。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故都忘外内,然後超然俱得。
〔疏〕而,猶汝也。
喪,猶忘也。
許其所問,故言不亦善乎。
而子綦境智兩忘,物我雙絕,子遊不悟,而以驚疑,故示隐幾之能,汝頗知不。
女聞人籁,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未聞天籁夫!」 〔注〕籁,箫也。
夫箫管參差,宮商異律,故有短長高下萬殊之聲。
聲雖萬殊,而所禀之度一也,然則優劣無所錯其閑矣。
況之風物,異音同是,而鹹自取焉,則天地之籁見矣。
〔疏〕(人)籁,箫也,長一尺二寸,十六管,象鳳翅,舜作也。
夫箫管參差,所受各足,況之風物,鹹禀自然,故寄此二賢,以明三籁之義。
釋在下文。
〇典案:禦覽五百八十一引注作「天籁,箫也」。
〔釋文〕女聞音汝。
下皆同。
本亦作「汝」。
人籁力帶反,箫也。
籁夫音扶。
參初林反。
差初宜反。
所錯七故反。
見矣賢遍反。
子遊曰:「敢問其方。
」 〔疏〕方,道術也。
雖聞其名,未解其義,故請三籁,其術如何。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注〕大塊者,無物也。
夫噫氣者,豈有物哉?氣塊然而自噫耳。
物之生也,莫不塊然而自生,則塊然之體大矣,故遂以大塊為名。
〔疏〕大塊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稱也。
言自然之理通生萬物,不知所以然而然。
大塊之中,噫而出氣,仍名此氣而為風也。
〇典案:禦覽九引「其名為風」作「名曰風」,文選月賦注引同。
〔釋文〕大塊苦怪反。
李(若)[苦]對反。
說文同,雲:俗「凷」字也。
徐口回反,徐、李又胡罪反。
郭又苦猥反。
司馬雲:大樸之貌。
衆家或作「大槐」。
班固同。
淮南子作「大昧」。
解者或以為無,或以為元氣,或以為混成,或以為天,謬也。
〇俞樾曰:大塊者,地也。
「塊」乃「凷」之或體。
說文土部:凷,墣也。
蓋即中庸所謂一撮土之多者,積而至于廣大,則成地矣,故以地為大塊也。
司馬雲大樸之貌,郭注曰:大塊者無物也,并失其義。
此本說地籁,然則大塊者非地而何?噫乙戒反。
注同。
一音蔭。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
〔注〕言風唯無作,作則萬竅皆怒動而為聲也。
〔疏〕是者,指此風也。
作。
起也。
言此大風唯當不起,若其動作,則萬殊之穴皆鼓怒呺叫也。
〇奚侗曰:呺,借為「号」。
說文曰:号,嘑也。
文選月賦注引正作「号」。
〇典案:奚說是也。
禦覽九引亦正作「号」,是其證也。
〔釋文〕萬竅苦吊反。
怒呺胡刀反,徐又(詐)[許]口反,又胡到反。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注〕長風之聲。
〔釋文〕翏翏良救反,又六收反。
長風聲也。
李本作「飂」,音同。
又力竹反。
山林之畏隹。
〔注〕大風之所扇動也。
〔疏〕翏翏,長風之聲。
畏隹,扇動之貌。
而翏翏清吹,擊蕩山林,遂使樹木枝條,畏隹扇動。
世皆共覩,汝獨不聞之邪?下文雲。
〔釋文〕畏于鬼反。
郭烏罪反。
崔本作「」。
隹醉癸反。
徐子唯反。
郭祖罪反。
李諸鬼反。
李頤雲:畏隹,山阜貌。
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 〔注〕此略舉衆竅之所似。
〔疏〕竅穴,樹孔也。
枅,柱頭木也,今之鬥是也。
圈,畜獸闌也。
木既百圍,穴亦奇衆,故或似人之口鼻,或似獸之闌圈,或似人之耳孔,或似舍之枅,或窪曲而擁腫,或污下而不平。
形勢無窮,略陳此八事,亦由世閑萬物種類不同,或醜或妍,蓋禀之造化。
〔釋文〕之竅崔本作「窾」。
似鼻似口司馬雲:言風吹竅穴動作,或似人鼻,或似人口。
似枅音雞,又音肩。
字林雲:柱上方木也。
簡文雲:欂栌也。
似圈起權反。
郭音權,杯圈也。
徐其阮反,言如羊豕之闌圈也。
似臼其九反。
似窪者烏攜反。
李于花反,又烏乖反,郭烏蛙反。
司馬雲:若窪曲。
污者音烏。
司馬雲:若污下。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注〕此略舉異竅之聲殊。
〔疏〕激者,如水湍激聲也。
謞者,如箭镞頭孔聲。
叱者,咄聲也。
吸者,如呼吸聲也。
叫者,如叫呼聲也。
譹者,哭聲也。
宎者,深也,若深谷然。
咬者,哀切聲也。
略舉樹穴,即有八種;風吹木竅,還作八聲。
亦(由)[猶]人禀分不同,種種差異,率性而動,莫不均齊。
假令小大夭壽,未足以相傾。
〔釋文〕激者經曆反,如水激也。
李古吊反。
司馬雲:聲若激喚也。
李又驅吊反。
謞者音孝。
李虛交反。
簡文雲:若箭去之聲。
司馬雲:若讙謞聲。
叱者昌實反。
徐音七。
司馬雲:若叱咄聲。
吸者許及反。
司馬雲:若噓吸聲也。
叫者古吊反。
郭古幼反。
李居曜反。
司馬雲:若叫呼聲也。
譹者音豪。
郭又戶報反。
司馬雲:若譹哭聲。
宎者徐于堯反。
一音杳,又于吊反。
司馬雲:深者也,若深宎宎然。
咬者于交反。
或音狡。
司馬雲:聲哀切咬咬然。
又許拜反。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
〔注〕夫聲之宮商雖千變萬化,唱和大小,莫不稱其所受而各當其分。
〔疏〕泠,小風也。
飄,大風也。
于、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後相随之聲也。
故泠[泠]清風,和聲即小;暴疾飄風,和聲即大。
各稱所受,曾無勝劣,以況萬物禀氣自然。
〔釋文〕唱于如字。
唱喁五恭反,徐又音愚,又五鬥反。
李雲:于、喁,聲之相和也。
泠風音零。
李雲:泠泠,小風也。
小和胡卧反。
下及注皆同。
飄風鼻遙反,又符遙反。
李敷遙反。
司馬雲:疾風也。
爾雅雲:回風為飄。
不稱尺證反。
其分符問反。
下不出者同。
厲風濟,則衆竅為虛。
〔注〕濟,止也。
烈風作,則衆竅實,及其止,則衆竅虛。
虛實雖異,其于各得則同。
〔疏〕厲,大也,烈也。
濟,止也。
言大風止,則衆竅虛;及其動,則衆竅實。
虛實雖異,各得則同耳。
況四序盈虛,二儀生殺,既無心于亭毒,豈有意于虔劉! 〔釋文〕厲風司馬雲:大風。
向、郭雲:烈風。
濟子細反。
向雲:止也。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注〕調調、刀刀,動搖貌也。
言物聲既異,而形之動搖亦又不同也。
動雖不同,其得齊一耳,豈調調獨是,而刁刁獨非乎! 〔疏〕而,汝也。
調調、刁刁,動搖之貌也。
言物形既異,動亦不同,雖有調刁之殊,而終無是非之異。
況盈虛聚散,生死窮通,物理自然,不得不爾,豈有是非臧否于其間哉! 〔釋文〕調調音條。
刁刁徐都堯反。
向雲:調調、刁刁,皆動搖貌。
動搖如字,又羊照反。
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
敢問天籁。
」 〔疏〕地籁則竅穴之徒,人籁則箫管之類,并皆眼見,此則可知。
惟天籁深玄,卒難頓悟,敢陳庸昧,請決所疑。
〔釋文〕比竹毗志反。
又必履反。
李扶必反。
注同。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注〕此天籁也。
夫天籁者,豈複别有一物哉?即衆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
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
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
自(已)[己]而然,則謂之天然。
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而或者謂天籁役物,使從己也。
夫天且不能自有,況能有物哉!故天也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适為天,誰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
〔疏〕夫天者,萬物之總名,自然之别稱,豈蒼蒼之謂哉!故夫天籁者,豈别有一物邪?即比竹衆竅,接乎有生之類是爾。
尋夫生生者誰乎,蓋無物也。
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資乎我,塊然而生,獨化者也。
是以郭注雲:自(已)[己]而然,則謂之天然。
故以天然言之者,所以明其自然也。
而言吹萬不同。
且風唯一體,竅則萬殊,雖複大小不同,而各稱所受,鹹率自知,豈賴他哉!此天籁也。
故知春生夏長,目視耳聽,近取諸身,遠托諸物,皆不知其所以,悉莫辨其所然。
使其自(已)[己],當分各足,率性而動,不由心智,所謂亭之毒之,此天籁之大意者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謝(宣城)[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注引司馬雲:吹萬,言天氣吹煦,生養萬物,形氣不同。
已,止也,使各得其性而止。
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注、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同。
釋文阙。
〔釋文〕豈複扶又反。
莫适丁曆反。
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注〕物皆自得之耳,誰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籁也。
〔疏〕自取,由自得也。
言風竅不同,形聲乃異,至于各自取足,未始不齊,而怒動為聲,誰使之然也!欲明羣生糾紛,萬象參差,分内自取,未嘗不足,或飛或走,誰使其然?故知鼓之怒之,莫知其宰。
此則重明天籁之義者也。
〇典案:疏「自取,由自得也」,「由」借為「猶」,又與「猷」同。
爾雅釋言:猷,若也。
「猷」、「猶」、「由」古字通用。
下「由猛火」、「由如祝詛」竝同。
〔釋文〕此重直用反。
大知閑閑,小知閑閑; 〔注〕此蓋知之不同。
〔疏〕閑閑,寬裕也。
間間,分别也。
夫智惠寬大之人,率性虛淡,無是無非;小知狹劣之人,性靈褊促,有取有舍,故間隔而分别。
無是無非,故閑暇而寬裕也。
〔釋文〕大知音智。
下及注同。
閑閑李雲:無所容貌。
簡文雲:廣博之貌。
閑閑古閑反,有所閑别也。
〇俞樾曰:廣雅釋诂:閑,覗也。
「小知閑閑」,當從此義,謂好覗察人也。
釋文曰:有所閑别,非是。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注〕此蓋言語之異。
〔疏〕炎炎,猛烈也。
詹詹,詞費也。
夫诠理大言,由猛火,炎燎原野,清蕩無遺。
儒墨小言,滞于競辯,徒有詞費,無益教方。
〔釋文〕炎炎于廉、于凡二反,又音談。
李作「淡」,徒濫反。
李頤雲:同是非也。
簡文雲:美盛貌。
詹詹音占。
李頤雲:小辯之貌。
崔本作「閻」。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注〕此蓋寤寐之異。
〔疏〕凡鄙之人,心靈馳躁,耽滞前境,無得暫停。
故其夢寐也,魂神妄緣而交接;其覺悟也,則形質開朗而取染也。
〔釋文〕魂交司馬雲:精神交錯也。
其覺古孝反。
形開司馬雲:目開意悟也。
與接為搆,日以心鬭。
缦者,窖者,密者。
〔注〕此蓋交接之異。
〔疏〕構,合也。
窖,深也,今穴地藏谷是也。
密,隐也。
交接世事,構合根塵,妄心既重,(渴)[愒]日不足,故惜彼寸陰,心與日鬭也。
其運心逐境,情性萬殊,略而言之,有此三别也。
〔釋文〕與接為構司馬雲:人道交接,構,結驩愛也。
缦者(未)[末]旦反。
簡文雲:寬心也。
窖者古孝反。
司馬雲:深也。
李雲:穴也。
案:穴地藏谷曰窖。
簡文雲:深心也。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注〕此蓋恐悸之異。
〔疏〕惴惴,怵惕也。
缦缦,沮喪也。
夫境有違從,而心恒憂度,慮其不遂,恐懼交懷。
是以小恐惴栗而怵惕,大恐寬暇而沮喪也。
〔釋文〕小恐曲勇反。
下及注同。
惴惴之瑞反。
李雲:小心貌。
爾雅雲:懼也。
缦缦李雲:齊死生貌。
悸其季反。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疏〕機,弩牙也。
栝,箭栝也。
司,主也。
言發心逐境,速如箭栝;役情拒害,猛若弩牙。
唯主意是非,更無他謂也。
〔釋文〕機栝古活反。
機,弩牙。
栝,箭栝。
〇郭慶藩曰:文選鮑明遠苦熱行注引司馬雲:言生死是非,臧否交校,則禍敗之來,若機栝之發。
釋文阙。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注〕此蓋動止之異。
〔疏〕詛,祝也。
盟,誓也。
言役意是非,由如祝詛,畱心取境,不異誓盟。
堅守确乎,情在勝物。
〔釋文〕詛側據反。
盟音明。
徐武耕反。
郭武病反。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注〕其衰殺日消,有如此者。
〔疏〕夫素秋搖落,玄冬肅殺,物景貿遷,驟如交臂,愚惑之類,豈能覺邪!唯争虛妄是非,讵知日新消毀,人之衰老,其狀例然。
〔釋文〕其殺色界反。
徐色例反。
注同。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複之也; 〔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疏〕滞溺于境,其來已久。
所為之事,背道乖真。
欲使複命還源,無由可緻。
〔釋文〕其溺奴狄反,郭奴徼反。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注〕其厭沒于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疏〕厭,沒溺也。
颠倒之流,厭沒于欲,惑情堅固,有類緘繩。
豈唯壯年縱恣,抑乃老而愈洫。
〔釋文〕其厭于葉反。
徐于冉反,又于感反。
如緘徐古鹹反。
老洫本亦作「溢」,同,音逸。
郭許鵙反,又已質反。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與釋文一本合。
近死之心,莫使複陽也。
〔注〕其利患輕禍,陰結遂志,有如此者。
〔疏〕莫,無也。
陽,生也。
耽滞之心,隣乎死地,欲使反于生道,無由得之。
〔釋文〕近死附近之近。
複陽陽,謂生也。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态; 〔注〕此蓋性情之異者。
〔疏〕凡品愚迷,則執違順,順則喜樂,違則哀怒。
然哀樂則重,喜怒則輕。
故喜則心生懽悅,樂則形于舞忭。
怒則當時瞋恨,哀則舉體悲号,慮則抑度未來,歎則咨嗟已往,變則改易舊事,慹則屈服不伸,姚則輕浮躁動,佚則奢華縱放,啟則開張情欲,态則嬌淫妖冶。
衆生心識,變轉無窮,略而言之,有此十二。
審而察之,物情斯見矣。
〔釋文〕哀樂音洛。
慹之涉反。
司馬雲:不動貌。
姚郭音遙,徐、李勑吊反。
佚音逸。
态勑代反,李又奴載反。
樂出虛,蒸成菌。
〔注〕此蓋事變之異也。
自此以上,略舉天籁之無方;自此以下,明無方之自然也。
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則形雖彌異,其然彌同也。
〔疏〕夫箫管内虛,故能出于雅樂;濕暑氣蒸,故能生成朝菌。
亦猶二儀萬物,虛假不真,從無生有,例如菌樂。
浮幻若是,喜怒何施! 〔釋文〕蒸之膺反。
成菌其隕反。
向雲:結也。
以上時掌反。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
夫天地萬物,變化日新,與時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疏〕日晝月夜,輪轉循環,更相遞代,互為前後。
推求根緒,莫知其狀者也。
〇典案:德充符篇「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也」,文義與此同。
〔釋文〕萌武耕反。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言其自生。
〔疏〕已,止也。
推求日夜,前後難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
又重推旦暮,覆察昏明,亦莫測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緒。
欲明世間萬法,虛妄不真,推求生死,即體皆寂。
故老經雲,「迎之不見其首,随之而不見其後」,理由若此。
〔釋文〕旦暮本又作「莫」,音同。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是亦近矣。
〔注〕彼,自然也。
自然生我,我自然生。
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豈遠之哉! 〔疏〕彼,自然也。
取,禀受也。
若非自然,誰能生我?若無有我,誰禀自然乎?然我則自然,自然則我,其理非遠,故曰是亦近矣。
而不知其所為使。
〔注〕凡物雲雲,皆自爾耳,非相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
〔疏〕言我禀受自然,其理已具。
足行手捉,耳聽目視,功能禦用,各有司存。
亭之毒之,非相為使,無勞措意,直置任之。
〔釋文〕相為于僞反。
下「未為」同。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注〕萬物萬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
起索真宰之眹迹,而亦終不得,則明物皆自然,無使物然也。
〔疏〕夫肢體不同,而禦用各異,似有真性,竟無宰主。
眹迹攸肇,從何而有? 〔釋文〕而特崔雲:特,辭也。
其眹李除忍反。
兆也。
趣舍七喻反。
字或作「取」。
下音舍,或音赦。
下皆倣此。
起索所百反。
可行(已)[己]信。
〔注〕今夫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疏〕信己而用,可意而行,天機自張,率性而動,自濟自足,豈假物哉!而不見其形。
〔注〕不見所以得行之形。
〔疏〕物皆信己而行,不見信可行之貌者也。
有情而無形。
〔注〕情當其物,故形不别見也。
〔疏〕有可行之情智,無信己之形質。
〔釋文〕情當丁浪反,下皆同。
别見賢遍反。
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
〔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
〔疏〕百骸,百骨節也。
九竅,謂眼、耳、鼻、舌、口及下二漏也。
六藏,六腑也,謂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
藏,謂五藏,肝、心、脾、肺、腎也。
赅,備也。
言體骨在外,藏腑在内,竅通内外。
備此三事,以成一身,故言存。
〔釋文〕百骸戶皆反。
六藏才浪反。
案:心、肺、肝、脾、腎謂之五藏。
大小腸、膀胱、三焦謂之六府。
身别有九藏氣,天、地、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人候耳目之氣,地候口齒之氣。
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而九,神藏五,形藏四,故九。
今此雲六藏,未見所出。
赅徐古來反。
司馬雲:備也。
小爾雅同。
簡文雲:兼也。
吾誰與為親? 〔注〕直自存耳。
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 〔注〕皆說之,則是有所私也。
有私則不能赅而存矣,故不說而自存,不為而自生也。
〔疏〕言夫六根九竅,俱是一身,豈有親疏,私存愛悅?若有心愛悅,便是有私。
身而私之,理在不可。
莫不任置,自有司存。
于身既然,在物亦爾。
〔釋文〕皆說音悅,注同。
今本多即作「悅」字。
後皆倣此。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注〕若皆私之,則志過其分,上下相冒,而莫為臣妾矣。
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則失矣。
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豈真人之所為哉! 〔疏〕臣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