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第一

關燈
六月方止。

    網羅不逮,畢弋無侵,折塞之禍,于何而至!良由資待合宜,自緻得所,逍遙南海,不亦宜乎! 〔釋文〕而後乃今培音裴,重也。

    徐扶杯反,又父宰反,三音扶北反。

    本或作「陪」。

     〇王念孫曰:培之言馮也。

    馮,乘也。

    (見周官馮相氏注。

    )典案:王說是也。

    培馮一聲之轉,訓培為乘,亦正合大鵬禦風而飛之狀。

    風絕句。

    背負青天一讀以「背」字屬上句。

    夭于表反。

    司馬雲:折也。

    阏徐于葛反,一音谒。

    司馬雲:止也。

    李雲:塞也。

     蜩與學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 〇典案:「而止」二字舊敚。

    今據碧虛子校引文如海本、江南古藏本補。

    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禦覽九百四十四引亦并作「槍榆枋而止」,與文本、江南古藏本合。

    上文「去以六月息者也」,郭注「小鳥一飛半朝,槍榆枋而止」。

    是郭所見本亦有「而止」二字。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注〕苟足于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願有餘矣。

    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疏〕蜩,蟬也,生七八月,紫青色,一名蛁蟟。

    鸒鸠,鹘鸠也,即今之班鸠是也。

    決,卒疾之貌。

    槍,集也,亦突也。

    枋,檀木也。

    控,投也,引也,窮也。

    奚,何也。

    之,适也。

    蜩鸠聞鵬鳥之宏大,資風水以高飛,故嗤彼形大而劬勞,欣我質小而逸豫。

    且騰躍不過數仞,突榆檀而栖集,時困不到前林,投地息而更起,逍遙适性,樂在其中。

    何須時經六月,途遙九萬,跋涉辛苦,南适胡為!以小笑大,誇企自息,而不逍遙者,未之有也。

     〔釋文〕蜩音條。

    司馬雲:蟬。

    學鸠如字。

    一音于角反。

    本又作「鷽」,音同。

    本或作「鸒」,音預。

    崔雲:學,讀為滑,滑鸠,一名滑雕。

    司馬雲:學鸠,小鸠也。

    李雲:鹘雕也。

    毛詩草木疏雲:鹘鸠,班鸠也。

    簡文雲:月令雲「鳴鸠拂其羽」是也。

     〇典案: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學」作「鷽」,與釋文一本合。

    我決向、徐喜缺反,李呼穴反。

    李頤雲:疾貌。

    搶七良反。

    司馬、李雲:猶集也。

    崔雲:着也。

    支遁雲:搶,突也。

     〇俞樾曰:王氏引之經傳釋詞曰:則,猶或也。

    引史記陳丞相世家「則恐後悔」為證。

    此文「則」字,亦當訓為或。

    榆徐音逾,木名也。

    枋徐音方。

    李雲:檀木也。

    崔雲:本也。

    或曰:木名。

    控苦貢反。

    司馬雲:投也。

    又雲引也。

    崔雲:叩也。

     〇俞樾曰:「而」字下當有「圖」字。

    上文「而後乃今将圖南」,此即承上文而言也。

    文選注引此,正作「奚以之九萬裡而圖南為」。

     〇典案:俞說是也。

    禦覽九百四十四引「而」下亦有「圖」字。

     适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适百裡者,宿舂糧;适千裡者,三月聚糧。

     〔注〕所适彌遠,則聚糧彌多,故其翼彌大,則積氣彌厚也。

     〔疏〕适,往也。

    莽蒼,郊野之色,遙望之不甚分明也。

    果然,飽貌也。

    往于郊野,來去三食,路既非遙,腹猶充飽。

    百裡之行,路程稍遠,舂搗糧食,為一宿之備。

    适于千裡之途,路既迢遙,聚積三月之糧,方充往來之食。

    故郭注雲,「所适彌遠,則聚糧彌多,故其翼彌大,則積氣彌厚」者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文如海本「果」作「顆」。

    馬叙倫曰:「果」為「夥」省。

    方言曰:大物盛多,齊、宋之郊,楚、衛之際曰夥。

    莊子宋人,此宋語。

    典案:馬說是也。

     〔釋文〕莽莫浪反,或莫郎反。

    蒼七蕩反,或如字。

    司馬雲:莽蒼,近郊之色也。

    李雲:近野也。

    支遁雲:冢閑也。

    崔雲:草野之色。

    三飡七丹反。

    果然徐如字,又苦火反。

    衆家皆雲:飽貌。

    舂束容反。

    糧音良。

    之二蟲又何知? 〔注〕二蟲,謂鵬、蜩也。

    對大于小,所以均異趣也。

    夫趣之所以異,豈知異而異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

    自然耳,不為也。

    此逍遙之大意。

     〔疏〕郭注雲,「二蟲,鵬、蜩也;對大于小,所以均異趣也。

    」且大鵬抟風九萬,小鳥決起榆枋,雖複遠近不同,适性均也。

    鹹不知道裡之遠近,各取足而自勝,天機自張,不知所以。

    既無意于高卑,豈有情于優劣?逍遙之緻,其在茲乎!而呼鵬為蟲者,大戴禮雲:東方鱗蟲三百六十,應龍為其長;南方羽蟲三百六十,鳳皇為其長;西方毛蟲三百六十,麒麟為其長;北方甲蟲三百六十,靈龜為其長;中央躶蟲三百六十,聖人為其長。

    通而為語,故名鵬為蟲也。

     〇俞樾曰:「二蟲」即承上文蜩、鸠之笑而言,謂蜩、鸠至小,不足以知鵬之大也。

    郭注雲「二蟲謂鵬、蜩也」,失之。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文如海本作「彼二蟲又何知也」。

    ,引司馬雲:木生江南,千歲為一年。

    釋文漏引。

    大椿醜倫反。

    司馬雲:木,一名橓。

    橓,木槿也。

    崔音橓華,同。

    李雲:生江南。

    一雲生北戶南。

    此木三萬二千歲為一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注〕夫年知不相及,若此之懸也,比于衆人之所悲,亦可悲矣。

    而衆人未嘗悲此者,以其性各有極也。

    苟知其極,則毫分不可相跂,天下又何所悲乎哉!夫物未嘗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羨大,故舉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羨欲所及,則羨欲之累可以絕矣。

    夫悲生于累,累絕則悲去,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

     〔疏〕彭祖者,姓籛,名铿,帝颛顼之玄孫也。

    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于堯,堯封于彭城。

    其道可祖,故謂之彭祖。

    曆夏經殷,至周,年八百歲矣。

    特,獨也。

    以其年長壽,所以聲獨聞于世。

    而世人比匹彭祖,深可悲傷;而不悲者,為彭祖禀性遐壽,非我氣類,置之言外,不敢嗟傷。

    故知生也有涯,豈唯彭祖,去己一毫,不可企及,于是均椿菌,混彭殇,各止其分,而性命安矣。

     〔釋文〕彭祖李雲:名铿。

    堯臣,封于彭城。

    曆虞、夏至商,年七百歲,故以久壽見聞。

    世本雲:姓籛,名铿,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

    籛,音翦。

    一雲:即老子也。

    崔雲:堯臣,仕殷世,其人甫壽七百年。

    王逸注楚辭天問雲:彭铿,即彭祖,事帝堯。

    彭祖至七百歲,猶曰悔不壽,恨杖晚而唾遠雲。

    帝喾之玄孫。

    特聞如字。

    崔本作「待問」。

    之懸音玄。

    豪分符問反,又方雲反。

    若反。

    翺翔五刀反。

    蓬蒿好刀反。

    反,或之林反。

    聖人無名。

     〔注〕聖人者,物得性之名耳,未足以名其所以得也。

     〔疏〕至言其體,神言其用,聖言其名。

    故就體語至,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