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下
關燈
小
中
大
宋慶厯元祐諸儒先後慨然有志于複古及朱子乃始斷然謂周禮為禮之綱儀禮其本經而禮記其義疏于是創為條目科分胪列出入經傳補其遺阙以為王朝邦國家鄉學禮而喪祭二禮則以屬門人黃氏其有功于學者甚大然其書浩博窮鄉晚進有未易以遽究者祁門汪先生德輔父間嘗因其成法别為義例以吉兇軍賓嘉五禮之目防粹成書名曰經禮補逸辭約而事備學者便焉學禮之士誠能因汪氏之所輯以達于朱子之書則三百三千之目雖不能複覩其全然郁郁乎文之盛豈不若身歴而目擊之矣乎
程氏敏政曰鄉先生環谷汪先生著書凡十餘種經禮補逸一篇尤号精确【以上論汪克寛經禮補逸】
顧氏炎武曰濟陽張稷若笃志好學不應科名錄儀禮鄭氏注而采賈氏呉氏之説略以已意斷之名曰儀禮鄭注句讀又叅定監本脫誤凡二百餘字并考石經脫誤凡五十餘字作正誤一篇附于其後後之君子因句讀以辨其文因文以識其義因其義以通制作之原則夫子所謂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者可以追三代之英矣【論張爾岐句讀】
一論讀儀禮法
朱子曰儀禮雖難讀然卻多是重複倫類若通則其先後彼此展轉叅照足以互相發明久之自通貫也
楊氏複曰學者多苦儀禮難讀雖韓昌黎亦雲何為其難也聖人之文化工也化工所生人物品彚至易至簡神化天成極天下之至巧莫能為焉聖人寫胸中制作之妙盡天理節文之詳經緯彌綸混成全體竭天下之心思莫能至焉是故其義密其辭嚴驟讀其書者如登太華臨滄溟望其峻深旣前且卻此所以苦其難也雖然莫難明于易可以象而求莫難讀于儀禮可以圖而見圖亦象也複曩時從先師朱文公讀儀禮求其辭而不可得則拟為圖以象之圖成而義顯凡位之先後秩序物之輕重權衡禮之恭遜文明仁之忠厚懇至義之時措從宜智之文理密察精粗本末昭然可見夫周公制作之僅存者文物彬彬如此之盛而其最大者如朝宗防遇大享大旅享帝之類皆亡逸而無傳重可歎也
敖氏繼公曰繼公晚讀此書沈潛旣久忽若有得毎一開卷則心目之間如親見古人于千載之上而與之揖讓周旋于其間焉蓋有手之舞足之蹈而不自知者夫如是則其無用有用之説尚何足以芥蔕于胷中哉
郝氏敬曰不讀儀禮不見古人周詳缜密之思然善讀者舉其一篇而十七篇要領皆可知讀十七篇而人倫日用品節度數無不在其中矣不善學者執數求多案迹摸拟十七篇猶以為未足耳 儀禮皆古人虛影學者精神淹貫方有理防若但尋行數墨如鄭康成輩較勘同異辨正文字案本演習如傀儡登塲無生機血脈老耼所謂刍狗莊生所謂蜩甲辜負聖人雅言之意 讀禮切忌附合凡禮家言非出一人一手世遠傳疑安得盡同但據本文解釋同者自然脗合異者不妨并存牽強比附失之愈遠鄭?諸人所以多為之説而愈紛也
張氏爾岐曰方愚之初讀之也遙望光氣以為非周孔莫能為已耳莫測其所言者何等也及其矻矻乎讀之讀已又黙存而心厯之而後其俯仰揖遜之容如可覩也忠厚藹恻之情如将遇也周文郁郁其斯為郁郁矣君子彬彬其斯為彬彬矣雖不可施之行事時一神往焉彷佛戴弁垂紳從事乎其間忘其身之喬野鄙僿無所肖似也使當時遇難而止止而竟止不防于望辟雝之威儀而卻步不前者乎噫愚則幸矣願世之讀是書者勿徒憚其難也
姜氏兆錫曰凡讀儀禮莫作一朝綿蕞看了學者試想未有此禮時此心如何行此禮時此心又如何見這意思方得 儀禮三百三千不單是道問學正是德所流露處大德是敦那化的小德從這大處流出來先儒所發體用一原四字以此故曰合外内之道一論以記傳附經
朱子曰前賢嘗謂儀禮難讀以經不分章記不随經而注防各爲一書故讀者不能遽曉今此本盡去諸弊恨不得令韓文公見之
馬氏廷鸾曰記不随經注防各為一書讀者不能遽曉此猶古易之彖象文言系辭各自為書鄭康成所以欲省學者兩讀而為今易也文公于禮書之離者合之于易書之合者離之是亦學者所當知也
敖氏繼公曰夫記者乃後人述其所聞以足經意者也舊各置之于其本篇之後者所以尊經而不敢與之雜也【漢藝文志言禮經與記各自為篇數是班固之時經記猶不相合也今乃各在其本篇後者其鄭氏置之與】朱子作儀禮通觧乃始以記文分屬于經文每條之下謂以從簡便予作集說而于此則不能從也予非求異于朱子也顧其勢有所不可耳何以言之儀禮諸篇之記有特為一條而發者【如士冠記雲始冠缁布之冠之類是也】有兼為兩條而發者【如聘記雲大夫來使無罪飨之過則饩之是也】亦有兼為數條而發者【如冠記雲适子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雲雲之類是也】亦有于經意之外别見他禮者【如君射記言君射之禮士冠記言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士昏記言壻見妻父之類是也】若其但為一條而發者固可用觧之例矣非是則未見其可也何則通觧之書規模大而篇數繁其記文有不可附于本篇每條之下者則或于其篇末見之否則于他篇附之故雖未必盡如其所謂以從簡便之說而其于記文亦皆包括而無所遺也然以記者之意攷之則亦不為無少異矣予之所撰者但十七篇之集說耳若亦用此法則其所遺者不既多乎故不若仍舊貫為愈而不敢效朱子通觧之為也且夫易之為書也更四聖而後成伏羲畫卦爻文王周公作卦爻之辭孔子作文言彖象之辭其始也四聖之書或前或後各居一處不相雜也後世學者乃各分而合之以從簡便及至朱子複厘正之以複古經之舊夫文言與彖象之辭可以附于每卦每爻之下者也朱子猶且正之蓋不欲其相雜也而況此記之文有不可盡入于本篇每條之下者乎由是言之則予之不敢用通觧之法也亦宜矣
王氏鏊曰今經唯禮冣繁亂惜不一經朱子緒正朱子嘗欲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經傳相從誠千古之特見也若士冠禮則附以冠義士昏禮則附以昏義士相見禮則附以士相見義鄉飲酒禮附以鄉飲酒義鄉射禮附以鄉射義又燕禮附以燕義大射禮附以大射義聘禮附以聘義公食大夫禮附以公食大夫義觐禮附以朝事義如草廬所附亦得矣然其餘有不可附者亦無如之何姑循其舊而釋之庶不失古之義朱子晚年着儀禮經傳始家禮次鄉禮次學禮次邦國禮次王朝禮秩然有序可舉而行然其間雜引大戴禮春秋内外傳新序列女傳賈誼新書孔叢子之流襍合以成之乃自為一書非以釋經也至勉齋續喪祭二禮草廬纂言割裂經文某亦未敢從也
何氏喬新曰儀禮十七篇有禮有記禮則其正經先儒以為周公所作記則述其儀節之詳葢周末諸儒所記以補正經之未備者也每篇正經居首而記附焉自高堂生所傳及唐石經皆如此紫陽朱子作儀禮經傳通觧始以記文附于正經各章之末臨川吳文正公疑其經傳混淆為朱子未定之稿乃重加考訂一仍高堂生之舊而為之诠次焉先王之制度粗可見矣喬新不揣庸陋輙因唐人石經兼考叙録詳加校定經自為經記自為記不相雜糅其章次則依朱子所定亦不敢妄為紛更冠二篇賔主問對冠字醴醮之辭石本在經文之後今因朱子移置各章之末葢以便于讀者也
儀禮集編卷首下
儀禮篇第
士冠禮第一
士昏禮第二
士相見禮第三
士喪禮第四
既夕第五
士虞禮第六
特牲饋食禮第七
少牢饋食禮第八
有司第九
鄉飲酒禮第十
鄉射禮第十一
燕禮第十二
大射儀第十三
聘禮第十四
公食大夫禮第十五
觐禮第十六
喪服第十七
右大戴篇第
士冠禮第一
士昬禮第二
士相見禮第三
鄉飲酒禮第四
鄉射禮第五
燕禮第六
大射儀第七
士虞禮第八
喪服第九
特牲饋食禮第十
少牢饋食禮第十二
有司第十二
士喪禮第十三
既夕第十四
聘禮第十五
公食大夫禮第十六
觐禮第十七
右小戴篇第
士冠禮第一
士昬禮第二
士相見禮第三
鄉飲酒禮第四
鄉射禮第五
燕禮第六
大射儀第七
聘禮第八
公食大夫禮第九
觐禮第十
喪禮第十一
士喪禮第十二
既夕第十三
士虞禮第十四
特牲饋食禮第十五
少牢饋食禮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
右劉向别録篇第鄭康成從之即今傳本是也朱子着儀禮經傳通觧以家鄉學邦國王朝禮為次士冠士昬屬家禮士相見鄉飲鄉射屬鄉禮【于士相見禮出其見君數條入學禮臣禮篇】燕大射聘公食屬邦國禮觐屬王朝禮未卒業門人黃勉齋氏續之以喪服士喪【複既夕禮名士喪禮下】士虞入喪禮特牲少牢有司入祭禮此通觧之篇第也雖其篇目時有増益創造而先後之次無改于其舊讀者不察遂謂此十七篇之次似出于制禮者所定而不可易則過也案周禮大宗伯所掌五禮曰吉禮特牲少牢有司是也曰兇禮喪服士喪既夕士虞是也曰賔禮士相見聘觐是也曰軍禮阙曰嘉禮冠昬鄉飲鄉射燕大射公食是也若以是次之則與鄭本固不能無異矣記雲夫禮始于冠本于昬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所言之序亦複不同今以鄭本相傳已久未敢輙為改易附識于此以俟知者
儀禮集編卷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