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之即為加璧,明矣。

    」亦通。

     【有客三章,章四句。

    】 武 于皇武王,無競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無韻。

    ○賦也。

     小序謂「奏大武」,是。

    即名大武,亦名象武。

    墨子曰:「武王因先王之樂,命曰象武。

    」凡禮記諸篇所雲「下管象」,或雲「下管象武」,即此詩也。

    謂之「象」者,象其武也。

    詳見維清篇。

    又明堂位雲:「升歌清廟,下管象,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

    」或疑象自象、大武自大武。

    按管為吹,或吹或舞,皆此詩也。

    以其武,又或雲象舞「象舞」,疑當作「象武」。

    焉。

    此周公作。

    左宣十二年,楚莊王曰:「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

    」是也。

     集傳曰:「春秋傳以此詩為武王所作,則篇内已有武王之谥,而其說誤矣。

    」按傳雲「武王克商作」,未嘗雲自作,豈可以辭害意!又曰「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首章」,以「卒」作「首」,尤夢夢。

    自誤如此,而反泥「作」之一字謂前人誤,何耶或因左傳雲「卒章」,遂分上二句為一章,下五句為一章者,又非也。

    「卒章」「章」,原誤「意」,今改。

    即卒句,猶之此間疑有誤文。

    不可以辭害意也。

     【武一章,七句。

    】 闵予小子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本韻。

    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本韻。

    止。

    于乎皇王,繼序思不忘!本韻。

    ○賦也。

     小序謂「嗣王朝于廟」,然不言何時。

    何玄子引殷大白副墨曰「武王既喪而祔主于廟」,似為得之。

    蓋以首三句為方在喪之辭,曰「嬛嬛在疚」也。

    鄭氏曰:「除武王之喪,将始即政,朝于廟也。

    」集傳本之,曰:「成王免喪,始朝于先王之廟而作此詩。

    」按首二句必非除喪之辭。

     【闵予小子一章,十一句。

    】 訪落 訪、予、落、止,率、時、 昭、考、于。

    乎。

    悠。

    哉。

    朕。

    未。

    有。

    艾。

    !将。

    予。

    就。

    之。

    繼。

    猶。

    判。

    渙。

    [評]多少宛轉曲折。

    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

    紹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無韻。

    ○賦也。

     此成王既除喪,将始即政而朝于廟,以咨群臣之詩。

    集傳曰:「成王既朝于廟,因作此詩以道延訪群臣之意。

    」何玄子曰:「此詩雖對群臣而作,以延訪發端,而意止屬望昭考;至小毖篇始道其延訪群臣之意耳。

    」如此讀詩,細甚。

     【訪落一章,十二句。

    】 敬之 敬。

    之。

    敬。

    之。

    天、維、顯、思,命、不、易、哉、![評]直起,妙。

    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

    本韻。

    ○賦也。

    下同。

    維予小子,不聰敬止。

    本韻。

    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

    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本韻。

     此群臣答訪落之意而成王又答之也。

    小序謂「群臣進戒嗣王」,隻說得上半。

    集傳于上章雲「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于下章雲「此乃自為答之之言」。

    愚向者,亦不敢以一詩硬作兩人語,惟此篇則宛肖。

    上章先以「敬之」直陳,意甚警切,下皆規戒之辭,下章則純乎成王語,故敢定為此說。

    今皆以為成王,謂甚既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又述其自答之言,豈不迂而且拙乎!且凡頌詩豈必王者自作,大抵皆臣工述之耳。

    「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此三百篇言「學」之始。

     【敬之二章,章六句。

    】 小毖 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峰,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本韻。

    拚飛維鳥。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

    本韻。

    ○賦而比也。

    [評]憤懑、蟠郁,發為古奧之辭;偏取草蟲等作喻,以見姿緻,尤奇。

     小序謂「嗣王求助」,集傳謂「亦訪落之意」,皆近混。

    此為成王既誅管、蔡之後,自懲以求助群臣之詩。

     「莫予荓螫,自求辛螯」,猶雲「莫予毒也已」。

    古文「莫予」、「莫我」之類,皆倒提「予」、「我」字以便文耳。

    「莫我肯德」,言無肯德于我;「莫予荓蜂」,言無荓蜂于我。

    此嚴氏說,甚明。

    「自求辛螫」,猶言「自己求之」也。

    「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毛傳雲「桃蟲,鹪也」。

    本爾雅。

    又雲「鳥之始小而終大者」。

    郭璞曰「鹪●小鳥而生鵰、鸮」。

    陸玑曰「俗語,『鹪鹩生鵰』」。

    按,鹪鹩雖小鳥,亦鳥也,安得以蟲名且莊子謂所栖不過一枝,不雲桃枝也。

    爾雅之說已自難信,而郭璞複實之以生鵰、鹗之說,幾曾見鹪鹩生子為鵰、鹗來其附會更何疑!若鹪鹩生子為鵰、鹗,不知鹪鹩又何物所生乎且詩第雲「鳥」,不雲大鳥也。

    今為彼說,以「桃蟲」為小鳥,勢必以「鳥」為大鳥,增添語字以就己說,可乎!總之,若使桃蟲為鳥,詩決不又雲「拚飛維鳥」矣。

    蓋謂蟲之小物忽變而為飛鳥,以喻武庚其始甚微,而臣服後乃鸱張也。

    詩緝載張氏曰「猶言『向為鼠,後為虎』,不必謂桃蟲化為鳥也」。

    其見與予合。

     【小毖一章,八句。

    】 載芟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

    主。

    、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