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乃性定而肥,故特薦之」,此釋「潛」之義。

    今又引月令季春薦鲔之說,則魚是時已不潛矣,與詩意違,謬四。

     集傳直錄月令之文以釋詩,謬。

    竊取序意,若示與序别者,尤陋。

     【潛一章,六句。

    】 雝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

    相維辟公,上「雝」。

    天子穆穆。

    本韻。

    ○賦也。

    下同。

     于薦廣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上「牡」。

    綏于孝子。

    本韻。

     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燕及皇天,本韻。

    上「人」。

    克昌厥後。

    本韻。

     綏我眉壽,介以繁祉。

    既、右、烈、考,本韻。

    上「壽」。

    亦、右、文、母、本韻。

    ○此詩每句有韻,甚奇。

    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有」韻;而二、四兩章,皆先「有」韻,後「紙」韻。

    前後相關,音調纏綿缭繞,尤為奇變。

     小序謂「禘大祖」,謬。

    周之大祖,後稷也。

    據禮「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

    後稷所自出為喾,詩無及于喾、稷,前人已辨之。

    今按篇末曰「烈考、文母」,于禘義尤萬裡。

     此武王祭文王徹時之樂歌。

    孔子曰「以雍徹」,可證。

    集傳亦援論語,而又引周禮鐘師「及徹,率學士而歌徹」之文,頗為蛇足。

    此詩徹時用,豈名「徹」乎!周禮之妄也。

     [三章]蘇氏曰,「周人以諱事神,文王名昌,而此詩曰『克昌厥後』,何也曰,周之所謂諱,不以其名号之耳,不遂廢其文也」。

    愚按,或謂周公始定諱,武王時尚未有此,亦一說。

     [四章]「烈考」亦文王,集傳是。

    毛傳謂武王,嚴氏主之。

    「烈考」、「文母」,明相對偶,子豈可與母對而且居母上耶!右為尊,故謂其神在右,猶雲「如在其上」也。

    毛傳訓「助」,于此處難通。

     【雝四章,章四句。

    】 載見 載見辟王,曰求厥章。

    龍、旗、陽、陽,和、鈴、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率見昭考,以孝以享。

    本韻。

    此八句惟一句出韻,餘皆一韻 。

    漢柏梁詩本此。

    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烈文辟公,綏以多福,俾緝熙于純嘏。

    本韻,上「祜」。

    「以介眉壽」下,凡三句一韻,秦功德碑本此。

    ○賦也。

     小序謂「諸侯始見乎武王廟」。

    按,當雲成王朝諸侯,始來助祭乎武王廟之詩也。

    詩首「載」字,毛、鄭皆訓 「始」。

    合之詩中「率見昭考」之句,則「載」之訓「始」無疑。

    集傳訓「則」,不知何謂;又曰,「發語辭」,夫既訓「則」,「則」不當雲「發語辭」矣。

    若為虛字之「則」,則乃承接之辭,豈可作發語用也!「鞗革」,辔首也。

    「有鸧」,毛傳謂「有法度」,鄭謂「金飾貌」,其謂金飾貌者,韓奕「鞗革、金厄」,蓋依像金厄而言也;集傳謂「聲和」,蓋本商頌「八鸾鸧鸧」而言也。

    當于後二說中求之。

     【載見一章,十四句。

    】 有客 有。

    客。

    有。

    客。

    亦。

    白。

    其。

    馬。

    [評]起得翩然。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本韻。

    ○賦也。

    下同。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馬、無韻。

     薄言追之,左右綏之。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本韻。

     小序謂「微子來見祖廟」,向來從之。

    惟鄒肇敏曰:「愚以為箕子也。

    書載武王十三祀,王訪于箕子乃陳洪範。

    此詩之作,其因來朝而見廟乎『淫威、降福』,亦即就箕疇中『向用五福,威用六極』,遂用其意,言前之非常之兇禍,今當酬以莫大之福飨,蓋祝之也。

    」此說甚新。

    以「威、福」合洪範,尤巧而确,存之。

    蓋謂微子則當為成王之朝,謂箕子則當為武王之朝,故此說與序說皆可通。

    鄒又駁序曰:「微子在武王之世,既不為周也羇,又不為周也客,何緣來見祖廟乎」此說則非矣。

    上所謂謂微子,則當為成王之朝是也,何曾必謂武王之朝乎! [一章]「有萋有且,敦琢其旅」,鄒肇敏曰:「『有萋有且』,薦其笾豆也。

    『敦琢』為玉,『旅』為陳,蓋來朝之享禮,所謂『旅币無方』也。

    禮器「禮器」,原作「禮記」,以下文引「郊特性」,同在禮記中,故改。

    雲:『笾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

    内金,示和也。

    束帛加璧,尊德也。

    龜為前列,先知也。

    金次之,見情也原作「内金示和見情也」,脫十八字,今補。

    丹、漆、絲、纩、竹、箭,與衆共财也。

    其餘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緻遠物也。

    』郊特牲曰:『旅币無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節遠、迩之期也。

    龜為前列,先知也。

    以鐘次之,以和居參之也。

    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束帛加璧,往德也以此觀之,『萋且、敦琢』之義曉然矣。

    又按巷伯『萋兮斐兮』,韓奕原脫「奕」字,今補。

    『笾豆有且』,皆可互證,何以作『敬慎』解棫樸『追琢其章』,豈『選擇』之謂乎!」按鄒釋此二句詩,可謂發千古之蒙矣。

    何玄子因鄒言巷伯「萋斐」,遂謂「『萋』當作『緀』,『且』即『笾豆有且』之且。

    且乃薦帛之具,薦緀于且,故曰『有萋有且』。

    禮器言諸侯助祭之事,郊特牲言諸侯朝享之事,而皆言束帛加璧之禮,則此詩言『有萋有且』之即為束帛,『敦琢其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