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無先公集傳謂祀大王,詩中何以又有文王皆非也。
季明德曰:「竊意此蓋祀岐山之樂歌。
按易升卦六四爻曰『王用「用」,原誤「周」,今改。
享于岐山』,則周本有岐山之祭。
」此說可存。
鄒肇敏本之為說曰「天子為百神主。
岐山王氣攸锺,豈容無祭;祭豈容無樂章。
不言及王季者,以所重在岐山,故止挈首、尾二君言之也。
」又為之核實如此。
「徂」,沈括筆談改作「岨」。
妄改經文,以就我解,最為武斷。
集傳從之,何也王伯厚曰:「筆談引朱浮傳作『彼岨者岐』。
今按後漢書朱浮傳無此語。
西南夷傳,朱輔上疏曰『彼徂者岐,有夷之行』。
注雲『徂,往也』。
蓋誤以朱輔為朱浮,亦非『岨』字。
」 【天作一章,七句。
】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無韻。
○賦也。
[評]通首密練。
小序謂「郊祀天、地」,妄也。
詩言天者多矣,何獨此為郊祀天、地乎郊祀天、地,不但于成王無與,即武王亦非配天者,而言「二後」,何耶漢儒惑其說,宋儒且引此詩以為合祀之證,其經術之疏謬可知矣。
此詩「成王」,自是為王之成王。
國語叔向曰:「道成王之德,及武王能明文昭、定武烈。
」此一證也。
賈誼新書曰:「後,王也。
二後,文王、武王也。
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孫也。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既,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莅民,故稱『昊天』焉。
」此一證也。
楊雄謂「康王之時,頌聲「聲」,原誤「誇」,今改。
作于下」班因謂「成、康沒而頌聲寝」「寝」,原誤「寖」,今改。
此一證也。
然則毛、鄭輩必以「成王」作「成其王」解,固泥于凡頌皆為成王時周公作耳。
【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
】 我将 我将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本韻。
、之儀式型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本韻。
、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此三句無韻。
或雲,此詩以三「之」字為韻。
○賦也。
小序謂「祀文王于明堂」,本孝經「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蓋當時有此說雲。
「将」,奉也,養也。
「将」貼「羊」;「享」貼「牛」。
大牢以牛為主,故言「享」。
位以右為尊,故曰「右之」。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亦主天言。
先為不敢必之辭,後乃既必之之辭,故先惟言「右」,後言「右飨」。
集傳以「既右飨」屬文王言,此本鄭氏。
然鄭以「右」訓「助」,故可如此解;今集傳既訓「右」為「尊」,「右」亦不訓「尊」,蓋以右為尊耳。
然則天右文王,又右,不可通矣。
「右」之不依訓「助」者,如「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不得訓助也。
【我将一章,十句。
】 時邁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無韻;下同。
○賦也;下同。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幹、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此武王克商後,告祭柴望、朝會之樂歌,周公所作也。
宣十二年左傳曰「昔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幹戈』。
故知為武王克商後作。
國語稱周文王之頌曰「載戢幹戈」,故知周公作。
此武王初定天下,始作巡守。
集傳舉周禮「周制,十有二年,王巡守殷國」。
無論周禮僞書不足據,即曰周禮據稱周公所定,然則武王時已有之乎!亦為閑文矣。
「幹戈、弓矢」,武也。
「懿德」,文也。
三句有偃武修文意。
「時」,是也。
「夏」,大也。
鄭氏曰「陳其功于是,大而歌之」此得古文之意。
集傳以「夏」訓「中國」,未然。
周禮:「鐘師,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 夏」。
予通論曰,「九夏即襲左傳『肆夏』及『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而附會為說。
以三作九。
『肆夏』,襲左傳、禮記諸篇。
『王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俱杜撰。
『祴夏』,襲燕禮『賓醉而出,奏陔;陔作』,以『陔』作『祴』,取音近;『夏 』,襲大射儀『公入,』:其二『夏』字皆增。
計九夏惟一肆夏,餘杜撰者六,又本非『夏』名而妄加者二,則周禮『九夏』可置而弗道矣。
惟左傳雲『金奏肆夏之三』,國語雲『夫先樂,金奏肆夏、繁、遏、渠』,玉藻雲『行以肆夏』,郊特牲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又雲『大夫之奏肆夏,自趙文子始也』,儀禮大射、燕禮皆雲『奏肆夏』,則
季明德曰:「竊意此蓋祀岐山之樂歌。
按易升卦六四爻曰『王用「用」,原誤「周」,今改。
享于岐山』,則周本有岐山之祭。
」此說可存。
鄒肇敏本之為說曰「天子為百神主。
岐山王氣攸锺,豈容無祭;祭豈容無樂章。
不言及王季者,以所重在岐山,故止挈首、尾二君言之也。
」又為之核實如此。
「徂」,沈括筆談改作「岨」。
妄改經文,以就我解,最為武斷。
集傳從之,何也王伯厚曰:「筆談引朱浮傳作『彼岨者岐』。
今按後漢書朱浮傳無此語。
西南夷傳,朱輔上疏曰『彼徂者岐,有夷之行』。
注雲『徂,往也』。
蓋誤以朱輔為朱浮,亦非『岨』字。
」 【天作一章,七句。
】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無韻。
○賦也。
[評]通首密練。
小序謂「郊祀天、地」,妄也。
詩言天者多矣,何獨此為郊祀天、地乎郊祀天、地,不但于成王無與,即武王亦非配天者,而言「二後」,何耶漢儒惑其說,宋儒且引此詩以為合祀之證,其經術之疏謬可知矣。
此詩「成王」,自是為王之成王。
國語叔向曰:「道成王之德,及武王能明文昭、定武烈。
」此一證也。
賈誼新書曰:「後,王也。
二後,文王、武王也。
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孫也。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既,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莅民,故稱『昊天』焉。
」此一證也。
楊雄謂「康王之時,頌聲「聲」,原誤「誇」,今改。
作于下」班因謂「成、康沒而頌聲寝」「寝」,原誤「寖」,今改。
此一證也。
然則毛、鄭輩必以「成王」作「成其王」解,固泥于凡頌皆為成王時周公作耳。
【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
】 我将 我将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本韻。
、之儀式型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本韻。
、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此三句無韻。
或雲,此詩以三「之」字為韻。
○賦也。
小序謂「祀文王于明堂」,本孝經「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蓋當時有此說雲。
「将」,奉也,養也。
「将」貼「羊」;「享」貼「牛」。
大牢以牛為主,故言「享」。
位以右為尊,故曰「右之」。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亦主天言。
先為不敢必之辭,後乃既必之之辭,故先惟言「右」,後言「右飨」。
集傳以「既右飨」屬文王言,此本鄭氏。
然鄭以「右」訓「助」,故可如此解;今集傳既訓「右」為「尊」,「右」亦不訓「尊」,蓋以右為尊耳。
然則天右文王,又右,不可通矣。
「右」之不依訓「助」者,如「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不得訓助也。
【我将一章,十句。
】 時邁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無韻;下同。
○賦也;下同。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幹、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此武王克商後,告祭柴望、朝會之樂歌,周公所作也。
宣十二年左傳曰「昔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幹戈』。
故知為武王克商後作。
國語稱周文王之頌曰「載戢幹戈」,故知周公作。
此武王初定天下,始作巡守。
集傳舉周禮「周制,十有二年,王巡守殷國」。
無論周禮僞書不足據,即曰周禮據稱周公所定,然則武王時已有之乎!亦為閑文矣。
「幹戈、弓矢」,武也。
「懿德」,文也。
三句有偃武修文意。
「時」,是也。
「夏」,大也。
鄭氏曰「陳其功于是,大而歌之」此得古文之意。
集傳以「夏」訓「中國」,未然。
周禮:「鐘師,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 夏」。
予通論曰,「九夏即襲左傳『肆夏』及『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而附會為說。
以三作九。
『肆夏』,襲左傳、禮記諸篇。
『王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俱杜撰。
『祴夏』,襲燕禮『賓醉而出,奏陔;陔作』,以『陔』作『祴』,取音近;『夏 』,襲大射儀『公入,』:其二『夏』字皆增。
計九夏惟一肆夏,餘杜撰者六,又本非『夏』名而妄加者二,則周禮『九夏』可置而弗道矣。
惟左傳雲『金奏肆夏之三』,國語雲『夫先樂,金奏肆夏、繁、遏、渠』,玉藻雲『行以肆夏』,郊特牲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又雲『大夫之奏肆夏,自趙文子始也』,儀禮大射、燕禮皆雲『奏肆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