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評]起得莊重有體。

    有、倬、其、道,韓、侯、受、命、王親命之,「缵戎祖考,無廢朕命!本韻。

    夙夜匪懈,虔共爾位!本韻。

    朕命不易。

    幹不庭方,以佐戎辟」。

    本韻。

    ○賦也。

    下同。

     四牡奕奕,孔修且張。

    韓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王錫韓侯,淑、旗、綏、章,簟、茀、錯、衡,本韻。

    玄、衮、赤、舄,鈎、膺、镂、钖,鞹、鞃,淺、幭,鞗、革、金、厄、本韻。

    [評]古人已善用前文。

     韓侯出祖,出宿于屠。

    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其、殽、維、何、炰、鮮魚。

    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其、贈、維、何、乘馬、路車。

    笾豆有且,侯、氏、燕、胥、本韻。

     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評]忽入「取妻」一段,絕有姿态;然正有關系,為王甥,為國戚,是極大事。

    韓、侯、迎、止,于、蹶、之、裡、本韻。

    百、兩、彭、彭,八、鸾、锵、锵,不、顯、其、光、本韻。

    諸、娣、從、之,祈、祈、如、雲、韓、侯、顧、之,爛、其、盈、門、本韻。

    [評]「百兩」以上親迎,以下入門。

     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本韻。

    孔、樂、韓、土,川、澤、籲、籲,鲂、鱮、甫、甫,鹿、鹿、噳、噳,有、熊、有、罴,有、貓、有、虎、[評]因取妻及擇于韓,見韓士之美,仍歸封國本旨,其聯絡脫卸處幾于無迹可尋。

    慶、既、令、居,韓、姞、燕、譽、[評]對「侯氏燕胥」。

    ○本韻。

     溥彼韓城,燕師所完。

    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

    本韻。

    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

    實墉實壑,實畝實籍。

    本韻。

    獻、其、貔、皮,赤、豹、黃、罴、本韻。

    [評]歸貢賦作收,有體。

     小序謂「伊吉甫美宣王也,能錫命諸侯」。

    集傳謂「韓侯初立來朝,始受王命而歸,詩人作此以送之」。

    按序但謂宣王,涉泛。

    且謂能錫命諸侯,按「錫命」之語已見于詩,不必更标舉為宣王誇大也。

    惟謂尹吉甫作,筆意差近;但未見其必然。

    集傳駁其未有據,然則亦非全無據耳。

    此韓侯初立,入觐宣王,遣其歸國,顯父餞之,詩人美之之作。

     [一章]封韓侯,從韓地言起;言韓地,從「梁山」言起;言梁山,歸功于「禹甸」起:法律森然,亦仿信南山篇起法也。

    毛傳曰,「禹治梁山,除水災;宣王平大亂,命諸侯」,以宣王配禹,如此說詩,固矣!嚴氏則是毛傳而惟以孔疏「美韓侯複禹之功」語為非,亦固。

    傳、箋及疏之失可勝駁耶!「王親命之」以下,命辭也。

    「不庭」,左傳曰「以王命讨不庭」,本此。

    常武「徐方來庭」,「來庭」,「不庭」之反。

    「戎」,汝也。

     [三章]「屠」、「杜」,古通用。

    晉有杜蒯,亦作「屠蒯」。

    漢志注雲:「古杜伯國,漢宣帝葬其地,因曰杜陵,在長安南五十裡。

    」 [四章]「汾王之甥」,指韓姞;或謂指蹶父,大謬:然則蹶父之父固尚帝女也。

    「韓侯顧之,爛其盈門」,韓侯之門也。

    此言禦車入門時。

    詩由親迎言起,以至于歸,首尾周匝;而不言若何于歸,但從「韓侯顧之」上見筆意在隐躍之間,殊妙。

    予方賞之,适閱嚴氏曰:「出妻于蹶父之門,韓侯回顧而視之,增「回」字,可笑。

    見其鮮明粲爛,盈滿于蹶父之門也。

    」兩點「蹶父之門」,唯恐人不知然。

    使詩隻有親迎,脫卻于歸一節,不覺索然。

     [五章]為擇而言。

    「靡國不到」,此詩人襯貼之辭,不必實然。

     [六章]集傳曰:「韓初封時,召公為司空,王命以其衆為築此城,如召伯營謝,山甫城齊。

    」按韓為燕之屬國,召公統之,故命以築韓,非以其為司空也。

    然則召伯、山甫亦司空耶 詩中宣王冊命韓侯,韓侯入觐天子,韓侯取天子甥女為國戚,皆絕大事。

    如此詩不入大雅,而必标曰「美宣王」,然後入大雅耶! 【韓奕六章,章十二句。

    】 江漢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本韻。

    [評]倒字句,下同。

    既出我車,既設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本韻。

    ○賦也。

    下同。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

    經營四方,告成于王。

    本韻。

    四方既平,王國庶定。

    時靡有争,王心載甯。

    本韻。

     江、漢之浒,王命△召虎,[評]在江、漢一命。

    「式辟四方,徹我疆土。

    本韻。

    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本韻。

    于疆于理。

    至、于、南、海、本韻。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

    [評]在江、漢再命。

    文、武受命,召公維翰。

    本韻。

    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本韻。

    [評]起下章。

     「厘爾圭瓒,秬鬯一卣。

    起二句無韻。

    [評]王命在岐周。

    告、于、文、人、,錫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萬年!」「命」字通韻;餘本韻。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

    本韻。

    矢、其、文、德,洽、此、四、國、本韻。

     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夷,詩人美之之作。

    按,此篇平淮夷;下篇平徐國,亦夷也。

    據詩所稱為說,自允。

    集傳必以此篇為平淮南之夷,下篇為平淮北之夷。

    雖徐本近淮,然如其說,則二篇人但知有淮而不知有徐矣,所以來後人之指摘也。

    鄒肇敏曰:「江漢明言伐淮夷,常武明言征徐國,何必取南、北為目!常武雲『淮浦』、『淮濆』,指所經曆之地,未嘗指淮夷也。

    」 劉汝桢曰,「宣王淮上之役,武功告成也。

    蓋六月北伐,首事四夷,采之南征次之,故曰『征伐玁狁,蠻荊來威』,此其證也。

    蠻荊既平,乃伐淮夷,故常武、江漢二篇,一是自将伐徐,一是命将伐淮,二師想一時并發,王将本國之六師,而穆公則征兵江、漢以行者也。

    何也夷在淮之南、北,勢相犄角,假令穆公先平淮,則還兵北伐亦易易耳,何必侈言于王之親行假令王既北伐定徐,則淮夷之膽已破,穆公此行如發蒙耳,何必張大其功而寵異若此哉故伐淮伐徐,以兩詩考之,知其必并發也」。

    此說可存。

     [五章]「文人」,自指文王。

    毛傳但訓為「文德之人」,非。

    集傳曰,「文人,先祖之有文德者也,謂文王也」,為說雜而複,亦非。

     【江漢六章,章八句。

    】 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

    「戎」韻,餘本韻。

    既敬既戒,惠此南國!」本韻。

    ○賦也。

    下同。

     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

    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處,三、事、就、緒、本韻。

     赫赫業業,有嚴天子。

    王舒保作,本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