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之說,以通篇皆作「求賢」解,因以「豈弟君子」為指賢者,非矣。
「豈弟君子」從來指王,不應此篇獨指賢者。
且如是,則章章贊美賢臣,豈對君赓歌之體況「四方為則」、「四方為綱」豈贊臣語耶嚴氏更為鑿說,謂「周公有『明農』之請,将釋天下之重負以聽王之所自為。
康公慮周公歸政之後,成王涉曆尚淺,任用非人,故作卷阿之詩,反複歌,欲以動悟成王」,因以每章「豈弟君子」鑿實為指「賢」。
噫,何其武斷也! [二章]「彌」,釋文「益也」。
「彌爾性」,謂充足其性,使無虧間也;不可解作「終命」,亦不可說入理障。
「先公」似指文、武,當曰「先王」,抑亦可互稱與 [七章]集傳雲:「鄭氏以為『因時鳳凰至,故以為喻』,理或然也」。
又雲,「既曰『君子』,又曰『天子』,猶曰『王于出征,以佐天子』雲爾。
」皆是。
[九章]鳳凰之鳴在于高岡,梧桐之生亦在高岡,适當朝陽,而鳳凰栖止其上,喻賢人适彙集于朝甯之地;志一時之極盛也;其意不盡。
又于梧桐申之以「菶菶萋妻」,鳳凰申之以「雝雝喈喈」,皆镂空之筆,不着色相,斯為至文。
山向東為「朝陽」,向西為「夕陽」,詩意本是高岡朝陽,梧桐生其上,而鳳凰栖于梧桐之上鳴焉;今鳳凰言「高岡」,梧桐言r1原作「梧桐生朝陽」,體會語氣,「生」常作「言」,今改。
「朝陽」,互見也。
解者不知,見詩是鳳凰鳴高岡,梧桐生朝陽,則鳳凰、梧桐兩不相屬;雖漫引莊子「鳳凰非梧桐不栖」之言,而究不知所合一也。
于是鄭氏以「鳳凰鳴高岡」喻賢者居高位,則于「梧桐」更無着落,隻得以之喻君;且以「朝陽」為溫仁之氣,亦喻君德。
解者至今從之,豈不鑿而謬乎!嚴氏則以為喻太平之時。
未見「梧桐」可喻太平也!毛傳曰:「梧桐不生山岡,太平而後生朝陽。
」幾曾見梧桐不生山岡,又必太平而後生朝陽且其語持兩端,亦模糊。
「萋萋」,不特盛貌,有栖止之義。
[十章]末章言王朝雖多吉士,猶恐野有遺賢,欲王多盛其車馬以待之也。
此餘意。
集傳曰「承上章之興也」。
以上章為興,以此章為所興之事,謬甚!且止既以為比矣,此又以為興,亦舛。
又以「菶菶萋萋」興君子之車馬,「雝雝喈喈」興衆多而閑習,更不可解。
「不多」貼「矢詩」言,雖童稚亦知。
集傳雲「意若曰『是以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矣』」,并不可解。
【卷阿十章,六章章五句;四章章六句。
】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無、縱、詭、随,以謹無良。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柔遠、能迩,以定我王。
本韻。
○賦也。
下同。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
無縱詭随,以謹怓。
式遏寇虐,無俾民憂。
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無縱詭随,以謹罔極。
式遏寇虐,無俾作慝。
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洩。
無縱詭随,以謹醜厲。
式遏寇虐,無俾正敗。
戎、雖、小、子,而、式、弘、大、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
無縱詭随,以謹缱。
绻。
式遏寇虐,無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本韻。
小序謂「召穆公刺厲王」。
集傳謂「乃同列相戒之辭」,亦是;但雲「同列相戒」,稍寬泛。
今合兩家之說,當雲「召穆公刺厲王用事小人以戒王也」。
[一章]開口說「民勞」,便已凄楚。
「汔可小康」,亦安于時運而不敢過望之辭。
曰「可」者,又見唯此時為可,他日恐将不及也;亦危之之辭。
王所用之人,必陰為詭随以惑上意,而實為寇虐以害生民,戒以無縱之而式遏之;每章皆提唱此二句,則其意最重乎此可知也。
各章上八句皆一意,而以承接見變換;唯末二句則每章各出一義,此則正告之,望之以遠大也。
[二章]末二句,姑誘之以勉其終也。
[三章]末二句,教之以近君子也。
[四章]末二句,深責之也。
[五章]「缱绻」字妙。
小人之固結其君,君之留戀此小人,被二字描摹殆盡。
末二句言王雖愛女而我用大谏之,述作此詩之旨也。
【民勞五章,章十句。
】 闆 上、帝、闆闆,下、民、卒瘅!出話不然,為猶不遠。
靡聖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谏!本韻。
○賦也。
下同。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本韻。
天、之、方、蹶,無、然、洩、洩、本韻。
辭、之、輯、矣,民、之、洽、本韻。
矣、辭、之、怿、矣,民、之、莫、本韻。
矣。
[評]此詩多用正言,極文章變化之妙。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
我即爾謀,聽我嚣嚣。
我言唯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刍、荛、」。
本韻。
天之方虐,無然谑谑。
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匪我言耄,爾用憂谑。
多、将、熇、熇,不、可、救、藥、本韻。
天、之、方、懠,無、為、誇、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屍。
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
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
本韻。
天。
之。
牖。
民。
[評]正言。
如。
埙。
如。
篪。
[評]取喻奇。
如。
璋。
如。
圭。
如。
取。
如。
攜。
[評]空喻一句。
○本韻。
攜、無、曰、益,牖、民、孔、易
「豈弟君子」從來指王,不應此篇獨指賢者。
且如是,則章章贊美賢臣,豈對君赓歌之體況「四方為則」、「四方為綱」豈贊臣語耶嚴氏更為鑿說,謂「周公有『明農』之請,将釋天下之重負以聽王之所自為。
康公慮周公歸政之後,成王涉曆尚淺,任用非人,故作卷阿之詩,反複歌,欲以動悟成王」,因以每章「豈弟君子」鑿實為指「賢」。
噫,何其武斷也! [二章]「彌」,釋文「益也」。
「彌爾性」,謂充足其性,使無虧間也;不可解作「終命」,亦不可說入理障。
「先公」似指文、武,當曰「先王」,抑亦可互稱與 [七章]集傳雲:「鄭氏以為『因時鳳凰至,故以為喻』,理或然也」。
又雲,「既曰『君子』,又曰『天子』,猶曰『王于出征,以佐天子』雲爾。
」皆是。
[九章]鳳凰之鳴在于高岡,梧桐之生亦在高岡,适當朝陽,而鳳凰栖止其上,喻賢人适彙集于朝甯之地;志一時之極盛也;其意不盡。
又于梧桐申之以「菶菶萋妻」,鳳凰申之以「雝雝喈喈」,皆镂空之筆,不着色相,斯為至文。
山向東為「朝陽」,向西為「夕陽」,詩意本是高岡朝陽,梧桐生其上,而鳳凰栖于梧桐之上鳴焉;今鳳凰言「高岡」,梧桐言r1原作「梧桐生朝陽」,體會語氣,「生」常作「言」,今改。
「朝陽」,互見也。
解者不知,見詩是鳳凰鳴高岡,梧桐生朝陽,則鳳凰、梧桐兩不相屬;雖漫引莊子「鳳凰非梧桐不栖」之言,而究不知所合一也。
于是鄭氏以「鳳凰鳴高岡」喻賢者居高位,則于「梧桐」更無着落,隻得以之喻君;且以「朝陽」為溫仁之氣,亦喻君德。
解者至今從之,豈不鑿而謬乎!嚴氏則以為喻太平之時。
未見「梧桐」可喻太平也!毛傳曰:「梧桐不生山岡,太平而後生朝陽。
」幾曾見梧桐不生山岡,又必太平而後生朝陽且其語持兩端,亦模糊。
「萋萋」,不特盛貌,有栖止之義。
[十章]末章言王朝雖多吉士,猶恐野有遺賢,欲王多盛其車馬以待之也。
此餘意。
集傳曰「承上章之興也」。
以上章為興,以此章為所興之事,謬甚!且止既以為比矣,此又以為興,亦舛。
又以「菶菶萋萋」興君子之車馬,「雝雝喈喈」興衆多而閑習,更不可解。
「不多」貼「矢詩」言,雖童稚亦知。
集傳雲「意若曰『是以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矣』」,并不可解。
【卷阿十章,六章章五句;四章章六句。
】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無、縱、詭、随,以謹無良。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柔遠、能迩,以定我王。
本韻。
○賦也。
下同。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
無縱詭随,以謹怓。
式遏寇虐,無俾民憂。
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無縱詭随,以謹罔極。
式遏寇虐,無俾作慝。
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洩。
無縱詭随,以謹醜厲。
式遏寇虐,無俾正敗。
戎、雖、小、子,而、式、弘、大、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
無縱詭随,以謹缱。
绻。
式遏寇虐,無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本韻。
小序謂「召穆公刺厲王」。
集傳謂「乃同列相戒之辭」,亦是;但雲「同列相戒」,稍寬泛。
今合兩家之說,當雲「召穆公刺厲王用事小人以戒王也」。
[一章]開口說「民勞」,便已凄楚。
「汔可小康」,亦安于時運而不敢過望之辭。
曰「可」者,又見唯此時為可,他日恐将不及也;亦危之之辭。
王所用之人,必陰為詭随以惑上意,而實為寇虐以害生民,戒以無縱之而式遏之;每章皆提唱此二句,則其意最重乎此可知也。
各章上八句皆一意,而以承接見變換;唯末二句則每章各出一義,此則正告之,望之以遠大也。
[二章]末二句,姑誘之以勉其終也。
[三章]末二句,教之以近君子也。
[四章]末二句,深責之也。
[五章]「缱绻」字妙。
小人之固結其君,君之留戀此小人,被二字描摹殆盡。
末二句言王雖愛女而我用大谏之,述作此詩之旨也。
【民勞五章,章十句。
】 闆 上、帝、闆闆,下、民、卒瘅!出話不然,為猶不遠。
靡聖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谏!本韻。
○賦也。
下同。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本韻。
天、之、方、蹶,無、然、洩、洩、本韻。
辭、之、輯、矣,民、之、洽、本韻。
矣、辭、之、怿、矣,民、之、莫、本韻。
矣。
[評]此詩多用正言,極文章變化之妙。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
我即爾謀,聽我嚣嚣。
我言唯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刍、荛、」。
本韻。
天之方虐,無然谑谑。
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匪我言耄,爾用憂谑。
多、将、熇、熇,不、可、救、藥、本韻。
天、之、方、懠,無、為、誇、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屍。
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
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
本韻。
天。
之。
牖。
民。
[評]正言。
如。
埙。
如。
篪。
[評]取喻奇。
如。
璋。
如。
圭。
如。
取。
如。
攜。
[評]空喻一句。
○本韻。
攜、無、曰、益,牖、民、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