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跄』,動也。

    『濟濟』,言齊也。

    『筵、幾』,乃供神者。

    『登』,謂登進神之衣服于坐也。

    『依』,神所依也。

    祭統雲『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正此詩義。

    」此說可存。

    「乃造其曹」至末,言與群臣燕飲之事。

    殺豕、酌匏,禮簡不諱,妙。

    「君之宗之」,謂公劉以一身為群臣之君宗也。

    以異姓之臣言,稱「君」;以同姓之臣言,稱「宗」。

    合上四「之」字,皆指群臣言。

     [五章]「單」,盡也,謂三軍盡出于是也。

    古「寓兵于農」之義如此。

    鄭氏謂「單」為「無羨卒」,「丁夫适滿三軍之數」,迂鑿未然。

    「徹」,毛傳訓「治」。

    按井田起于三代,商人行助法,公劉仿而行之,故于此治田為糧,以為國用。

    助法,一夫七十畝;公劉想亦同。

    不然,為商之臣敢變商之法乎!其後周公增為百畝之制,因取此詩「徹」之一字以為本朝變更之号焉。

    總之,商、周皆有公田,皆治公畢然後治私,故孟子讀「雨我公田」之詩而謂「雖周亦助也」。

    集傳曰:「一井之田九百畝;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

    周之徹法自此始。

    」其說謬也。

    孟子曰:「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八家各自耕百畝,同出力耕公田百畝,如今之「當官事」是也。

    若謂通力而作,計畝而分,是八家合耕九百畝田,均分其粟為九處,公取其一,八家取其八,則是八家皆公九百畝,非「皆私百畝」矣,更不分「公事」與「私事」矣,不與孟子之文明相反乎!而乃引孟子文于前,何也且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既無公、私之分,又何先、後之别與如其說,九百畝之廣地安能一鼓而齊作其中勤惰、作止,誰為之察多寡衡量,誰為之分适以長其争端,又安能相友助而親睦乎!必不可行也!論語「哀公問于有若」章注亦同,其混謬如此。

    餘詳論語通論。

     [六章]「爰衆爰有」以下,嚴氏曰:「其所續而來者愈多愈有,于是或有夾皇澗而在澗兩邊以居者,或有溯過澗而開門向水以居者。

    既而來止之旅日以益密,皇澗、過澗之旁不足以容之,于是又就芮水之外而居之。

    」沈無回曰:「末章處新附民也。

    新附之民,公劉作館以居之。

    将治其宮室,于是先涉渭水取厲、鍛;既定其止居,乃疆其田、裡。

    其相率而來者遂日衆而日有也」。

    舊作「總其始、終」,不勝重複矣。

     【公劉六章,章十句。

    】 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饎。

    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本韻。

    ○興也。

    下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

    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本韻。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

    豈弟君子,民之攸塈。

    本韻。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未有以見其必然。

    大序謂「皇天親有德,飨有道也」,依仿左隐三年「周、鄭交質」中語,益鄙淺。

     詩之取興,多有微微相關者,不必執泥求之。

    集傳曰:「言遠酌彼行潦,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尚可饎;況豈弟之君子,豈不為民之父母乎!」隻此意亦足。

    或譏其以行潦比君子為不倫,取蘇氏之說曰:「流潦,水之薄也,然苟挹而注之,則可以饎;言物無不可用者。

    是以君子之于人未嘗有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

    」或又曰:「雖行潦污賤之水,苟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則遂可以饎。

    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

    」按此二說曲合興義,未免迂滞。

    人必有喜其說者,故詳焉。

     【泂酌三章,章五句。

    】 卷阿 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豈弟君子,來遊來歌,與上「阿」。

    以矢其音。

    本韻。

    ○興也。

     伴、奂、爾、遊、矣,優、遊、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本韻。

    矣。

    賦也。

     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

    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本韻。

    矣。

    賦也。

     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

    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本韻。

    矣。

    賦也。

     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本韻。

    ○賦也。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本韻。

    ○賦也。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

    維君子使,媚、于、天、子、本韻。

    ○比而賦也。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藹藹王多吉人。

    維君子命,媚、于、庶、人、[評]媚庶人,妙。

    ○本韻。

    ○比而賦也。

     鳳。

    凰。

    鳴。

    矣。

    于。

    彼。

    高。

    岡。

    梧。

    桐。

    生。

    隔句矣。

    于。

    彼。

    朝。

    陽。

    本韻。

    菶。

    菶。

    萋。

    萋。

    雝。

    雝。

    喈。

    喈。

    本韻[評]一章皆比意,全在空際描寫,甚奇。

    ○比也。

     君子之車,既庶且多。

    君子之馬,既閑且馳。

    矢、詩、不、多,維、以、遂、歌、本韻。

    ○賦也。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未見其必然。

    按書立政曰,「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唯吉士」,與此篇中語意相近,則亦謂周公也。

    或引竹書紀年,以為「成王三十三年,遊于卷阿,召康公從」,政附會此而雲,不足信。

    大序謂「求賢、用吉士」原作「用賢,求吉士」,誤,茲校改。

    無意義,且亦隻說得後半。

    按此篇自七章至十章,始言求賢、用吉士之意。

    首章至六章,皆祝勸王之辭。

    唯五章亦見用賢意;然曰,「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則仍祝勸之辭也。

    自鄭氏切合大序「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