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廟;壬午,猶繹』,是謂在明日也。

    」此「公屍燕飲」是繹祭之事,疏語分别明了,惜乎其未閱耳。

     [一章]嚴氏曰:「渭水東流,先會豐而後會泾;豐水自南而入渭,泾水自西北而入渭。

    文王居豐,在豐水之西,則越豐而後至泾;武王居鎬,在豐水之東,則去泾近矣。

    」按此說則謂武王祭祀之詩。

    唯首章泾是水名,餘俱從泾上推說耳。

    其雲「公屍」者,組绀以上第祀以天子之禮,而不追王其屍;服以先公之服,故稱「公」與 【凫鹥五章,章六句。

    】 假樂 假左傳、中庸作「嘉」。

    樂君子,顯顯令德。

    起二句無韻。

    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本韻。

    之。

    賦也。

    下同。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

    本韻。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本韻。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

    無、怨、無、惡,率、由、群、匹、本韻。

    [評]對上。

    受祿無疆,四方之綱。

    本韻。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本韻。

    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本韻。

     小序謂「嘉成王」,想以「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二語耳。

    然何自而嘉之義亦疏矣。

    集傳謂公屍之所以答凫鹥,又涉武斷。

    何玄子謂贊美武王之德,祭武王之詩;此出時藝作中庸「舜其大孝也與」章以武并舜之習說耳,豈可用于此詩!或是成王之朝,而其所用則不敢強解。

     [三章、四章]集傳雲「此與下章皆稱願其子孫之辭」,絕不可解。

     【假樂四章,章六句。

    】隔此分章從舊本;中庸引此詩首章可證。

    嚴氏分為六章,章四句;季明德分為三章,章八句,皆不必從。

     公劉 笃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本韻。

    ○賦也。

    下同。

     笃公劉,于胥斯原。

    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歎。

    陟。

    則。

    在。

    巘。

    複。

    降。

    在。

    原。

    本韻。

    何。

    以。

    舟。

    之。

    維。

    玉。

    及。

    瑤。

    鞞。

    、琫。

    容。

    刀。

    本韻。

    [評]描摹極有緻态,亦複精彩。

     笃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觀于京。

    本韻。

    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本韻。

     笃公劉,于京斯依。

    跄跄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

    本韻。

    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本韻。

    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之」字為韻。

     笃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本韻。

    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本韻。

     笃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本韻。

    止基乃理,爰衆爰有。

    本韻。

    夾。

    其皇澗,。

    其。

    過。

    澗。

    二「澗」字韻。

    止旅乃。

    密。

    芮。

    鞫。

    之。

    即。

    本韻。

    [評]分明圖畫。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

    按詩無戒辭,召康公亦未有據。

    集傳漫從之,何耶金仁山謂七月及笃公劉皆豳之遺詩,其言曰:「笃公劉下視商頌諸作,同一蹈厲,七月亦然,豈至周、召之時而後有此哉!且周詩固有追述先公之事者,然皆明着其為後人之作。

    生民之詩,述後稷之事也,而終之曰『以迄于今』。

    ●之詩,述古公之事也,而系之以文王之事。

    此皆後人之作也。

    若笃公劉之詩,極道岡阜、佩服、物用、裡居之詳;七月之詩上至天文、氣候,下至草木、昆蟲,其聲音、名物,圖畫所不能及:安有去之七百歲而言情、狀物如此之詳,若身親見之者!又其末無一語追述之意。

    吾是以知決為豳之舊詩也。

    」按此說深為有理。

    然則此詩者固當日豳民公劉之舊詩,而周、召之徒傳之以陳于嗣王與 [一章]毛傳雲,「公劉居于邰;而遭夏人亂,迫逐公劉。

    公劉乃避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焉」,非也。

    不窋以失官而 于戎、狄之間;公劉為不窋之孫,乃自戎、狄處遷,非自邰遷也。

    大王為狄人所侵,遷岐山;公劉自不安于戎、狄之地而遷之,非迫逐也。

    故曰「匪居匪康」。

     [二章]「舟」,毛傳謂「帶」,或謂「佩」,今未詳。

    「維玉及瑤」,言佩玉也。

    「鞞、琫容刀」,言佩刀也。

    「鞞」,刀鞘也;「琫」,刀上玉飾;「珌」,刀下玉飾:小雅「鞞、琫有珌」是也。

    此但言「琫」,不言珌。

    「容刀」,謂鞞之容此刀也。

    毛傳謂「下曰鞞」,混「鞞」為「珌」,非是。

    「珌」又與「?」同,非鞞也,蓋誤以「鞞」作「?」耳。

    集傳解「容刀」為「容飾之刀」,謬。

    又上既解「鞞」為「刀鞘」,又雲「或雲『容刀』謂鞞、琫之中容此刀耳」,琫為刀上玉飾,何能容刀,尤謬。

    總于諸字之義全未清楚耳。

     [三章]「百泉」,嚴氏曰「泉,水也。

    今地理家言衆水所聚為得水也」。

    曹氏據杜佑雲:「百泉在漢為朝那縣,屬安定郡;在唐為百泉縣,屬平涼郡;當是其地因詩『百泉』而得名。

    」何玄子曰:「不窋竄于西戎,其地即今慶陽府是也,有不窋城,又有不窋冢。

    春秋時為義渠戎國。

    厥後公劉往遷于豳,蓋道慶陽,經平涼而後達于今西安府之邠州。

    邠州乃泾流所經;而百泉則入于泾水,自平涼而來者也。

    故詩人之。

    舊說但謂公劉自邰遷豳,而百泉遂茫然不知其處矣。

    」 [四章]何玄子曰:「京即上章『京』字。

    入既依乎此,則宗廟之禮亦依乎此矣。

    故營建甫畢,即是舉遷廟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