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詩經通論卷十三 新安首源姚際恒着 大雅 說見小雅 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本韻。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本韻。

    ○賦也。

    下同。

    [評]每四句承上語作轉韻,委委屬屬,連成一片,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本此。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

    本韻。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本韻。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

    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本韻。

    王、國、克、生,維周之桢;濟濟多士,文王以甯。

    本韻。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孫子。

    本韻。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本韻。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将于京。

    本韻。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

    王之荩臣,無念爾祖!本韻。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本韻。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評]此以第二句承上第三句,奇變。

    宜鑒于殷,駿命不易!本韻。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

    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通韻。

    上。

    天。

    之。

    載。

    無。

    聲。

    無。

    臭。

    [評]奇語。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本韻。

    [評]須知此語一更不可作轉。

     小序謂「文王受命作周」,非也。

    文王未嘗為王,無受命之說。

    僞武成曰:「文王……誕膺天命,……惟九年,大統未集」,正與此同,皆誣文王也。

    呂覽引此詩,以為周公作,近之。

    集傳因以為「戒成王」,則亦可以想見爾。

     [一章]「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有天下以後之辭,雖原本于文王,不可泥為命文王耳。

    「不顯」,「不」字,楊慎、陸深皆作「丕」,謂古字通,從之;後放此。

    丕,說文「大也」。

     [二章]「亹」,爾雅訓「勉」,毛傳亦雲「亹亹,勉也」。

    集傳雲「勉強之貌」,增「強」字,非。

    又雲「文王非有所勉也,純亦不已,而人見其若有所勉耳」。

    既不以為勉,如何又加「強」字耶按聖人豈無勉功中庸雲「不勉而中」,非是。

    集傳乃為此斡旋之說,豈信中庸,不信周公乎集傳亦謂周公作也。

    「不顯亦世」,倒句法。

     [三章]此章單承「凡周之士」言,而歸美于文王也。

     [四章]嚴氏曰:「侯,維也。

    服,釋文雲『事也,用也』,言服行其職也。

    」舊說以「侯」為「君」,謂為君于周九服之中。

    此解「侯于周服」則順,解「侯服于周」則不通。

     [五章]「王之荩臣」,承上「殷士」言,謂「此殷士今皆為王所進用之臣,豈得無念爾祖文王之德乎!」義自明順。

    集傳曰:「于是呼王之荩臣而告之曰:『得無念爾祖文王之德乎!』蓋以戒王而不敢斥言,猶所謂『敢告仆夫』雲爾。

    」其自為迂拙如此! [六章]言殷「克配上帝」,與上「永言配命」對照,更覺可畏。

    所以宜鑒殷而知大命之難得也。

     [七章]「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非寫天事微妙,無聲氣可尋,若是,亦何關于正旨哉!正言其可畏也。

    予庸言錄雲:「天畀人以是日,聽人之為善為惡,可畏哉!」正此意。

     【文王七章,章八句。

    】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難忱斯,不易維王。

    天位殷适,使不挾四方。

    本韻。

    ○賦也。

    下同。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本韻。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本韻。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載,天。

    作。

    之。

    合。

    本韻。

    [評]佳語。

    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本韻。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

    本韻。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本韻。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評]總上二句。

    缵女維莘,長子維行,笃生武生。

    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本韻。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于牧野,維予侯興。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本韻。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騵彭彭。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本韻。

     此叙周家二母以及文王、武王之事,亦所以告成王與毛稚黃「稚黃」原作「維黃」,今改。

    曰:「大明頌二母而末及尚父,邑姜已在其中,蓋芝本、醴源,文詞之妙,所謂意而筆不到耳。

    」 [一章]「挾」,猶持也。

    集傳訓「有」,非。

     [二章]「摯仲氏任」,鄒肇敏曰:「漢儒謂禮惟嫁長女,餘皆為媵,自殷以前皆然;然則摯任非耶」此說良是。

    「來嫁于周」二句,集傳雲「『嫔于京』疊言,以釋上句之意,猶曰『厘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

    按,書曰「降」,言其下嫁也;曰「嫔」,言其成婦也;曰「沩汭」,詳其地名也;曰「虞」,詳其國名也。

    此詩正與之同。

    「來嫁」,始嫁也;「嫔」,成婦也;「周」,國名也;本地名,為國。

    「京」,京師之地也。

    古人立言悉有文理,其層次毫忽不苟;乃皆誤以詩、書為疊言,胡文理淺事尚不之知而談經耶!「身」,毛傳曰「重平聲。

    也」。

    鄭氏曰「重,謂懷孕也。

    」孔氏曰「以身中複有一身,故言『重』」。

    古人解析字義,其精如此。

    集傳但曰「身,懷孕也」,甚粗。

     [三章]「方國」,為方百裡之國。

    孟子曰「文王猶方百裡起」r1「猶」原誤「由」,「裡」字原脫,今補正。

    R是也。

    鄭氏謂「四方來附之國」,向來從之,非。

     [五章]「俔」,未詳。

    韓詩作「磬」。

    說文雲「谕也」。

    孔氏曰「如今俗語譬喻物曰『磬作』然也」。

    集傳雲「俔,磬也」,「俔」不訓「磬」。

    又引說文雲「俔,譬也」,字亦誤。

    「妹」,少女之稱。

    女将歸,故易卦名歸妹。

    「天妹」,尊稱之也,猶王曰「天王」之義。

    「造舟為梁」,當時适有此事,故詩及之。

    爾雅雲「天子造舟,諸侯維舟」雲雲,而毛傳用之,恐涉附會。

     [六章]「于周于京,缵女維莘」連讀。

    「于周于京」總第二章大任「來嫁于周,曰嫔于京」言之,謂得缵大任之業者其女維莘也。

    「缵」字略斷,「女維莘」倒字法也。

     [七章]「維予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