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北。
流。
浸、彼、稻、田、[評]三比。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本韻。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評]四比。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本韻。
鼓、鐘、于、宮,聲、聞、于、外、[評]五比。
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本韻。
有、鹙、在、梁、有、鶴、在、林、[評]六比。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本韻。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評]七比。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本韻。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評]八比。
之子之遠,俾我疧「疧」,原作「●」,今校改。
本韻。
兮。
小序謂「刺幽王」,大序謂「周人為之作是詩」,集傳以為申後作。
按此詩情景凄涼,造語真率,以為申後作自可。
郝仲輿曰:「愚幼受朱傳,疑申後能為白華之忠厚,胡不能戢父兄之逆謀宜臼能為小弁之親愛,胡乃預骊山之大惡讀古序,始知二詩托刺,故序不可易也。
」何玄子駁之曰:「骊山之事,不可舉以責申後。
申後被廢,未必大歸。
又幽王遇弒事在十一年,距廢後時蓋已九載。
此時申後存亡亦未可知。
鄒肇敏謂『觀「于宮」、「于外」、「在梁」、「在林」之,當時或廢處深宮;其賦白華,亦如後世之賦長門耳』。
此論為允。
」愚按,郝氏佞序,最屬可恨,故錄何氏之駁于此,俾人無惑焉。
[一章]凡詩興、比之義,大抵不能盡詳。
如「白華」、「白茅」,舊解皆以為白華喻後,白茅喻妾。
按,白者取潔白之義,白華、白茅何所分焉比意不楚。
集傳謂「二物至微,猶必相須為用,何之子之遠而俾我獨耶」又象以比夫、婦益疏。
愚意,「白華」、「白茅」皆以比己之潔;「菅兮」、「束兮」者所以狀華與茅之用也。
且下章總言「白雲」露此二物,更可見。
[二章]華、茅已白矣,又有英英之白雲而露之,使其滋養生長,又以比王無恩澤于我,不如白雲也。
[五章]「鼓鐘于宮」,即所見以喻之。
[六章]此則以「鹙」比妾,以「鶴」自比也。
[七章]此則以「鴛、鴦」比己與王也。
[八章]「有扁斯石」二句,言此扁石為人踐履,何其甚卑,見其不可以卑為尊也。
集傳雲:「有扁然而卑之石,則履之者亦卑矣。
如妾之賤,則寵之者亦賤矣。
」此類悍妒之婦罵夫,古人必無此語意。
此詩八章,凡八比,甚奇。
【白華八章,章四句。
】 ●蠻 ●蠻黃鳥,止于丘阿。
道之雲遠,我、勞、如、何、!本韻。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本韻。
之、興也。
下同。
●蠻黃鳥,止于丘隅。
豈敢憚行,畏不能趨。
本韻。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蠻黃鳥,止于丘側。
豈敢憚行,畏不能極。
本韻。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小序謂「刺亂」,無刺意。
集傳謂「此微賤勞苦而思有所托者,為鳥言以自比也」。
謂禽鳥亦有教、誨及後車之事,豈真誤讀大學「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而以此詩為鳥言耶可歎也!此疑王命大夫求賢,大夫為此詩。
五「之」字,自我而言。
「飲、食、教、誨」,言平日教養之事。
先言「飲、食」,後言「教、誨」者,先養後教也。
「命後車載之」者,稱王之命也。
又按,舊解謂「大臣出使,小臣為介,依托于卿大夫,而望其飲、食、教、誨,後車以載」,然于末二句「命」字「謂」字不合;且意志卑陋,以飲食為先,奚足錄焉! 【●蠻三章,章八句。
】 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嘗本韻。
之。
賦也。
下同。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酌言獻本韻。
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本韻。
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本韻。
之。
小序謂「大夫刺幽王」。
按詩中「君子有酒」句與他篇同;而下三章言「獻」、「酢」、「」,主賓之禮悉具,毫無刺意。
毛、鄭謂「庶人」之禮,則篇中明雲「君子」矣。
集傳第混雲「燕飲之詩」,亦隻得如此說;但必以「瓠葉」、「兔首」為薄物,未免執泥古人之意,後人豈知,或偶舉二物為言,無不可耳。
【瓠葉四章,章四句。
】 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武人東征,不遑朝本韻。
矣。
賦也。
下同。
漸漸之石,維其卒矣。
山川悠遠,曷其沒矣。
武人東征,不遑出本韻。
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評]用事奇峭。
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遑他本韻。
矣。
将士東征,勞苦自歎之詩。
小序謂「刺幽王」,亦無據。
[一章]「不遑朝」,猶「不能晨夜」之意。
[三章]集傳引張子曰:「豕之負塗曳泥,其常性也。
今其足皆白,衆與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
」此正指既雨後為言也。
乃集傳又曰「豕涉波,月離畢,将雨之驗也」,何居侄炳曰,「将雨、既雨,諸說紛如,總因泥下『離畢』之義,認為苦雨;與鹳鳴蟻垤之說同一可哂。
愚謂出師日久,三年六月,不知幾曆雨旸,武人何沾沾以此為苦若東山零雨,特就歸途所遇而言,不可以彼例此也。
豕性或喜群聚卑濕之所有之;若謂喜雨至于遊泳波漣,鮮不『載胥及溺』矣。
蓋二者皆以不得其所為興:豕性負塗而今涉波,月行中道而今離畢;武人有家室而今東征,是以行役久病,不遑他事。
兩兩相況,意直捷而味深隽。
」此說甚佳,存之。
【漸漸之石三章,章六句。
】 苕之華 苕之華,芸其黃矣。
心之憂矣,維其傷本韻。
矣!興也。
下同。
苕之華,其葉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本韻。
[評]悲極。
牂。
羊。
墳。
首。
;三。
星。
在。
罶。
人、可、以、食,鮮、可、以、飽、!本韻。
[評]尤刻鑿,匪夷所思。
此遭時饑亂之作,深悲其不幸而生此時也;與兔爰略同。
[三章]「牂羊」二句,但覺其奇妙,然不能深得其解。
毛傳曰:「『牂羊墳首』,言無是道也。
『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集傳曰:「羊瘠則首大。
罶中無雨而水靜,但見三星之光而已。
言饑馑之餘,百物雕耗如此」。
按,二說似皆非确義;然集傳較近。
【苕之華三章,章四句。
】 何草不黃 何
北。
流。
浸、彼、稻、田、[評]三比。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本韻。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評]四比。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本韻。
鼓、鐘、于、宮,聲、聞、于、外、[評]五比。
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本韻。
有、鹙、在、梁、有、鶴、在、林、[評]六比。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本韻。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評]七比。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本韻。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評]八比。
之子之遠,俾我疧「疧」,原作「●」,今校改。
本韻。
兮。
小序謂「刺幽王」,大序謂「周人為之作是詩」,集傳以為申後作。
按此詩情景凄涼,造語真率,以為申後作自可。
郝仲輿曰:「愚幼受朱傳,疑申後能為白華之忠厚,胡不能戢父兄之逆謀宜臼能為小弁之親愛,胡乃預骊山之大惡讀古序,始知二詩托刺,故序不可易也。
」何玄子駁之曰:「骊山之事,不可舉以責申後。
申後被廢,未必大歸。
又幽王遇弒事在十一年,距廢後時蓋已九載。
此時申後存亡亦未可知。
鄒肇敏謂『觀「于宮」、「于外」、「在梁」、「在林」之,當時或廢處深宮;其賦白華,亦如後世之賦長門耳』。
此論為允。
」愚按,郝氏佞序,最屬可恨,故錄何氏之駁于此,俾人無惑焉。
[一章]凡詩興、比之義,大抵不能盡詳。
如「白華」、「白茅」,舊解皆以為白華喻後,白茅喻妾。
按,白者取潔白之義,白華、白茅何所分焉比意不楚。
集傳謂「二物至微,猶必相須為用,何之子之遠而俾我獨耶」又象以比夫、婦益疏。
愚意,「白華」、「白茅」皆以比己之潔;「菅兮」、「束兮」者所以狀華與茅之用也。
且下章總言「白雲」露此二物,更可見。
[二章]華、茅已白矣,又有英英之白雲而露之,使其滋養生長,又以比王無恩澤于我,不如白雲也。
[五章]「鼓鐘于宮」,即所見以喻之。
[六章]此則以「鹙」比妾,以「鶴」自比也。
[七章]此則以「鴛、鴦」比己與王也。
[八章]「有扁斯石」二句,言此扁石為人踐履,何其甚卑,見其不可以卑為尊也。
集傳雲:「有扁然而卑之石,則履之者亦卑矣。
如妾之賤,則寵之者亦賤矣。
」此類悍妒之婦罵夫,古人必無此語意。
此詩八章,凡八比,甚奇。
【白華八章,章四句。
】 ●蠻 ●蠻黃鳥,止于丘阿。
道之雲遠,我、勞、如、何、!本韻。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本韻。
之、興也。
下同。
●蠻黃鳥,止于丘隅。
豈敢憚行,畏不能趨。
本韻。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蠻黃鳥,止于丘側。
豈敢憚行,畏不能極。
本韻。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小序謂「刺亂」,無刺意。
集傳謂「此微賤勞苦而思有所托者,為鳥言以自比也」。
謂禽鳥亦有教、誨及後車之事,豈真誤讀大學「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而以此詩為鳥言耶可歎也!此疑王命大夫求賢,大夫為此詩。
五「之」字,自我而言。
「飲、食、教、誨」,言平日教養之事。
先言「飲、食」,後言「教、誨」者,先養後教也。
「命後車載之」者,稱王之命也。
又按,舊解謂「大臣出使,小臣為介,依托于卿大夫,而望其飲、食、教、誨,後車以載」,然于末二句「命」字「謂」字不合;且意志卑陋,以飲食為先,奚足錄焉! 【●蠻三章,章八句。
】 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嘗本韻。
之。
賦也。
下同。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酌言獻本韻。
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本韻。
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本韻。
之。
小序謂「大夫刺幽王」。
按詩中「君子有酒」句與他篇同;而下三章言「獻」、「酢」、「」,主賓之禮悉具,毫無刺意。
毛、鄭謂「庶人」之禮,則篇中明雲「君子」矣。
集傳第混雲「燕飲之詩」,亦隻得如此說;但必以「瓠葉」、「兔首」為薄物,未免執泥古人之意,後人豈知,或偶舉二物為言,無不可耳。
【瓠葉四章,章四句。
】 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武人東征,不遑朝本韻。
矣。
賦也。
下同。
漸漸之石,維其卒矣。
山川悠遠,曷其沒矣。
武人東征,不遑出本韻。
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評]用事奇峭。
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遑他本韻。
矣。
将士東征,勞苦自歎之詩。
小序謂「刺幽王」,亦無據。
[一章]「不遑朝」,猶「不能晨夜」之意。
[三章]集傳引張子曰:「豕之負塗曳泥,其常性也。
今其足皆白,衆與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
」此正指既雨後為言也。
乃集傳又曰「豕涉波,月離畢,将雨之驗也」,何居侄炳曰,「将雨、既雨,諸說紛如,總因泥下『離畢』之義,認為苦雨;與鹳鳴蟻垤之說同一可哂。
愚謂出師日久,三年六月,不知幾曆雨旸,武人何沾沾以此為苦若東山零雨,特就歸途所遇而言,不可以彼例此也。
豕性或喜群聚卑濕之所有之;若謂喜雨至于遊泳波漣,鮮不『載胥及溺』矣。
蓋二者皆以不得其所為興:豕性負塗而今涉波,月行中道而今離畢;武人有家室而今東征,是以行役久病,不遑他事。
兩兩相況,意直捷而味深隽。
」此說甚佳,存之。
【漸漸之石三章,章六句。
】 苕之華 苕之華,芸其黃矣。
心之憂矣,維其傷本韻。
矣!興也。
下同。
苕之華,其葉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本韻。
[評]悲極。
牂。
羊。
墳。
首。
;三。
星。
在。
罶。
人、可、以、食,鮮、可、以、飽、!本韻。
[評]尤刻鑿,匪夷所思。
此遭時饑亂之作,深悲其不幸而生此時也;與兔爰略同。
[三章]「牂羊」二句,但覺其奇妙,然不能深得其解。
毛傳曰:「『牂羊墳首』,言無是道也。
『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集傳曰:「羊瘠則首大。
罶中無雨而水靜,但見三星之光而已。
言饑馑之餘,百物雕耗如此」。
按,二說似皆非确義;然集傳較近。
【苕之華三章,章四句。
】 何草不黃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