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安也。
集傳曰:「上帝,指王也;又不言何主。
『蹈』,當作『神』。
」既從國策諸書,以「蹈」作「神」,又不言出何書。
而又别解「上帝」為「王」,混亂之極。
且言「王甚神」,是贊之,非刺之矣。
「極」,何玄子曰:「『劇』同。
劇者,古以為勞倦之意,晉人所謂『小極』。
」 [二章]「邁」,舊皆訓行,無可議。
集傳訓「過」,曰「求之過其分」,曲解以合大序「不欲朝」之意,故遵序者莫若集傳也。
[三章]「居以兇矜」,舊皆謂居民以兇矜之地。
「矜」,危也,亦無可議。
集傳謂「乃徒然自取兇矜也」;「兇矜,遭兇禍而可憐也」,亦曲解以合序。
【菀柳三章,章六句。
】 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本韻。
○賦也。
下同。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綢。
直。
如。
發。
我不見兮,我心不說!本韻。
彼都人士,充耳琇實。
彼君子女,謂之尹、吉。
我不見兮,我心苑結!本韻。
彼都人士,垂。
帶。
而。
厲。
彼君子女,卷。
發。
如。
虿。
[評]倩句。
我不見兮,言從之邁!本韻。
匪。
伊。
垂。
之。
帶。
則。
有。
餘。
匪。
伊。
卷。
之。
發。
則。
有。
旟。
[評]重加摹寫一層,真有形容不盡之意。
我不見兮,雲何盱本韻。
矣! 小序謂「周人刺衣服無常」,此亦何止衣服乎!此襲禮缁衣為說也。
詩雲「彼都」,明是東周人指西周而言;蓋想舊都人物之盛,傷今不見而作。
[一章]「周」,舊說謂「忠信」,集傳謂「鎬京」。
當從集傳。
[二章]「台笠、缁撮」,季明德曰:「台笠,出田時所戴,以在野言;缁撮,居家時所戴,以在國言。
」如此分疏,亦通。
「君子女」,集傳謂「都人貴家之女」。
據辭義,此章言庶民之家;下三章乃言貴家。
今雖不必如是分疏,然「綢直如發」與「台笠、缁撮」相當,何得以此為貴家耶!「綢直如發」,毛謂「密直如發」;鄭謂「其性情密緻,操行正直,如發之本末無隆殺」,此說是。
如此解,殊有味,正見古人罕譬之妙。
且以「發」喻女,亦本地風光。
此雲「如發」,下以發雲「如虿」,用字分明,安得泥此以為其發乎!又此其發,後又其發,亦複。
又此其發之直,後又其發之曲,亦矛盾。
此言「如發」者,以發之本末而言也;其「卷發」者,以其绾髻也。
孔疏謂其鬓邊短發,未然。
[三章]「尹、吉」,鄭氏曰:「『吉』,讀為『姞』。
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
人見都人之家女,鹹謂之尹氏、姞氏之女,言有禮法。
」按人皆謂尹氏、姞氏之女者,猶詩言「齊姜」、「宋子」,後世言「锺禮、郝法」之類。
其謂周室昏姻之舊姓者,謂周室之人皆與尹、姞舊姓為昏,娶其女也。
李氏何人,乃曰「尹、吉猶晉言王、謝,唐言崔、盧也」,誤認尹氏、姞氏互為昏姻。
集傳載之,可發一哂! [四章]「卷發如虿」,與衛風「領如蝤蛴、螓首、蛾眉」是一例語。
此等語美人,獨讓三百篇後人不能為,亦不敢為也。
【都人士五章,章六句。
】 采綠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
予、發、曲、局,薄、言、歸、沐、本韻。
○賦也。
下同。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五、日、為、期,六、日、不、詹、本韻。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釣,言、綸、之、繩、本韻。
其、釣、維、何、維、鲂、及、鱮、維、鲂、及、鱮,薄、言、觀、者、本韻。
[評]隻承「釣」言,大有言不盡意之妙。
此婦人思其夫之不至,既而叙其室家之樂,不知何取義也。
[一章]「曲局」字妙,與「卷發如虿」迥别。
[二章]「五日為期」二句:「五日」,成言也;「六日」,調笑之意。
言本五日為期,今六日尚不瞻見;隻是過期之意,不必定泥為六日而也。
鄭氏以其不近理,改為「五月、六月」,籲,何其固哉! [四章]單言釣,不言狩。
已從簡言釣,亦隻「維鲂及鱮」一句,上下皆虛衍及過遞語,殆簡而又簡。
【采綠四章,章四句。
】 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勞本韻。
之。
興也。
我、任、我、辇,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本韻。
哉!賦也。
○下同。
我、徒、我、禦,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本韻。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
烈烈征師,召伯成本韻。
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評]快。
召、伯、有、成,王、心、則、甯、本韻。
宣王命召穆公營謝,功成,徒役作此。
集傳謂「徒役南行,行者作此」,語意不明。
如是,則下章何以雲「歸」雲「有成」乎小序謂「刺幽王」,黃東發曰:「詩中明言美召公,而詩序乃以為刺幽王,此類亦何訝晦庵之去序耶!」 此篇與崧高同一事分大、小雅者,此為士役美召伯之作,彼為朝臣美申伯之作;此為短章,彼為大篇也。
嚴氏以此第三章「我師我旅」,及第四章「烈烈征師」為平淮之役,非也。
兩事非一時,豈有士役一詩中兼兩事者且崧高詩亦隻言營謝,不言平淮也。
左傳雲「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則天子之卿與諸侯同,故有師、旅也。
【黍苗五章,章四句。
】 隰桑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本韻。
○興也。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
既見君子,雲何不樂本韻。
○興也。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
既見君子,德音孔膠本韻。
○興也。
心乎愛矣,遐不謂本韻。
矣!中、心、藏、之,何、日、忘、本韻。
之、賦也。
此思見君子之詩,亦不知其何所指也。
何玄子曰:「朱子謂『此喜見君子之詩,詞意大概與菁莪相類』,今細味實有不同者。
菁莪取興自『中阿』而『中沚』,而『中陵』,有離潛向升之象。
此三章但皆曰『隰桑』耳,隰者卑下之地,其非在高明之位可知。
況『其樂如何』,『雲何不樂』,又皆未有是事而假設之語乎!」 【隰桑四章,章四句。
】 白華 白。
華。
菅。
兮。
白。
茅。
束兮。
[評]一比。
之子之遠,俾我獨本韻。
兮。
比而賦也。
下同。
英英白。
雲。
露彼菅。
、茅。
[評]二比。
上二「白」總以「白雲」,妙筆。
天。
步。
艱。
難。
之子不猶。
本韻。
滮。
池
集傳曰:「上帝,指王也;又不言何主。
『蹈』,當作『神』。
」既從國策諸書,以「蹈」作「神」,又不言出何書。
而又别解「上帝」為「王」,混亂之極。
且言「王甚神」,是贊之,非刺之矣。
「極」,何玄子曰:「『劇』同。
劇者,古以為勞倦之意,晉人所謂『小極』。
」 [二章]「邁」,舊皆訓行,無可議。
集傳訓「過」,曰「求之過其分」,曲解以合大序「不欲朝」之意,故遵序者莫若集傳也。
[三章]「居以兇矜」,舊皆謂居民以兇矜之地。
「矜」,危也,亦無可議。
集傳謂「乃徒然自取兇矜也」;「兇矜,遭兇禍而可憐也」,亦曲解以合序。
【菀柳三章,章六句。
】 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本韻。
○賦也。
下同。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綢。
直。
如。
發。
我不見兮,我心不說!本韻。
彼都人士,充耳琇實。
彼君子女,謂之尹、吉。
我不見兮,我心苑結!本韻。
彼都人士,垂。
帶。
而。
厲。
彼君子女,卷。
發。
如。
虿。
[評]倩句。
我不見兮,言從之邁!本韻。
匪。
伊。
垂。
之。
帶。
則。
有。
餘。
匪。
伊。
卷。
之。
發。
則。
有。
旟。
[評]重加摹寫一層,真有形容不盡之意。
我不見兮,雲何盱本韻。
矣! 小序謂「周人刺衣服無常」,此亦何止衣服乎!此襲禮缁衣為說也。
詩雲「彼都」,明是東周人指西周而言;蓋想舊都人物之盛,傷今不見而作。
[一章]「周」,舊說謂「忠信」,集傳謂「鎬京」。
當從集傳。
[二章]「台笠、缁撮」,季明德曰:「台笠,出田時所戴,以在野言;缁撮,居家時所戴,以在國言。
」如此分疏,亦通。
「君子女」,集傳謂「都人貴家之女」。
據辭義,此章言庶民之家;下三章乃言貴家。
今雖不必如是分疏,然「綢直如發」與「台笠、缁撮」相當,何得以此為貴家耶!「綢直如發」,毛謂「密直如發」;鄭謂「其性情密緻,操行正直,如發之本末無隆殺」,此說是。
如此解,殊有味,正見古人罕譬之妙。
且以「發」喻女,亦本地風光。
此雲「如發」,下以發雲「如虿」,用字分明,安得泥此以為其發乎!又此其發,後又其發,亦複。
又此其發之直,後又其發之曲,亦矛盾。
此言「如發」者,以發之本末而言也;其「卷發」者,以其绾髻也。
孔疏謂其鬓邊短發,未然。
[三章]「尹、吉」,鄭氏曰:「『吉』,讀為『姞』。
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
人見都人之家女,鹹謂之尹氏、姞氏之女,言有禮法。
」按人皆謂尹氏、姞氏之女者,猶詩言「齊姜」、「宋子」,後世言「锺禮、郝法」之類。
其謂周室昏姻之舊姓者,謂周室之人皆與尹、姞舊姓為昏,娶其女也。
李氏何人,乃曰「尹、吉猶晉言王、謝,唐言崔、盧也」,誤認尹氏、姞氏互為昏姻。
集傳載之,可發一哂! [四章]「卷發如虿」,與衛風「領如蝤蛴、螓首、蛾眉」是一例語。
此等語美人,獨讓三百篇後人不能為,亦不敢為也。
【都人士五章,章六句。
】 采綠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
予、發、曲、局,薄、言、歸、沐、本韻。
○賦也。
下同。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五、日、為、期,六、日、不、詹、本韻。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釣,言、綸、之、繩、本韻。
其、釣、維、何、維、鲂、及、鱮、維、鲂、及、鱮,薄、言、觀、者、本韻。
[評]隻承「釣」言,大有言不盡意之妙。
此婦人思其夫之不至,既而叙其室家之樂,不知何取義也。
[一章]「曲局」字妙,與「卷發如虿」迥别。
[二章]「五日為期」二句:「五日」,成言也;「六日」,調笑之意。
言本五日為期,今六日尚不瞻見;隻是過期之意,不必定泥為六日而也。
鄭氏以其不近理,改為「五月、六月」,籲,何其固哉! [四章]單言釣,不言狩。
已從簡言釣,亦隻「維鲂及鱮」一句,上下皆虛衍及過遞語,殆簡而又簡。
【采綠四章,章四句。
】 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勞本韻。
之。
興也。
我、任、我、辇,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本韻。
哉!賦也。
○下同。
我、徒、我、禦,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本韻。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
烈烈征師,召伯成本韻。
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評]快。
召、伯、有、成,王、心、則、甯、本韻。
宣王命召穆公營謝,功成,徒役作此。
集傳謂「徒役南行,行者作此」,語意不明。
如是,則下章何以雲「歸」雲「有成」乎小序謂「刺幽王」,黃東發曰:「詩中明言美召公,而詩序乃以為刺幽王,此類亦何訝晦庵之去序耶!」 此篇與崧高同一事分大、小雅者,此為士役美召伯之作,彼為朝臣美申伯之作;此為短章,彼為大篇也。
嚴氏以此第三章「我師我旅」,及第四章「烈烈征師」為平淮之役,非也。
兩事非一時,豈有士役一詩中兼兩事者且崧高詩亦隻言營謝,不言平淮也。
左傳雲「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則天子之卿與諸侯同,故有師、旅也。
【黍苗五章,章四句。
】 隰桑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本韻。
○興也。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
既見君子,雲何不樂本韻。
○興也。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
既見君子,德音孔膠本韻。
○興也。
心乎愛矣,遐不謂本韻。
矣!中、心、藏、之,何、日、忘、本韻。
之、賦也。
此思見君子之詩,亦不知其何所指也。
何玄子曰:「朱子謂『此喜見君子之詩,詞意大概與菁莪相類』,今細味實有不同者。
菁莪取興自『中阿』而『中沚』,而『中陵』,有離潛向升之象。
此三章但皆曰『隰桑』耳,隰者卑下之地,其非在高明之位可知。
況『其樂如何』,『雲何不樂』,又皆未有是事而假設之語乎!」 【隰桑四章,章四句。
】 白華 白。
華。
菅。
兮。
白。
茅。
束兮。
[評]一比。
之子之遠,俾我獨本韻。
兮。
比而賦也。
下同。
英英白。
雲。
露彼菅。
、茅。
[評]二比。
上二「白」總以「白雲」,妙筆。
天。
步。
艱。
難。
之子不猶。
本韻。
滮。
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