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謂其醉言無實,如可使出童羖然。

    此必無之物,甚言其不實也。

    集傳雲「則将罰汝使出童羖矣,設言必無之物以恐之也」。

    既曰必無之物,又烏足以恐之且醉者正以其變易情志,不畏于人,無所恐也;若猶有恐,則不醉矣。

    「三爵不識」二句,謂三爵之禮亦不識,況敢又多飲乎!集傳謂「飲至三爵,已昏然無所記矣」,夫人量有寬、窄,何以知其量止三爵乎醉而失德者多因寬量,飲而不止所緻;若三爵便已昏醉,則亦不能再飲,何由至于失德耶況以「不識」為無所記,更不知欲其記何事也大抵釋詩必須近人情,不可泥于字句之間。

    苟泥于字句以緻不近人情,何貴釋詩哉!古人字句多折拗,不似後人馴順也。

     【賓之初筵五章,章十四句。

    】 魚藻 魚在、在、藻,[評]二「在」字見姿。

    有頒其首。

    王在、在、鎬,隔句。

    豈樂飲酒。

    本韻。

    ○興也。

    下同。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本韻。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評]皆變。

    王在在鎬,有、那、其、居、本韻。

     小序謂「刺幽王」,非。

    阿序者大抵習為曲說,不悉辨也。

    集傳謂「天子燕諸侯,而諸侯美天子之詩」,隻得如此說。

    然雲「在鎬」,其為西周王者固無疑。

    鄒肇敏以為武王飲至。

    何玄子踵之,因以「豈樂」為恺旋之樂,按「豈」,恺同、亦樂也。

    其雲「軍旅作恺樂」,他經未見,唯見于周禮,此僞書,不足信也。

    「恺旋」,疑秦、漢之說,武王時安得有之!必欲以為武王詩,則謂武王初都鎬之作,亦可。

    味二「在」字及「有那其居」句,似有祝其永遠在是而奠安之意;然未敢以為必然也。

     [三章]「那」,語詞,猶晉人雲「阿堵」,俗雲「這個」之類。

    諸解于桑扈篇「受福不那」,「那」字訓「多」,此篇「那」字訓「安」,豈可随文改訓如是乎! 【魚藻三章,章四句。

    】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君子來朝,何錫予本韻。

    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本韻。

    [評]承上作兩疊文法。

    ○興也。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

    本韻。

    君子來朝,言觀其旗。

    通韻。

    其旗淠淠,鸾聲哕哕。

    載骖載驷,君子所屆。

    本韻。

    ○興也。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本韻。

    [評]寫服飾有别緻妙義。

    彼、交、匪、纾,天、子、所、予、本韻。

    樂隻君子,天子命之。

    樂隻君子,福祿申本韻。

    之。

    賦也。

     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樂隻君子,殿天子之邦。

    樂隻君子,萬福攸同。

    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本韻。

    ○興也。

     泛泛楊舟,绋纚維之。

    樂隻君子,天子葵之。

    樂隻君子,福祿膍本韻。

    之。

    優哉遊哉,亦是戾本韻。

    矣。

    興也。

     小序謂「刺幽王」,非。

    集傳謂「天子所以答魚藻」,亦鑿。

    大抵西周盛王,諸侯來朝,加以錫命之詩。

    詩雲「何錫予之」「天子命之」,是也。

     [一章]「雖無予之」、「又何予之」,承上「予之」之文,轉出所與之物。

    解者謂意猶以為薄,是泥其詞而誤也。

    觀「又何予之」句自明。

     [四章]「平平」,韓詩作「便便」,安順義;亦作「辯」。

    毛傳雲「辯治」,未聞。

     【采菽五章,章八句。

    】 角弓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昏姻,無胥遠本韻。

    矣。

    興也。

     爾之遠矣,民胥然本韻。

    矣。

    爾之教矣,民胥效本韻。

    矣。

    賦也。

     此令兄弟,綽綽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本韻。

    ○賦也。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

    本韻。

    ○賦也。

     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後、[評]取喻多奇。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本韻。

    ○比也。

    下同。

     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

    本韻。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本韻。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

    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本韻。

     小序謂「刺幽王」。

    大序謂「不親九族而好讒佞」。

    謂刺幽王,或是因幽王好讒,必以此詩為刺讒矣。

    然詩中無指讒之事。

    首章言兄弟帶昏姻,三章單言兄弟,以兄弟為尤重也。

    何玄子謂「寵任昏姻,疏遠兄弟,故首章謂兄弟、昏姻不宜相遠,下章單言兄弟,不言昏姻」,此為臆解。

    昏姻者指何人乎恐人惑其說,故及之。

     [四章]「民之無良,相怨一方」,「一方」字不必泥。

    「民」通貴、賤而言,即不令之兄弟也;以疏遠之故,相怨于一處而已。

    集傳雲:「相怨者各據其一方耳,若以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使彼己之間交見而無蔽,則豈有相怨者哉!」說詩入理障,宋人之大病也。

     [五章]此言王寵任小人也。

    寵任小人,自然疏遠骨肉。

    「老馬」二句,喻其不勝任也。

    「如食」二句,喻其貪殘也。

     [六章]此承第二章「爾教」、「民效」而言,謂小人如猱;本善升木,又反教之;塗已污矣,又塗附之:是益增其惡矣。

    故正言君子若有徽猷,則小人并屬之而為善矣。

     [七章]雨雪陰凝,喻兄弟疑怨。

    王若加以恩澤,則疑怨可釋,如雨雪見日而消也。

    今乃莫肯以恩澤下遺,其居處猶數數驕慢,何哉集傳引張說,謂「讒言遇明者自止」。

    既以「雨雪」喻讒言,于「莫肯下遺」意不貫,則解之曰「不肯貶下而遺棄之,更益以長慢」,迂折難通。

     【角弓八章,章四句。

    】 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上帝甚蹈,無自昵焉。

    俾予靖之,後予極本韻。

    焉。

    興也。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上帝甚蹈,無自瘵焉。

    俾予靖之,後予邁本韻。

    焉。

    興也。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評]喻得淡,妙。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矜」,通韻,餘本韻。

    ○興而比也。

     小序謂「刺幽王」,或謂厲王。

    大序謂「諸侯皆不欲朝」,集傳從之,非也。

    君雖不淑,臣節宜敦,不朝豈可訓耶!大概是王待諸侯不以禮,諸侯相與憂危之詩。

     [一章]「上帝甚蹈」,戰國策、荀子作「上天甚神」。

    古人引詩類多字句錯互,學者宜從本書,不必言矣;然其解釋則可以依之。

    如以「上帝」為「上天」,則上帝指天也。

    「蹈」,毛傳訓「動」。

    蹈者,足動而履之之謂,故訓動。

    郝仲輿謂猶樂記「發揚蹈厲」之「蹈」,亦可參證。

    謂上帝甚蹈厲,不可自昵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