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省斂也。

    集傳謂「農夫答前篇之意」,誤而又誤。

    且以前篇為公卿,此雲「頌美其上」,何也豈以公卿為「上」乎 [一章]此追叙方春始種而言。

     [二章]爾雅雲「食苗心曰『螟』;食葉『蟘』;食節『賊』;食根『蟊』」。

    按「賊」乃賊害之義,以此押韻;以為蟲名,恐非。

     [三章]何玄子曰:「『渰』,說文『雲雨貌』。

    毛傳專以渰為『雲興貌』,似無據。

    『祈祈』,當指雲言,韓奕之詩曰『祈祈如雲』可證。

    『有渰萋萋』雖兼雲而意專在雨,言随雲之雨萋萋然。

    『興雨祈祈』雖專指雨而意獨在雲,言興雨之雲祈祈然也。

    」按此解特佳。

    因知呂覽、韓詩、漢書「興雨」皆作「興雲」,可不必從矣。

    後人主「興雲」之說者,謂雨宜雲「降」,不得言「興」;不知正謂雲興雨耳。

    「彼有不獲」至末,極形其粟之多也,即上篇「千倉、萬箱」之意,而别以妙筆出之;非謂其有餘而不盡取也,非謂其與、寡共之也,非謂其為不費之惠也,非謂其亦不棄于地也。

    而解者不知,偏以此等為言,且以「粒米狼戾」為反襯語。

    嗟乎,是安可與言詩哉! 【大田四章:二章章八句,二章章九句。

    】 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君子至止,本韻。

    福、祿如茨。

    韎、韐、有、奭,[評]韻。

    以作六師。

    本韻。

    ○賦也。

    下同。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君子至止,見上。

    鞞、琫、有、珌、[評]韻。

    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本韻。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君子至止,見上。

    福、祿既同。

    君子萬年,保其家邦。

    本韻。

    ○每章六句,三句一韻,首、末句協,甚為創格。

     何玄子曰:「紀東遷也。

    按史『周幽王十有一年,申侯與犬戎入寇,弒王于骊山下。

    鄭桓公死之;鄭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

    時晉、衛、秦皆以兵來救,平戎。

    武公收父餘兵,從諸侯東迎故太子宜臼于申,立之,是為平王。

    王以豐、鎬逼近戎狄,乃遷都于洛』。

    此詩正其事也。

    孔氏雲:『王制言「諸侯之世子未賜爵,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此言「韎韐」,故知諸侯子未賜爵命,服士服也。

    』按武公新喪父,故服韎韐。

    左傳謂『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故書有文侯之命,此為鄭武公也。

    」按何氏此說近是。

    洛水既屬東都,韎韐亦自非天子服,故存其說。

    若孔疏本于鄭氏之以禮說詩,未可用也。

     「琫」、「珌」字皆從玉。

    今世有古玉琫玉珌。

    毛傳謂「天子玉琫而珧珌」,說文「珧,蜃甲」,不可用。

     【瞻彼洛矣三章,章六句。

    】 裳裳者華 裳裳者華,其葉湑兮。

    我觏之子,我心寫兮。

    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本韻。

    兮。

    興也。

    下同。

     裳裳者華,芸其黃矣。

    我觏之子,維其有章矣。

    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本韻。

    矣。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

    我觏之子,乘其四駱。

    乘其四駱,六辔沃若。

    本韻。

     左之左之,君子宜、本韻。

    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本韻。

    之、 何玄子亦以此詩為美鄭武公,曰:「詩曰『維其有之,是以似之』,知其賦象賢也。

    終周之世,唯周公之後有魯公,鄭桓之後有鄭武足以當之。

    末章,毛傳曰『左,陽道,朝祀之事;右,陰道,喪戎之事』。

    按老子言『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毛傳本此。

    觀下文單以『維其有之』為言,明是指武公帥師興複之事。

    」此說亦存之。

     一說,「『左之左之』、『右之右之』,承上『六辔沃若』而言。

    兩章宜為一章。

    『或黃或白』,當是『左之』、『右之』之興」。

    亦似有理。

    但謂與上章承接,不必謂共為一章耳。

     【裳裳者華四章,章六句。

    】 桑扈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

    本韻。

    ○興也。

     交交桑扈,有、莺、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

    本韻。

    ○興也。

     之、屏、之翰,百辟為憲。

    本韻。

    不、戢、不、難,受、福、不、那、本韻。

    [評]規。

    ○賦也。

    下同。

     兕。

    觥。

    其。

    觩。

    旨。

    酒。

    思。

    柔。

    [評]妙義。

    彼、交、匪、敖,萬、福、來、求、本韻。

    [評]規。

     此天子飨諸侯之詩。

    左傳成十四「四」原誤作「三」,今校改。

    年:「衛侯飨苦成叔,甯惠子相。

    苦成叔傲;甯子曰:『苦成叔其亡乎古之為飨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

    故詩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彼交匪傲,萬福來求」。

    今夫子傲,取禍之道也。

    』。

    」正解此詩之意。

     按此詩頌不忘規,異于蓼蕭、湛露矣,其在周之上世乎 [一章、二章]「有莺其羽」、「有莺其領」,有如莺之羽與領也。

    古用字多拗折如此。

     [三章]「不戢不難」二句,皆正言之。

    「那」,語辭。

    「受福不那」,猶言不受福也,亦倒字句也。

    下章「萬福來求」,正應此句。

    若以此為「受福豈不多」,下又雲「來求」,義既複,味亦索然矣。

     [四章]兕性剛,好觸,故以其角制為觥飲酒,所以寓鑒戒之意,使人不敢剛而敖也。

    觩,角曲貌。

    故曰,持此兕觥之觩,飲此甘美之酒,當思所以柔和其德性。

    彼交于事者匪敖,則萬福來求矣。

    鄭氏謂「兕觥」為「罰爵」,非也。

    罰爵偶用兕觥,非兕觥為罰爵也。

    「跻彼公堂」,豈亦用罰爵乎!「思」,非語詞。

     【桑扈四章,章四句。

    】 鴛鴦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君子萬年,福祿宜本韻。

    之。

    興也。

    下同。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評]畫。

    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本韻。

     乘馬在廄,摧之秣之。

    君子萬年,福祿艾本韻。

    之。

     乘馬在廄,秣「秣」原作「抹」,今校改。

    之摧之。

    君子萬年,福祿綏本韻。

    之。

     說詩忌鑿,然有可取者。

    何玄子曰:「疑為幽王娶申後而作。

    以白華之詩證之,其第七章曰『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是詩亦有『在梁』二語,詞旨昭然。

    詩人追美其初昏。

    凡詩言『于飛』者六:曰,『黃鳥于飛』,曰『倉庚于飛』,曰『雄雉于飛』,皆單舉一鳥。

    曰『燕燕于飛』,雖重言之,然以比莊姜、戴妫,猶之乎皆雌燕也。

    今解以『燕燕』為一燕,惜何未知。

    曰『鴻、雁于飛』,則以有大、小之異。

    其以雌、雄連言者,惟『鳳、凰于飛』及此『鴛、鴦于飛』耳。

    卷阿鳳、凰,雖不從配匹取義,而左傳載齊懿氏之蔔妻陳敬仲也,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锵锵」』,亦以雄鳳、雌凰之于飛比夫、婦也。

    然則此詩雙舉『鴛、鴦』以興夫、婦,何疑焉!興重『于飛』,不重『畢、羅』。

    『乘馬』二章,皆親迎之事而因以緻其禱頌之意。

    漢廣之詩曰『之子于歸,言秣其馬』,亦同。

    」愚按此說始于鄒肇敏,謂成王初昏;而何氏因以為幽王,較鄒自勝。

    何氏解詩純鑿,似此近理者絕少。

    恐其理于荊榛中,故表而出之。

     自瞻彼洛矣至此篇,小序皆謂「刺幽王」,不辯。

     【鴛鴦四章,章四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