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詩經通論卷十 新安首源姚際恒着 小雅 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于征,劬勞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寡。

    本韻。

    ○比而賦也。

    下同。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本韻。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本韻。

     小序謂「美宣王」。

    謂宣王,亦近是,然美之者何人乎集傳因以為「流民喜而作此詩」,非也。

    「哀此寡」,此者,上之人指民而言,未有自以為「此」者也。

    「之子」明指他人;今以「之子」為流民自相謂,亦不類。

    嚴氏謂「流民美使臣之詩」,然以首章「劬勞」指使臣,下二章「劬勞」自相謂,亦非。

    陳道掌曰:「鹿鳴至此二十餘篇。

    皆朝廷制作;不應忽采民謠一篇雜入其中。

    」其說是也。

     此詩為宣王命使臣安集流民而作;「之子」,指使臣也。

    篇中三「劬勞」皆屬使臣言;末章「謂我劬勞」,亦代使臣「我」也。

    「宣驕」,即「可與圖終,難與慮始」之意。

     「鴻、雁」,皆比意。

    集傳以上二章為興,下一章為比,不可解。

     【鴻雁三章,章六句。

    】 庭燎 夜。

    如。

    何。

    其。

    [評]問夜自妙。

    夜未央。

    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聲将将。

    本韻。

    ○賦也。

    下同。

     夜如何其夜未艾。

    庭燎晰晰。

    君子至止,鸾聲哕哕。

    本韻。

     夜如何其夜鄉晨。

    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

    觀。

    其。

    旗。

    本韻。

    [評]妙旨。

     小序謂「美宣王,因之箴之」,作兩義說。

    其「箴之」之意未明言;詩中亦無見也。

    朱郁儀因謂「此姜後脫簪、珥之時所」,季明德因謂「刺不早朝」,皆規小序「箴之」之說取義,并非。

    程伊川、嚴坦叔因謂「規宣王過勤」,又足哂矣。

     【庭燎三章,章五句。

    】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本韻。

    ○興也。

    下同。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鴥彼飛隼,載飛載揚。

    念彼不迹,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本韻。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

    民之訛言,甯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本韻。

     小序謂「規宣王」;集傳謂「憂亂之」。

    謂規宣王者,以詩中「讒言其興」也;謂憂亂者,詩中「莫肯念亂」也。

    不知作何歸着。

    其餘諸解紛紛,悉屬猜摹,更不能悉詳也。

     【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

    】集傳雲「疑當作三章,章八句;卒章脫前兩句耳」,是。

     鶴鳴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評]通篇皆比意,章法絕奇。

    一比。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本韻。

    [評]二比。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本韻。

    其、下、維、萚、[評]三比。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本韻。

    [評]四比。

    ○比也。

    下同。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本韻。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見上。

    其、下、維、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韻。

    [評]即為錯。

     小序謂「誨宣王」,「誨」字意似近。

    陸農師曰「記曰『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鶴鳴二章,皆比而不賦也,則以誨誘故也」。

    此解「誨」字意也。

    鄭氏謂「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

    求賢之者,通篇亦差可通。

    「鶴鳴」二句,言賢者自有聞也。

    「魚潛」二句,言賢者進退不常也。

    「樂彼」,三句,言用舍位置宜審也。

    「他山」二句,言必藉賢以成君德也。

    至于謂宣王之詩,未有以見其必然。

    序于大雅雲漢、韓奕、崧高、烝民皆謂「美宣王」,于小雅諸篇,或以為「規」,或以為「誨」,何不倫乎! 解此篇最纰缪者,莫過集傳。

    以「鶴鳴」二句言「誠之不可揜」;「魚潛」二句言「理之無定在」;「樂彼」三句言「愛當知其惡」;「他山」二句言「憎當知其善」,又曰「一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後二比雖言用人,亦蒙混。

    且此言用人而上言「誠」言「理」,迥不類。

    蓋其意以第一比合中庸「鬼神之為德」章;第二比合論語「仰之彌高」章;後二比合大學「修身、齊家」章。

    以詩為言理之書,切合大、中、論語,立論腐氣不堪;此說詩之魔也。

    又其小者,曰「鶴身白,頸、尾黑」。

    按鶴兩翼末端黑,非尾黑也。

    彼第見立鶴,未見飛鶴,立者常斂其兩翼,翼末黑毛垂于後,有似乎尾,故誤以為尾黑耳。

    格物者固如是乎陳晦叔經典稽疑已駁之。

     【鶴鳴二章,章九句。

    】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本韻。

    ○賦也。

    下同。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本韻。

     祈、父,亶、不、聰、![評]三呼而責之。

    胡轉予于恤,有、母、之、屍、饔本韻。

    [評]末始露情。

     小序謂「刺宣王」,毛、鄭以戰于千畝而敗之事實之,亦可從。

    何玄子曰:「千畝之戰,諸侯之師皆無恙,而王師受其敗,則以勤王不力故耳,故恨而責之。

    此祈父必侯國之祈父,故其人自稱為王之爪牙。

    若對王朝之大司馬言,則無此文矣。

    」議論是而細。

     【祈父三章,章四句。

    】 白駒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

    絷、之、維、之,以、永、今、朝、[評]始且妙。

    所謂伊、人,于焉逍遙。

    本韻。

    ○賦也。

    下同。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

    絷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于焉嘉客。

    本韻。

     皎皎白駒,贲、然、來、思、[評]變。

    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遊,勉、爾、遁、思、本韻。

    [評]四句四「爾」字,纏綿之音。

     皎。

    皎。

    白。

    駒。

    在。

    彼。

    空。

    谷。

    [評]氣象全變。

    生。

    刍。

    一。

    束。

    [評]言駒。

    其。

    人。

    如。

    玉。

    本韻。

    [評]言人。

    毋。

    金。

    玉。

    爾。

    音。

    而。

    有。

    遐。

    心。

    !本韻。

    [評]曲終之句,益覺纏綿。

     此思賢者之詩。

    小序必謂「刺宣王」,未見其确。

    鄭氏謂「不能留賢」,以合序意;諸家從之。

    觀此詩所以留賢者亦至矣,豈「不能留」乎!或必欲以為刺王,則謂大王欲留之,以見王之不能留,庶可耳。

     [三章]「爾公爾侯」二句,毛傳曰「爾公耶,爾侯耶,何為逸樂無期以反也」,非語氣。

    嚴氏曰:「爾賢者若為公為侯,則将勤勞國事,無有逸豫之期。

    今爾肥遯『優哉遊哉』以自樂,願加保重耳。

    」若是,則反願其不仕矣;亦非。

    蘇氏曰:「子苟來,将待爾以公、侯,其為樂顧豈少哉!」以上「贲然來思」句觀之,近是。

    然語太直率,少含蓄。

    賢者果公、侯可餌,亦不得為賢矣。

    當雲「爾乃公、侯之器,恐不能常守其逸豫;此時慎勉爾之優遊遁思,終以待時耳」,較為宛合。

    若集傳謂「猶言『橫來,大者王,小者侯』也」,以漢高語釋詩,大是笑資。

    宜乎其不識詩人辭意,凡以己語所釋自多不類也。

     [四章]上二句曰「伊人」,猶欲留之之意。

    末章曰「其人」,則其人不可留矣。

    詩之下字皆有眼目如此。

     【白駒四章,章六句。

    】 黃鳥 黃鳥、黃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