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評]又變。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本韻。

    何。

     據「子兮」之詞,是詩人見人成昏而作。

    序謂「國亂,昏姻不得其時」,恐亦臆測。

    如今人賀人作花燭詩,亦無不可也。

     「三」,「參」通。

    毛傳謂「參」,是也。

    王肅謂「十月」,亦是。

    其曰「在天」,統言之;「在隅」,言其方;「在戶」,據人在戶中而言:皆一意也。

    一章「子兮」指女;二章「子兮」合指;三章「子兮」指男。

     【綢缪三章,章六句。

    】 杕杜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

    獨行踽踽。

    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

    本韻。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本韻。

    焉興也。

    下同。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

    獨行??。

    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

    本韻。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此詩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終望兄弟比助之辭。

    言我獨行無偶,豈無他人可共行乎,然終不如我兄弟也。

    使他人而苟如兄弟也,則嗟彼行道之人胡不親比我,而人無兄弟者胡不佽助我乎「行之人」即上「他人」,以見他人莫如我兄弟也,即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

    「嗟行之人」以下意貫至末;兩「胡不」,反問之詞,猶雲行人胡不比我佽我耳。

    「人無兄弟」一句,是夾入成章者,不重,亦不必泥。

    注疏及蘇、嚴二氏解此四句,皆不合,而集傳尤謬。

    其曰:「然豈無他人之可與同行也哉,特以其不如我兄弟,是以不免于踽踽耳。

    于是嗟歎行路之人,何不闵我之獨行而見親,憐我之無兄弟而見助乎」按上既曰「豈無他人可與同行,不如我兄弟」,下又仍望他人闵我憐我,自為乖反,甚可笑。

    且世安有望行路之人而闵憐我者乎若是,則乞人耳。

    又「不如我同父」明是有兄弟人口氣,乃曰「此無兄弟者自傷其孤特」,并謬。

     【杕杜二章,章九句。

    】 羔裘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

    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本韻。

    ○賦也。

    下同。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本韻。

     序謂「刺在位之詩。

    毛傳釋「居居」曰「懷「懷」,原作「壞」,據校改。

    惡不相親比之貌」,釋「究究」曰「猶居居也」。

    爾雅曰「居居,究究,惡也」。

    合二者之言,序說或是。

     【羔裘二章,章四句。

    】 鸨羽 肅肅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本韻。

    ○興也。

    下同。

     肅肅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本韻。

     肅肅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本韻。

     大序謂「晉昭公之後,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父母之詩」。

    今以詩中「王事」二字而信其說。

     【鸨羽三章,章七句。

    】 無衣 豈。

    曰。

    無。

    衣。

    七。

    兮。

    ![評]起得兀突飄忽。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本韻。

    兮、賦也。

    下同。

    [評]二句隻一意,無他襯句,章法亦奇。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本韻。

    兮。

     小序謂「美晉武公」,是美者其詩人美之,傳之于世,人則以為刺耳,正不相妨。

    朱仲晦不喻其意,力诋小序,謂「小序之陋固多,然其颠倒順逆,亂理悖倫,未有如此之甚者」,甚無謂。

    篇中「子兮」指武公,序以為「請命于天子之使」,意以「子」屬「天子之使」也,然增出矣。

    集傳以「子」為武公自指「天子」,謬。

     【無衣二章,章三句。

    】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本韻。

    中心好之,[評]真情。

    曷飲食本韻。

    之興也。

    下同。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噬肯來遊本韻。

    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集傳謂「此人好賢而不足以緻之」,是。

     首二句是興,不必作比解。

     賢者初不望人飲食,而好賢之人則惟思以飲食申其殷勤之意。

    缁衣「改衣、授餐」亦然。

    此真善體人情以為言也。

     【有杕之杜二章,章六句。

    】 葛生 葛生蒙楚,蔓于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本韻。

    ○興也。

     葛生蒙棘,蔓于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本韻。

    ○興也。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本韻。

    ○賦也。

    下同。

     夏。

    之。

    日。

    冬。

    之。

    夜。

    [評]不露思字妙。

    百歲之後,歸于其居。

    本韻。

     冬之夜,夏之日。

    [評]此換句特妙,見時光流轉。

    百歲之後,歸于其室。

    本韻。

     小序謂「刺晉獻公」,是。

    曹氏數獻公二十三年之間凡十一戰,則婦人于夫征役而思之者多矣。

     此詩或謂「思存」,或謂「悼亡」,據思存為是。

    末章「百歲之後」,謂此時不得共處,百歲之後拟同歸于九泉之居,矢其志之守義無他也。

    雲「百歲」者,即偕老之意。

    若夫已死,而自雲「己百歲之後同歸于居」,便非語氣。

     [一章]首二句是興;或以為賦,或以為比,皆非。

    「誰與獨處」,何玄子曰「我其誰與乎但獨處而已」。

    後章仿此。

    各以二字為文,遞轉而下,與易「匪寇,昏媾」句法同。

     [四章]言「夏、冬」者,取時變之大,猶今人言「寒暑疊更,裘葛屢易」也,見其無時不思,此義也。

    雲「日、夜」者,見其無刻不思,此又一義也。

    以「日」屬「夏」,以「夜」屬「冬」,則各以其長者言之,此又一義也。

    末章轉換,亦以見時之轉換,此又一義也。

    詩義之耐人尋繹如此。

     【葛生五章,章四句。

    】 采苓 采、苓,采、苓,首、陽、之、颠、人、之、為、言,苟、亦、無、信、!通韻。

    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本韻。

    ○興也。

    下同。

    [評]通篇以疊詞重句纏綿動聽,而姿态亦複搖曳。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人之為言,苟亦無與!本韻。

    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

    人之為言,苟亦無從!本韻。

    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序謂「刺晉獻公聽讒」,是。

     首二句是興;以為比,非。

     首陽,山名。

    集傳以首陽為「首山之南」,然則下何以雲「首陽之東」乎 【采苓三章,章八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