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必從事力作即從事力作,如伐檀及稼穑、狩獵諸事,庸夫類為之,皆自食其力;君子為此,何以見其賢既有難通,而「河水清且漣猗」一句竟無着落:言君子不仕,伐檀以自給,而置于河幹,可也,何為贊河水耶毛傳雲「若俟河水清且漣」,此仿左傳「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為說,添出「若俟」字,殊非語氣。

    以為比者,蘇氏解。

    謂伐檀宜為車,今河非用車之處,仍隻君子不得進仕之義,與下義不蒙。

    而「河水」一句雖竭力曲解,亦終不合。

     再四思之,此首三句非賦,非比,乃興也。

    興體不必盡與下所合,不可固執求之。

    隻是君子者适見有伐檀為車,用置于河幹,而河水正清且漣猗之時,即所見以為興,而下乃其事也。

     此詩美君子之不素餐,「不稼」四句隻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罵小人,乃反襯「不素餐」之義耳。

    末二句始露其旨。

    若以為「刺貪」,失之矣。

     【伐檀三章,章九句。

    】 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将去女,适彼樂土。

    樂。

    土。

    樂。

    土。

    [評]津津。

    爰得我所。

    本韻。

    ○比而賦也。

    下同。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本韻。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将去女,适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号。

    本韻。

     此詩刺重斂苛政,特為明顯。

     【碩鼠三章,章八句。

    】 唐 蟋蟀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評]感時惜物詩肇端于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本韻。

    ○賦也。

    下同。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本韻。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本韻。

     小序謂「刺晉僖「僖」,原誤「昭」,據校改。

    公。

    集傳謂「民間終歲勞苦之詩」。

    觀詩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盡是細民,乃士大夫之詩也。

     每章八句,上四句一意,下四句一意。

    上四句言及時行樂,下四句又戒無過甚也。

    蘇氏以其前後不類,作君、臣告語之辭,鑿矣。

     【蟋蟀三章,章八句。

    】 山有樞 山有樞,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曳弗婁。

    子有車馬,弗馳弗驅。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本韻。

    ○興也。

    下同。

     山有栲,隰有杻。

    子有庭内,弗灑弗掃。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本韻。

     山有漆,隰有栗。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評]漢魏詩鼻祖。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 ,他人入室!本韻。

     小序謂「刺晉昭公」,無據。

    集傳謂「答前篇之意而解其憂」,亦謬。

    前篇先言及時為樂,後言無過甚;此篇惟言樂而已,何謂答之乎!朱子辨序曰「『宛其死矣』之言,非臣子所得施于君父者」。

    何玄子因以為諸大夫哀昭公之将亡而私相告語之辭。

    解詩若此,豈有定見者耶!季明德謂「刺儉不中禮之詩」,差可通。

    然未有以見其必然也。

     若直依詩詞作及時行樂解,則類曠達者流,未可為訓。

    且其人無子耶若有之,則以子孫為「他人」,是莊子之「委蛻」,佛家之「本空」矣。

    故諸家謂刺時君之敗亡者,意本近是;然無所考,烏得鑿然以為刺某公乎! [三章]「且以永日」,猶雲「盡此一日」也。

    集傳雲「人多憂則覺日短,飲食作樂可以永長此日」,既昧「永日」之義,且人憂則苦日長,樂則嫌日短,嚴氏已譏其反說矣。

     【山有樞三章,章八句。

    】 揚之水 揚之水,白石鑿鑿。

    素衣、朱襮,從子于沃。

    既見君子,雲何不樂!本韻。

    ○比而賦也。

    下同。

     揚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繡,從子于鹄。

    既見君子,雲何不憂!本韻。

     揚之水,白石粼粼。

    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本韻。

    [評]正是告人處。

     大序謂「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将叛而歸沃」。

    嚴氏曰:「将叛者潘父之徒而已,國人拳拳于昭公,無叛心也,彼「彼」,原作「後」,今改。

    序言過矣。

    異時潘父弒昭公,迎桓叔,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敗,還,歸曲沃,皆可以見國人之心矣。

    」嚴氏此說得詩之正意。

    集傳誤從序,故予謂遵序者莫若集傳也。

     [一章]「揚之水」,水之淺而緩者。

    「白石鑿鑿」,喻隐謀之彰露也。

    「子」,指叛者。

    「君子」,指桓叔。

    嚴氏曰:「設言其人,其意謂國中有将與為叛以應曲沃者矣。

    此微詞以洩其謀,欲昭公聞之而戒懼,早為之備也。

    若真欲從沃,則是潘父之黨,必不作此詩以洩漏其事,且自取敗也。

    」 [三章]「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若為國人将叛而作,則為反詩矣,可乎哉! 【揚之水三章:二章章六句,一章四句。

    】 椒聊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碩大無朋。

    本韻。

    椒聊且,遠條本韻。

    且!比而賦也。

    下同。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碩舊本皆作「實」,疑誤,今正之。

    大且笃。

    本韻。

    椒聊且,遠條且! 大序謂「君子見沃之盛強,知其蕃衍盛大,子孫将有晉國焉」。

    觀詩曰「蕃衍」,曰「碩大」,曰「遠」,似指桓公,故無疑也。

     何玄子曰:「『聊』,舊以為語助辭,似非文理。

    愚按,「且」既為語助,「聊」不應更為語助也。

    按爾雅雲『朹,檕梅;朻者,聊』。

    檕梅名朹,其朻者名聊也。

    朻,說文『高木也』。

    聊,即朹之高者。

    」按此說是,則是「椒聊且」歎其枝之高也。

    「遠條且」歎其條之遠也。

     【椒聊二章,章六句。

    】 綢缪 綢缪束薪,三、星、在、天、今。

    夕。

    今。

    夕。

    [評]惝怳。

    見、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

    此。

    良。

    人。

    本韻。

    何。

    !興也。

    下同。

    [評]惝怳。

     綢缪束刍「刍」、「楚」兩字原均誤作「薪」,今改。

    三星在、隅、[評]即在天。

    今夕今夕見此邂、逅、[評]變。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本韻。

    何。

    ! 綢缪束楚「刍」、「楚」兩字原均誤作「薪」,今改。

    三星在、戶、[評]即在天。

    今夕今夕見此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