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王好戰,他國名為合從,實無肯為王出力者,故以兔比他國之卒,以雉自比欤「吪」字從「口」,從「言」之「訛」亦同,小雅「或寝或訛」即此。

    吪,方寤動而有聲也。

    「無吪」,不言之意;「無覺」,不見之意;「無聰」,不聞之意。

    凡人寤則憂,寐則不知,故願熟寐以無聞見。

    奇想奇語,較苕之華「不如無生」自勝多矣。

    集傳句句增出「死」字,大失詩旨,絕不成語。

    此詩不欲為「不如無生」之直率,而集傳偏以「不如無生」意解之,是可笑也! 繻葛之戰以前,周室尚無事;自是而桓、文疊興,霸升王降,天下大亂矣。

    詩人以「我生初、後」為言,此詩史也。

     【兔爰三章,章七句。

    】 葛藟 綿綿葛藟,在河之浒。

    終遠兄弟,謂他人父。

    謂他人父,亦莫我顧!本韻。

    ○興也。

    下同。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

    終遠兄弟,謂他人母。

    謂他人母,亦莫我有!本韻。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

    終、遠、兄、弟。

    謂他人昆。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本韻。

     序必謂「刺平王棄其九族」,甚無據。

    且如鄭氏謂平王以他人之父為父,固覺突然。

    嚴氏為之解曰:「言王終遠我兄弟者,謂父是他人之父乎不然,胡為不顧我也」于「亦」字亦不協。

    不若依集傳作「民去其鄉裡,家族流離失所」解,較可。

     以三章之義例之,則由「父」而「母」,由「母」而「昆」也。

    以三章皆有「終遠兄弟」一語例之,則末章乃直叙,一章、二章因「昆」而先及「父」、「母」也。

     【葛藟三章,章六句。

    】 采葛 彼采葛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本韻。

    兮!興也。

    下同。

     彼采蕭兮。

    一日不見,如三秋本韻。

    兮![評]摘取,佳 彼采艾兮。

    一日不見,如三歲本韻。

    兮! 小序謂「懼讒」,無據。

    且謂「一日不見于君,便如三月以至三歲」,夫人君遠處深宮,而人臣各有職事,不得常見君者亦多矣;必欲日日見君,方免于讒,則人臣之不被讒者幾何!豈為通論。

    集傳謂「淫奔」,尤可恨。

    即謂婦人思夫,亦奚不可,何必淫奔!然終非義之正,當作懷友之詩可也。

     「葛」、「月」,「蕭」、「秋」,「艾」、「歲」,本取協韻。

    而後人解之,謂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蕭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歲」。

    雖詩人之意未必如此,然亦巧合,大有思緻。

    「歲」、「月」,一定字樣,四時而獨言秋,秋風蕭瑟,最易懷人,亦見詩人之善言也。

     【采葛三章,章三句。

    】 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

    豈不爾思,畏子不敢!本韻。

    ○賦也。

    下同。

     大車啍啍,毳衣如璊。

    豈不爾思,畏子不奔!本韻。

     谷。

    則。

    異。

    室。

    死。

    則。

    同。

    穴。

    [評]工語。

    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本韻。

    [評]誓辭之始。

     小序謂「刺周大夫」,大序謂「男女淫奔,故陳古以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頗為迂折。

    且夫婦有别,豈「異室」之謂乎古大夫何為使夫婦異室也集傳謂「周衰,大夫猶能以刑政治其私邑者,故淫奔者畏而歌之」,然于「同穴」之言不可通。

    淫奔苟合之人,死後何人為之同穴哉此目睫之論也。

    季明德謂「棄婦誓死不嫁之詩」,然以「爾」與「子」皆指其夫,思夫自可,何雲「畏而不敢」乎僞傳、說皆以為周人從軍,訊其室家之詩,似可通。

    「爾」,指室家。

    「子」,指主之者。

    「奔」,逃亡也。

     [一章]「大車」,牛車。

    「毳衣」,毛布衣。

     【大車三章,章四句。

    】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來施施。

    本韻。

    ○興也。

    下同。

     丘中有麥,彼留子國。

    彼留子國,将其來食。

    本韻。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本韻。

     小序謂「思賢」,可從。

    愚按,此詩固難解,然「留」字是留住之留;「子嗟」、「子國」,「子」字即下「之子」之「子」,「之子」既非人名,則「子嗟」、「子國」亦必非人名;「嗟」、「國」字隻同助辭,蓋詩人意中必先有「麻」、「麥」字而後以此協其韻也。

    意謂丘園之中有麻、麥、李,彼且留而不出,故望其「來施施」與「來食」,而彼且不棄我,贻我以佩也。

    當時作詩者,婦人、孺子皆有之,故間有趁韻者,此等處正不必強解耳。

    拘儒不知此意,必欲執泥求解,是自惑矣。

    如墉風之「孟弋」、「孟庸」,鄭風之「子充」,亦皆是也。

    如此說詩,千古無敢者。

    然請玩此篇末章「之子」二字,則上二章「子」字可明。

    「子」字既明,則餘字隻為助辭,其非共「子」字為人名亦自可明矣。

    此可為知者道耳。

    毛傳以「留」為姓,以「子嗟」、「子國」為名;「子嗟」為子,「子國」為父,「之子」又為子。

    集傳則不從其姓,從其名;「之子」謂并指二人。

    皆迂折、武斷無理。

    且集傳謂「婦人望其所與私者」,一婦人望二男子來,不知如何行淫法言之大污齒。

     【丘中有麻三章,章四句。

    】 鄭 缁 衣 缁衣之宜兮,敝。

    一字句。

    予又改為本韻。

    兮。

    适子之館兮,還。

    一字句。

    予授子之餐本韻。

    兮。

    賦也。

    下同。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本韻。

    兮。

    适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餐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本韻。

    兮。

    适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餐兮。

     予嘗謂解經以後出而勝,斷為不誣。

    如此詩,序、傳皆謂「國人美武公」;集傳、詩緝皆從之,無異說。

    自季明德始以為「武公好賢之詩」,則「改衣」、「适館」、「授餐」皆合。

    不然,此豈國人所宜施于君上者哉!說不去矣。

    何玄子又以為「武公有功周室,平王愛之而作此詩」,若是,第以其德己也,私也,豈得謂之好賢乎! 「缁衣」下加「敝」字,「适館」下加「還」字,妙有層次,亦使文不排熟。

     【缁衣三章,章四句。

    】當作章六句。

     将仲子 将仲子兮,無踰我裡,無折我樹杞!豈。

    敢。

    愛。

    之。

    [評]宕。

    畏我父母。

    本韻。

    仲。

    可。

    懷。

    也。

    ;[評]宕。

    父母之言,亦可畏本韻。

    也。

    賦也。

    下同。

     将仲子兮,無踰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

    本韻。

    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

    本韻。

    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小序謂「刺莊公」。

    予謂就詩論詩,以意逆志,無論其為鄭事也,淫詩也,其合者吾從之而已。

    今按以此詩言鄭事多不合,以為淫詩則合,吾安能不從之,而故為強解以不合此詩之旨耶!其曰「豈敢愛之」,語氣自承上「折杞」言。

    今以「無踰我裡,無折我樹祀」為比,謂無與我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