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蓋循禮記注之誤。

    「容」、「遂」及「悸」義皆未詳,不敢強解。

     [二章]「韘」,毛傳謂「玦」。

    按士喪禮「纩極二」,大射儀「朱極三」,詩言「拾決」,大抵一物異名。

    上古必以韋為之,故字從韋;後亦用玉。

    今世有傳者,俗名「指機決」,又非所佩之玦也。

    鄭氏謂「沓,所以彄沓手指」,蓋彷佛儀禮為說,然實無沓名也。

    集傳謂「象骨為之」,亦非。

    又既曰「韘,決也」,複引鄭氏曰「沓也」,發明殊混。

    「甲」,毛傳訓「狎」,近之。

     【芄蘭二章,章六句。

    】 河廣 誰謂河廣一。

    葦。

    杭。

    之。

    ![評]奇語。

    誰謂宋遠跂予望本韻。

    之!賦也。

    下同。

     誰謂河廣曾。

    不。

    容。

    刀。

    ![評]奇語。

    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本韻。

     小序謂「宋襄公母歸于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

    鄭氏因謂「襄公即位,夫人思之」。

    嚴氏以其言「河廣」,則是在衛未渡河之先;時宋襄公方為世子,衛之戴、文俱未立也。

    是矣。

     [一章]「杭」,「斻」通,方舟也;後作「航」。

    史秦始皇南遊至錢塘,浙江水惡,乃西百二十裡,從狹「從狹」,原誤作「從峽」,據校史記改。

    中渡,因置餘杭縣。

    「餘杭」,舟名,謂以餘杭渡狹也。

    「餘」,「艅」通。

    左傳「吳國有餘皇」,一作「艅航」。

    隋因餘杭舊名,置杭州,及斻、航本字也。

    一蘆葦可渡,甚言其易,故為奇語。

    或謂河方冰時,布一束之葦,便可履之而渡。

    如此說詩,呆哉!不特「固哉」矣! [二章]「刀」,「舠」通,亦作「刁」、「舠」。

     【河廣二章,章四句。

    】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本韻。

    兮。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本韻。

    ○賦也。

     自。

    伯。

    之。

    東。

    首。

    如。

    飛。

    蓬。

    豈。

    無。

    膏。

    沐。

    誰。

    适。

    為。

    容。

    !本韻。

    ○賦也。

    [評]宛然閨閣中人語。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本韻。

    ○興也。

     焉。

    得。

    谖。

    草。

    [評]奇想。

    言樹之背。

    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本韻。

    ○賦也。

     小序謂「刺時」,混。

    鄭氏曰「衛宣公之時,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桓五年經也」,此說是。

    何也據詩「王」字也。

    不然,衛人何以為王前驅乎「自伯之東」,從王而東也。

    鄭在王國之東。

     [二章]「蓬」,侄炳曰:「集傳雲,『蓬華如柳絮,聚而飛如亂發』。

    按,蓬草叢生,風飛散亂,故以發似之。

    今言『蓬華聚而飛』,甚迂。

    」 [三章]「首疾」,頭痛也,猶言「疾首」。

     [四章]毛傳曰「谖草令人忘憂」,此語鹘突不可解。

    孔氏曰:「『谖』訓為忘,非草名;故傳本其意,謂欲得令人善忘憂之草;不謂『谖』為草名。

    故釋訓雲『谖,忘也』。

    」按孔說是矣,然毛傳之失未詳順,其增「憂」字亦非也。

    考盤「永矢弗谖」,淇奧「終不可谖」,皆訓「忘」。

    詩中本謂欲暫忘思伯之心而不可得,故思焉得能忘之草而植之北堂乎其「憂」字,毛傳添出,不必定謂是忘憂也。

    尤可異者,說文誤以「谖」與「?」即萱。

    同音,遂以谖為草名,因以為忘憂草,則不止于毛氏于「忘」下增「憂」字之失,而直犯孔氏「不謂谖為草名」之戒矣。

    無論谖之非萱,今即以萱言之,一卉耳,何以能令人忘憂即詢之三尺童子而亦不信者,此傳訛之絕可笑者也。

    況萱草是處有之,詩何為言「焉得」焉得者,以其必不可得也。

    惟其必不可得,故下仍接之曰「願言思伯」雲雲,則非實語明矣。

    說文又見「谖」字終不似草,又作「?」,然實無此字也。

    集傳曰「谖草,合歡」。

    按,合歡,木也,又名合棔。

    故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其忘憂之說本于昔人傳訛,若其以「合歡」與「萱草」對,一草、一木,正不誤。

    自鄭漁仲又誤謂「萱草一名合歡」,朱遂仍鄭之誤也。

    又曰「食之令人忘憂」,增「食之」字尤怪誕,不知亦曾食之有驗否因歎以谖為草,誤也;又因而誤以谖草為萱;又因而誤以萱為忘憂草;又因而誤以為食之令人忘憂:古今以來,以誤及誤其稠疊如此。

    若其以為合歡木,則又旁出之誤也。

    集傳既雲「食之令人忘憂」,然則萱草易得,取而食之可也,則于下文接不去;于是曰「然終不忍忘也,是以甯不求此草,而但願言思伯,雖至于心痗而不辭耳」。

    嗟乎,「遁辭知其所窮」,孟子豈欺我哉!是又以誤而及于詩也。

    「背」,堂背也。

    堂面向南,背向北,故背為北堂。

    解者亦從未分析及此。

     【伯兮四章,章四句。

    】 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

    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本韻。

    ○興也。

    下同。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

    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本韻。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

    心之憂矣,之子無服。

    本韻。

     此詩是婦人以夫從役于外,而憂其無衣之作。

    自小序以「刺時」解,悉不可用。

     [一章]「綏綏」,毛傳曰「匹行貌」。

    按,「綏」訓安;「綏綏」,兩相安意。

    其說是。

    集傳曰「獨行求匹之貌」,與毛傳正相反,不知從何取義,可怪甚矣。

    「之子」指人,集傳以為指狐,更可笑。

    且雲「在梁,則可以裳矣」,又不可解。

     【有狐三章,章四句。

    】 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本韻。

    匪、報、也,永、以、為、好、本韻。

    也、!賦也。

    下同。

    [評]綢缪語。

     投我以木、桃,[評]木字因上。

    報之以瓊瑤。

    本韻。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本韻。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小序謂「美齊桓公」;大序謂「齊桓救而封之,遺以車馬、器服焉,衛人思欲厚報之而作是詩」。

    按此說不合者有四。

    衛被狄難,本未嘗滅,而桓公亦不過為之城楚丘及贈以車馬、器服而已;乃以為美桓公之救而封之,一也。

    以是為衛君作與衛文乘齊五子之亂而伐其喪,實為背德,則必不作此詩。

    以為衛人作與衛人,民也,何以力能報齊乎二也。

    既曰桓公救而封之,則為再造之恩;乃僅以果實喻其所投之甚微,豈可謂之美桓公乎三也。

    衛人始終毫末未報齊,而遽自儗以重寶為報,徒以空言妄自矜诩,又不應若是喪心。

    四也。

    或知其不通,以為詩人追思桓公,以諷衛人之背德,益迂。

    且詩中皆綢缪和好之音,絕無諷背德意。

    集傳反之,謂「男女相贈答之辭」。

    然以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 瓜種甚多,古今同然,故此特呼「木瓜」以别之。

    「木桃」、「木李」乃因木瓜而順呼之。

    詩中如此類甚多,不可泥。

    其實桃、李生于木,亦可謂之「木桃」、「木李」也。

    從來人鮮知此意。

    徐氏謂「桃有羊桃,李有雀李,故言木以别」,漫引後世小說異名以證詩;詩人之意果如是乎姚寬謂以木為桃、李,益可笑! 【木瓜三章,章四句。

    原本脫此行,今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