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莊姜養其子,與之相善,故作此詩。
知歸是戴妫者,經雲『先君之思』,則莊公薨矣。
桓公之時,母不當辄歸,雖歸非莊姜所當送歸;明桓公死後,其母見子之殺故歸,莊姜養其子,同傷桓公之死,故泣涕而送之也。
」孔疏此事甚詳,故錄之。
[一章]侄炳識名解曰:「釋鳥曰『燕燕,鳦』。
又漢書童謠雲『燕燕尾涎涎』。
按鳦鳥本名『燕燕』,不名『燕』,以其雙飛往來,遂以雙聲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類,近古之書凡三見而适合,此經及爾雅、漢書是也。
若夫單言『燕』者,乃烏也。
釋鳥曰『燕,白脰烏』,可據。
孔鲋亦謂之『燕烏』。
故以『燕燕』為兩燕及曲為重言之說者,皆非也。
『差池其羽』,專以尾言,燕尾雙歧如剪,故曰『差池』,不必溺兩燕之說。
『遠送于野』,黃實夫曰:『婦人迎送不出門,詩人所謂「送于野」者,不必以禮文求之。
』此說亦通。
若僞說執泥其辭,因謂莊姜為州籲所逐,亦歸,故同出衛野,則杜撰可恨。
」 [二章]侄炳曰:「毛傳曰:『飛而上曰颉,飛而下曰颃。
』按說文『颉,直項也』。
颃,舊說同『亢』,釋鳥曰『鳥嚨也』;何玄子曰『鳥高飛直上,故見其項頸上向也』。
然則此亦當以孤燕言,有引吭高飛之意,如戴妫涕泣而長往也。
毛氏據下章『下上』以釋此,未确。
」 [三章]侄炳曰:「毛傳曰,『飛而上曰下音,飛而下曰下音。
』按『上下』當作『低昂』訓,以音之輕重、疾徐言,猶雲『高下其手』之意,毛傳實泥『上下』字,必從飛論音,亦非也。
或以雙燕飛而上下其音,然則雄雉章亦曰『上下其音』,雄雉一也,豈亦雙乎!」 【燕燕四章,章六句。
】 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甯不我顧!本韻。
○興而比也。
下同。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甯不我報!本韻。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本韻。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本韻。
此篇與下篇皆莊公在時之詩。
大序謂「遭州籲之難」,前人已駁,茲不贅。
[一章]舊解「日、月」為喻君與夫人。
集傳謂「呼日、月而訴之」,甚迂。
[三章]「德音無良」,「音」字不必泥,猶雲「其德不良」耳。
集傳作兩平解,非。
「俾也可忘」,接「有定」言,謂胡能有定乎,則使我可忘其憂矣。
集傳曰:「言何獨使我為可忘者耶」語義晦。
【日月四章,章六句。
】 終風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谑、浪、笑、敖,[評]承笑字。
中心是悼。
本韻。
○比而賦也。
下同。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評]承來字。
悠悠我思。
本韻。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本韻。
曀。
曀。
其。
陰。
[評]承上兩曀字。
虺、虺、其、雷、[評]陪句。
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本韻。
說見上。
[一章]「顧我則笑」,即起下「谑浪笑敖」,意謂其笑也不由于正,乃谑浪笑敖也。
集傳曰:「然亦有顧我而笑之時,但皆出于戲慢之意。
」用「然」字起,又用「但」字轉,絕失語氣。
且貞女豈望夫顧而笑者哉!「惠然肯來」亦起下「莫往莫來」,意謂其來也亦無有定,乃莫往莫來也。
【終風四章,章四句。
】 擊鼓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本韻。
○賦也。
下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本韻。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本韻。
[評]懈散之況可掬。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本韻。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本韻。
于嗟闊。
兮,不我活本韻。
兮!于嗟洵。
兮,[評]陪。
不我信音申,本韻。
兮! 小序謂「怨州籲」。
鄭氏以隐四年州籲伐鄭之事實之。
左傳曰:「衛州籲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鄭,而求寵于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
』宋人許之。
于是陳、蔡方睦于衛,故宋人、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是也。
按此事與經不合者六。
當時以伐鄭為主,經何以不言鄭而言陳、宋一也。
又衛本要宋伐鄭,而陳、蔡亦以睦衛而助之,何為以陳、宋并言,主、客無分二也。
且何以但言陳而遺蔡三也。
未有同陳、宋伐鄭而謂之「平陳與宋者」。
平者,因其亂而平之,即伐也。
若是乃伐陳、宋矣。
四也。
隐四年夏,衛伐鄭,左傳雲「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可謂至速矣。
經何以雲「不我以歸」,及為此「居、處、喪馬」之辭,與死生莫保之歎乎絕不相類,五也。
闵二年,衛懿公為狄所滅,宋立戴公以廬于曹。
漕同。
其後僖十二年左傳曰「諸侯城衛楚丘之郛」。
定之方中詩,文公始徙楚丘,「升虛望楚」。
毛、鄭謂升漕墟,望楚丘。
楚丘與漕不遠,皆在河南。
夫左傳曰「廬」者,野處也,其非城明矣。
州籲之時不獨漕未城,即楚丘亦未城,安得有「城漕」之語乎六也。
鄭氏屈經以就己說,種種不合如此,而千餘年以來,人亦必知其不合,直是無可奈何,隻得且依他說耳。
無怪乎季明德求其說而不得,又以左傳為誤也。
按此乃衛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
舊謂詩下迄陳靈,以陳風之株林為據。
考陳靈公亡于宣公之年,此正宣公時事。
旄丘,黎為狄滅,亦衛穆公時。
春秋宣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
左傳曰:「晉原谷、宋華椒、衛孔遠、曹人同盟于清丘,曰『恤病、讨貳』。
于是卿不書,不實其言也。
」又曰:「宋為盟故,伐陳,衛人救之。
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讨,我則死之』。
」又曰:「君子曰『清丘之盟,惟宋可以免焉』。
」杜注曰:「宋伐陳,衛求之,不讨貳也,故曰『不實』。
其言宋伐陳,讨貳也。
背盟之罪,惟宋可免。
于是晉以衛之救陳讨衛,衛遂殺孔達以求免焉。
」揆此,穆公之背盟争構,師出無名,輕犯大國緻釁,兵端相尋不已,故軍士怨之以作此詩。
因陳、宋之争而平之,故曰「平陳與宋」。
陳、宋在衛之南,故曰「我獨南行」。
其時衛有孫桓子良夫,良夫之子文子林父。
良夫為大夫,忠于國;林父嗣為卿、穆公亡後為定公所惡,出奔。
所雲「孫子仲」者,不知即其父若子否也若城漕之事
莊姜養其子,與之相善,故作此詩。
知歸是戴妫者,經雲『先君之思』,則莊公薨矣。
桓公之時,母不當辄歸,雖歸非莊姜所當送歸;明桓公死後,其母見子之殺故歸,莊姜養其子,同傷桓公之死,故泣涕而送之也。
」孔疏此事甚詳,故錄之。
[一章]侄炳識名解曰:「釋鳥曰『燕燕,鳦』。
又漢書童謠雲『燕燕尾涎涎』。
按鳦鳥本名『燕燕』,不名『燕』,以其雙飛往來,遂以雙聲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類,近古之書凡三見而适合,此經及爾雅、漢書是也。
若夫單言『燕』者,乃烏也。
釋鳥曰『燕,白脰烏』,可據。
孔鲋亦謂之『燕烏』。
故以『燕燕』為兩燕及曲為重言之說者,皆非也。
『差池其羽』,專以尾言,燕尾雙歧如剪,故曰『差池』,不必溺兩燕之說。
『遠送于野』,黃實夫曰:『婦人迎送不出門,詩人所謂「送于野」者,不必以禮文求之。
』此說亦通。
若僞說執泥其辭,因謂莊姜為州籲所逐,亦歸,故同出衛野,則杜撰可恨。
」 [二章]侄炳曰:「毛傳曰:『飛而上曰颉,飛而下曰颃。
』按說文『颉,直項也』。
颃,舊說同『亢』,釋鳥曰『鳥嚨也』;何玄子曰『鳥高飛直上,故見其項頸上向也』。
然則此亦當以孤燕言,有引吭高飛之意,如戴妫涕泣而長往也。
毛氏據下章『下上』以釋此,未确。
」 [三章]侄炳曰:「毛傳曰,『飛而上曰下音,飛而下曰下音。
』按『上下』當作『低昂』訓,以音之輕重、疾徐言,猶雲『高下其手』之意,毛傳實泥『上下』字,必從飛論音,亦非也。
或以雙燕飛而上下其音,然則雄雉章亦曰『上下其音』,雄雉一也,豈亦雙乎!」 【燕燕四章,章六句。
】 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甯不我顧!本韻。
○興而比也。
下同。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甯不我報!本韻。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本韻。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本韻。
此篇與下篇皆莊公在時之詩。
大序謂「遭州籲之難」,前人已駁,茲不贅。
[一章]舊解「日、月」為喻君與夫人。
集傳謂「呼日、月而訴之」,甚迂。
[三章]「德音無良」,「音」字不必泥,猶雲「其德不良」耳。
集傳作兩平解,非。
「俾也可忘」,接「有定」言,謂胡能有定乎,則使我可忘其憂矣。
集傳曰:「言何獨使我為可忘者耶」語義晦。
【日月四章,章六句。
】 終風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谑、浪、笑、敖,[評]承笑字。
中心是悼。
本韻。
○比而賦也。
下同。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評]承來字。
悠悠我思。
本韻。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本韻。
曀。
曀。
其。
陰。
[評]承上兩曀字。
虺、虺、其、雷、[評]陪句。
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本韻。
說見上。
[一章]「顧我則笑」,即起下「谑浪笑敖」,意謂其笑也不由于正,乃谑浪笑敖也。
集傳曰:「然亦有顧我而笑之時,但皆出于戲慢之意。
」用「然」字起,又用「但」字轉,絕失語氣。
且貞女豈望夫顧而笑者哉!「惠然肯來」亦起下「莫往莫來」,意謂其來也亦無有定,乃莫往莫來也。
【終風四章,章四句。
】 擊鼓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本韻。
○賦也。
下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本韻。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本韻。
[評]懈散之況可掬。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本韻。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本韻。
于嗟闊。
兮,不我活本韻。
兮!于嗟洵。
兮,[評]陪。
不我信音申,本韻。
兮! 小序謂「怨州籲」。
鄭氏以隐四年州籲伐鄭之事實之。
左傳曰:「衛州籲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鄭,而求寵于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
』宋人許之。
于是陳、蔡方睦于衛,故宋人、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是也。
按此事與經不合者六。
當時以伐鄭為主,經何以不言鄭而言陳、宋一也。
又衛本要宋伐鄭,而陳、蔡亦以睦衛而助之,何為以陳、宋并言,主、客無分二也。
且何以但言陳而遺蔡三也。
未有同陳、宋伐鄭而謂之「平陳與宋者」。
平者,因其亂而平之,即伐也。
若是乃伐陳、宋矣。
四也。
隐四年夏,衛伐鄭,左傳雲「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可謂至速矣。
經何以雲「不我以歸」,及為此「居、處、喪馬」之辭,與死生莫保之歎乎絕不相類,五也。
闵二年,衛懿公為狄所滅,宋立戴公以廬于曹。
漕同。
其後僖十二年左傳曰「諸侯城衛楚丘之郛」。
定之方中詩,文公始徙楚丘,「升虛望楚」。
毛、鄭謂升漕墟,望楚丘。
楚丘與漕不遠,皆在河南。
夫左傳曰「廬」者,野處也,其非城明矣。
州籲之時不獨漕未城,即楚丘亦未城,安得有「城漕」之語乎六也。
鄭氏屈經以就己說,種種不合如此,而千餘年以來,人亦必知其不合,直是無可奈何,隻得且依他說耳。
無怪乎季明德求其說而不得,又以左傳為誤也。
按此乃衛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
舊謂詩下迄陳靈,以陳風之株林為據。
考陳靈公亡于宣公之年,此正宣公時事。
旄丘,黎為狄滅,亦衛穆公時。
春秋宣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
左傳曰:「晉原谷、宋華椒、衛孔遠、曹人同盟于清丘,曰『恤病、讨貳』。
于是卿不書,不實其言也。
」又曰:「宋為盟故,伐陳,衛人救之。
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讨,我則死之』。
」又曰:「君子曰『清丘之盟,惟宋可以免焉』。
」杜注曰:「宋伐陳,衛求之,不讨貳也,故曰『不實』。
其言宋伐陳,讨貳也。
背盟之罪,惟宋可免。
于是晉以衛之救陳讨衛,衛遂殺孔達以求免焉。
」揆此,穆公之背盟争構,師出無名,輕犯大國緻釁,兵端相尋不已,故軍士怨之以作此詩。
因陳、宋之争而平之,故曰「平陳與宋」。
陳、宋在衛之南,故曰「我獨南行」。
其時衛有孫桓子良夫,良夫之子文子林父。
良夫為大夫,忠于國;林父嗣為卿、穆公亡後為定公所惡,出奔。
所雲「孫子仲」者,不知即其父若子否也若城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