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杜注曰:「使服蘭之女而為之主,神猶享之」。

    孔氏曰:「詩言『季女』而此言『季蘭』,謂季女服蘭草也。

    宣五年傳曰:『蘭有國香,入服媚之』,知是女之服蘭也」。

    揆此傳易「女」字為「蘭」字者,乃其用字法也,又安得據為邑姜之名乎!古婦人無他名,以姓稱之;邑姜即其名也。

    何氏說詩穿鑿無理甚多;而此其意巧而足以動人者,故附辨于此以例其餘焉。

     【采蘋三章,章四句。

    】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本韻。

    ○賦也。

    下同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茇。

    本韻。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本韻。

     集傳雲,「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德」。

    此泥序,必謂二南為文王詩也。

    故曰遵序者莫若集傳。

    夫曰召伯,則武王時矣。

    召伯已去,人追思之,且武王以後之詩矣。

     【甘棠三章,章三句。

    】 行露 厭浥行露。

    豈不夙夜,謂。

    行。

    多。

    露。

    二「露」字為韻。

    ○比也。

    [評]重韻句,古。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本韻。

    [評]奇想,奇語。

    誰謂女無家!此句非韻,集傳強之,非。

    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本韻。

    ○比而賦也。

    下同。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隔句。

    「墉」、「家」字不,集傳強之,尤非。

    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本韻。

     此篇玩「室家不足」一語,當是女既許嫁,而見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因不肯往以緻争訟。

    蓋亦适有此事而傳其詩,以見此女子之賢,不必執泥謂被文王之化也。

    苟必執泥,所以王雪山有「豈有化獨及女而不及男」之疑也。

    集傳曰:「南國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有以革其前日淫亂之俗,故貞女有能以禮自守,而不為強暴所污者。

    」不獨隻說得女而遺男,且若是,則此女不将前日亦淫亂,因被服召伯、文王之化而始以禮自守耶!說詩最忌固滞,此類是也。

     [一章]此比也。

    三句取喻違禮而行,必有污辱之意。

    集傳以為賦。

    若然,女子何事蚤夜獨行,名為貞守,迹類淫奔,不可通矣。

    或謂蚤夜往訴,亦非。

     【行露三章,一章三句,二章章六句。

    】 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退。

    食。

    自。

    公。

    委。

    蛇。

    委。

    蛇。

    本韻。

    ○賦也。

    下同。

    [評]摹神。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自。

    公。

    退。

    食。

    本韻。

    [評]倒字。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

    食。

    自。

    公。

    本韻。

    [評]倒句。

     小序謂「鵲巢之功緻」,甚迂,難解。

    大序謂「節儉正直,德如羔羊」。

    其謂「德如羔羊」,謬不待辨;即所謂「節儉正直」,詩中于何見耶大夫羔裘,乃當時之制,何得謂之節儉!此詩固贊美大夫,然無一字及其賢,又何以獨知其正直乎!蘇氏駁「德如羔羊」之非,而以為羔裘婦人所為寘功,仍附合「鵲巢之功緻」意;集傳不用序他說,而仍曰「節儉正直」,可見後人之不能擺脫詩序如此。

    若夫或以其為服羊裘,孔氏明辨是羔裘,非羊裘。

    及以二章、三章言「革」言「縫」為節儉;或以為羊性柔順,逆牽不進,象士難進易退,為正直:所謂「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是已。

    此篇美大夫之詩,詩人适見其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飾、步履之間以歎美之;而大夫之賢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見:此風人之妙緻也。

     [一章]毛傳雲「大夫羔裘以居」,此說本無據。

    孔氏曰:「言『大夫羔裘以居』者,由大夫服之以居,故詩人見而稱之也;謂居于朝廷,非居于家也。

    」論語曰「狐貉之厚以居」,注雲「在家所以接賓客」,則在家不服羔裘矣。

    集傳以為「大夫燕居之服」,蓋誤解毛傳;然豈不見孔疏耶又謂「美其衣服有常」,夫服飾本有定制,衣服有常何足見其美!此贅辭也。

    又謂「退朝而食于家」,亦非。

    大夫自朝退後,各有治事之館,退食于此,非私家也。

    若請假休沐,始歸家耳。

     【羔羊三章,章四句。

    】 殷其 殷其,在南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本韻。

    振振君子,歸哉歸首句。

    哉!興也。

    下同。

     殷其,在南山之側。

    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本韻。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在南山之下。

    何斯違斯,莫敢遑處本韻。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小序謂「勸以義」,難解。

    大序因謂「大夫遠行從政,不遑甯處;其室家能闵其勤勞,勸以義」。

    按詩「歸哉歸哉」,是望其歸之辭,絕不見有「勸以義」之意,嚴氏曰:「謂冀其蚤事來歸,而不敢為決辭,知其未可以歸也。

    」此徇序之曲說也。

    「振振」,按螽斯、麟趾之「振振」,皆振起、振興意;毛傳皆以「仁厚」訓之,而于此又訓以「信厚」。

    振振之為仁厚、信厚,吾未敢信也。

    集傳從之,其為解曰:「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畢事而還歸也。

    」夫冀其歸,可也,何必美其德耶!二義難以合并,詩人語意斷不如是;其為支辭飾說,夫複何疑。

    蓋振為振起、振興意,亦為衆盛意。

    集傳于螽斯訓「盛貌」。

    若訓「衆盛」,則婦人無患衆盛之夫之理;故毛傳、集傳皆訓「信厚」,然而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