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與「求之不得」二義,此遽作成婦以後立論,謂之「和樂恭敬」,且引匡衡疏語,而謂之善說詩,亦老大孟浪矣。

    此亦因「摯而有别」一語展轉失真,以至于此也。

    「窈窕」字從穴,與「窬」、「窩」等字同,猶後世言「深閨」之意。

    魯靈光殿賦雲:「旋室便娟之窈窕」,駱賓王詩雲:「椒房窈窕連金屋」,元稹詩雲:「文窈窕紗猶綠」,皆是。

    毛傳訓「幽閑」,「幽」或有之,「閑」則于窈窕何見乎! [二章]毛傳曰:「後妃有關雎之德,乃能供荇菜,備庶物,以事宗廟也。

    」若然,以荇菜為共祭祀用,故後妃及之,則是直賦其事,何雲興乎!是誤以采蘋釋關雎矣。

    自毛為此說,鄭氏執泥「左右」字,附會為妾媵助而求之,以實其太姒求淑女之說。

    詳下。

    或不從其說者,謂荇菜取喻其柔,又謂取喻其潔,皆謬。

    按「荇菜」隻是承上「雎鸠」來,亦河洲所有之物,故即所見以起興耳,不必求之過深。

    毛傳雲:「流,求也。

    」此本爾雅;今惟據毛傳言,不更及爾雅。

    後放此。

    未聞「流」之訓「求」者。

    且下即言「求」,上亦不應作「流」也。

    「寤寐求之」下,緊接「求之不得」,則此處正以荇菜喻其左右無方,随水而流,未即得也。

    集傳雲:「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

    」不從「流」之訓「求」,是已。

    「取之」二字則又添出。

     [三章]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

    今夾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

    蓋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

    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别。

    故此當自為一章;若綴于「寤寐求之」之下共為一章,未免沓拖矣。

    且因此共一章為八句,亦以下兩章四句者為一章八句,更未協。

     [四章、五章]兩章言「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以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也。

    此兩「左右」亦順承上「左右」字用來,不必泥。

    詩多有如此者。

    自舊解皆實泥左右為助義,故緻上以「流」訓「求」之誤,又緻此末章以「芼」訓「擇」之誤。

    芼為熟義,非擇義,甚明。

    今毛必以為擇者,以其可謂之助而擇,不可謂之助而熟故也。

    按第二章為左右無方之義,此兩「左右」即謂以制荇菜之宜,亦無不可。

    必執泥求之,所謂「固哉為詩」矣! 【關雎五章,章四句。

    】從鄭氏。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首二句不用韻。

    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本韻。

    ○賦也,下同。

    [評]三句寫景,湊成一章。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本韻。

     言。

    告。

    師。

    氏。

    言。

    告。

    言。

    歸。

    薄。

    污。

    我。

    私。

    薄。

    澣。

    我。

    衣。

    本韻。

    [評]不作治葛畢思歸甯解,方見其妙。

    害。

    澣。

    害。

    否。

    歸。

    甯。

    父。

    母。

    本韻。

     小序謂「後妃之本」,此「本」字甚鹘突。

    故大序以為「在父母家」,此誤循「本」字為說也。

    按詩曰「歸甯」,豈得謂其在父母家乎!陳少南又循大序「在父母家」,以為「本在父母家」,尤可哂。

    孔氏以「本」為「後妃之本性」,李迂仲以「本」為「務本」,紛然摹儗,皆小序下字鹘突之故也。

    集傳不用其說,良是。

    然又謂「小序以為『後妃之本』,庶幾近之。

    」不可解。

     集傳雲:「此詩後妃所自作」,殊武斷。

    此亦詩人指後妃治葛之事而之,以見後妃富貴不忘勤儉也。

    上二章言其勤,末章言其儉。

    首章叙葛之始生,次章叙後妃治葛為服,末章因治服而及其服澣濯之衣焉。

    凡婦人出行,必潔其衣,故借歸甯言之。

    觀其言「薄污」、「薄澣」而又繼之以「害澣害否歸甯父母。

    」其旨昭然可見。

    如此,則叙事次第亦與他篇同,固詩人之例也。

    若作後妃自,則必謂絺绤既成而作,于是不得不以首章為追叙,既屬迂折;且後處深宮,安得見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間,鳥鳴叢木景象乎豈目想之而成乎必說不去。

     此篇解者有重「治葛」者,有重「歸甯」者。

    按重治葛,則遺末章之義;重歸甯,尤謬。

    婦人歸甯,乃事之常,此何足見後妃之賢而之乎!又多作治葛甫畢,即圖歸甯,以是聯絡上下,尤滞。

    說得後妃如小家女相似,毫無意義。

    故解此篇者,于首章或謂後妃治絺绤既成,追叙初夏,或謂黃鳥鳴動女工之思;于末章或謂潔清以事君子,或謂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或謂勤于女工原是父母之教,或謂尊敬師傅:皆同呓語。

     [一章]言後妃治葛,則先叙葛之始生,此作詩者義例。

    下三句借景點綴,足成一章六句,與上三句其義不必相連。

    集傳雲:「葛葉方盛而有黃鳥鳴于其上」,按已言葛延蔓于谷中矣,如其說,是必葛又延于灌木,而黃鳥亦集于灌木以鳴其上,夫豈可通!「喈喈」,隻是和意,毛傳加「遠聞」字,未然。

    意以後妃處深宮而聞之,然安見深宮必鄰于産葛地耶! [二章]鄭氏訓「服」為「整治」,謂「整治之無厭倦」,亦可通。

    然禮缁衣引此句以言衣敝,「服」作衣服之服。

    今從缁衣。

    「服之無斁」,便為本章作起。

     [三章]何以見「服之無斁」則必于其服澣濯之衣見之。

    又于何見其服澣濯之衣則借歸甯以見之。

    蓋歸甯,婦人所時有也。

    此言「污」、「澣」與上絺绤之服又不必相涉,然而映帶生情,在有意無意間;此風人之妙緻也。

    「私」,衵服;「衣」,蒙服;非禮衣。

    禮衣不澣也。

    「害澣害否」,何玄子謂「何者已澣何者未澣」較集傳「何者當澣何者可以未澣」為直捷。

    此詩不重末章,而餘波若聯若斷;一篇精神生動處則在末章也。

     【葛覃三章,章六句。

    】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本韻。

    ○比也。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本韻。

    ○賦也,下同。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本韻。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籲、本韻。

    矣、[評]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

     按襄十五年左傳曰:「君子謂楚于是乎能官人。

    官人,國之急也。

    能官人,則民無觎心。

    詩雲:『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能官人也。

    王及公、侯、伯、子、男、采、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左傳解詩意如此。

    小序謂「後妃之志」,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