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二

關燈
百泉,瞻彼溥原。

    」百泉即朝那,以豳地泉多,故名也。

    獨??原無據走臆。

    溥原,衆原耳。

    豳地多原,如五龍原、「永壽原」等,故詩中「于胥斯原」,「度其隰原」,于六章凡三稱「原」,則以「衆原」名「??原」,亦猶之以多水名「百泉」也。

    主臣 謹奉教。

    維清詩序曰:「奏象舞也。

    」「象」是樂名,如董子雲「武王作象樂」是矣,特不名「象舞」。

    按禮記仲尼燕居曰:「升歌清廟,下而管象。

    」則「象」是管曲,非舞曲耳。

    又按文王世子曰:「升歌清廟,下管象,舞大武。

    」則明「象」是管曲,「武」是舞曲耳。

    但仲尼燕居又雲:「下管象武,夏籥序興。

    」其以「管象」與「夏籥」對,亦明是吹象以管,吹夏以籥,特「象」又加「武」,不可解。

    讵「象」者本象武功,故雲耶?按祭統又雲:「聲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

    」又以「武宿夜」與「升歌」并,則疑「武宿夜」者,或即「象」。

    故維清詩舊有以為「象曲」者,亦有以為「武宿夜」者,總是以「維清」繼「清廟」,「管象」繼「清歌」,是故雲也。

    然此則又以「武宿夜」為象曲矣。

    走臆以為象仍是象,武仍是武,其得稱象舞者,考左傳襄二十九年季劄論樂,亦有「見舞象箾南籥」語。

    臆象以管奏,列在堂下,故曰「下管象」。

    然堂下合樂則必舞,故又雲「象舞」。

    則舞雖舞武,而亦得稱象舞也,以管時不必不舞也。

    至其稱「象武」,則又以舞武時即管象,故亦得稱象武也,以象又武也。

    此甚著也。

    獨以維清詩為「奏象舞」,則不然。

    按祭統既以「武宿夜」為象曲矣,又左傳「見舞象箾」,服虔注雲:「箾,舞曲名。

    以天下樂削去無道,故名箾。

    」則象已别有曲名矣。

    且墨子謂武王自作樂,名象武,則象與武必皆武詩也。

    今維清誦文王讵自作樂耶?且文亦無武可象也。

    或曰:箾與武宿夜皆非象曲,武宿夜即大武耳。

    若其雲「象箾」,則吹象以箾,故名,此與吹南以籥名南籥正等,特維清詩則斷非象曲耳。

    「主臣 謹奉教,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訓」是「順」字,左傳哀二十二年子貢引詩作「四方其順之」,是矣。

    若曰「順」與「馴」同,「順」之為「訓」,以「訓」、「馴」形近而誤,則不然。

    「訓」本有順旨,書畢命雲「子孫訓其成式」,亦作「順其成式」。

    無逸雲:「人乃訓之,作順之。

    」「主臣 謹奉教,于穆不已」,孟仲子說詩作「于穆不似,似續妣祖」,鄭箋又作「已續妣祖」,此不可解。

    走臆「已」、「以」、「似」古通字耳。

    廣雅雲:「已,似也。

    」史記高帝記:「前者夫人、太子皆似君」,漢書「夫人、太子皆以君」可驗。

    「主臣 謹奉教,無競維人。

    」皆以人為賢人。

    獨集傳以為「莫強于人」,則屬前王,與「宣哲維人」同。

    但朱子論語章句,其于「子言衛靈公」章注,直引「無競維人」為解,則又以為賢人矣。

    前人說詩,其亦初無定旨如此。

    主臣 謹奉教,成王不敢康。

    舊以「成王」為成其王業,如「成王畏相」之成。

    先儒力辨其不然,此但據國語「道成王之德」,與「成王能明文昭,定武烈」語耳。

    按賈子新書有特為明注者,曰:「後,王也。

    二後,文王、武王也。

    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孫也。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既,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莅民,故稱昊天焉。

    蚤興夜寐,以繼文王之業,懿然葆德,各遵其道,故曰有成。

    」賈誼漢儒,先毛、鄭,其說詩如此。

    主臣 謹奉教,耆定爾功。

    左傳雲:「耆,緻也。

    」耆定為緻定是也。

    若釋名又雲:「耆,指也。

    」皇矣詩「上帝耆之」,王符論亦作「上帝指之」。

    或曰「耆,固老也」,而亦有「指」義,故文從老從旨。

    曲禮「六十曰耆,指使」是也。

    特以指之上濁,又轉作「緻」,故緻定即指定。

    如書大诰雲:「率甯人有指疆土。

    」注曰:「當有指定先王疆土之理。

    」此可著耳。

    若鄭箋雲:「耆,老也。

    武王老纣惡,不急攻伐。

    」此雖是「耆」字本旨,然于武詩作樂象武意有未合矣。

    無競之烈,可以勝殷,文王開之,武繼而受之,則與其垂老定之,何如指顧定之耳。

    主臣: 「上帝耆之」,以「耆」為「緻」,此據左傳引武詩「耆定爾功」注耳。

    然但以「耆」訓「緻」,不必緻定。

    如随會引酌詩曰:「耆,昧也。

    」注但曰「緻讨于昧」,可驗耳。

    今槩以「緻」為「緻定」,遂以「上帝耆之」亦訓作「緻定之」,則竟以「耆」字為兼有「耆」、「定」二字旨矣。

    莆田鄭氏曰:「耆,底定也。

    」又曰:「天察四方之國而底定之。

    」其為誤亡以甚此。

    而東萊取之不悟,何也?主臣謹奉教,上帝耆之。

    或曰:耆,嗜也。

    楚茨「神嗜飲食」,釋文作「神耆飲食」。

    又禮記有「耆欲将至」,孟子「耆秦人之炙」。

    漢書亦曰:「穆生不耆酒。

    」又曰:「大臣骠騎将軍貪耆錢。

    」皆是「耆」字。

    若曰苟上帝之所嗜者,則當增大其規模。

    主臣謹奉教。

    臣工詩:「嗟嗟保介。

    」韓詩外傳以「保介」為「保其介然之德」,是底義。

    惟鄭箋以「保」為「衣」,以「介」為「甲」,言人君之車,必有甲士為之骖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