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翰林院檢讨毛奇齡撰
謹奉教:笙詩既無辭,則其立名時何所取旨?走初亦信之,既而臆樂部曾無徒立名者,不取列詞義,特以調行,豈有此理?即漢橫吹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用為武樂,皆有辭者,且通有名,若所傳黃華子、赤之陽、望行人等。
主臣謹奉教。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此「甸」字當訓禹貢「奠高山」之「奠」,奠、甸音同,亦通。
治旨假作「丘甸」之「甸」,則高山讵宜甸矣。
凡治田出榖稅曰「甸」耳。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此「原隰」是地名,即隰原,與春秋傳「沃野隰臯」不同,故可田。
假作地官大司徒職「五曰原隰」之「原隰」,則與山林、丘陵、墳衍、川澤相等,又烏可田?主臣 謹奉教。
「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謂取官庾之陳者以食之,即後貸官法。
然但貸不收,由古原有補助事,未嘗取償。
如周禮「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亦是矣。
至春秋始有「施舍己責、倍貸取庸」之說,則易法緻弊耳。
或曰:「信爾,則何以儆遊惰?」是不知遊惰自有罰,此要是不幸使然,非遊惰者。
主臣 謹奉教。
「陳錫哉周」,傳與箋各主一訓。
傳以「哉」為「載」,為「載行周道」。
此主國語芮良夫引此詩為「布利載周」,故雲然。
箋以「哉」為「始」,為造周之始。
此主左傳羊舌職引此詩,謂能施造周,故雲然。
但二說各有據,各不相難。
按中庸「栽者培之」,舊注引「上天之載」。
伊訓「朕哉自亳」,孟子作「朕載自亳」。
此即以「哉」為「載」之旨。
尚書「哉生魄」為始生魄。
爾雅曰:「哉,始也。
」舜典「往哉汝諧」,古文作「往才汝諧」。
才,才也。
此即以「哉」為「始」之旨。
主臣 謹奉教。
「追琢其章」,荀子富國篇、劉向說苑通作「雕琢」。
毛傳亦雲:「追,雕也。
」周禮有追師,亦作「雕」。
又行葦詩「敦弓」作「雕弓」,有客詩「敦琢」亦作「雕琢」。
敦、追、雕三字,以雙聲轉之,皆同。
此是音轉使然,别無他旨。
主臣謹奉教。
「摯仲氏任」,是摯國之次女而氏任者。
鄒忠胤雲:「漢儒謂但嫁長女,餘通為媵,殷以前皆然,則摯任非邪?」走臆此如立嗣然,正嫁以嫡,無嫡以長,嫁以仲,必嫡故矣。
爾雅雲:「同出有先生者曰姒。
」同出,謂同嫁者,先生,姊也。
則姊固有從媵者。
姊既有從媵,則但嫁長女,自為非旨,但必長庶耳。
若姑則不然,姑雖庶,無為侄媵者,故媵曰娣姒,又曰侄娣。
主臣 謹奉教。
「其德靡悔」,言其德從後計之,必無可悔恨者,必如是而德始純也。
周之君惟文為無可悔,故孔子稱為「無憂」。
韓子曰:「道與德為虛位」,故德亦可悔。
易曰: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皆是追悔之悔。
主臣謹奉教。
靈台在漢京兆鄠縣,三輔故事雲:「在豐水東,以豐水屬鄠故也。
」若三輔黃圖雲:「靈台在長安西北四十裡,靈囿在長安西四十二裡,靈沼在長安西三十裡。
」據鄭駁異義,即于台下為囿沼。
又一統志雲:「囿中有沼,似不同。
」但以詩文觀之,首叙靈台,次即承之雲在囿在沼,則要不得遠耳。
且靈台亦故不在長安西北,凡黃圖所記,莫有是者。
主臣 謹奉教。
靈台讵必與辟雍近?後人以詩中連及之,故雲然。
走臆:靈台、辟雍皆在郊,特靈台在東郊耳。
據文王作豐,在鄠縣東,豐水之西。
而三輔故事雲:「靈台在豐水東。
」則豐水在豐東,而靈台又在豐水東,故知靈台在東郊也。
公羊所雲靈台在國之東南二十五裡,此可著也。
若夫辟雍在西郊,據辟雍是周之太學,然作之自文始,故曰辟雍,謂始為法則于雍耳。
而振鹭雲:「于彼西雝。
」則知在西。
而王制曰:「太學在郊。
」則知在西郊也。
後漢「左靈台,右辟雍」本此。
主臣 謹奉教。
公劉遷豳,由戎狄來遷耳。
史記:「不窟失官,竄戎狄間,公劉乃修後稷之業而遷豳。
」故孟子謂使居有積倉,行有裹糧,則于是方能啟行。
蓋亦畜積之久而後遷。
其發憤思大,若唯恐遏佚前人光者,所謂「思戢用光」矣。
曹氏曰:「不窟之居豳,未能國也,至公劉始立國焉。
」此則以不窟為亦居豳耳。
信然,則公劉又何用遷耶?此謬矣。
特舊以公劉為自邰遷豳,則又不然。
邰與豳相距止百餘裡,讵須積倉裹糧乃爾?且其遷豳必近邰者,正以公劉思舊土,故特相度與邰不遠者,而後居之。
要自不窟所竄戎狄間來遷耳。
設謂夏政衰,逼逐公劉,故遷豳,更不然。
公劉久思啟大,發憤震動,非所用逼逐也。
必謂逼逐始遷,是太王遷岐耳。
謂自邰遷豳,是文王遷豐,武王遷鎬耳。
通非旨矣。
或曰:「不窟竄處無考。
」按郡縣志:慶州治東南三裡,有不窟故城,或是耳。
主臣 謹奉教。
公劉遷豳,諸侯從之者十有八國。
其說縱不可畢信,但從詩觀之,于其相土,則曰「既庶既繁」。
于其度邑,則曰「于時廬旅」。
于其授田,則曰「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于其定居,則曰「止旅之密,芮鞫之即」。
此通言曰國旅居者,則或當時實有如是之從者,未可知也。
其後太王遷岐,而豳民複從之如市,然則商民之戴周舊耳。
主臣謹奉教。
「逝彼
主臣謹奉教。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此「甸」字當訓禹貢「奠高山」之「奠」,奠、甸音同,亦通。
治旨假作「丘甸」之「甸」,則高山讵宜甸矣。
凡治田出榖稅曰「甸」耳。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此「原隰」是地名,即隰原,與春秋傳「沃野隰臯」不同,故可田。
假作地官大司徒職「五曰原隰」之「原隰」,則與山林、丘陵、墳衍、川澤相等,又烏可田?主臣 謹奉教。
「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謂取官庾之陳者以食之,即後貸官法。
然但貸不收,由古原有補助事,未嘗取償。
如周禮「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亦是矣。
至春秋始有「施舍己責、倍貸取庸」之說,則易法緻弊耳。
或曰:「信爾,則何以儆遊惰?」是不知遊惰自有罰,此要是不幸使然,非遊惰者。
主臣 謹奉教。
「陳錫哉周」,傳與箋各主一訓。
傳以「哉」為「載」,為「載行周道」。
此主國語芮良夫引此詩為「布利載周」,故雲然。
箋以「哉」為「始」,為造周之始。
此主左傳羊舌職引此詩,謂能施造周,故雲然。
但二說各有據,各不相難。
按中庸「栽者培之」,舊注引「上天之載」。
伊訓「朕哉自亳」,孟子作「朕載自亳」。
此即以「哉」為「載」之旨。
尚書「哉生魄」為始生魄。
爾雅曰:「哉,始也。
」舜典「往哉汝諧」,古文作「往才汝諧」。
才,才也。
此即以「哉」為「始」之旨。
主臣 謹奉教。
「追琢其章」,荀子富國篇、劉向說苑通作「雕琢」。
毛傳亦雲:「追,雕也。
」周禮有追師,亦作「雕」。
又行葦詩「敦弓」作「雕弓」,有客詩「敦琢」亦作「雕琢」。
敦、追、雕三字,以雙聲轉之,皆同。
此是音轉使然,别無他旨。
主臣謹奉教。
「摯仲氏任」,是摯國之次女而氏任者。
鄒忠胤雲:「漢儒謂但嫁長女,餘通為媵,殷以前皆然,則摯任非邪?」走臆此如立嗣然,正嫁以嫡,無嫡以長,嫁以仲,必嫡故矣。
爾雅雲:「同出有先生者曰姒。
」同出,謂同嫁者,先生,姊也。
則姊固有從媵者。
姊既有從媵,則但嫁長女,自為非旨,但必長庶耳。
若姑則不然,姑雖庶,無為侄媵者,故媵曰娣姒,又曰侄娣。
主臣 謹奉教。
「其德靡悔」,言其德從後計之,必無可悔恨者,必如是而德始純也。
周之君惟文為無可悔,故孔子稱為「無憂」。
韓子曰:「道與德為虛位」,故德亦可悔。
易曰: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皆是追悔之悔。
主臣謹奉教。
靈台在漢京兆鄠縣,三輔故事雲:「在豐水東,以豐水屬鄠故也。
」若三輔黃圖雲:「靈台在長安西北四十裡,靈囿在長安西四十二裡,靈沼在長安西三十裡。
」據鄭駁異義,即于台下為囿沼。
又一統志雲:「囿中有沼,似不同。
」但以詩文觀之,首叙靈台,次即承之雲在囿在沼,則要不得遠耳。
且靈台亦故不在長安西北,凡黃圖所記,莫有是者。
主臣 謹奉教。
靈台讵必與辟雍近?後人以詩中連及之,故雲然。
走臆:靈台、辟雍皆在郊,特靈台在東郊耳。
據文王作豐,在鄠縣東,豐水之西。
而三輔故事雲:「靈台在豐水東。
」則豐水在豐東,而靈台又在豐水東,故知靈台在東郊也。
公羊所雲靈台在國之東南二十五裡,此可著也。
若夫辟雍在西郊,據辟雍是周之太學,然作之自文始,故曰辟雍,謂始為法則于雍耳。
而振鹭雲:「于彼西雝。
」則知在西。
而王制曰:「太學在郊。
」則知在西郊也。
後漢「左靈台,右辟雍」本此。
主臣 謹奉教。
公劉遷豳,由戎狄來遷耳。
史記:「不窟失官,竄戎狄間,公劉乃修後稷之業而遷豳。
」故孟子謂使居有積倉,行有裹糧,則于是方能啟行。
蓋亦畜積之久而後遷。
其發憤思大,若唯恐遏佚前人光者,所謂「思戢用光」矣。
曹氏曰:「不窟之居豳,未能國也,至公劉始立國焉。
」此則以不窟為亦居豳耳。
信然,則公劉又何用遷耶?此謬矣。
特舊以公劉為自邰遷豳,則又不然。
邰與豳相距止百餘裡,讵須積倉裹糧乃爾?且其遷豳必近邰者,正以公劉思舊土,故特相度與邰不遠者,而後居之。
要自不窟所竄戎狄間來遷耳。
設謂夏政衰,逼逐公劉,故遷豳,更不然。
公劉久思啟大,發憤震動,非所用逼逐也。
必謂逼逐始遷,是太王遷岐耳。
謂自邰遷豳,是文王遷豐,武王遷鎬耳。
通非旨矣。
或曰:「不窟竄處無考。
」按郡縣志:慶州治東南三裡,有不窟故城,或是耳。
主臣 謹奉教。
公劉遷豳,諸侯從之者十有八國。
其說縱不可畢信,但從詩觀之,于其相土,則曰「既庶既繁」。
于其度邑,則曰「于時廬旅」。
于其授田,則曰「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于其定居,則曰「止旅之密,芮鞫之即」。
此通言曰國旅居者,則或當時實有如是之從者,未可知也。
其後太王遷岐,而豳民複從之如市,然則商民之戴周舊耳。
主臣謹奉教。
「逝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