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一

關燈
翰林院檢讨毛奇齡撰 予既依汝南太守,聽寫官言詩,削牍去之,然猶未達也。

    往以劄問訊,遂有征諸咫尺者。

    續續為記,曰詩劄。

    雖然,此非言詩之為箋也,特不可忘矣。

    走者,官自稱耳。

    謹奉教。

    鄉但解毛苌作毛傳,從來亦如是此否耳。

    魯人大毛公毛享作故訓傳,授之趙人小毛公苌,既而河間獻王得以獻之,始以苌為博士。

    則是毛享作毛傳,讵苌作耳?主臣 謹奉教。

    鄉疑小序何人作,有為孔子,有為蔔子,有為衛宏,有為國史。

    走臆通是毛享作。

    何以知之?按漢志毛詩二十九卷,故訓傳三十卷。

    鄭氏詩譜有雲:大毛為故訓傳。

    今毛詩比卷,卷首有若篇诂訓傳若幹文,按之,故即序首一句也,第不連屬篇題,于篇題下判雲若幹章,章若幹句,然後入此一句。

    假如關雎詩,必先曰「關雎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然後曰「後妃之德也」,此是故也。

    何以知之?以關雎詩篇題下知之。

    「關雎五章,章四句」,此是鄭玄更定章句。

    又雲「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則此「故言」是故也。

    篇題下凡鄭玄有所更定,辄加「故言」判之。

    而孔氏正義于序下分疏必曰「若句」至「若句」,獨關雎以毛、鄭不同,故不疏。

    而葛覃序下即疏雲:葛覃三章,章六句,至以婦道。

    則當時序首篇題下必皆有章句若幹等字,而後人乃削去之矣。

    故知序首一句連章句是故也。

    自序首一句後便是訓,如關雎序「後妃之德也」一句,「是故風之始也」至末便是「訓」。

    「訓」者,推訓此一句耳,然與首句不甚合。

    若二人作,自關雎詩文下「興也」以後則是傳。

    傳者,傳詩文也,然又與故訓不必合。

    又若二人作,則臆故之為旨,故有此語而今述之也,非謂诂也。

    訓者,訓此故,則可不合;傳詩文又非訓此故也,則又可不合此可知耳。

    然則稱毛故訓「傳」,即毛序訓「傳」,此明甚著者。

    主臣謹奉教。

    二南即是風,或但稱「南」,此是樂名耳。

    如禮稱「胥鼓南」,左傳稱「見舞象箾南籥者」,即詩亦雲「以雅以南」,此畢樂部名,非詩名也。

    或又謂即稱「風」,又稱「南」,必「南」不名「風」。

    此不然。

    樂記曰:「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既稱「風」,又稱「齊」,讵「齊」亦不得名「風」邪?主臣 謹奉教。

    程大昌曰:「詩有南,無國風,古無稱國風者。

    即弼鄘以下,亦不得稱國風。

    」此否也。

    表記曰:「國風曰:我躬不閱,皇恤我後。

    國風曰:心之憂矣,于我歸說。

    」此不稱國風而何?主臣 謹奉教。

    南以周召之化,自北而南為二南,固然。

    然又有二旨,此固不必然,然記異耳。

    呂覽雲:「塗山之女,令其妾待禹于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實為南音。

    周公召公取以為周南召南。

    」則以周之二南,原本「南」音,謂古早有所稱「南」者,此則以「南」為古之樂名然耳。

    又逸周書稱「南,國名。

    南氏有二臣,力鈞勢醜,競進争權,君勿能制,南氏用分為二南之國」。

    而水經注又雲:「據韓嬰序詩,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

    」則以此二南國為詩之二南,故引韓嬰序詩為驗,則「南」,國名耳。

    主臣 謹奉教:荇菜為接予,或作「翣予」,雲比之後妃,言德行如此,可以妾餘草矣。

    此是埤雅引王文公說也。

    此底解?或雲:漢皇後位下有唼伃名,即接予,音并同。

    古之命此名,或亦取此。

    但此未可據者。

    主臣 謹奉教:左右芼之「芼」字,鄉但解作「采擇」。

    獨朱子曰:「熟而薦之。

    」按禮,凡蔬茹煮于湆者,皆謂芼。

    若昏禮:「芼之以蘋藻。

    」内則「□酏酒醴芼羹。

    」又雲:「雉兔皆有芼。

    」又儀禮饋食皆有铏芼。

    朱子雲:是也。

    特朱子語類又記魏才仲問芼旨,答曰:「是采擇。

    」「旨」又不同。

    主臣謹奉教。

    是刈是濩。

    濩,韓詩雲「瀹也」。

    若孫炎雲「謂煮之于镬」,則是以「濩」為「镬」也。

    今按爾雅郭注直作「镬」字。

    主臣謹奉教。

    甘棠之憩,偶爾爾。

    鄭以為重煩勞百姓,此固矣。

    但韓詩外傳雲:「昔者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有司請營召以居。

    召伯曰:嗟矣!以吾一身而勞民,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

    于是出就蒸庶于阡陌之間,暴去曠野,屋于樹下。

    」又說苑雲:「召公述職,當蠶桑之時,不欲變民功,故不入邑中,舍處甘棠之下而聽訟焉。

    」以二說觀之,皆謂是慮煩百姓,故去棠下。

    然則鄭氏之旨,亦鄉有是者。

    主臣謹奉教。

    婉如清揚。

    讵婉而似清揚也?「如」即「而」矣。

    春秋「星隕如雨」,是星隕而雨。

    樂府「艾如張」,是「艾而張」。

    或曰是倒句。

    「清揚婉如」。

    主臣謹奉教。

    摽有梅,傾筐墍之。

    「塈」,說文訓「塗」。

    尚書曰:「惟其塗墍茨。

    」信然。

    即與摽取旨何與矣?此應從呂氏讀詩記作「暨」,「暨」訓為「及」,自此而傾筐及之矣,是落盡耳。

    主臣謹奉教。

    蝃??詩「不知命也」,凡「命」字有四訓,毛鄭通雲:「不待父母之命,此告命之旨耳。

    」程子曰:「命,正理也。

    以道制欲,則能順命。

    」此性命之旨耳。

    蘇子由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