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劄卷一

關燈
人苟知事之有命也,則不為不義,安而俟之矣。

    」此時命之旨耳。

    若韓詩外傳雲:「不肖者精化初具,而生氣感動,觸情縱欲,反施化,是以年壽亟夭,而性不得長也。

    」此生命之旨耳。

    主臣謹奉教。

    陟岵「陟屺陟岡」,雖變文就韻,抑各有旨。

    岵者,怙也;屺者,恃也;岡者,況也。

    小弁詩:「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白虎通曰:「兄者,況也。

    以況父法。

    」主臣 謹奉教。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與「南有喬木,不可休息」起并無韻,此不可明。

    既見豐氏石經本,「中谷」是「中逵」,與「萋」、「飛」合。

    雖此本不足據,要此當近理也。

    若「不可休息」,韓詩外傳本作「休思」,孔氏正義亦雲「息」字是「思」字之誤。

    則「思」字原是語辭,「休」與「求」合,毛詩本誤也。

    凡詩要無二句無韻者,「況葛覃祇」二句猶可,若「南有喬木将至」四句無韻矣,豈可邪?主臣 謹奉教。

    「維參與昴」,「昴」讀作「留」,此是正音讵押也。

    毛傳雲:「昴,留也。

    」史記律書雲:「北至于留。

    」索隐雲:「留即昴也。

    」又小雅「露彼菅茅」與「之子不猶」同韻,魯頌「薄采其茆」與「在泮飲酒」同韻,則「茅」亦音「留」矣。

    又說文音「茆」為「柳」,而尚書「昧谷」,周禮注作「柳榖」,以「昧」與「茅」為轉音,故亦作「柳」。

    然則「茅」之同音與柳之轉音且爾爾,豈況本音乎?故曰:「昴,留也。

    」若律書雲「留言陽氣稽留。

    」則不特有其音,且有其義矣,故曰「留」也。

    主臣 謹奉教。

    衛兼邶、鄘,未悟起自何時。

    漢志、書序等皆曰:武王封武庚于殷,命三叔監之,而三分其地。

    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畢,以其地封康叔。

    此誤以三監為武王封,康叔為成王封故耳。

    按書雲:「孟侯,朕其弟」,則封康者亦武也。

    邶、鄘未必是三監。

    且衛始封時,亦安得即兼邶鄘有之?又書曰「明大命于妹邦」。

    「姝邦」,纣都也,而正義雲于地屬鄘。

    此統思實康叔,為成王所封,是時當必盡得有邶鄘之地。

    且以桑中「詩有沬鄉」句屬鄘風,故雲然。

    不知「妹邦」即朝歌,在淇東黎陽之間,本衛邑而欲屬之鄘,則不特衛之兼邶、鄘不得明,即衛之自為衛亦不得明也。

    要是有衛詩時,則已兼邶、鄘,康叔始封時不得兼邶鄘。

    此得之主。

    臣 謹奉教。

    衛既兼邶鄘,然又稱邶鄘是底解?或曰:「邶、鄘之音異于衛音,故分系之。

    」信然,則莊姜、共姜諸詩通作自衛宮者,安見其一為邶音,一為鄘音耳?且邶、鄘既入衛,則當通曰衛音。

    齊音敖辟,讵仍曰爽鸠之音?陳音好巫,讵仍曰大皞之音?此易知也。

    假雲作之邶、鄘地者為邶、鄘,作之衛地者為衛,則漕邑鄘地,而邶曰「土國城漕」;泉水衛地也,而邶曰「毖彼泉水」,又何也?或又謂系其國名,是太史書法,猶春秋楚既滅陳,複書陳災,谷梁子所謂存陳者,則齊、秦所并不一,将奚書之?且太史采詩,其職不過輯民風,審善敗耳,讵事書法?即有書法,亦偶一見之,讵必魏、唐、鄭、桧畢情如是?走臆邶、鄘諸名,即樂部名也。

    周初列國不一,采詩者各判其國詩,授之樂官,則樂官必預班國名,考按樂部,然後以列國詩分入之。

    雖列國代有興絕,其樂部班名若故也。

    後比遇詩多者,浸假于本部過繁,仍得入之其國所兼之舊部,此但因之作标識耳,故無深旨也。

    故周公東山諸詩無可系,即系之曰「豳」,以樂部舊有「豳」名,今偶無詩,遂實之。

    如樂記曰:「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

    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

    」其曰「識」,正以當時故有商、齊遺聲,而其後之為商、齊者取識焉。

    此之謂「識」。

    識者,記也,謂記其名也。

    觀此,則邶、鄘可曉矣。

    或曰:晉本無詩,何必分系之唐、魏?則詩之存沒不可考已多矣。

    有晉無晉,在今詩何足以知之?主臣 謹奉教,願言則嚏嚏,即鼽嚏,故鄭箋雲:「嚏,當是不敢嚏咳之嚏,今俗人嚏曰人道我是也。

    」獨毛傳雲:「嚏,跲也。

    」「跲」即「?」字。

    玉篇雲:「?,欠張口也。

    」即呵欠耳。

    故孫毓疏雲:「欠欠??。

    」而王肅解詩雲:「願以母道往加之,則嚏劫而不行。

    」此誤「?」為「劫」,而因以「跲」為踬跲之「跲」,遂緻蘇子由解亦雲:「願往從之,則若有跲制之者。

    」讀古之易訛比如此。

    主臣 謹奉教,我心則說說,原有「脫」,音旨亦從「脫」。

    見埤雅。

    按之:則以降者忡忡之反,脫者,惙惙之反。

    忡忡者,中而不下也,故降下之。

    惙惙者,綴而不解也,故解脫之。

    瞻卬詩:「彼宜有罪,女覆說之。

    」亦作「脫」。

    主臣 謹奉教。

    爾雅雲:以衣涉水曰厲,謂衣裈入水也。

    又雲:「自膝以下為揭,自帶以上為厲。

    」是底義。

    按之,似言水淺及膝,可揭衣以涉,是為自膝以下。

    假水深及帶,則需衣裈入水矣。

    然帶以上若故,故曰自帶以上。

    以此推之,似厲以帶為節,故有時帶亦稱「厲」,方言「厲謂之帶」,孔雅「帶之垂者為厲」,都人士詩「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