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學
關燈
小
中
大
知道應該止息于何處,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i,,《詩經》上說:“端莊恭敬的文主啊!一光明磊落,知其所當自處。
”當國君的,要達到仁的境界;當臣子的,要達到敬的境界;當子女的,要達到孝的境界;當父母的,要達到慈的境界;與國人交往,要達到信的境界。
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想使訴訟從根本上不再發生。
”要使無理的一方不敢憑借狡辯取勝,德行張大到使民衆從内心敬畏。
這就叫做知道事情的根本。
所謂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是因為自身有所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懼,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憂患,内心就不能端正。
當你心不在焉的時候,就會視而不見,就會聽而不聞,就會吃東西不知道滋味。
這就叫做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
所謂要整頓好家庭首先要修養好自身:是因為人的看法往往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厭惡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憐憫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輕視的人會有所偏頗。
所以,喜愛代個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優點,世上少有。
所以有句諺語說:“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兒子的毛病,沒有一個人認為他的莊稼長得已經夠好了。
”這就叫做自身的修養不搞好也就難以管理好家庭。
所謂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能管好而能管好别人的事是沒有的。
所以是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不,如果每個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水,那就等于管好了全體國民。
家庭中的“孝”,可以移來侍奉君主;家庭中的“梯”,可以移來侍奉官長;家庭中的“慈”,可以移來愛護百姓。
《康浩》上說:“如同愛護嬰兒那樣。
”隻要誠心誠意去追求,雖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差不多。
沒有先學會了養兒育女然後才出嫁的。
國君一家講究仁愛,整個國家就會講究仁愛;國君一家講究謙讓,整個國家就會講究謙讓;國君一人貪暴,全國百姓就會作亂。
事情的關鍵就是這樣。
堯舜給天下做出仁愛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仁愛;萊封給天下做出殘暴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殘暴。
如果君主說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又一套,百姓們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自己做到的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沒有這種缺點才能批評别人。
自己身上就看不出有什麼仁愛的影子,卻要教訓别人做到仁愛,這是從來沒有的事。
所以說,治理好國家的前提是管理好家庭。
《詩經》上說:“桃花多麼好看,枝葉多麼茂盛。
這個姑娘出嫁,定會使全家和順。
”能夠使全家和順,然後才能教育國人。
《詩經》上說:“兄弟和睦相處。
”兄弟能夠和睦相處,然後才能教育國人。
《詩經》上說:“自己的言行如一不走樣,才是四方各國的好榜樣。
”國君自己是個好的父親、好的兒子、好的哥哥、好的弟弟,做出了榜樣,然後百姓們才會效法他。
這就叫做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
所謂平治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隻要國君尊敬老人,國人就會孝順成風;隻要國君尊重長者,國人就會梯道成風;隻要國君體恤孤幼,國人就不會遺棄孤幼。
所以君子有絮矩之道。
所厭惡于上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下級;所厭惡于下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上級;所厭惡于前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後人;所厭惡于後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前人;所厭惡于在自己右邊的人
”當國君的,要達到仁的境界;當臣子的,要達到敬的境界;當子女的,要達到孝的境界;當父母的,要達到慈的境界;與國人交往,要達到信的境界。
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想使訴訟從根本上不再發生。
”要使無理的一方不敢憑借狡辯取勝,德行張大到使民衆從内心敬畏。
這就叫做知道事情的根本。
所謂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是因為自身有所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懼,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憂患,内心就不能端正。
當你心不在焉的時候,就會視而不見,就會聽而不聞,就會吃東西不知道滋味。
這就叫做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
所謂要整頓好家庭首先要修養好自身:是因為人的看法往往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厭惡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憐憫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輕視的人會有所偏頗。
所以,喜愛代個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優點,世上少有。
所以有句諺語說:“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兒子的毛病,沒有一個人認為他的莊稼長得已經夠好了。
”這就叫做自身的修養不搞好也就難以管理好家庭。
所謂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能管好而能管好别人的事是沒有的。
所以是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不,如果每個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水,那就等于管好了全體國民。
家庭中的“孝”,可以移來侍奉君主;家庭中的“梯”,可以移來侍奉官長;家庭中的“慈”,可以移來愛護百姓。
《康浩》上說:“如同愛護嬰兒那樣。
”隻要誠心誠意去追求,雖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差不多。
沒有先學會了養兒育女然後才出嫁的。
國君一家講究仁愛,整個國家就會講究仁愛;國君一家講究謙讓,整個國家就會講究謙讓;國君一人貪暴,全國百姓就會作亂。
事情的關鍵就是這樣。
堯舜給天下做出仁愛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仁愛;萊封給天下做出殘暴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殘暴。
如果君主說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又一套,百姓們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自己做到的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沒有這種缺點才能批評别人。
自己身上就看不出有什麼仁愛的影子,卻要教訓别人做到仁愛,這是從來沒有的事。
所以說,治理好國家的前提是管理好家庭。
《詩經》上說:“桃花多麼好看,枝葉多麼茂盛。
這個姑娘出嫁,定會使全家和順。
”能夠使全家和順,然後才能教育國人。
《詩經》上說:“兄弟和睦相處。
”兄弟能夠和睦相處,然後才能教育國人。
《詩經》上說:“自己的言行如一不走樣,才是四方各國的好榜樣。
”國君自己是個好的父親、好的兒子、好的哥哥、好的弟弟,做出了榜樣,然後百姓們才會效法他。
這就叫做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
所謂平治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隻要國君尊敬老人,國人就會孝順成風;隻要國君尊重長者,國人就會梯道成風;隻要國君體恤孤幼,國人就不會遺棄孤幼。
所以君子有絮矩之道。
所厭惡于上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下級;所厭惡于下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上級;所厭惡于前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後人;所厭惡于後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前人;所厭惡于在自己右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