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學
關燈
小
中
大
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在自己左邊的人;所厭惡于在自己左邊的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在自己右邊的人。
這就叫做絮矩之道。
《詩經》上說:“與民同樂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
”老百姓喜歡什麼自己就喜歡什麼,老百姓讨厭什麼自己就讨厭什麼,這就叫做民之父母。
《詩經》上說:“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
顯赫的太師啊,萬民齊矚目。
”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間題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懲罰。
《詩經》上說:“殷商未曾喪失民心時,、上帝還保佑。
我們應該借鑒殷商滅亡的教訓,上帝才會永遠保佑。
”講的就是這樣二個道理:得到民衆就得到國家,失去民衆就失去國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慮的是德行。
有了德行就有了民衆,有了民衆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國用。
德行是本,财富是末。
輕本重末,就會從老百姓手上搶奪财富。
所以說,國君聚斂财富,百姓就背離而去;國君布施财富,百姓就絡繹而歸。
所以,國君既然有不中聽的話出口,百姓就會有不中聽的話進入其耳;國君的财貨既然不是從正道而得,也就會不從正道出去。
《康浩》上說:“天命并不總是保佑某一個人”意思是說,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沒有好的德行就會失掉它。
《楚書》上說:“楚國不把别的什麼東西當做寶貝,隻把德行當做寶貝。
”舅犯說:“流亡者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隻有把珍視仁義作為珍寶。
” 《秦誓》上說、“假如有這樣的一位大臣,誠懇忠實,無他特長,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
别人有了什麼本領,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贊美,不但口頭上加以稱道,而且還能包容推薦他們,這就使我的子孫黎民得到保護,也有利子國家。
别人有了什麼本領,他就嫉妒厭惡;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壓着蓋着不讓國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薦,因而使我的子孫黎民不能得到保護,對國家也很危險。
”隻有仁愛的國君能夠流放此輩嫉賢妒能之人,把他們驅逐到四夷,不和他們同居國中。
這就是說,隻有仁人才懂得要熱愛什麼樣的人,厭惡什麼樣的人。
見到賢人而不能推薦,推薦以後而不能重用,這是怠慢。
見到壞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後又不能流放遠方,這是錯誤。
喜歡人民所讨厭的,讨厭人民所喜歡的,這叫做違背人的本性,其結果勢必災禍臨頭。
所以君子有一條治國大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驕傲放縱就會失去它。
生财有方法、規律可循。
這就是幹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産效率要高點,消費速度要慢點,那麼财富就永遠充裕了。
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給别人,赢得令名;不仁者甯要财富,不要令名,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
也沒有聽說過臣卞愛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
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的财富當做自己的财富加以愛護的。
孟獻子說:“畜馬乘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雞養豬之利;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牛養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該再養活一個專門斂财的部下。
與其養活一個專門斂财的部下,還不如養活一個強盜做部下。
”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應該以義為利。
當了國君而一心想着如何斂财,必定陷入小人行徑。
國君想要施行仁義,卻讓此輩小人來管理國家,那就要鬧到禍不單行,災害并至的地步。
到了這時候,即使有善人幫助,對此也無可癫了。
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應該以義為利啊!
這就叫做絮矩之道。
《詩經》上說:“與民同樂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
”老百姓喜歡什麼自己就喜歡什麼,老百姓讨厭什麼自己就讨厭什麼,這就叫做民之父母。
《詩經》上說:“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
顯赫的太師啊,萬民齊矚目。
”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間題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懲罰。
《詩經》上說:“殷商未曾喪失民心時,、上帝還保佑。
我們應該借鑒殷商滅亡的教訓,上帝才會永遠保佑。
”講的就是這樣二個道理:得到民衆就得到國家,失去民衆就失去國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慮的是德行。
有了德行就有了民衆,有了民衆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國用。
德行是本,财富是末。
輕本重末,就會從老百姓手上搶奪财富。
所以說,國君聚斂财富,百姓就背離而去;國君布施财富,百姓就絡繹而歸。
所以,國君既然有不中聽的話出口,百姓就會有不中聽的話進入其耳;國君的财貨既然不是從正道而得,也就會不從正道出去。
《康浩》上說:“天命并不總是保佑某一個人”意思是說,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沒有好的德行就會失掉它。
《楚書》上說:“楚國不把别的什麼東西當做寶貝,隻把德行當做寶貝。
”舅犯說:“流亡者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隻有把珍視仁義作為珍寶。
” 《秦誓》上說、“假如有這樣的一位大臣,誠懇忠實,無他特長,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
别人有了什麼本領,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贊美,不但口頭上加以稱道,而且還能包容推薦他們,這就使我的子孫黎民得到保護,也有利子國家。
别人有了什麼本領,他就嫉妒厭惡;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壓着蓋着不讓國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薦,因而使我的子孫黎民不能得到保護,對國家也很危險。
”隻有仁愛的國君能夠流放此輩嫉賢妒能之人,把他們驅逐到四夷,不和他們同居國中。
這就是說,隻有仁人才懂得要熱愛什麼樣的人,厭惡什麼樣的人。
見到賢人而不能推薦,推薦以後而不能重用,這是怠慢。
見到壞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後又不能流放遠方,這是錯誤。
喜歡人民所讨厭的,讨厭人民所喜歡的,這叫做違背人的本性,其結果勢必災禍臨頭。
所以君子有一條治國大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驕傲放縱就會失去它。
生财有方法、規律可循。
這就是幹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産效率要高點,消費速度要慢點,那麼财富就永遠充裕了。
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給别人,赢得令名;不仁者甯要财富,不要令名,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
也沒有聽說過臣卞愛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
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的财富當做自己的财富加以愛護的。
孟獻子說:“畜馬乘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雞養豬之利;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牛養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該再養活一個專門斂财的部下。
與其養活一個專門斂财的部下,還不如養活一個強盜做部下。
”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應該以義為利。
當了國君而一心想着如何斂财,必定陷入小人行徑。
國君想要施行仁義,卻讓此輩小人來管理國家,那就要鬧到禍不單行,災害并至的地步。
到了這時候,即使有善人幫助,對此也無可癫了。
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應該以義為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