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儒行
關燈
小
中
大
不足;受不到上邊的賞識重用,也不敢餡媚以求進。
儒者的做官态度有如此者。
“儒者雖然和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他的言行卻和古代的君子相合;他現在做的事情,後世就将奉為楷模。
命運乖蚌,生不逢時,當君長的不說拉他一把,做随從的也不幫他一下,那些說壞話善拍馬的家夥,還要勾結起來算計他。
但這隻能危害他的身體,卻絕對改變木了他的志向。
雖然處境險惡,一舉一動還想着施展自己的抱負,還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
儒者的憂民意識有如此者。
“儒者雖然己經博學,但仍然學習不止;雖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
隐居獨處時不作壞事,飛黃騰達時力行正道。
禮的運用,以和為貴。
以忠信為美德,效法和柔。
既能推舉賢人君子,又能容納凡夫俗子;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儒者的胸襟寬闊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二種儒者,他在向朝廷推舉賢能時,隻考慮被推舉者有無真才實學,而不管他是否是自己的親屬,還是自己的仇人。
在充分考慮到被推舉者的業績和才能以後,才向朝廷舉薦并使之得到任用,但這并不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回報。
隻要國君能因此而得遂其志,隻要能為國家造福,自己并不希望得到什麼賞賜。
儒者的推舉賢能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在對待朋友的問題上,聽到了有益的話便要告訴他,見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給他。
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慮到朋友;災禍臨頭,首先考慮自己獻身。
朋友長期不得志,自己就不單獨出來做官;如果朋友是在遠方的他國不得志,自己也要設法把他招來一同出仕。
、儒者的對待朋友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潔身自好,重視道德修養。
陳述己言,伏聽君命,安靜地悟守臣道。
如果國君對自己的善言未加重視,就在适當的時候委婉地加以提醒,但又不可操之過急。
不在地位較低的人面前自高自大,不在功勞較少的人面前自誇功高。
遇到盛世,不自慚形穢;遇到亂世,也不放棄信念。
對觀點相同的人不随便吹捧,對觀點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議。
儒者品德的不同一般有如此者。
“有這樣一種儒者,他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諸侯;性情慎靜而崇尚寬大,性格強毅而能從善如流,學間淵博而能服膺勝于己者。
多讀聖賢之書,以磨練自己的品行氣節。
即令是要把整個國家分給他,在他看來也不過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為動心,不會因此就出來稱臣做官。
儒者的行為方正有如此者。
“有這樣一種儒者,和朋友志同道合,作學問的路子也一樣;彼此皆有成就則皆大歡喜,彼此有了差距也互不嫌棄;彼此久不相見,如果聽到了有關對方的流言蜚語,也絕不相信。
友誼的基礎建立在方正上、道義上,合乎這一點就是朋友,違背這一點就敬而遠之。
儒者的交友有如此者。
“溫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落腳點,胸襟廣闊是仁的發揚,謙遜待人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唱歌跳舞是仁的和諧,有福同享是仁的施行。
儒者具備了上述的種種美德,尚且不敢說自己合乎仁。
儒者的重視謙讓有如此者。
“儒者不因貧賤而困頓失志,不因富貴而驕奢失節,不因為國君的侮辱、卿大夫的掣肘、官員們的刁難而改變節操,所以才叫做‘儒’。
現在很多人自命為儒但卻有名無實,所以才往往被作為笑料來講。
” 孔子從國外返回魯國,魯哀公在公館裡接見了他,聽了孔子的這一席話,對儒者的話更加相信,對儒者的行為更加看重,并且說:“我這一輩子,再也不敢和儒者開玩笑了。
”
儒者的做官态度有如此者。
“儒者雖然和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他的言行卻和古代的君子相合;他現在做的事情,後世就将奉為楷模。
命運乖蚌,生不逢時,當君長的不說拉他一把,做随從的也不幫他一下,那些說壞話善拍馬的家夥,還要勾結起來算計他。
但這隻能危害他的身體,卻絕對改變木了他的志向。
雖然處境險惡,一舉一動還想着施展自己的抱負,還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
儒者的憂民意識有如此者。
“儒者雖然己經博學,但仍然學習不止;雖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
隐居獨處時不作壞事,飛黃騰達時力行正道。
禮的運用,以和為貴。
以忠信為美德,效法和柔。
既能推舉賢人君子,又能容納凡夫俗子;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儒者的胸襟寬闊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二種儒者,他在向朝廷推舉賢能時,隻考慮被推舉者有無真才實學,而不管他是否是自己的親屬,還是自己的仇人。
在充分考慮到被推舉者的業績和才能以後,才向朝廷舉薦并使之得到任用,但這并不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回報。
隻要國君能因此而得遂其志,隻要能為國家造福,自己并不希望得到什麼賞賜。
儒者的推舉賢能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在對待朋友的問題上,聽到了有益的話便要告訴他,見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給他。
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慮到朋友;災禍臨頭,首先考慮自己獻身。
朋友長期不得志,自己就不單獨出來做官;如果朋友是在遠方的他國不得志,自己也要設法把他招來一同出仕。
、儒者的對待朋友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潔身自好,重視道德修養。
陳述己言,伏聽君命,安靜地悟守臣道。
如果國君對自己的善言未加重視,就在适當的時候委婉地加以提醒,但又不可操之過急。
不在地位較低的人面前自高自大,不在功勞較少的人面前自誇功高。
遇到盛世,不自慚形穢;遇到亂世,也不放棄信念。
對觀點相同的人不随便吹捧,對觀點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議。
儒者品德的不同一般有如此者。
“有這樣一種儒者,他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諸侯;性情慎靜而崇尚寬大,性格強毅而能從善如流,學間淵博而能服膺勝于己者。
多讀聖賢之書,以磨練自己的品行氣節。
即令是要把整個國家分給他,在他看來也不過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為動心,不會因此就出來稱臣做官。
儒者的行為方正有如此者。
“有這樣一種儒者,和朋友志同道合,作學問的路子也一樣;彼此皆有成就則皆大歡喜,彼此有了差距也互不嫌棄;彼此久不相見,如果聽到了有關對方的流言蜚語,也絕不相信。
友誼的基礎建立在方正上、道義上,合乎這一點就是朋友,違背這一點就敬而遠之。
儒者的交友有如此者。
“溫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落腳點,胸襟廣闊是仁的發揚,謙遜待人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唱歌跳舞是仁的和諧,有福同享是仁的施行。
儒者具備了上述的種種美德,尚且不敢說自己合乎仁。
儒者的重視謙讓有如此者。
“儒者不因貧賤而困頓失志,不因富貴而驕奢失節,不因為國君的侮辱、卿大夫的掣肘、官員們的刁難而改變節操,所以才叫做‘儒’。
現在很多人自命為儒但卻有名無實,所以才往往被作為笑料來講。
” 孔子從國外返回魯國,魯哀公在公館裡接見了他,聽了孔子的這一席話,對儒者的話更加相信,對儒者的行為更加看重,并且說:“我這一輩子,再也不敢和儒者開玩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