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儒行

關燈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先生的衣服,大概是儒者特有的衣服吧?”孔子回答說:“我小時候住在魯國,就穿魯國的逢掖之衣;長大了住在宋國,就戴殷代的章甫之冠。

    我聽人們說:君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學問要廣博,衣服則入鄉随俗,不求與衆不同。

    我不知道天底下還有什麼儒服。

    ”哀公又問道:“請問儒者的行為有哪些特點呢?”孔子答道:',倉促地列舉,短時間難以說完。

    全部說完要費很長時間,恐怕值班的仆人到了換班時間也未必說完。

    ” 哀公于是命人給孔子設席。

    孔子陪侍哀公坐着,說:“儒者的德行就像筵席上的珍寶,等待着諸侯的聘用;早起晚睡地努力學習,等待着别人的詢問;心懷忠信,等待着别人的舉薦;身體力行,等待着别人的錄取。

    儒者的修身自立有如此者。

     “儒者的衣冠和尋常人一樣,做事非常謹慎;在大事情上謙讓,讓人覺得有傲慢之感;在小事情上謙讓,讓人覺得有做作之感;在處理大問題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處理小問題時,毫不馬虎,好像心中有愧沖讓他們去争取點什麼有點難辦”讓他們放棄點什麼倒比較容易,自卑謙讓地像是無能之輩。

    儒者的容貌有如此者。

     “儒者的曰常生活相當嚴肅,其一起一坐都恭恭敬敬,說話一定要講究信用,做事一定要講究公正。

    在路上不因路的好走難走這等小事就和别人争吵,冬天不和别人争有太陽的地方,夏天不和别人争有涼蔭的地方。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愛惜生命以等待時機,養精畜銳以備有所作為。

    儒者的瞻前顧後有如此者。

     “在儒者的心目中,金玉并不值得寶貴,.忠信才值得寶貴。

    他們不祈求土地,樹立起道義就是他們的土地;他們不祈求多有積蓄,多掌握知識就是他們的财富。

    請他們出來做官很困難,因為他們不在乎高官厚祿;因為他們不在乎高官厚最,就是請出來也難長期留住。

    不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就隐居不仕,這難道不是很難請出一來做官嗎;即令出仕,如果國君不尊重他的正确意見,他就辭職不幹,這難道不是很難長期留住嗎!他們先說工作而後說傣祿,這難道不是并不在乎傣祿嗎!儒者的待人接物有如此者。

     “有些儒者,即令把許多金銀财寶贈送給他,即令用聲色犬馬去引誘他,他也不會見利而忘義。

    即令用人數衆多來威協他,用武器來恐吓他,他甯願去死也不會改變節操。

    和邪惡勢力作鬥争,他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本領;領受艱巨的任務,他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能耐:隻要認準了就堅決去做。

    認準了的事,做過了從不後悔,尚未做的也不考慮那麼許多。

    說錯了的話就不再說,對于流言蜚語也不去窮究。

    時刻保持威嚴,拿定主意的事說幹就幹,絕不優柔寡斷。

    儒者做事的與衆不同有如此者。

     “儒者可以親密而不可以威協,可以親近而不可以強迫,殺頭而不可以羞辱。

    可以儒者的住處不講究豪華,儒者的飲食不講究豐厚,儒者的過失可以委婉地批評而不可以當面責備。

    毅有如此者。

    儒者的剛 “儒者把忠信當做申胃,把禮義當做盾牌是在家,都時時刻刻謹守着仁義;無論是出門,或者即使受到暴政的迫害,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

    儒者在操守上的自立有如此者。

     “盡管儒者的居住條件很差:宅院隻有十步見方,住室四面的牆隻有一堵高,在牆上打個圭形小洞就當做進進出出的門,門是用荊條和竹枝編織而成,有的門則是用蓬草編成,把破甕嵌在牆上就當做窗戶。

    全家隻有一套比較體面的衣服,誰出門誰穿。

    為了節約,兩天隻吃一天的糧食。

    受到上邊的賞識重用,不敢懷疑自己的能力